《推手》观后感 《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 这部电影是李
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
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然而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却是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
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美国人却很难接受,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不影响。在美国,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
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的中国人来说,是可怕的。在这部电影里,中西的
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
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
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
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
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
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
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啊。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
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
后, 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
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
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
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
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
“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
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
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
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
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
中,朱老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
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
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
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
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
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 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
水墨画。
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
沙的强烈不满!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
“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
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
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
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虽然朱老和陈太太同样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明
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国,就入乡随俗,谁
让中西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呢!篇二:推手影评 影评《推手》 影片《推手》堪称现代家庭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中美历史文化差异,糅合了许多现代
元素,能生动再现现代人在家庭伦理。家庭生活上的做法和观念,是部纪实主义作品对我们
有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主要以已经70多岁,喜欢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工程师的儿子朱晓
生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安度晚年,而后以他与美国媳妇玛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开来。 人人都说美国好,我看不见得。朱老先生到美国后生活很不习惯,儿子晓生工作很忙,
呆在家的时间很短,而老人与儿媳玛莎又因言语不通缺乏交流,加之生活方式不同不能相互
适应对方,老人每天寡言少语,常练太极推手,听京剧唱歌,练练书法来消遣剩余时光,排
解心中的压抑之情。翁媳两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在家写作的玛莎感觉受到了干扰,便换上运
动装去跑步。由于两人交流困难,老人并未察觉到儿媳的不满。老人又打开电视机看,电视
中老两口在巴叽吧叽地吃饭,接连换了两张碟子也觉得没什么意思,玛莎走过来调低音量,
让老人带着耳机听,老人索性关掉了电视去打坐静休。这时玛莎的朋友琳达穿着西装翩翩风
度的走来与玛莎交谈,麻纱向朋友倾诉了对老人的不满与委屈。晚上,老人下厨炒菜,小孙
子杰米放学回来向爷爷打招呼问好。老人私下与晓生诉说在美国的不适应。杰米洗澡时调皮
的跑出来,玛莎正要把儿子带回去洗澡,爷爷一把抱起,气氛弄得很尴尬。吃饭时,杰米很
快放下碗去看电视卡通,老朱与儿媳争着与晓生说话,晓生感到为难,闹得大家都不愉快。
老人在洗碗时见晓生进来便把碗交给他,自己出去抽根烟。望着空中明月,老人感到一丝孤
单寂寞涌上心头。
在孙子学中文的时段,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亲自教孙子,并给他讲老北京时的倒句;‘东
西接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晚上老人在梦境中还重复着白天是教孙子学汉语时的情形,
晓生半夜起发现妻子还未睡,正在电脑下写书,他知道妻子心情不好,便给妻子拿来些点心
充饥。妻子向他抱怨他父亲在的这些日子里,没能写出什么书。晓生讲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妻
子理解他。接着劝说着妻子一起睡觉。 第二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学中文,朱老先生在附近去教人练推手时见到了教人包饺
