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徐晓望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 其一, 它表现在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

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其二, 它表现于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 其三, 它表现于手工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 其四, 它表现于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 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 仍然不亚于西欧, 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 西欧国家的工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

关键词:明清; 手工业; 中西比较; 弗兰克

中图分类号: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 04-0130-10

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即使是李约瑟的煌煌巨著 中国科技史 , 也认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主要是在宋代和宋以前, 对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言之不详。实际上, 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 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都有重大的贡献。不过, 由于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影响, 人们主要着眼点是中国为何不能产生蒸汽机的生产技术? 于是, 他们对明清手工业技术的研究, 最终转入对手工业发展社会环境的探讨。这一方法上的缺陷, 使中国学术界普遍看轻明清时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意义, 因而也未能真正着力研究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笔者赞同弗兰克提出的:1800年以前明清经济仍然领先于世界的观点, 并且认为明清手

! 工业技术的发展是构成这一领先的重要基础。

一、从市场的开拓看明清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我认为:评价技术发展的主要尺度首先是市场效应。因为, 在商品经济时代, 所有的技术革命,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市场的开拓。蒸汽机之所以有巨大的意义, 是因为它能够大大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为商品开拓广大的市场。而有一些技术虽然看似简单, 但只要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 便是重要的技术革命。我们若是用这一尺度去衡量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便可知道:其实明清时代出现了和应用了许多重大的技术革新, 它使中国手工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占有相当的份额, 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联。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商品开拓了广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中国出口商品之所以能在1500年-1800年的三百年间仍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份额, 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分不作者简介:徐晓望, 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开。以下简述与国际市场有关的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制糖业。明代制糖业应用的技术是:∀黄泥脱色制白糖法#。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生产黑糖, 或称为红糖。其时, 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糖, 主要是印度的产品。据泉州方志的记载, 迄至元末, 福建泉州路南安县的一位老人无意中发现黄泥覆盖的黑糖变得雪白, 因此产生黄泥脱色制白糖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批量地生产白糖的方法。不过, 这一技术明代主要流行于福建沿海, 清代逐步传到台湾、广东等地, 这样, 白糖成为中国糖业的主要产品。白糖的外观远胜于红糖, 其含糖量也胜于红糖。因此, 白糖制造术的发明与应用, 打开了中国糖业的国际市场。在明代与清代初年, 白糖则成为丝绸、瓷器之后排位第三的大宗出口商品。不仅日本、朝鲜、西欧诸国输入福建、广东、台湾的白糖, 而且, 波斯、阿拉伯等印度糖业的传统贸易区域, 也在输入中国的白糖。由此可见, 虽然黄泥脱色法是一项十分简单的白糖加工方法, 但它为开拓中国糖业的市场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 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制茶业。明清是中国制茶技术大发展的时代, 其主要贡献是发明了红茶制造术与乌龙茶制造术。自唐代茶文化大发展以来, 第三代茶是发酵茶, 即全发酵的红茶与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茶在中国流行不如绿茶广泛, 但是, 它却被外国人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绿茶是生炒制成, 茶叶有一股苦涩味, 尽管中国人喜欢这一种味道, 但是, 外国人却不明白中国人为何要∀自找苦吃#? 因此, 绿茶时代, 中国的茶叶基本不输往海外。在宋元明三代的中国出口商品中, 很难找到茶叶的记载, 其原因在此。发酵茶的问世约在明末清初。其时, 武夷山产茶区出现了发酵茶, 首先是全发酵的红茶, 以后又发现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茶叶发酵后, 能去掉原有的苦涩味, 使茶叶变得更加醇香。最早嗜饮红茶的是闽南人, 清代初年, 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主要是厦门。荷兰人与英国人相继前来厦门贸易, 受当地人影响, 也爱上了红茶。英语中∀茶#的发音与厦门话相似, 其原因在此。其后, 英国与欧洲国家逐渐兴起了饮用红茶的热潮。英国之外, 葡萄牙人、荷兰人、俄罗斯人, 都消费一定数量的茶叶, 尤其是英国人, 不仅皇室饮茶, 而且普通百姓也都爱喝∀武夷茶#。他们的早餐以红茶加牛奶, 谁能得到产自武夷山风景区的红茶 ∀正山小种#, 那是最值得向客人炫耀的一回事。来自中国的茶叶, 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在清代中期, 红茶与乌龙茶超越生丝, 成为清朝输出的首要商品。在各类茶叶中, 红茶又排在第一位。1838-1839年, 广州口岸输出的红茶共计32, 495, 066磅, 绿茶7, 728, 800磅,

&共计40, 223, 866磅, 约为18245. 5吨。其中, 红茶约占中国茶叶输出总数的80%! 由此可

见, 清朝对欧洲国家的贸易之所以能保持长期出超的地位, 与红茶的输出有极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看红茶生产技术的发明, 便可知道它对中国商品开拓国际市场有重大意义。它使茶叶这一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消费市场, 从东亚数国扩张到欧洲与美洲的广大世界市场。如果我们从传统的观点去看红茶的生产技术, 根本不会发现它的意义。所谓红茶发酵, 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技术。它不过是将茶叶包在麻袋里, 闷上一二日, 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而自然发酵。因此, 单纯从制作技术来看, 红茶的制作算不了什么。但从市场开拓的角度去看, 红茶的发明使世界上几千万人热爱这一饮料, 这种重大意义的技术革新, 即使在现代中国亦为罕见。

生丝。宋元时期, 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是丝绸, 而明清以后, 中国对外出口的丝绸类商品, 主要是生丝, 而且主要是浙江湖州生产的生丝。迄至明代前期, 欧亚大陆的主要国家, 都发展了自己的丝织业, 如伊朗、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都曾有一度发达的丝织业。丝织业可以分为生丝生产与织绸业二个阶段。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爱好的花样, 因此, 明清时代世界各地织绸业都开始了民族化过程。也就是说, 他们不再直接进口中国的成品丝绸, 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丝∃

绸直接输出减少的原因。但在这一时代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 都向中国进口生丝, 而且主要进口湖丝; 其实, 不止是海外世界, 即使在中国, 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丝织业在宋元时期原是分布最广的产业, 不论东西南北, 几乎都有发达的丝织业。但在明清时期, 除了江浙一带, 各地的丝织业都有衰落的迹象。即使保留了织绸业, 但其所用原料, 也多是向江南进口的湖丝。产于杭嘉湖平原的生丝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上商品丝的主要来源。

湖丝对世界生丝市场的的垄断, 建立在湖丝独特的生产技术之上。湖州蚕农种桑如种五谷, 他们将桑树种在肥沃的农田里, 按时给其剪枝、施肥。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 他们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 便将桑树顶枝剪断, 使其不再长高, 而是横向发展, 长出更多的桑叶。应当说, 世界各地的桑树都不会得到如此精心的照顾。有了好的桑叶, 才会有好的蚕茧。仅在桑树种植方面, 湖州蚕农已领先世界所有的国家了。在养蚕方面, 湖农也有自己的心得。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 一书中提到:当春蚕结茧时, 蚕农要在蚕房里放置炭火, 炭火能使空气干燥, 因此, 春蚕吐出的丝能够迅速成形, 韧性较好。但炭火的放置颇有讲究, 即不能太密, 也不能太稀, 只有熟练的蚕农才能体会。在巢丝手工业方面, 湖州蚕农的技巧也是天下无双, 他们敏捷的双手能使蚕丝得迅速的处理, 从而生产出最优质的湖丝。以上这些技术记载于 天工开物 , 一项项地分析起来, 似乎没有一种特别困难的技术, 但是, 中国各地都尝试过引进湖农的技术, 大多都失败了。湖农的技术产生于湖州特殊的文化气氛, 湖州的蚕农从小耳濡目染, 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成套技术。其他区域很难形成湖州的蚕文化氛围, 因而, 湖丝的质量至今没有被超过。即使在今天, 世界各地的丝绸厂, 仍然向中国进口湖丝, 没有湖丝, 他们无法织成最好的丝织品。总之, 明清时期湖丝对世界市场的垄断, 与湖丝生产技术革新有关, 否则不可能垄断世界市场数百年, 迄至今日。

瓷器。中国的瓷器长期领先于世界, 这是公认的。但这种领先是建立在技术不断的更新发明之上的。这一点, 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的。明清以来中国瓷器的技术有多项重大的发明。其一, 白瓷的烧制。在明以前, 中国的瓷器主要是青瓷等有颜色的瓷器, 虽然有白瓷, 但色泽不够纯净。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 冰莹如玉, 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人类在食物器皿的选择上, 天性使他们以纯净的白色为主。在那一时代, 只有中国瓷器才能提供象玉石一样的洁白器皿, 以故, 德化白瓷问世后, 很快成为世界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瓷之一。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 给予极高的评价。历来是皇室珍藏的名贵瓷器。

德化瓷的生产, 得益于烧窑技术的进步。德化烧瓷器窑炉, 在宋代称为龙窑, 这种窑炉往往长数十米, 像一条蜿延的长龙, 故名。元代德化出现了分室龙窑, 明代进一步发展阶级窑。

∋它的燃烧温度更高, 烧出的瓷器质量更好。

德化瓷的第二项重大发明是烧制瓷塑人物等摆设品。过去中国的瓷器都是以实用物品为主, 例如, 可以用以盛饭的碗类, 用以盛水的瓶子与壶。据周亮工的 闽小记 记载, 德化人首先烧制仙佛等神像, 它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 而且还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日本天主教徒将德化窑烧制的观音像视为圣母像, 而亚洲的佛教国家, 对各式仙佛像几乎是无保留地欢迎。可见, 人物瓷的烧制, 为中国瓷器出口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景德镇瓷器代表中国瓷业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有白瓷的制造, 而且有各色瓷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景德镇青花瓷。制造青花瓷, 关键是表层的青花原料。一般的原料在烧制过程中都会退色, 只有特殊的矿产在烈火烧炼后, 才会产生永久不退的颜色。青花原料是来自西域的

