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周晓红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写草原的辽远苍茫而引起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从而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意境,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或知识的情景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天堂》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辽远苍茫的大草原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景。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上马头琴曲,让学生在悠远悲抑的曲调中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悠远的草原曲调中观赏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感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三个过程: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的特点。第二,品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作赏析。第三,研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三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小结语,深化了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如第一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在作者眼中,草原只有苍茫辽远,不可看,而不可看的东西便于想象,并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

第二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心灵私语,是他对草原的深情低诉。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草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对草原的爱,已超越了苍白的表述,这种爱已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三个过程完成后的结束语是:“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原野先生,我从你书香的芬芳中,领悟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景;感受到了你对草原有像母牛、烈马一样的深沉的爱;也读懂了你有草原一样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即将告别草原之际,我由衷地说一声:草原,我爱你!”

总之,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小结语,不仅使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利用合作学习体会语言、挖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协调和谐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学习的小主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衫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这句话做了相当精彩的解释:

“作者把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和草原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和父亲的意象,即由‘我愿意象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联想到母亲用她的口唇亲吻我们的小脸蛋,是那样的温柔;由‘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联想到父亲用宽大的手掌抚摸我受伤的肌肤,是那样的热烈。”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很温馨,传递的爱很真挚,也使学生获得了心意的满足和愉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

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句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语言生成进行了渲染。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情景

文章的情感并不都是明白直露的,有时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学生怎样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自由读、配乐朗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情悟理,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通过自由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草原具有的景色特点:辽远苍茫;通过配乐朗读,学生体会因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而产生的不自由、局促的感受;通过男女分组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置身于无边的大草原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有许多文字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才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在情景交融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五、文道结合升华意境

“文以载道”,语文课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诗意的唱和,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鲍尔吉·原野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善忘,静默,沉稳而不张扬。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苍茫的大草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他们在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优美生动、结合巧妙的整体意境,使学生不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了语言及读书方法,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得到了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电话:0936-3654286;信箱:zyszhlxm20000@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www.zgjykx.com)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周晓红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写草原的辽远苍茫而引起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从而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意境,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或知识的情景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天堂》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辽远苍茫的大草原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景。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上马头琴曲,让学生在悠远悲抑的曲调中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悠远的草原曲调中观赏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感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三个过程: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的特点。第二,品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作赏析。第三,研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三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小结语,深化了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如第一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在作者眼中,草原只有苍茫辽远,不可看,而不可看的东西便于想象,并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

第二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心灵私语,是他对草原的深情低诉。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草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对草原的爱,已超越了苍白的表述,这种爱已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三个过程完成后的结束语是:“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原野先生,我从你书香的芬芳中,领悟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景;感受到了你对草原有像母牛、烈马一样的深沉的爱;也读懂了你有草原一样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即将告别草原之际,我由衷地说一声:草原,我爱你!”

总之,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小结语,不仅使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利用合作学习体会语言、挖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协调和谐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学习的小主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衫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这句话做了相当精彩的解释:

“作者把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和草原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和父亲的意象,即由‘我愿意象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联想到母亲用她的口唇亲吻我们的小脸蛋,是那样的温柔;由‘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联想到父亲用宽大的手掌抚摸我受伤的肌肤,是那样的热烈。”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很温馨,传递的爱很真挚,也使学生获得了心意的满足和愉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

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句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语言生成进行了渲染。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情景

文章的情感并不都是明白直露的,有时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学生怎样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自由读、配乐朗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情悟理,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通过自由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草原具有的景色特点:辽远苍茫;通过配乐朗读,学生体会因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而产生的不自由、局促的感受;通过男女分组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置身于无边的大草原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有许多文字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才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在情景交融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五、文道结合升华意境

“文以载道”,语文课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诗意的唱和,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鲍尔吉·原野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善忘,静默,沉稳而不张扬。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苍茫的大草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他们在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优美生动、结合巧妙的整体意境,使学生不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了语言及读书方法,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得到了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电话:0936-3654286;信箱:zyszhlxm20000@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www.zgjykx.com)


相关内容

  •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彭兰慧 教学设想:在第一单元的三篇参考阅读课文中,<巩乃斯的马>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性的文辞.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它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它是人与自然相互激发.相互领悟.相互融合的 ...

  • 第五单元原野放歌教学设计
  • 第五单元 原野放歌 教学设计 9 敕勒歌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

  • 静默草原教案2
  • 静默草原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出示贺卡图片 师:同学们,PPT上出示的是什么? 在七年级的时 ...

  •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途 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内 容 摘 要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 ...

  • 静默草原阅读答案
  • 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 ...

  • 浅析王维.李白诗歌中追求"空灵之美"的差异
  • [摘 要]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王维和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都有对"空灵意境"的塑造.但其追求的角度与方式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王维由禅定而悟禅,李白近自然而论道.禅与道的感悟,成就了诗佛与诗仙对"空灵之美"不一般的诗歌创作. [关键 ...

  • 朱自清春学案
  • 学生姓名: 初 一 班 科 语文 学案 主备教师: 王娟娟 主讲教师: 审核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内容:春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 ...

  • 妇女节快乐丨愿你在似水年华,保持岁月优雅!
  • 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30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这个属于女人的节日里,有人祝福愿女人如花,因为花千娇百媚,可别忘了,花 ...

  •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 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句式变换字号 订阅长句和短句的变换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的. 长句指的是字数多.形体长.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其特点是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细谨严,能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一般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它往往富于深沉的力度,多见于科技和政论内容的文章,以书面语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