子的陈太太,老人觉得她面相和善很是激动。想有意引起陈的注意。他两次用推手对付一胖
子,把陈太太的摊子打翻。接着帮忙包饺子。与陈太太聊起各自身世,相谈甚欢。 玛莎胃痛,老人给她拿捏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玛莎太紧张,玛莎胃出血,接着被儿子匆
忙送往医院,使得原本战战兢兢关系更加摇摇欲坠,。老人和杰米一起吃饭,杰米抱怨爷爷把
妈妈弄伤了。老人有些黯然,在儿子回来后问了下情形。 过了几天,朱老先生不见陈太太去包饺子,一打听才知道陈太太去了别处,他又让儿子
帮孙子转学到陈太太工作附近。晓生知道父亲的心思打电话给陈太太的女儿,朱老先生耐心
的等待陈太太的电话,一阵铃声惊醒了打盹的朱老先生。两人兴致勃勃地谈开来。过了几天,
朱老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给陈太太送了他自 己写的毛笔字。 朱老先生不顾玛莎的反对外出锻炼,却一直未归。晓生找不到父亲,把家里砸得稀乱又
出去了。警车把老人送回来。老人和玛莎一起收拾,晓生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了。酒醒之后晓
生终于下定决心让父亲搬走。却发现父亲外出着凉了。父亲去治病时被被子里掉出张旧时的
全家福。老人辛酸的回顾了往事。文革时的不幸令晓生感动,就暂时没提,转而告诉妻子另
一种方法。儿子在给陈家打电话时透露陈太太将去春游。朱老先生不顾病体也去了。吃得很
开心,子孙们远远避开,朱老先生给陈太太推拿之脊椎。有人提议爬山,两位老人远远被落
在后面,陈太太情不自禁的道出子女们何某借此机会干他们走的是使两人很伤心,朱老先生
在给儿子留下封辛酸的心离离家出走。老人在洗碗时遭老板侮辱,用推手达到许多人。儿子
在监狱哭着向父亲道歉请父亲回去住。老人坚决不再会老人独自搬到一新居住下从此他教授
推手过活,同时他见到了同样搬出女儿家的陈太太,两人相互同情。 在现代社会里,经济上实现了独立的子女们生活忙碌,追求个人自由倾向日夜明显,使
得传统社会中的家庭氛围逐渐淡化,亲情淡化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人应该反思原有的生活方
式,中日追求财富却失去回归家庭的回报。 不肖的子女令父母揪心,这不仅是两代人情感冷漠的哀叹,更让父母为孩子的将来人生
路是否顺畅产生担心,生活中我挺烦家中老父老母不休的唠叨,我知道他们好意为我,但固
执任性的我却一再不耐烦的去打断或避开,我反感这种细微的关怀,经常与他们争吵,父母
都很担心我,现在在异地读书,耳边总感觉缺些什么,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歉疚,我知道时间
愈久情愈浓、歉意愈深,现在想来我本可与父母交流,消除隔阂,我们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
的差异大多由理解沟通过少造成的,冷静细想其中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便能解决,我的心
当时很浮躁。
“子欲养而亲不在”生活中多少这样伤心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这一代绝不能等到父母老了再去尽心赡养,平时尚且不能做到的
话等到我们长大之后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会更大,父母可能被我们视为累赘,即使我们能
给父母丰裕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我想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对父母问
候关怀是最佳的选择,不论贫富。家的温馨感觉从小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天我们脱
离家庭寻求自己遥远的梦想,最后还是父母用爱抚慰我们伤痕累累的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每个人长大后都要为实现个人独立各奔前程,终日在外打拼总会有厌倦、劳累、困顿的时候,
美酒、鲜花、掌声已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这时候父母的关爱最能让我们放松身心,我们不
能等到自己劳累的那一刻才想到父母,父母也同样需要子女的陪伴。 叶落归根,在这个世界上,家是避风的港湾,追求家庭幸福是每个人的内 心要求,父母老了更需要我们庇护和给予心灵上的安慰,追求家庭幸福对于风烛残年的
父母,却像是一个遥远的梦,父母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给家庭的和谐美满带来了悲怆色彩,
在家庭内争中没有胜者,只有情感上的受害者,经历这件事的人,心中的伤口很难愈合,我
们要有感恩和珍惜的心去维护家庭的和美幸福,为父母创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让《推手》
中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推手讲求力的平衡,使自己保持平衡而让对手失衡,讲求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策略,
推手是影片的线索,不仅是老人消遣娱乐的运动,更是他多年来处于弱势地位是忍受苦难的
姿态,老人打倒了员工、老板、流氓、警察,就是使用借力打力的推手,扭转劣势,影片给
人以真实的感觉,影片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影片语言不乏幽默生动,引人入
胜,给人一种酣畅淋漓、振聋发聩的感觉,它不愧是一部好作品!篇三:《推手》观后感 观电影《推手》有感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酬张少府》 (朱老先生送陈太太字) 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这部很有
名的李安“家庭三部曲”之《推手》,感觉很有味,但一时也觉得有些纷乱。今天中午重新看
了一遍,想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本身意喻之深。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矛盾的结合,从东西方文化,再到父子辈间的关系,
种种的矛盾都集中在晓生这个即使儿子又是丈夫、父亲的男人身上,所以他会老好人一样的
劝妻子、父亲,所以他会大发雷霆,把家里砸的乱七八糟! 首先想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电影一开始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特别,朱老先生打拳、大鱼
大肉、毛笔书法,与玛莎的晨跑练拳,纤维薄饼,码字写书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为全
篇做了铺垫。
另外,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中西方也很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孝悌忠义,孝居首位。
晓生说来也是偏向中方文化的人,他坚持留老人在家养老,认为“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
父母关心你一样。”而玛莎从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和你的父亲住在一起?”在物质富裕
的西方人看来,也许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里,这种矛
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最终晓生在痛苦中做出抉择。 而小杰米,也许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