回青, 由于它来自信仰伊斯兰的区域, 故称之为∀回青#, 中国本土没有这一原料。由此可见, 应用回青烧制瓷器的花纹, 应当是阿拉伯世界的发明, 中国人应是向阿拉伯人学习了这一技术后, 应用于中国瓷器的制造上。这一事实的本身, 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并非像人们想象地那样保守, 只要有利, 他们很愿意学习海外的先进技术。青花瓷是景德镇最大宗的商品, 在阿拉伯世界, 也有不少青花瓷器销售。用阿拉伯地区的原料加工, 制成商品后又返售阿拉伯世界, 这一事实的本身也证明当时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 不是阿拉伯世界可以比拟的。

如果说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色瓷闻名世界, 那么, 清代的景德镇瓷业则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清代中国工匠对色彩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各种矿物原料烧制成五彩缤纷的瓷器, 其中康熙年间出现的五彩瓷、雍正年间出现的粉瓷、乾隆年间出现的珐琅质彩瓷, 至今都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色彩的运用使工匠们能够更为自如地反映中国画的成就, 从而将中国的瓷器世界装饰得更为富丽堂皇。将清代的瓷器与明代的瓷器相比, 不能发现清代的瓷器已成为工匠们展示自己爱好的场所。他们在实用瓷器雕饰各种人物与花草, 在色彩的效应下, 这些花草与人物栩栩如生, 叙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生动地体现清代的民俗世界。这类美丽的商品自然能够倾动世人的关注, 使他们即使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 也忍不住购进景德镇瓷器的冲动。总之, 景德镇瓷器的广阔市场, 主要是景德镇的工匠们, 用自己的艺术开拓出来的。而且, 这些技术的更新, 主要在明清时期。

以上我们总结了明清时代中国出口的四大类商品 白糖、茶叶、生丝、瓷器的生产技术。我们的结论是:这些技术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前提下, 都在明清时期有了卓越的进步。这一进步, 或是像制造白糖的技术那样, 使中国的制糖业超越它的发源地 印度; 或是像红茶制造术、生丝制造术一样, 将中国的传统商品推入世界市场, 从而改变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为自己开拓了广大的市场; 更有像瓷器业领域, 传统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使其长期保持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总而言之, 明清中国商品畅销于世界市场, 绝对离不开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以上关于手工业技术与开拓市场的研究, 主要局限于对开拓世界市场有意义的商品, 实际上, 有些商品生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虽然不是那么显著, 但在国内还是有十分意义的。限于篇幅, 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二、从冶金技术的发展看明清手工业的进步

冶金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 没有冶金工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金属, 而没有高品质的金属, 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工具。因此, 发达的手工业必然建立在发达的冶金业之上, 对中国这样经济自成体系的国家更是如此。明清时期中国冶金工业的进步是明显的。在这方面, 北京钢铁学院的 中国冶金简史 做了很好的研究。今将其主要贡献归纳如下:

1. 采矿技术。明清采矿技术的重大突破是采用了烧爆法与火药爆破法。传统的采矿技术主要是锤击法, 矿工以锤子一锤一锤地将矿石凿下。明清时代的烧爆法是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 将矿石烧热后, 浇以冷水, 使矿石产生爆裂; 其次火药爆破开采法在采矿业中应用。火药爆破法是现代开采矿石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它在明清时期出现, 使采矿业工效大大提高。

2. 冶铁技术。冶铁技术是冶金技术的核心。明清冶铁技术的新发明表现在活塞鼓风机、焦炭、高炉、坩埚炼铁法等等方面。

鼓风机。使用风箱鼓风出现于秦汉时期, 但那时期的风箱还是靠扇动木叶取风。明代的

天工开物 一书记载了活塞鼓风机, 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 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活塞鼓风机在中国的出现, 比西方要早一个世纪。

焦炭。焦炭以煤烧制而成。它比煤炭能达到更高的温度, 焦炭的使用, 反映了中国传统冶金业的重大进步。

高炉。由于鼓风机与焦炭的使用, 明代炼铁业获得了更高的温度。据官府的记载, 明代初年官府经营的遵化铁厂中, 出现了高一丈二尺的炼铁炉, 该炉一次可融2000斤的铁矿砂。清代, 广东的高炉有高达一丈八九尺的, 其容量更胜于明代的高炉。这种土高炉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风潮中还在大量使用, 因此, 冶金学家对这些土高炉的性能十分了解。它的高度从2米到10米不等, 最高最大的, 比有文献记载的明清高炉更胜一筹。其日产量, 从数百斤到2吨不等。

坩埚炼铁法。在高炉的基础上, 中国民间还发展了坩埚炼铁技术。坩埚以耐火泥、粘土、焦炭粉或煤粉混合而成, 每个坩埚高约1. 5-2尺, 直径0. 5-0. 6寸, 每埚可装入10斤-15斤矿。一个小高炉, 可容纳数十个至300个坩埚, 坩埚之间填满无烟煤与黑土。点火之后, 燃烧8小时左右, 坩锅与铁矿一起融化, 再自然通风24小时。一炉可生产半吨的铁, 或是粗钢。即使是当代的钢铁专家, 也称这个方法是简易可行、十分有效的。

3. 炼钢技术。明清炼钢技术的提高表现于炒钢法、铁炉、钢炉串联技术、苏钢炼制法、焖钢法等等。

炒钢法。传统的灌钢技术在明清时代进一步发展为炒钢法。和宋代的灌钢法相比, 有二大重要革新。其一, 灌钢用泥封铁, 而炒钢法是用涂泥的草鞋覆盖铁, 这可以让生铁在还原气氛下逐渐融化并提高炉内温度; 其二, 生铁与熟铁的配置技术改进, 增加二者之间接触面积, 使其相互渗透, 在工人不断炒动下, 锻炼成钢。抄钢法对近代工业有很大影响。近代炼钢法主要是应用抄钢法的原理。

铁炉、钢炉串联技术。将生铁炉与炒钢炉串联起来, 在生产时, 将生铁炉的铁水直接引入炒钢炉, 将铁炒成钢。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炼钢成本。

苏钢的炼制方法。宋代的炼钢法主要是灌钢法, 这一方法到明清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苏钢法相传最早是由苏州工匠发明的, 在南京一带流行, 而后在芜湖使用最广, 一直到近代尚存于民间。苏钢的炼法与灌钢略有不同, 工匠将炉中的生铁融化后, 将其滴入熟铁之上, 使之融合, 成为钢。因此, 苏钢的炼制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

焖钢法。这种方式是将熟铁放入密封的罐内, 并填充起渗碳剂作用的木炭粉和骨粉, 以及少数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将罐子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 保温10小时左右。在此期间, 渗碳剂会逐渐的渗入工件的表面, 深度约为2厘米。这种方式最适用于农具与工具的局部渗碳, 提高工具的关键部位的含钢量, 提高强度。

4. 铸造技术。传统铸造技术可分为泥型铸造、失蜡铸造和箱型铸造等。

泥型铸造技术的应用, 最为出色的是铁锅的铸造。铁锅虽有各种规格, 但为了炒菜时透热快些, 不管是哪一种规格, 都要尽量铸得薄一些。这对工匠是一个考验。古往今来, 世界的铸锅市场, 一向是中国商品的天下, 这是因为:只有中国工匠才能铸成又大又薄的铁锅。明清时期, 广东佛山的铁锅是东南亚一带最畅销的商品之一。即使到了近代, 西方的碾压式钢锅问世, 仍然无法将中国铁锅逐出东南亚市场。近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倡用中国铁锅, 更是众所熟知的。

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器物是大型铜钟。著名的北京永乐大铜钟, 钟身通高5. 9米, 外径3. 3

米, 内径2. 9米, 总重42吨, 被称为中国钟王。巨大的铜钟上, 铸有20万字的佛经, 一笔一划都十分考究, 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箱型铸造是在木箱内以土与炭末为造型材料, 可铸造铜钱之类最小的物件。中国铜钱的精致, 历来是有口皆碑的。近代西方铸造器物, 主要是用泥炭末做型, 看来与中国的传统技术有关。

5. 锻造技术。锻造技术可分冷加工与热加工二种。热加工的代表物件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时用的大铁锚。由于郑和的船舰其大无比, 它所用的铁锚也是举世无双的。20世纪60年代, 在江苏三汊河附近出土了一支铁铸舵杆, 其长度为11. 4米。从 天工开物 的记载来看, 当时锻制这类千钧铁锚, 是分段加工, 先锻成四爪, 然后锻接而成全锚。 天工开物 所载图表明, 锻制这类铁锚, 需一二十人协同工作。在冷加工方面, 代表性器物是钢丝的制造。钢丝, 古人称之为铁线, 它是制造针的原料。在万历 邵武府志 的物产志上, 记载当地出产的商品 铁线。制造铁线, 主要是应用冷拔的技术。在 天工开物 的时代, 中国即出现了冷拔技术加工的铁线, 不能不说是一项重要成就。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日本从中国进口铁针, 如此小的东西仍然要向中国进口, 说明当时中国铁针的质量非常好 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家中还保留着用中国传统技术生产的铁针, 就可知道:它远比大工业产品好用。

热处理技术。钢铁的热处理技术可以改变钢铁的物理性能, 在冶金领域应用很广。 天工开物 详细记载了铁件的热处理技术, 诸如刃口渗碳技术、夹钢技术, 都是十分精巧的技术。

6. 黄铜与锌的冶炼。锌的冶炼十分困难, 因为锌矿石的熔解温度已经达到锌的气化温度, 用常规方法, 当锌矿石熔解之后, 锌已气化。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明代工匠炼锌, 巧妙地采取闷罐方式, 锌矿虽然达到熔点, 但无从挥发, 冷却后, 便有成品锌问世。欧洲人长期从中国进口锌, 虽然他们知道可用炉甘石炼锌, 但一直无法成功地炼制锌。一直到18世纪30年代, 英国人来到中国, 学去了炼锌法。

有了锌, 便可制造铜。我国的铜钱, 过去都是由青铜制造的。宋代可能出现了黄铜钱, 而明清时期, 铜钱则以黄铜为主了。

7. 白铜。白铜制造在中国起源很早, 可能唐代即有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才形成了规模效应的白铜生产。云南的大型白铜厂, 常常雇佣成千上万的工人。白铜有二种, 一种是以铜镍合金制造, 一种是以铜砷合金制造。白铜最大的特点是不易生锈, 因此, 除了贵重的金银外, 白铜即是最好的金属制品。明清时期, 白铜广泛用于制造各种精贵器皿, 如鼻烟壶、烛台、餐具等等, 在欧洲的消费量很大。所以, 当时的欧洲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白铜。一直到18世纪后期, 德国人才逐渐掌握了白铜制造术。

综上所述,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冶金技术是十分优秀的。它不但继承了宋元时期手工业进步的结果, 而且不断有新的发明。其中一些技术, 对近代工业技术有重大的影响。(

三从机械的使用看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机械的使用,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机械最发达的国家, 尤其是宋元时期, 中国的机械水平, 远胜于西方国家, 这是众所公认的。迄至明清时期, 由 天工开物 所代表的中国机械, 仍然受到西方学者的赞叹。即使在工业革命的早期, 英国的许多技术革命, 只不过是在重复 天工开物 早已记载的工艺而已。在机械技术上超越中国, 实际上是工业革命后期的事。

四川的竹筒钻井汲盐术。竹筒钻井汲盐技术起源较早。北宋文同的 丹渊集 第二十四卷, 有∀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事#一文, 其中说到:∀井研县) ) 自庆历以来, 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以取咸泉鬻炼盐色, 后来其民尽能此法, 为者甚众。#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宋代竹井汲盐最早的史料。不过, 一类技术的成功, 即使是在近代, 也要经过数十年不断修改的历程, 在古代, 一般要数百年。早期的竹井不可能钻得太深, 而明清时代的竹井, 有深达三百丈的记载, 这也说明四川的盐井技术成熟于明清时期。关于四川的井盐技术, 刘淼的 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一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较好的归纳。他将四川的井盐生产技术分为三大层次, 其一为造井取盐术, 其二为提卤与输卤的技术, 其三为熬盐技术。而每一层次, 又可细分为多项技术, 仅是造井技术, 又可分为凿井、井腔造壁、工具制造三大类。凿井技术由相井地、立井圈、凿大窍、扇泥、下竹、凿小窍六道工序; 钻井相关的工具制造, 也很讲究。有用于凿井的大扦头与小扦头, 有捞取扦头的搅镰、铁五抓、撞子钎, 有清除淤泥的搜子、漕扦, 有汲取碎石的刮筒; 在井腔造壁方面, 凿井工人应用套筒技术, 每凿一尺, 下竹制套筒一只, 以保证盐井不会坍塌。这一技术, 仍在现代石油工业中应用。凿井技术之外, 它如提卤与输卤技术、熬盐技术诸方面, 井盐业都有其独特的体会。尤其熬盐方面对油井与气井的开发与应用, 堪称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奇迹。

四川井盐技术对近代石油业的意义, 已在李约瑟的名著中作了介绍。一般认为:最早开发石油的美国, 在汲取深层石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时, 在美国做工的四川人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深井钻探法。由于这一关键技术的解决, 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地面, 于是, 美国的石油工业逢勃发展。而石油工业从整体上改变了近代工业的能源结构, 奠定了20世纪西方工业的发展基础。所以, 竹筒钻井术的发明, 对世界工业曾具有重大意义, 有人誉之为古代中国有代表性的∀第五大发明#, 并不为过。

机械的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劳力或者延伸手的功能。如果说, 四川的钻井汲盐术主要体现了延伸手的功能, 那么, 在节省劳动力方面, 明清的手工业也有相当的进步。明清时代较著名的机械是:辊筒榨蔗机、水磨、水碓、船碓、水车、油榨等等。

辊筒榨蔗机。据元代的 农桑辑要 记载, 古代中国蔗农榨取蔗汁, 使用的是磨浆法, 将甘蔗切成小块, 然后磨成浆泥, 放在锅中熬取蔗汁, 这是一套相当繁琐的加工过程。明代末年中国出现了∀辊筒榨蔗法#。据宋应星 天工开物 的记载, 当时中国的产糖区有名为∀蔗车#的榨糖机械。其基本式样是将两个木制的大辊筒并排树立, 辊筒上有木齿轮相接。蔗车动力来自于牛, 蔗农驱牛拉动蔗车, 两大辊筒相向轧碾, 另一榨农将蔗喂入辊筒之间榨碾, 糖汁随之流出。蔗农将蔗汁引入大釜熬糖。这类蔗车在清代有进一步的发展, 榨蔗的辊筒由木质改为石头, 而用作动力的牛, 由一头增为四头。由此可见, 蔗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机械, 并且有近代工业自动化流程设计的萌芽。倘若蔗车最早出现于英国, 一定会被誉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然而, 由于它出现于明代的中国, 所以被人们忽略了。从蔗车大大降低榨蔗的劳动成本而言, 它对中国糖业具有重要意义。明清中国的白糖大量进入世界市场, 与蔗车的应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榨油业中的机械使用。榨油是明清时代最广泛的一种产业。据 辞源 对∀榨#字的解释, 榨字始见于宋代, 说明榨油术可能也是起源于宋代, 但是, 它的成熟, 看来也是在明清时代。明清时代中国南北都有许多大型榨油作坊。榨油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油料进入油坊, 或是经过蒸煮, 或是用水磨磨烂, 再将处理后的油料放入油榨里挤压。油榨其实是构思十分精巧的设计。油榨多用巨木的树干制成, 巨木的当中挖空, 填满油料后, 将大木楔入, 并以多人推动+∗

悬于空中的木锤锤击大木, 形成巨大的挤压力量, 将油挤出。应当说, 在中世纪, 没有比中国油榨更成熟的榨油技术, 近代工业的榨油技术, 也受到中国传统榨油机的影响。榨油中机械的使用有三类, 其一是水碓, 其二是水磨, 其三是榨机。从今人的观点看, 它是明清时期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一项产业。

纺织机械的应用。对明清纺织技术的研究, 已有相当多的论文与专著。大致说来, 明清纺织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机械, 最有代表性的, 如丝织业中的提花机。将丝绸织出各色花纹, 主要靠提花机不时将经线提起, 使有的纬线不能穿过某些经线, 于是, 绸面花纹便有了区别, 图案由此形成。提花机是十分精巧的机械, 据 天工开物 , 明代织龙袍的织机, 要靠高达一丈五尺的花楼提花, 一次至少要有二人负责提花工序。棉纺织业中机械的使用相当普遍, 脚踏轧棉机在古代被称为∀搅车#、或称∀踏车#。最早的搅车是用手工推动的, 可能是从闽广传到江南, 功效不高。元代江南出现了脚踏小搅车, 以脚为推动力, 始见于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的记载。这类踏车又被称之为四足小搅车, 发明于元末, 主要是在明代得到广泛运用。所以, 在明代的方志中多有记载。其次, 明代江南还出现了功效更高的三足搅车, 载于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 。

, 这些搅车大大减低了手工轧棉的劳动强度, 可抵三至四人的功效。人们一般不否认明清时期

中国纺织技术的高水平。甚至有人说, 构成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主力的纺织技术革命, 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在14世纪中国出现了(并在明清时代得到不断的改善) 。但是, 有些学者拘泥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对照, 由于中国没有出现∀吉妮纺机#或是∀飞梭织机#, 便以∀停滞#二字评价中国棉纺织业, 这是不公平的。

水力动力机械的广泛应用。动力机械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在蒸汽机出现以前, 中国与西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水力机械, 当然, 这也有地理的原因。水力机械主要使用于丘陵地带降雨丰富的地区, 而中国的东南丘陵与西欧, 都具有这两个共同的特征, 因此, 水力机械在明清时期普遍使用于中国与西欧。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明清对水力机械的使用, 主要有几种:其一为水磨, 以水力推动石磨; 其二为水碓, 以水力推动石碓, 有些地方还有船碓, 周亮工的 闽部疏 说:∀顺昌人作纸, 家有水碓, 至造舟急滩中, 夹以双轮如飞, 舂声在舟。#其三, 以水力推动纺车; 其四, 以水力推动竹筒车提水。而中国许多工业中都大量使用水力机械。例如, 以水磨加工小麦, 以水碓加工稻米; 榨油业中, 以水磨磨烂油料, 而造纸业中, 用水碓舂烂纸料。宋应星指出, 这些机械的运用都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可见, 那种以为中国传统工业不懂节约劳动力的观点, 都是片面的。