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玛莎对儿子完全是开放式的教育,当杰米
画了一幅很暴力的漫画,她只会夸儿子“很有创意”。而老人却希望孙子能接受儒家思想,认
为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对孙子成长不利。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最后的产物是什么,
但这样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了。从晓生和朱老先生,到陈怡茜和陈太太,都很明显
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人这辈子受了多少罪,吃了多
少苦,按道理作儿子的应该尽力去孝顺自己的父亲,晓生也做得够好。但他不仅是个儿子,
还是另外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他的责任也很大,在父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晓生最后决定
让父亲搬出去,并策划了撮合父亲和陈太太的拙劣一幕。直到父亲留字,那些话深深地刺痛
了晓生,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父子间矛盾天然存在,谁都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处
理好这个矛盾!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是晓生,我会如何?结果没有答案,他做得已经够好了,我也不
敢说我会做得更好。只是我一直接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总感觉晓生后来的处理不太好。
百善孝为先,父母的付出,就是要儿女的孝顺来回报,天理如此。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包容,
包容这种天然的矛盾,让老人能快乐地安详晚年。所以在这里希望全天下的儿女们都能做到
及时行孝,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体现出你的孝心,不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
亲不待”,世间最悲 痛的莫过于此! 镜头一遍遍过——
朱老先生与儿媳的矛盾激化,无意间离家,晓生的大发雷霆,不禁感叹这个儿子的孝心,
玛莎的无奈与老人心里的憋闷和委屈。 朱老先生对陈太太的“一见钟情”以及后续的各种交际,让人感觉啼笑皆非,老人像个
小孩一般,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纯净的温情。 两家人野炊爬山时,两位老人相互扶持,到陈太太的赌气、哭诉,老人知道实情后的惊
讶与不可置信,让人有了心痛的抽搐感。 到父亲留字那里,我已经有忍不住的泪水在打转了:“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
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
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
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
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
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
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父字 ”。看到父亲为了儿子幸福的退步,我心里
跟打了五味瓶似的,难过啊! 朱老先生以77岁高龄,为生计外出刷盘子洗碗,忍不住心酸不已。而在美国那金钱至上
的社会,老人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尊敬、帮助,反而一再为难,甚至动用武力。当时就有把
那老板狠揍一顿的冲动!
直到最后,儿子把父亲从监狱里保出来,给老人安排好了屋子、工作。朱老先生与陈太
太站在大街上,“下午有事吗?”“嗯。。。没事。”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微笑,真心的
希望两位老人能安详晚年,过得充实、快乐!篇四: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英语1006班 1801100611 高思文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推手》这部影片,当时看完后就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可
是有些感觉还是很难以名状。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觉明朗了很多。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
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儿子和
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
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
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朱老先生离家
出走了。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
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晓生
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
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
中结束。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但却难以温暖一位东方老父亲的心。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孝顺,美国人却难以接受。美
国人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他们希望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在这部电影里,中西之
间在对待父母以及教育的差异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
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
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但是,老
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想把父亲请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
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
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共同的感受。毕竟儿女们都接受
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于是,在和陈老太太的
郊游事件后,朱老先生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
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
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
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
朱老先生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 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
——水墨画。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
“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
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
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
一切,可以牺牲自己,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有很大不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
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
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先生才会在和
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
一句:“他怕胖!”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
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
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
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 乐的情趣。另外,中西餐所使用的餐具也不同。影片中,朱老先生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
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
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
方式。
就因为中西方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影片的最后 虽然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都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我认为这样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
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并且自己的子女会不时地看望
自己,就像朱老先生说的“如果有空的时候就带孩子来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最后,我想以推手的精髓——平衡来结束我的文章。我认为推手的精髓体现了我们中国
传统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中庸。中庸思想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
是要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坚持中庸思想,
中西方文化才能在碰撞与摩擦中找到平衡点。所以,我认为在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上,我们
应该坚持中庸的思想,也就是推手的要诀——平衡.篇五: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看了这样细腻的片子,再看看最近这些年功利的中文电影,真是好笑,这样的一部低成
本的电影,要比他们打动得人心多了。因为它的情节设置很另类:一位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
妇的各种生活冲突。在课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很强烈,于是我英语课下就把课上看了一
半的电影看完。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
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影片最后朱老的儿子对他
媳妇说朱老练太极拳是为了逃避现实,其实朱老在逃避美国现实,同时亦是在捍卫中国精神。 朱老的儿子晓声,他把父亲接来美国,想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安享晚年,无奈父亲和儿
媳妇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互相不能理解,彼此又因为语言的不通导致矛盾逐渐恶化,儿子晓
声一直夹在二人中间忍气吞声,终于朱老的失踪成为了他爆发的导火索,清醒之后,他决定
让朱老搬出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很高明的办法,想让朱老和他老人家倾慕的陈老
太在一起,陈老太也来自中国,她的家庭就像朱老说的和他家“一百步笑五十步”。在陈老太
和朱老说出事情真相之后,朱老在绝望的同时也想明白了,他的儿子已经被美国文化深深影
响着,中国文化讲儿女要孝敬老人,美国文化则不然,美国的子女在长大独立后就像和父母
没什么关系一样,同时美国的父母也不会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朱老决定,不再给自己的儿
子晓声添麻烦。这就是他在信中说的:“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条
件却容不得他们父子一起生活。 朱老离家后独自一人在中餐馆打工,因为干活不利索,被操着一口港台腔的老板讥讽。、
朱老自是极为失望。但是就在他被那个同样是黄皮肤、同样说着中国话的餐馆老板骂成是大
陆养的废物点心时,朱老怒不可遏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去主动攻击别人,只是运气发力
站在那里,任谁也无法撼动他,不论是中国流氓,还是美国警察。那一刻,他在捍卫者自己
的尊严,更是在捍卫一种精神,一种被西方人误解、被中国人丢弃的几千年积淀、传承下来
的中国精神!无奈他只是一个人,最后还是被带到了美国警察局,此刻,孤立无援的中国精
神输给了美国精神。 《推手》给了我们思考,不仅是老一代与后一代之间的隔阂,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当文化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也要求现在的我们多接触
不同的文化,学会应变、理解和接受。
《推手》观后感 《推手》它表面上是一部喜剧片,看后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回忆。 这部电影是李
安父亲三部曲的第一篇,围绕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表现了东西方在文化和
生活之间的差异,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然而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却是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
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美国人却很难接受,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不影响。在美国,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