总的来说, 中国人对机械的使用, 从秦汉以来一向领先于世界, 一直到蒸汽机发明之前, 凡是古代世界能有的各种机械, 几乎都可在中国找到它最发达的形态。这些机械的使用, 大大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因而加强了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在18世纪以前, 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输出国, 与这一点是有关系的。它是当时中国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标志。−

四、从手工业的分工与设备看明清手工业的进步

明清手工业的规模大于以往的时代, 其原因, 一是分工的细化, 二是生产设备的大型化。下以造纸、制糖、制盐、制瓷等工业为例。

造纸业。中国是发明造纸技术的国家, 最早是以破布之类旧纺织品造纸, 而后发展到用植物纤维造纸。而用植物纤维造纸, 又可分为楮皮阶段与嫩竹阶段。唐宋时期, 主要是用楮皮造

纸。但楮树种植不易, 至少五六年才能成材, 因此, 一旦野生的楮树资源被砍伐殆尽, 发展造纸业便有困难了。而使用竹纤维造纸, 由于竹是植物中生长最迅速的常见品种, 而且易于种植, 每年春雨过后, 春笋一夜可长数尺,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传统造纸业最终锁定以竹纸为主干产业, 实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从世界工业史的角度而言, 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 若以欧洲为对照系统,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 西欧国家尚处于用破布造纸的阶段。对欧洲人来说, 破布来源是有限的, 且价格高昂。因此, 同时代的欧洲人对于中国人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十分佩服。但是, 以植物纤维造纸, 是一种差距较大的物质转换过程, 它从产生到成熟,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已经知道了用竹造纸的基本原理, 但是, 直到明代中后期, 著名的文史专家胡应麟还在其 少室山房笔丛 一书的第四卷中抱怨:福建出产的竹纸黑脆, 纸幅狭小, 虽然价格便宜, 但不好使用。不过, 在同书中他也说过:近来福建出产的纸, 质量大大提高了, 不仅面幅宽大, 而且纸料白洁、纸质厚韧, 一时风行海内。晚明福建纸质的提高, 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 纸料经过多次漂白淘洗, 便能产生最白的纸; 其二, 抄纸的时候, 要使用较大型的纸帘, 几个人一起动手操作, 便能抄成较大的纸张。据 天工开物 一书, 当时的造纸手工业纸纺, 有六个人一起动手抄纸的。总之, 要生产出较好的纸张, 便要超越家庭手工业阶段, 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当时的造纸有以下工序:

1. 砍伐嫩竹; 2. 将嫩竹运到池塘; 3. 浸泡冲洗嫩竹; 4. 槌洗嫩竹, 去掉粗壳、青皮, 剩下竹丝; 5. 将竹丝放入巨大的木桶里, 与石灰水和拌, 煮八天八夜。竹丝烂成竹麻; 6. 掏出竹麻放入清水塘中漂洗干净; 7. 再将竹麻放入木桶水煮, 同时加入柴灰、稻草灰; 沸腾后捞出; 8. 将捞出的竹料放入清水塘中再次冲洗; 9. 重复第7道工序; 10. 重复第8道工序; 11. 再次重复第7道工序; 12. 再次重复第8道工序; 13. 把竹麻放入水碓中捣成烂泥; 14. 将竹泥倾入槽内, 加水拌匀; 15. 用细竹帘抄纸; 16. 捞出纸张后即贴于火墙上烘干, 纸便制成了; 17. 将纸包装运出。

由此可见, 制造竹纸的技术极为繁琐, 有人称它是古代手工业最繁杂的手工业, 不为无理。又如制瓷业:

中国的制瓷业以景德镇瓷最为有名,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 陶冶图说 20幅, 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 而景德镇所在的 浮梁县志 , 又记载各道工序的工人:淘泥工、拉坯工、印坯工、旋坯工、画坯工、舂灰工、合釉工、上釉工、挑槎工、抬坯工、装坯工、满掇工、烧窑工、开窑工、乳料工、砂土工、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彩工、烧炉工。景德镇瓷业的分工, 于此可见。

以上诸项手工业, 分工日益细致, 由某一个人从事某一阶段的手工业, 当然能做得更好, 这是手工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象征。由于分工日益细致,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 便要雇佣较多的工人, 这是明清手工业大型化的原因之一。

生产设备的大型化, 也是明清手工业技术进步的体现。以炼糖业为例:清代大型的辊筒榨蔗机, 需要四头牛拉动, 为了配合大型榨蔗机的生产能力, 便要雇佣较多的工人。清代台湾制糖工场, 一般要有十几个劳动力协作。其中制糖师二人, 火工二人, 车工二人, 牛婆二人, 剥蔗

七人, 采蔗尾一人, 看牛一人。井盐业也是十分典型的工场手工业。盐井的生产设备较为复

杂, 如前所述。为了配合盐井的生产, 必须有司井、司牛、司车、司篾、司梆、司漕、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医工、井工、铁匠、木匠等诸多工种。再如冶金业的发展。以炼铁业来说, 据明会典记载, 明代初年遵化的铁厂, 其炼铁高炉高约一丈六七尺; 清代初年, 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 记载的广东炼铁炉, 高达一丈八九尺, 每日可生产生铁六千斤; 迄至民国时期, 人们调查民

间的炼铁高炉, 则有高达三丈三尺的, 每日应可生产数吨生铁。生产设备的大型, 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每日生产数吨生铁, 即使是富矿, 也要近十吨以上的铁矿。为了熔炼十吨铁矿, 至少要几十吨的燃料。这样仅是运矿的人工, 便要几百人。清代铁厂常常雇佣数百人至上千人, 其原因在此。众所周知, 雇佣人数的增加,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体现。而明清雇佣规模的扩大, 来自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而其最终的后果, 当然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表现在多方面:其一, 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本文仅着重研究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其二, 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 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 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应当说, 明清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 与明清手工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的地位。一直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实际上, 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就, 主要以低廉的商品价格挤垮中国的传统工业, 并不是说, 他们商品的质量超过了传统的中国产品。而其根源, 是由于1774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由于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西方国家才具备了打垮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回顾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中西商品竞争, 可以知道:弗兰克认为19世纪后, 中国才落后于西方, 并不是对中国的谬赞, 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回顾世界工业历史的发展, 各个地区交替领先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中国在春秋以前, 经济的发展似不如巴比伦、希腊等古国。战国时期, 中国出现了生铁冶炼术与炼钢术, 这一关键的技术引起了中国各行业技术的改进, 以钢铁工具为特色的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西方国家钢铁冶炼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 在这一基础上, 中国出现了汉、唐、宋、元、明社会的繁荣, 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至清代, 西欧国家才逐渐赶上中国的水平。使人类突破手工业局限性的是工业革命, 而工业革命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是蒸汽机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应用, 全面改变了人类工业的面貌, 而西方国家最先发明与应用了蒸汽机, 在这一基础上, 西方经济高速发展, 全面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倘若我们接受全球经济是一体的这一观念, 世界各国的交替领先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欧洲近200年的领先, 便将我们的历史一笔抹杀, 甚至对中国曾经领先世界2000年的历史也视而不见。由于近160年来中国坎坷的命运, 我们的历史学界沉积了太多的抑郁与自卑, 让我们解放自己吧!

注释:

! (德) 贡德. 弗兰克(F rank , G. ) 著: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 (R eori en t :The G lobal E cono m y i n t h e A s i an Age) 刘北成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白沙糖的制造, 可见拙文: 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 ,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徐晓望: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 , 中国农史 1988年第2期。

&姚贤镐: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第282页。

∋刘振群: 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 , 中国古陶瓷论文集 ,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67页。(周世德: 运输船舶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论文集 第二分册, 自刊本。

∗以上参见刘淼: 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第二章, 井盐生产技术 , 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38-56页。+徐晓望: 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 ,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 以上有关纺织机械的归纳, 主要参考赵冈、陈钟毅著的 中国棉纺织史 第四章,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年版, 第74-86页。

−王世懋: 闽部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第10页。

黄叔璥: 台海使槎录 卷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0页。

温瑞柏: 盐井记 , 贺长龄: 清经世文编 卷五十, 户政 ,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清刊本, 第1244-12445页。

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徐晓望

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手工业技术有较大的进步, 其一, 它表现在红茶、白糖、生丝、瓷器等手工业

产品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其二, 它表现于基础工业冶金技术的进步; 其三, 它表现于手工业中机械使用的水平; 其四, 它表现于手工业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实际上, 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在西方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期, 仍然不亚于西欧, 只是在蒸汽机的发明之后, 西欧国家的工业才明显地超越中国。

关键词:明清; 手工业; 中西比较; 弗兰克

中图分类号:K 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9) 04-0130-10

传统观点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它以生产技术的迟滞为其时代特征。即使是李约瑟的煌煌巨著 中国科技史 , 也认为中国的科技发明主要是在宋代和宋以前, 对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言之不详。实际上, 随着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手工业技术出现了重大进步, 对开拓中国手工业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都有重大的贡献。不过, 由于受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影响, 人们主要着眼点是中国为何不能产生蒸汽机的生产技术? 于是, 他们对明清手工业技术的研究, 最终转入对手工业发展社会环境的探讨。这一方法上的缺陷, 使中国学术界普遍看轻明清时代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意义, 因而也未能真正着力研究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笔者赞同弗兰克提出的:1800年以前明清经济仍然领先于世界的观点, 并且认为明清手