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的中国人来说,是可怕的。在这部电影里,中西的
语言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
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
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老人问题,
是个世界性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歧却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儿子
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还是想将老父亲情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易,
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家!”
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和陈太太共同的感受啊。毕竟儿女们都接受了西方文
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啊!于是,在和陈太太的交游事件
后, 朱老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也正是中西文
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
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
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才会在和儿子
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一句:
“他怕胖!”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
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
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
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
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其次就是中西餐具的不同。影片
中,朱老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
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
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三)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
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
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
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 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
水墨画。
而且,朱老的观念中,生儿子是为传宗接代的看法仍然存在,而这一观点显然引起了玛
沙的强烈不满!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
“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
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
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终要得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
一切,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又大有不同! 影片的最后虽然朱老和陈太太同样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但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明
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既然身在美国,就入乡随俗,谁
让中西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呢!篇二:推手影评 影评《推手》 影片《推手》堪称现代家庭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中美历史文化差异,糅合了许多现代
元素,能生动再现现代人在家庭伦理。家庭生活上的做法和观念,是部纪实主义作品对我们
有很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这部影片主要以已经70多岁,喜欢练习太极拳的朱老先生被在美国当工程师的儿子朱晓
生从中国内地接到美国安度晚年,而后以他与美国媳妇玛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开来。 人人都说美国好,我看不见得。朱老先生到美国后生活很不习惯,儿子晓生工作很忙,
呆在家的时间很短,而老人与儿媳玛莎又因言语不通缺乏交流,加之生活方式不同不能相互
适应对方,老人每天寡言少语,常练太极推手,听京剧唱歌,练练书法来消遣剩余时光,排
解心中的压抑之情。翁媳两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在家写作的玛莎感觉受到了干扰,便换上运
动装去跑步。由于两人交流困难,老人并未察觉到儿媳的不满。老人又打开电视机看,电视
中老两口在巴叽吧叽地吃饭,接连换了两张碟子也觉得没什么意思,玛莎走过来调低音量,
让老人带着耳机听,老人索性关掉了电视去打坐静休。这时玛莎的朋友琳达穿着西装翩翩风
度的走来与玛莎交谈,麻纱向朋友倾诉了对老人的不满与委屈。晚上,老人下厨炒菜,小孙
子杰米放学回来向爷爷打招呼问好。老人私下与晓生诉说在美国的不适应。杰米洗澡时调皮
的跑出来,玛莎正要把儿子带回去洗澡,爷爷一把抱起,气氛弄得很尴尬。吃饭时,杰米很
快放下碗去看电视卡通,老朱与儿媳争着与晓生说话,晓生感到为难,闹得大家都不愉快。
老人在洗碗时见晓生进来便把碗交给他,自己出去抽根烟。望着空中明月,老人感到一丝孤
单寂寞涌上心头。
在孙子学中文的时段,老人显得十分高兴,亲自教孙子,并给他讲老北京时的倒句;‘东
西接南北走,出门看见人咬狗。’晚上老人在梦境中还重复着白天是教孙子学汉语时的情形,
晓生半夜起发现妻子还未睡,正在电脑下写书,他知道妻子心情不好,便给妻子拿来些点心
充饥。妻子向他抱怨他父亲在的这些日子里,没能写出什么书。晓生讲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妻
子理解他。接着劝说着妻子一起睡觉。 第二天,儿子上班,孙子上学学中文,朱老先生在附近去教人练推手时见到了教人包饺
子的陈太太,老人觉得她面相和善很是激动。想有意引起陈的注意。他两次用推手对付一胖
子,把陈太太的摊子打翻。接着帮忙包饺子。与陈太太聊起各自身世,相谈甚欢。 玛莎胃痛,老人给她拿捏不知是用力过猛还是玛莎太紧张,玛莎胃出血,接着被儿子匆
忙送往医院,使得原本战战兢兢关系更加摇摇欲坠,。老人和杰米一起吃饭,杰米抱怨爷爷把
妈妈弄伤了。老人有些黯然,在儿子回来后问了下情形。 过了几天,朱老先生不见陈太太去包饺子,一打听才知道陈太太去了别处,他又让儿子
帮孙子转学到陈太太工作附近。晓生知道父亲的心思打电话给陈太太的女儿,朱老先生耐心
的等待陈太太的电话,一阵铃声惊醒了打盹的朱老先生。两人兴致勃勃地谈开来。过了几天,