! 工业技术的发展是构成这一领先的重要基础。

一、从市场的开拓看明清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我认为:评价技术发展的主要尺度首先是市场效应。因为, 在商品经济时代, 所有的技术革命, 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市场的开拓。蒸汽机之所以有巨大的意义, 是因为它能够大大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为商品开拓广大的市场。而有一些技术虽然看似简单, 但只要能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 便是重要的技术革命。我们若是用这一尺度去衡量明清时代的手工业技术, 便可知道:其实明清时代出现了和应用了许多重大的技术革新, 它使中国手工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占有相当的份额, 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紧密相联。是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中国商品开拓了广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中国出口商品之所以能在1500年-1800年的三百年间仍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巨大的份额, 与手工业技术的革新分不作者简介:徐晓望, 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开。以下简述与国际市场有关的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制糖业。明代制糖业应用的技术是:∀黄泥脱色制白糖法#。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生产黑糖, 或称为红糖。其时, 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糖, 主要是印度的产品。据泉州方志的记载, 迄至元末, 福建泉州路南安县的一位老人无意中发现黄泥覆盖的黑糖变得雪白, 因此产生黄泥脱色制白糖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批量地生产白糖的方法。不过, 这一技术明代主要流行于福建沿海, 清代逐步传到台湾、广东等地, 这样, 白糖成为中国糖业的主要产品。白糖的外观远胜于红糖, 其含糖量也胜于红糖。因此, 白糖制造术的发明与应用, 打开了中国糖业的国际市场。在明代与清代初年, 白糖则成为丝绸、瓷器之后排位第三的大宗出口商品。不仅日本、朝鲜、西欧诸国输入福建、广东、台湾的白糖, 而且, 波斯、阿拉伯等印度糖业的传统贸易区域, 也在输入中国的白糖。由此可见, 虽然黄泥脱色法是一项十分简单的白糖加工方法, 但它为开拓中国糖业的市场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 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

制茶业。明清是中国制茶技术大发展的时代, 其主要贡献是发明了红茶制造术与乌龙茶制造术。自唐代茶文化大发展以来, 第三代茶是发酵茶, 即全发酵的红茶与半发酵的乌龙茶。发酵茶在中国流行不如绿茶广泛, 但是, 它却被外国人广泛接受。其原因在于:绿茶是生炒制成, 茶叶有一股苦涩味, 尽管中国人喜欢这一种味道, 但是, 外国人却不明白中国人为何要∀自找苦吃#? 因此, 绿茶时代, 中国的茶叶基本不输往海外。在宋元明三代的中国出口商品中, 很难找到茶叶的记载, 其原因在此。发酵茶的问世约在明末清初。其时, 武夷山产茶区出现了发酵茶, 首先是全发酵的红茶, 以后又发现了半发酵的乌龙茶。茶叶发酵后, 能去掉原有的苦涩味, 使茶叶变得更加醇香。最早嗜饮红茶的是闽南人, 清代初年, 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主要是厦门。荷兰人与英国人相继前来厦门贸易, 受当地人影响, 也爱上了红茶。英语中∀茶#的发音与厦门话相似, 其原因在此。其后, 英国与欧洲国家逐渐兴起了饮用红茶的热潮。英国之外, 葡萄牙人、荷兰人、俄罗斯人, 都消费一定数量的茶叶, 尤其是英国人, 不仅皇室饮茶, 而且普通百姓也都爱喝∀武夷茶#。他们的早餐以红茶加牛奶, 谁能得到产自武夷山风景区的红茶 ∀正山小种#, 那是最值得向客人炫耀的一回事。来自中国的茶叶, 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

在清代中期, 红茶与乌龙茶超越生丝, 成为清朝输出的首要商品。在各类茶叶中, 红茶又排在第一位。1838-1839年, 广州口岸输出的红茶共计32, 495, 066磅, 绿茶7, 728, 800磅,

&共计40, 223, 866磅, 约为18245. 5吨。其中, 红茶约占中国茶叶输出总数的80%! 由此可

见, 清朝对欧洲国家的贸易之所以能保持长期出超的地位, 与红茶的输出有极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看红茶生产技术的发明, 便可知道它对中国商品开拓国际市场有重大意义。它使茶叶这一中国主要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消费市场, 从东亚数国扩张到欧洲与美洲的广大世界市场。如果我们从传统的观点去看红茶的生产技术, 根本不会发现它的意义。所谓红茶发酵, 其实是再简单不过的技术。它不过是将茶叶包在麻袋里, 闷上一二日, 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而自然发酵。因此, 单纯从制作技术来看, 红茶的制作算不了什么。但从市场开拓的角度去看, 红茶的发明使世界上几千万人热爱这一饮料, 这种重大意义的技术革新, 即使在现代中国亦为罕见。

生丝。宋元时期, 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是丝绸, 而明清以后, 中国对外出口的丝绸类商品, 主要是生丝, 而且主要是浙江湖州生产的生丝。迄至明代前期, 欧亚大陆的主要国家, 都发展了自己的丝织业, 如伊朗、意大利、法国、西班牙, 都曾有一度发达的丝织业。丝织业可以分为生丝生产与织绸业二个阶段。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爱好的花样, 因此, 明清时代世界各地织绸业都开始了民族化过程。也就是说, 他们不再直接进口中国的成品丝绸, 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丝∃

绸直接输出减少的原因。但在这一时代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 都向中国进口生丝, 而且主要进口湖丝; 其实, 不止是海外世界, 即使在中国, 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丝织业在宋元时期原是分布最广的产业, 不论东西南北, 几乎都有发达的丝织业。但在明清时期, 除了江浙一带, 各地的丝织业都有衰落的迹象。即使保留了织绸业, 但其所用原料, 也多是向江南进口的湖丝。产于杭嘉湖平原的生丝成为中国与世界市场上商品丝的主要来源。

湖丝对世界生丝市场的的垄断, 建立在湖丝独特的生产技术之上。湖州蚕农种桑如种五谷, 他们将桑树种在肥沃的农田里, 按时给其剪枝、施肥。为了使桑树长得更好, 他们在桑树长到七八尺时, 便将桑树顶枝剪断, 使其不再长高, 而是横向发展, 长出更多的桑叶。应当说, 世界各地的桑树都不会得到如此精心的照顾。有了好的桑叶, 才会有好的蚕茧。仅在桑树种植方面, 湖州蚕农已领先世界所有的国家了。在养蚕方面, 湖农也有自己的心得。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 一书中提到:当春蚕结茧时, 蚕农要在蚕房里放置炭火, 炭火能使空气干燥, 因此, 春蚕吐出的丝能够迅速成形, 韧性较好。但炭火的放置颇有讲究, 即不能太密, 也不能太稀, 只有熟练的蚕农才能体会。在巢丝手工业方面, 湖州蚕农的技巧也是天下无双, 他们敏捷的双手能使蚕丝得迅速的处理, 从而生产出最优质的湖丝。以上这些技术记载于 天工开物 , 一项项地分析起来, 似乎没有一种特别困难的技术, 但是, 中国各地都尝试过引进湖农的技术, 大多都失败了。湖农的技术产生于湖州特殊的文化气氛, 湖州的蚕农从小耳濡目染, 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成套技术。其他区域很难形成湖州的蚕文化氛围, 因而, 湖丝的质量至今没有被超过。即使在今天, 世界各地的丝绸厂, 仍然向中国进口湖丝, 没有湖丝, 他们无法织成最好的丝织品。总之, 明清时期湖丝对世界市场的垄断, 与湖丝生产技术革新有关, 否则不可能垄断世界市场数百年, 迄至今日。

瓷器。中国的瓷器长期领先于世界, 这是公认的。但这种领先是建立在技术不断的更新发明之上的。这一点, 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的。明清以来中国瓷器的技术有多项重大的发明。其一, 白瓷的烧制。在明以前, 中国的瓷器主要是青瓷等有颜色的瓷器, 虽然有白瓷, 但色泽不够纯净。明代福建德化县及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白瓷, 冰莹如玉, 白度胜过象牙等自然物品。人类在食物器皿的选择上, 天性使他们以纯净的白色为主。在那一时代, 只有中国瓷器才能提供象玉石一样的洁白器皿, 以故, 德化白瓷问世后, 很快成为世界市场上最畅销的中国瓷之一。欧洲人将德化白瓷誉为∀象牙白#、∀中国白#, 给予极高的评价。历来是皇室珍藏的名贵瓷器。

德化瓷的生产, 得益于烧窑技术的进步。德化烧瓷器窑炉, 在宋代称为龙窑, 这种窑炉往往长数十米, 像一条蜿延的长龙, 故名。元代德化出现了分室龙窑, 明代进一步发展阶级窑。

∋它的燃烧温度更高, 烧出的瓷器质量更好。

德化瓷的第二项重大发明是烧制瓷塑人物等摆设品。过去中国的瓷器都是以实用物品为主, 例如, 可以用以盛饭的碗类, 用以盛水的瓶子与壶。据周亮工的 闽小记 记载, 德化人首先烧制仙佛等神像, 它不仅受到国内市场的欢迎, 而且还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日本天主教徒将德化窑烧制的观音像视为圣母像, 而亚洲的佛教国家, 对各式仙佛像几乎是无保留地欢迎。可见, 人物瓷的烧制, 为中国瓷器出口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景德镇瓷器代表中国瓷业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有白瓷的制造, 而且有各色瓷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景德镇青花瓷。制造青花瓷, 关键是表层的青花原料。一般的原料在烧制过程中都会退色, 只有特殊的矿产在烈火烧炼后, 才会产生永久不退的颜色。青花原料是来自西域的