朱老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给陈太太送了他自 己写的毛笔字。 朱老先生不顾玛莎的反对外出锻炼,却一直未归。晓生找不到父亲,把家里砸得稀乱又
出去了。警车把老人送回来。老人和玛莎一起收拾,晓生喝得醉醺醺的回来了。酒醒之后晓
生终于下定决心让父亲搬走。却发现父亲外出着凉了。父亲去治病时被被子里掉出张旧时的
全家福。老人辛酸的回顾了往事。文革时的不幸令晓生感动,就暂时没提,转而告诉妻子另
一种方法。儿子在给陈家打电话时透露陈太太将去春游。朱老先生不顾病体也去了。吃得很
开心,子孙们远远避开,朱老先生给陈太太推拿之脊椎。有人提议爬山,两位老人远远被落
在后面,陈太太情不自禁的道出子女们何某借此机会干他们走的是使两人很伤心,朱老先生
在给儿子留下封辛酸的心离离家出走。老人在洗碗时遭老板侮辱,用推手达到许多人。儿子
在监狱哭着向父亲道歉请父亲回去住。老人坚决不再会老人独自搬到一新居住下从此他教授
推手过活,同时他见到了同样搬出女儿家的陈太太,两人相互同情。 在现代社会里,经济上实现了独立的子女们生活忙碌,追求个人自由倾向日夜明显,使
得传统社会中的家庭氛围逐渐淡化,亲情淡化是不争的事实,现代人应该反思原有的生活方
式,中日追求财富却失去回归家庭的回报。 不肖的子女令父母揪心,这不仅是两代人情感冷漠的哀叹,更让父母为孩子的将来人生
路是否顺畅产生担心,生活中我挺烦家中老父老母不休的唠叨,我知道他们好意为我,但固
执任性的我却一再不耐烦的去打断或避开,我反感这种细微的关怀,经常与他们争吵,父母
都很担心我,现在在异地读书,耳边总感觉缺些什么,心里充满对父母的歉疚,我知道时间
愈久情愈浓、歉意愈深,现在想来我本可与父母交流,消除隔阂,我们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
的差异大多由理解沟通过少造成的,冷静细想其中有可取之处,善于倾听便能解决,我的心
当时很浮躁。
“子欲养而亲不在”生活中多少这样伤心的事例证实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
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我们这一代绝不能等到父母老了再去尽心赡养,平时尚且不能做到的
话等到我们长大之后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会更大,父母可能被我们视为累赘,即使我们能
给父母丰裕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我想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对父母问
候关怀是最佳的选择,不论贫富。家的温馨感觉从小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有一天我们脱
离家庭寻求自己遥远的梦想,最后还是父母用爱抚慰我们伤痕累累的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每个人长大后都要为实现个人独立各奔前程,终日在外打拼总会有厌倦、劳累、困顿的时候,
美酒、鲜花、掌声已不能抚慰我们的心灵,这时候父母的关爱最能让我们放松身心,我们不
能等到自己劳累的那一刻才想到父母,父母也同样需要子女的陪伴。 叶落归根,在这个世界上,家是避风的港湾,追求家庭幸福是每个人的内 心要求,父母老了更需要我们庇护和给予心灵上的安慰,追求家庭幸福对于风烛残年的
父母,却像是一个遥远的梦,父母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
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给家庭的和谐美满带来了悲怆色彩,
在家庭内争中没有胜者,只有情感上的受害者,经历这件事的人,心中的伤口很难愈合,我
们要有感恩和珍惜的心去维护家庭的和美幸福,为父母创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让《推手》
中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推手讲求力的平衡,使自己保持平衡而让对手失衡,讲求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的策略,
推手是影片的线索,不仅是老人消遣娱乐的运动,更是他多年来处于弱势地位是忍受苦难的
姿态,老人打倒了员工、老板、流氓、警察,就是使用借力打力的推手,扭转劣势,影片给
人以真实的感觉,影片以小见大,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面貌,影片语言不乏幽默生动,引人入
胜,给人一种酣畅淋漓、振聋发聩的感觉,它不愧是一部好作品!篇三:《推手》观后感 观电影《推手》有感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 《酬张少府》 (朱老先生送陈太太字) 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这部很有
名的李安“家庭三部曲”之《推手》,感觉很有味,但一时也觉得有些纷乱。今天中午重新看
了一遍,想到了很多东西,也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本身意喻之深。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整个就是一矛盾的结合,从东西方文化,再到父子辈间的关系,
种种的矛盾都集中在晓生这个即使儿子又是丈夫、父亲的男人身上,所以他会老好人一样的
劝妻子、父亲,所以他会大发雷霆,把家里砸的乱七八糟! 首先想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电影一开始切入主题的方式很特别,朱老先生打拳、大鱼
大肉、毛笔书法,与玛莎的晨跑练拳,纤维薄饼,码字写书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为全
篇做了铺垫。
另外,在对待老人的态度上,中西方也很不同。在中国文化中,孝悌忠义,孝居首位。
晓生说来也是偏向中方文化的人,他坚持留老人在家养老,认为“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
父母关心你一样。”而玛莎从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一定要和你的父亲住在一起?”在物质富裕
的西方人看来,也许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家庭里,这种矛
盾不可避免的愈演愈烈,最终晓生在痛苦中做出抉择。 而小杰米,也许是影片中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
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玛莎对儿子完全是开放式的教育,当杰米
画了一幅很暴力的漫画,她只会夸儿子“很有创意”。而老人却希望孙子能接受儒家思想,认
为美国动画完全是“怪力乱神”,对孙子成长不利。这样的教育,我不知道最后的产物是什么,
但这样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定是不利的。 再者,就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了。从晓生和朱老先生,到陈怡茜和陈太太,都很明显
的反应了这个问题。“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老人这辈子受了多少罪,吃了多
少苦,按道理作儿子的应该尽力去孝顺自己的父亲,晓生也做得够好。但他不仅是个儿子,
还是另外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他的责任也很大,在父亲和妻子的矛盾中,晓生最后决定
让父亲搬出去,并策划了撮合父亲和陈太太的拙劣一幕。直到父亲留字,那些话深深地刺痛
了晓生,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父子间矛盾天然存在,谁都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去处
理好这个矛盾!