回青, 由于它来自信仰伊斯兰的区域, 故称之为∀回青#, 中国本土没有这一原料。由此可见, 应用回青烧制瓷器的花纹, 应当是阿拉伯世界的发明, 中国人应是向阿拉伯人学习了这一技术后, 应用于中国瓷器的制造上。这一事实的本身, 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并非像人们想象地那样保守, 只要有利, 他们很愿意学习海外的先进技术。青花瓷是景德镇最大宗的商品, 在阿拉伯世界, 也有不少青花瓷器销售。用阿拉伯地区的原料加工, 制成商品后又返售阿拉伯世界, 这一事实的本身也证明当时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 不是阿拉伯世界可以比拟的。

如果说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青色瓷闻名世界, 那么, 清代的景德镇瓷业则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时代。清代中国工匠对色彩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各种矿物原料烧制成五彩缤纷的瓷器, 其中康熙年间出现的五彩瓷、雍正年间出现的粉瓷、乾隆年间出现的珐琅质彩瓷, 至今都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色彩的运用使工匠们能够更为自如地反映中国画的成就, 从而将中国的瓷器世界装饰得更为富丽堂皇。将清代的瓷器与明代的瓷器相比, 不能发现清代的瓷器已成为工匠们展示自己爱好的场所。他们在实用瓷器雕饰各种人物与花草, 在色彩的效应下, 这些花草与人物栩栩如生, 叙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生动地体现清代的民俗世界。这类美丽的商品自然能够倾动世人的关注, 使他们即使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 也忍不住购进景德镇瓷器的冲动。总之, 景德镇瓷器的广阔市场, 主要是景德镇的工匠们, 用自己的艺术开拓出来的。而且, 这些技术的更新, 主要在明清时期。

以上我们总结了明清时代中国出口的四大类商品 白糖、茶叶、生丝、瓷器的生产技术。我们的结论是:这些技术在继承前人遗产的前提下, 都在明清时期有了卓越的进步。这一进步, 或是像制造白糖的技术那样, 使中国的制糖业超越它的发源地 印度; 或是像红茶制造术、生丝制造术一样, 将中国的传统商品推入世界市场, 从而改变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习惯, 也为自己开拓了广大的市场; 更有像瓷器业领域, 传统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使其长期保持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的领先地位。总而言之, 明清中国商品畅销于世界市场, 绝对离不开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以上关于手工业技术与开拓市场的研究, 主要局限于对开拓世界市场有意义的商品, 实际上, 有些商品生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虽然不是那么显著, 但在国内还是有十分意义的。限于篇幅, 此处不再展开讨论。

二、从冶金技术的发展看明清手工业的进步

冶金是一个国家工业的基础, 没有冶金工业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高品质的金属, 而没有高品质的金属, 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工具。因此, 发达的手工业必然建立在发达的冶金业之上, 对中国这样经济自成体系的国家更是如此。明清时期中国冶金工业的进步是明显的。在这方面, 北京钢铁学院的 中国冶金简史 做了很好的研究。今将其主要贡献归纳如下:

1. 采矿技术。明清采矿技术的重大突破是采用了烧爆法与火药爆破法。传统的采矿技术主要是锤击法, 矿工以锤子一锤一锤地将矿石凿下。明清时代的烧爆法是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 将矿石烧热后, 浇以冷水, 使矿石产生爆裂; 其次火药爆破开采法在采矿业中应用。火药爆破法是现代开采矿石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它在明清时期出现, 使采矿业工效大大提高。

2. 冶铁技术。冶铁技术是冶金技术的核心。明清冶铁技术的新发明表现在活塞鼓风机、焦炭、高炉、坩埚炼铁法等等方面。

鼓风机。使用风箱鼓风出现于秦汉时期, 但那时期的风箱还是靠扇动木叶取风。明代的

天工开物 一书记载了活塞鼓风机, 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 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活塞鼓风机在中国的出现, 比西方要早一个世纪。

焦炭。焦炭以煤烧制而成。它比煤炭能达到更高的温度, 焦炭的使用, 反映了中国传统冶金业的重大进步。

高炉。由于鼓风机与焦炭的使用, 明代炼铁业获得了更高的温度。据官府的记载, 明代初年官府经营的遵化铁厂中, 出现了高一丈二尺的炼铁炉, 该炉一次可融2000斤的铁矿砂。清代, 广东的高炉有高达一丈八九尺的, 其容量更胜于明代的高炉。这种土高炉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风潮中还在大量使用, 因此, 冶金学家对这些土高炉的性能十分了解。它的高度从2米到10米不等, 最高最大的, 比有文献记载的明清高炉更胜一筹。其日产量, 从数百斤到2吨不等。

坩埚炼铁法。在高炉的基础上, 中国民间还发展了坩埚炼铁技术。坩埚以耐火泥、粘土、焦炭粉或煤粉混合而成, 每个坩埚高约1. 5-2尺, 直径0. 5-0. 6寸, 每埚可装入10斤-15斤矿。一个小高炉, 可容纳数十个至300个坩埚, 坩埚之间填满无烟煤与黑土。点火之后, 燃烧8小时左右, 坩锅与铁矿一起融化, 再自然通风24小时。一炉可生产半吨的铁, 或是粗钢。即使是当代的钢铁专家, 也称这个方法是简易可行、十分有效的。

3. 炼钢技术。明清炼钢技术的提高表现于炒钢法、铁炉、钢炉串联技术、苏钢炼制法、焖钢法等等。

炒钢法。传统的灌钢技术在明清时代进一步发展为炒钢法。和宋代的灌钢法相比, 有二大重要革新。其一, 灌钢用泥封铁, 而炒钢法是用涂泥的草鞋覆盖铁, 这可以让生铁在还原气氛下逐渐融化并提高炉内温度; 其二, 生铁与熟铁的配置技术改进, 增加二者之间接触面积, 使其相互渗透, 在工人不断炒动下, 锻炼成钢。抄钢法对近代工业有很大影响。近代炼钢法主要是应用抄钢法的原理。

铁炉、钢炉串联技术。将生铁炉与炒钢炉串联起来, 在生产时, 将生铁炉的铁水直接引入炒钢炉, 将铁炒成钢。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炼钢成本。

苏钢的炼制方法。宋代的炼钢法主要是灌钢法, 这一方法到明清进一步发展为苏钢法。苏钢法相传最早是由苏州工匠发明的, 在南京一带流行, 而后在芜湖使用最广, 一直到近代尚存于民间。苏钢的炼法与灌钢略有不同, 工匠将炉中的生铁融化后, 将其滴入熟铁之上, 使之融合, 成为钢。因此, 苏钢的炼制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

焖钢法。这种方式是将熟铁放入密封的罐内, 并填充起渗碳剂作用的木炭粉和骨粉, 以及少数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将罐子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 保温10小时左右。在此期间, 渗碳剂会逐渐的渗入工件的表面, 深度约为2厘米。这种方式最适用于农具与工具的局部渗碳, 提高工具的关键部位的含钢量, 提高强度。

4. 铸造技术。传统铸造技术可分为泥型铸造、失蜡铸造和箱型铸造等。

泥型铸造技术的应用, 最为出色的是铁锅的铸造。铁锅虽有各种规格, 但为了炒菜时透热快些, 不管是哪一种规格, 都要尽量铸得薄一些。这对工匠是一个考验。古往今来, 世界的铸锅市场, 一向是中国商品的天下, 这是因为:只有中国工匠才能铸成又大又薄的铁锅。明清时期, 广东佛山的铁锅是东南亚一带最畅销的商品之一。即使到了近代, 西方的碾压式钢锅问世, 仍然无法将中国铁锅逐出东南亚市场。近来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倡用中国铁锅, 更是众所熟知的。

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器物是大型铜钟。著名的北京永乐大铜钟, 钟身通高5. 9米, 外径3. 3

米, 内径2. 9米, 总重42吨, 被称为中国钟王。巨大的铜钟上, 铸有20万字的佛经, 一笔一划都十分考究, 被誉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箱型铸造是在木箱内以土与炭末为造型材料, 可铸造铜钱之类最小的物件。中国铜钱的精致, 历来是有口皆碑的。近代西方铸造器物, 主要是用泥炭末做型, 看来与中国的传统技术有关。

5. 锻造技术。锻造技术可分冷加工与热加工二种。热加工的代表物件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时用的大铁锚。由于郑和的船舰其大无比, 它所用的铁锚也是举世无双的。20世纪60年代, 在江苏三汊河附近出土了一支铁铸舵杆, 其长度为11. 4米。从 天工开物 的记载来看, 当时锻制这类千钧铁锚, 是分段加工, 先锻成四爪, 然后锻接而成全锚。 天工开物 所载图表明, 锻制这类铁锚, 需一二十人协同工作。在冷加工方面, 代表性器物是钢丝的制造。钢丝, 古人称之为铁线, 它是制造针的原料。在万历 邵武府志 的物产志上, 记载当地出产的商品 铁线。制造铁线, 主要是应用冷拔的技术。在 天工开物 的时代, 中国即出现了冷拔技术加工的铁线, 不能不说是一项重要成就。我们知道:明清时期日本从中国进口铁针, 如此小的东西仍然要向中国进口, 说明当时中国铁针的质量非常好 事实上, 如果我们的家中还保留着用中国传统技术生产的铁针, 就可知道:它远比大工业产品好用。

热处理技术。钢铁的热处理技术可以改变钢铁的物理性能, 在冶金领域应用很广。 天工开物 详细记载了铁件的热处理技术, 诸如刃口渗碳技术、夹钢技术, 都是十分精巧的技术。

6. 黄铜与锌的冶炼。锌的冶炼十分困难, 因为锌矿石的熔解温度已经达到锌的气化温度, 用常规方法, 当锌矿石熔解之后, 锌已气化。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明代工匠炼锌, 巧妙地采取闷罐方式, 锌矿虽然达到熔点, 但无从挥发, 冷却后, 便有成品锌问世。欧洲人长期从中国进口锌, 虽然他们知道可用炉甘石炼锌, 但一直无法成功地炼制锌。一直到18世纪30年代, 英国人来到中国, 学去了炼锌法。

有了锌, 便可制造铜。我国的铜钱, 过去都是由青铜制造的。宋代可能出现了黄铜钱, 而明清时期, 铜钱则以黄铜为主了。

7. 白铜。白铜制造在中国起源很早, 可能唐代即有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才形成了规模效应的白铜生产。云南的大型白铜厂, 常常雇佣成千上万的工人。白铜有二种, 一种是以铜镍合金制造, 一种是以铜砷合金制造。白铜最大的特点是不易生锈, 因此, 除了贵重的金银外, 白铜即是最好的金属制品。明清时期, 白铜广泛用于制造各种精贵器皿, 如鼻烟壶、烛台、餐具等等, 在欧洲的消费量很大。所以, 当时的欧洲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白铜。一直到18世纪后期, 德国人才逐渐掌握了白铜制造术。

综上所述,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冶金技术是十分优秀的。它不但继承了宋元时期手工业进步的结果, 而且不断有新的发明。其中一些技术, 对近代工业技术有重大的影响。(

三从机械的使用看明清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机械的使用, 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机械最发达的国家, 尤其是宋元时期, 中国的机械水平, 远胜于西方国家, 这是众所公认的。迄至明清时期, 由 天工开物 所代表的中国机械, 仍然受到西方学者的赞叹。即使在工业革命的早期, 英国的许多技术革命, 只不过是在重复 天工开物 早已记载的工艺而已。在机械技术上超越中国, 实际上是工业革命后期的事。

四川的竹筒钻井汲盐术。竹筒钻井汲盐技术起源较早。北宋文同的 丹渊集 第二十四卷, 有∀奏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事#一文, 其中说到:∀井研县) ) 自庆历以来, 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以取咸泉鬻炼盐色, 后来其民尽能此法, 为者甚众。#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宋代竹井汲盐最早的史料。不过, 一类技术的成功, 即使是在近代, 也要经过数十年不断修改的历程, 在古代, 一般要数百年。早期的竹井不可能钻得太深, 而明清时代的竹井, 有深达三百丈的记载, 这也说明四川的盐井技术成熟于明清时期。关于四川的井盐技术, 刘淼的 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一书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较好的归纳。他将四川的井盐生产技术分为三大层次, 其一为造井取盐术, 其二为提卤与输卤的技术, 其三为熬盐技术。而每一层次, 又可细分为多项技术, 仅是造井技术, 又可分为凿井、井腔造壁、工具制造三大类。凿井技术由相井地、立井圈、凿大窍、扇泥、下竹、凿小窍六道工序; 钻井相关的工具制造, 也很讲究。有用于凿井的大扦头与小扦头, 有捞取扦头的搅镰、铁五抓、撞子钎, 有清除淤泥的搜子、漕扦, 有汲取碎石的刮筒; 在井腔造壁方面, 凿井工人应用套筒技术, 每凿一尺, 下竹制套筒一只, 以保证盐井不会坍塌。这一技术, 仍在现代石油工业中应用。凿井技术之外, 它如提卤与输卤技术、熬盐技术诸方面, 井盐业都有其独特的体会。尤其熬盐方面对油井与气井的开发与应用, 堪称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奇迹。

四川井盐技术对近代石油业的意义, 已在李约瑟的名著中作了介绍。一般认为:最早开发石油的美国, 在汲取深层石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此时, 在美国做工的四川人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的深井钻探法。由于这一关键技术的解决, 埋藏在地层深处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地面, 于是, 美国的石油工业逢勃发展。而石油工业从整体上改变了近代工业的能源结构, 奠定了20世纪西方工业的发展基础。所以, 竹筒钻井术的发明, 对世界工业曾具有重大意义, 有人誉之为古代中国有代表性的∀第五大发明#, 并不为过。

机械的使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劳力或者延伸手的功能。如果说, 四川的钻井汲盐术主要体现了延伸手的功能, 那么, 在节省劳动力方面, 明清的手工业也有相当的进步。明清时代较著名的机械是:辊筒榨蔗机、水磨、水碓、船碓、水车、油榨等等。

辊筒榨蔗机。据元代的 农桑辑要 记载, 古代中国蔗农榨取蔗汁, 使用的是磨浆法, 将甘蔗切成小块, 然后磨成浆泥, 放在锅中熬取蔗汁, 这是一套相当繁琐的加工过程。明代末年中国出现了∀辊筒榨蔗法#。据宋应星 天工开物 的记载, 当时中国的产糖区有名为∀蔗车#的榨糖机械。其基本式样是将两个木制的大辊筒并排树立, 辊筒上有木齿轮相接。蔗车动力来自于牛, 蔗农驱牛拉动蔗车, 两大辊筒相向轧碾, 另一榨农将蔗喂入辊筒之间榨碾, 糖汁随之流出。蔗农将蔗汁引入大釜熬糖。这类蔗车在清代有进一步的发展, 榨蔗的辊筒由木质改为石头, 而用作动力的牛, 由一头增为四头。由此可见, 蔗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机械, 并且有近代工业自动化流程设计的萌芽。倘若蔗车最早出现于英国, 一定会被誉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然而, 由于它出现于明代的中国, 所以被人们忽略了。从蔗车大大降低榨蔗的劳动成本而言, 它对中国糖业具有重要意义。明清中国的白糖大量进入世界市场, 与蔗车的应用是联系在一起的。

榨油业中的机械使用。榨油是明清时代最广泛的一种产业。据 辞源 对∀榨#字的解释, 榨字始见于宋代, 说明榨油术可能也是起源于宋代, 但是, 它的成熟, 看来也是在明清时代。明清时代中国南北都有许多大型榨油作坊。榨油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油料进入油坊, 或是经过蒸煮, 或是用水磨磨烂, 再将处理后的油料放入油榨里挤压。油榨其实是构思十分精巧的设计。油榨多用巨木的树干制成, 巨木的当中挖空, 填满油料后, 将大木楔入, 并以多人推动+∗

悬于空中的木锤锤击大木, 形成巨大的挤压力量, 将油挤出。应当说, 在中世纪, 没有比中国油榨更成熟的榨油技术, 近代工业的榨油技术, 也受到中国传统榨油机的影响。榨油中机械的使用有三类, 其一是水碓, 其二是水磨, 其三是榨机。从今人的观点看, 它是明清时期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一项产业。

纺织机械的应用。对明清纺织技术的研究, 已有相当多的论文与专著。大致说来, 明清纺织业中广泛使用各种机械, 最有代表性的, 如丝织业中的提花机。将丝绸织出各色花纹, 主要靠提花机不时将经线提起, 使有的纬线不能穿过某些经线, 于是, 绸面花纹便有了区别, 图案由此形成。提花机是十分精巧的机械, 据 天工开物 , 明代织龙袍的织机, 要靠高达一丈五尺的花楼提花, 一次至少要有二人负责提花工序。棉纺织业中机械的使用相当普遍, 脚踏轧棉机在古代被称为∀搅车#、或称∀踏车#。最早的搅车是用手工推动的, 可能是从闽广传到江南, 功效不高。元代江南出现了脚踏小搅车, 以脚为推动力, 始见于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的记载。这类踏车又被称之为四足小搅车, 发明于元末, 主要是在明代得到广泛运用。所以, 在明代的方志中多有记载。其次, 明代江南还出现了功效更高的三足搅车, 载于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 。

, 这些搅车大大减低了手工轧棉的劳动强度, 可抵三至四人的功效。人们一般不否认明清时期

中国纺织技术的高水平。甚至有人说, 构成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主力的纺织技术革命, 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已在14世纪中国出现了(并在明清时代得到不断的改善) 。但是, 有些学者拘泥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对照, 由于中国没有出现∀吉妮纺机#或是∀飞梭织机#, 便以∀停滞#二字评价中国棉纺织业, 这是不公平的。

水力动力机械的广泛应用。动力机械往往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在蒸汽机出现以前, 中国与西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水力机械, 当然, 这也有地理的原因。水力机械主要使用于丘陵地带降雨丰富的地区, 而中国的东南丘陵与西欧, 都具有这两个共同的特征, 因此, 水力机械在明清时期普遍使用于中国与西欧。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明清对水力机械的使用, 主要有几种:其一为水磨, 以水力推动石磨; 其二为水碓, 以水力推动石碓, 有些地方还有船碓, 周亮工的 闽部疏 说:∀顺昌人作纸, 家有水碓, 至造舟急滩中, 夹以双轮如飞, 舂声在舟。#其三, 以水力推动纺车; 其四, 以水力推动竹筒车提水。而中国许多工业中都大量使用水力机械。例如, 以水磨加工小麦, 以水碓加工稻米; 榨油业中, 以水磨磨烂油料, 而造纸业中, 用水碓舂烂纸料。宋应星指出, 这些机械的运用都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可见, 那种以为中国传统工业不懂节约劳动力的观点, 都是片面的。