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是晓生,我会如何?结果没有答案,他做得已经够好了,我也不
敢说我会做得更好。只是我一直接受儒家、道家思想的熏陶,总感觉晓生后来的处理不太好。
百善孝为先,父母的付出,就是要儿女的孝顺来回报,天理如此。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包容,
包容这种天然的矛盾,让老人能快乐地安详晚年。所以在这里希望全天下的儿女们都能做到
及时行孝,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体现出你的孝心,不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
亲不待”,世间最悲 痛的莫过于此! 镜头一遍遍过——
朱老先生与儿媳的矛盾激化,无意间离家,晓生的大发雷霆,不禁感叹这个儿子的孝心,
玛莎的无奈与老人心里的憋闷和委屈。 朱老先生对陈太太的“一见钟情”以及后续的各种交际,让人感觉啼笑皆非,老人像个
小孩一般,给人一种温馨、美好、纯净的温情。 两家人野炊爬山时,两位老人相互扶持,到陈太太的赌气、哭诉,老人知道实情后的惊
讶与不可置信,让人有了心痛的抽搐感。 到父亲留字那里,我已经有忍不住的泪水在打转了:“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
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
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
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
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
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
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父字 ”。看到父亲为了儿子幸福的退步,我心里
跟打了五味瓶似的,难过啊! 朱老先生以77岁高龄,为生计外出刷盘子洗碗,忍不住心酸不已。而在美国那金钱至上
的社会,老人不仅没有得到老板的尊敬、帮助,反而一再为难,甚至动用武力。当时就有把
那老板狠揍一顿的冲动!
直到最后,儿子把父亲从监狱里保出来,给老人安排好了屋子、工作。朱老先生与陈太
太站在大街上,“下午有事吗?”“嗯。。。没事。”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忍不住微笑,真心的
希望两位老人能安详晚年,过得充实、快乐!篇四: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英语1006班 1801100611 高思文 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推手》这部影片,当时看完后就给我留下很多思考与回忆,可
是有些感觉还是很难以名状。今天,又看了一遍,感觉明朗了很多。 《推手》是一部以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家”为主题的电影。它讲述了一段充满悲情的故
事:朱老先生被儿子晓生接到美国,与儿子、孙子和洋儿媳住在一起。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语言上的不同和年龄上的代沟,朱老先生和儿媳玛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儿子和
丈夫的晓生夹在两人之间,左右为难。后来朱老先生在社区教太极作为消遣,认识了有同样
处境的陈老太太,并对之产生了好感。晓生得知后,便于陈老太太之女私下计划撮合二老。
但是陈老太太发现了这些,朱老先生也因儿子的别有用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朱老先生离家
出走了。他在中国城一家餐馆洗碗打工,想自食其力。可是没能如愿,最终在老板的刁难下
拿出了看家本领“推手”,推到了老板及其雇来的流氓,还推到了警察,并被警方拘留。晓生
在新闻上得知后,接回了陈老先生。但是朱老先生还是搬了出来,住在中国城的租房里,靠
自己教授太极拳为生。同时,又遇到了同样搬出来住的陈老太太。最终,影片在二人的交谈
中结束。
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但却难以温暖一位东方老父亲的心。中国人对待父母那么温情孝顺,美国人却难以接受。美
国人不喜欢几代 人住在一块,他们希望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相互之间互不影响。在这部电影里,中西之
间在对待父母以及教育的差异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对待老人问题的差异 电影中的儿媳多次向丈夫抱怨,为什么一定要和他的父亲住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儿
子确认为应该尽孝道。老人的儿子在影片中是一个中西结合的角色,在影片的开始他还是一
个比较偏向传统的中国人。妻子和父亲争吵时,他还是更多的站在父亲这一边的。但是,老
人的儿子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想把父亲请出家门。那次迷路正好做了导火线!“共患难容
易,共安乐难,从前那些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美国这么好的物质条件却容不下我在你
家!”这句台词看的人心酸,但这也正是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共同的感受。毕竟儿女们都接受
了西方文化的感染,想过完全西式的生活,而老人正是他们的心病!于是,在和陈老太太的
郊游事件后,朱老先生终于决定以离开来反对儿子的西方观念,这不免让人觉得可悲,但这
也正是中西文化最难调和的一处!