总的来说, 中国人对机械的使用, 从秦汉以来一向领先于世界, 一直到蒸汽机发明之前, 凡是古代世界能有的各种机械, 几乎都可在中国找到它最发达的形态。这些机械的使用, 大大降低了商品的生产成本, 因而加强了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国在18世纪以前, 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输出国, 与这一点是有关系的。它是当时中国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标志。−

四、从手工业的分工与设备看明清手工业的进步

明清手工业的规模大于以往的时代, 其原因, 一是分工的细化, 二是生产设备的大型化。下以造纸、制糖、制盐、制瓷等工业为例。

造纸业。中国是发明造纸技术的国家, 最早是以破布之类旧纺织品造纸, 而后发展到用植物纤维造纸。而用植物纤维造纸, 又可分为楮皮阶段与嫩竹阶段。唐宋时期, 主要是用楮皮造

纸。但楮树种植不易, 至少五六年才能成材, 因此, 一旦野生的楮树资源被砍伐殆尽, 发展造纸业便有困难了。而使用竹纤维造纸, 由于竹是植物中生长最迅速的常见品种, 而且易于种植, 每年春雨过后, 春笋一夜可长数尺,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传统造纸业最终锁定以竹纸为主干产业, 实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从世界工业史的角度而言, 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 若以欧洲为对照系统, 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 西欧国家尚处于用破布造纸的阶段。对欧洲人来说, 破布来源是有限的, 且价格高昂。因此, 同时代的欧洲人对于中国人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十分佩服。但是, 以植物纤维造纸, 是一种差距较大的物质转换过程, 它从产生到成熟,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中国人早在宋代就已经知道了用竹造纸的基本原理, 但是, 直到明代中后期, 著名的文史专家胡应麟还在其 少室山房笔丛 一书的第四卷中抱怨:福建出产的竹纸黑脆, 纸幅狭小, 虽然价格便宜, 但不好使用。不过, 在同书中他也说过:近来福建出产的纸, 质量大大提高了, 不仅面幅宽大, 而且纸料白洁、纸质厚韧, 一时风行海内。晚明福建纸质的提高, 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 纸料经过多次漂白淘洗, 便能产生最白的纸; 其二, 抄纸的时候, 要使用较大型的纸帘, 几个人一起动手操作, 便能抄成较大的纸张。据 天工开物 一书, 当时的造纸手工业纸纺, 有六个人一起动手抄纸的。总之, 要生产出较好的纸张, 便要超越家庭手工业阶段, 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 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据 天工开物 的记载, 当时的造纸有以下工序:

1. 砍伐嫩竹; 2. 将嫩竹运到池塘; 3. 浸泡冲洗嫩竹; 4. 槌洗嫩竹, 去掉粗壳、青皮, 剩下竹丝; 5. 将竹丝放入巨大的木桶里, 与石灰水和拌, 煮八天八夜。竹丝烂成竹麻; 6. 掏出竹麻放入清水塘中漂洗干净; 7. 再将竹麻放入木桶水煮, 同时加入柴灰、稻草灰; 沸腾后捞出; 8. 将捞出的竹料放入清水塘中再次冲洗; 9. 重复第7道工序; 10. 重复第8道工序; 11. 再次重复第7道工序; 12. 再次重复第8道工序; 13. 把竹麻放入水碓中捣成烂泥; 14. 将竹泥倾入槽内, 加水拌匀; 15. 用细竹帘抄纸; 16. 捞出纸张后即贴于火墙上烘干, 纸便制成了; 17. 将纸包装运出。

由此可见, 制造竹纸的技术极为繁琐, 有人称它是古代手工业最繁杂的手工业, 不为无理。又如制瓷业:

中国的制瓷业以景德镇瓷最为有名,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 陶冶图说 20幅, 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 而景德镇所在的 浮梁县志 , 又记载各道工序的工人:淘泥工、拉坯工、印坯工、旋坯工、画坯工、舂灰工、合釉工、上釉工、挑槎工、抬坯工、装坯工、满掇工、烧窑工、开窑工、乳料工、砂土工、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彩工、烧炉工。景德镇瓷业的分工, 于此可见。

以上诸项手工业, 分工日益细致, 由某一个人从事某一阶段的手工业, 当然能做得更好, 这是手工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象征。由于分工日益细致,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 便要雇佣较多的工人, 这是明清手工业大型化的原因之一。

生产设备的大型化, 也是明清手工业技术进步的体现。以炼糖业为例:清代大型的辊筒榨蔗机, 需要四头牛拉动, 为了配合大型榨蔗机的生产能力, 便要雇佣较多的工人。清代台湾制糖工场, 一般要有十几个劳动力协作。其中制糖师二人, 火工二人, 车工二人, 牛婆二人, 剥蔗

七人, 采蔗尾一人, 看牛一人。井盐业也是十分典型的工场手工业。盐井的生产设备较为复

杂, 如前所述。为了配合盐井的生产, 必须有司井、司牛、司车、司篾、司梆、司漕、司涧、司锅、司火、司饭、司草、医工、井工、铁匠、木匠等诸多工种。再如冶金业的发展。以炼铁业来说, 据明会典记载, 明代初年遵化的铁厂, 其炼铁高炉高约一丈六七尺; 清代初年, 屈大均的 广东新语 记载的广东炼铁炉, 高达一丈八九尺, 每日可生产生铁六千斤; 迄至民国时期, 人们调查民

间的炼铁高炉, 则有高达三丈三尺的, 每日应可生产数吨生铁。生产设备的大型, 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每日生产数吨生铁, 即使是富矿, 也要近十吨以上的铁矿。为了熔炼十吨铁矿, 至少要几十吨的燃料。这样仅是运矿的人工, 便要几百人。清代铁厂常常雇佣数百人至上千人, 其原因在此。众所周知, 雇佣人数的增加,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体现。而明清雇佣规模的扩大, 来自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而其最终的后果, 当然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表现在多方面:其一, 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本文仅着重研究对国际市场的开拓); 其二, 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 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 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应当说, 明清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 与明清手工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的地位。一直到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实际上, 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就, 主要以低廉的商品价格挤垮中国的传统工业, 并不是说, 他们商品的质量超过了传统的中国产品。而其根源, 是由于1774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由于蒸汽机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西方国家才具备了打垮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回顾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中西商品竞争, 可以知道:弗兰克认为19世纪后, 中国才落后于西方, 并不是对中国的谬赞, 而是有一定根据的。

回顾世界工业历史的发展, 各个地区交替领先发展是一个普遍规律。中国在春秋以前, 经济的发展似不如巴比伦、希腊等古国。战国时期, 中国出现了生铁冶炼术与炼钢术, 这一关键的技术引起了中国各行业技术的改进, 以钢铁工具为特色的手工业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西方国家钢铁冶炼水平长期落后于中国, 在这一基础上, 中国出现了汉、唐、宋、元、明社会的繁荣, 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至清代, 西欧国家才逐渐赶上中国的水平。使人类突破手工业局限性的是工业革命, 而工业革命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是蒸汽机的发明。这一技术的应用, 全面改变了人类工业的面貌, 而西方国家最先发明与应用了蒸汽机, 在这一基础上, 西方经济高速发展, 全面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倘若我们接受全球经济是一体的这一观念, 世界各国的交替领先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欧洲近200年的领先, 便将我们的历史一笔抹杀, 甚至对中国曾经领先世界2000年的历史也视而不见。由于近160年来中国坎坷的命运, 我们的历史学界沉积了太多的抑郁与自卑, 让我们解放自己吧!

注释:

! (德) 贡德. 弗兰克(F rank , G. ) 著: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 (R eori en t :The G lobal E cono m y i n t h e A s i an Age) 刘北成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关于白沙糖的制造, 可见拙文: 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 ,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徐晓望: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证 , 中国农史 1988年第2期。

&姚贤镐: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版, 第282页。

∋刘振群: 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 , 中国古陶瓷论文集 ,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67页。(周世德: 运输船舶 ,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论文集 第二分册, 自刊本。

∗以上参见刘淼: 明代盐业经济研究 第二章, 井盐生产技术 , 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38-56页。+徐晓望: 福建古代的制糖术与制糖业 , 海交史研究 1992年第1期。

, 以上有关纺织机械的归纳, 主要参考赵冈、陈钟毅著的 中国棉纺织史 第四章,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年版, 第74-86页。

−王世懋: 闽部疏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第10页。

黄叔璥: 台海使槎录 卷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10页。

温瑞柏: 盐井记 , 贺长龄: 清经世文编 卷五十, 户政 , 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清刊本, 第1244-12445页。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 2.17历史限训 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 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

  • 高三期中历史试题
  • 铁岭四高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0分钟,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35题,共7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 ...

  • 中日两国围棋的起源.发展及交流
  • [摘 要]围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起源于中国,逐步传入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本文旨在从历史角度分别对围棋在中日两国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进行一次简略的回顾,并对中日两国在围棋领域的交流与共同发展情况进行整理及总结,以期为中日两国今后在围棋领域的合作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 [关键字]中 ...

  • 我国历代农业的发展
  •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 一.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以农为本"古今一理:中国的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绕不过去的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农业脆弱.农村贫 ...

  • 中国象棋历代发展
  • 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象棋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衰亡.封建社会刚刚兴起的时代.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文化大发展时期.当时的科学技术.数学.天文学.军事学及体育艺术等等,都有相当发展.棋艺被当时学者认为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并且在这个百花园中开放.其实,棋艺与当时的天文学.数 ...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高二历史组 学习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问题一: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二:明朝思想家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著作? 问题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名字.各自思想主张. ...

  •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 ...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 [答 ...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刘群)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