(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影片中,小杰米是最无辜的一个,他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
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
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给予他鼓励。而在
朱老先生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 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
——水墨画。
在老人入狱后,儿子的中国性又回到了身上,那颗中国式的孝心又回到他身上。儒家的
“孝道”促使他将老父亲接回家。但是此时的父亲却拒绝了他的孝,要成全自己的儿子,只
要儿子幸福一切都好,这又是中国的典型的爱子之心。或许只有中国的父母会为孩子操心一
辈子,从出生到自己死去,孩子始终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孩子,他们可以抛弃
一切,可以牺牲自己,这与西方的文化观念有很大不同。
(三)、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五谷杂粮,喜欢将各种蔬菜和肉类搭配,并用各种手法烹制成色、香、
味具全的美味佳肴。 但是在西方,人们对营养很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
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也都生吃,使我们难以接受。所以,朱老先生才会在和
儿子儿媳妇一起吃饭时,让儿子劝儿媳妇吃东西要讲究搭配,但是西式化的儿子只是回答他
一句:“他怕胖!”
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
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
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
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 乐的情趣。另外,中西餐所使用的餐具也不同。影片中,朱老先生始终钟爱着传统的中
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
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
方式。
就因为中西方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影片的最后 虽然朱老先生和陈老太太都选择了离开子女,单独过。我认为这样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
明智的选择,与其在一起别扭,到不如自己过自己来得舒坦。并且自己的子女会不时地看望
自己,就像朱老先生说的“如果有空的时候就带孩子来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最后,我想以推手的精髓——平衡来结束我的文章。我认为推手的精髓体现了我们中国
传统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中庸。中庸思想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就
是要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坚持中庸思想,
中西方文化才能在碰撞与摩擦中找到平衡点。所以,我认为在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上,我们
应该坚持中庸的思想,也就是推手的要诀——平衡.篇五:推手观后感 《推手》观后感
看了这样细腻的片子,再看看最近这些年功利的中文电影,真是好笑,这样的一部低成
本的电影,要比他们打动得人心多了。因为它的情节设置很另类:一位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
妇的各种生活冲突。在课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很强烈,于是我英语课下就把课上看了一
半的电影看完。
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
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影片最后朱老的儿子对他
媳妇说朱老练太极拳是为了逃避现实,其实朱老在逃避美国现实,同时亦是在捍卫中国精神。 朱老的儿子晓声,他把父亲接来美国,想让父亲过上好日子,安享晚年,无奈父亲和儿
媳妇之间因为文化的差异互相不能理解,彼此又因为语言的不通导致矛盾逐渐恶化,儿子晓
声一直夹在二人中间忍气吞声,终于朱老的失踪成为了他爆发的导火索,清醒之后,他决定
让朱老搬出去,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很高明的办法,想让朱老和他老人家倾慕的陈老
太在一起,陈老太也来自中国,她的家庭就像朱老说的和他家“一百步笑五十步”。在陈老太
和朱老说出事情真相之后,朱老在绝望的同时也想明白了,他的儿子已经被美国文化深深影
响着,中国文化讲儿女要孝敬老人,美国文化则不然,美国的子女在长大独立后就像和父母
没什么关系一样,同时美国的父母也不会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朱老决定,不再给自己的儿
子晓声添麻烦。这就是他在信中说的:“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条
件却容不得他们父子一起生活。 朱老离家后独自一人在中餐馆打工,因为干活不利索,被操着一口港台腔的老板讥讽。、
朱老自是极为失望。但是就在他被那个同样是黄皮肤、同样说着中国话的餐馆老板骂成是大
陆养的废物点心时,朱老怒不可遏了,他控制住自己,没有去主动攻击别人,只是运气发力
站在那里,任谁也无法撼动他,不论是中国流氓,还是美国警察。那一刻,他在捍卫者自己
的尊严,更是在捍卫一种精神,一种被西方人误解、被中国人丢弃的几千年积淀、传承下来
的中国精神!无奈他只是一个人,最后还是被带到了美国警察局,此刻,孤立无援的中国精
神输给了美国精神。 《推手》给了我们思考,不仅是老一代与后一代之间的隔阂,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当文化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也要求现在的我们多接触
不同的文化,学会应变、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