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周晓红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写草原的辽远苍茫而引起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从而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意境,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或知识的情景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天堂》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辽远苍茫的大草原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景。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上马头琴曲,让学生在悠远悲抑的曲调中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悠远的草原曲调中观赏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感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三个过程: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的特点。第二,品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作赏析。第三,研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三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小结语,深化了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如第一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在作者眼中,草原只有苍茫辽远,不可看,而不可看的东西便于想象,并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
第二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心灵私语,是他对草原的深情低诉。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草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对草原的爱,已超越了苍白的表述,这种爱已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三个过程完成后的结束语是:“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原野先生,我从你书香的芬芳中,领悟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景;感受到了你对草原有像母牛、烈马一样的深沉的爱;也读懂了你有草原一样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即将告别草原之际,我由衷地说一声:草原,我爱你!”
总之,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小结语,不仅使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利用合作学习体会语言、挖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协调和谐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学习的小主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衫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这句话做了相当精彩的解释:
“作者把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和草原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和父亲的意象,即由‘我愿意象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联想到母亲用她的口唇亲吻我们的小脸蛋,是那样的温柔;由‘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联想到父亲用宽大的手掌抚摸我受伤的肌肤,是那样的热烈。”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很温馨,传递的爱很真挚,也使学生获得了心意的满足和愉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
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句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语言生成进行了渲染。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情景
文章的情感并不都是明白直露的,有时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学生怎样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自由读、配乐朗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情悟理,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通过自由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草原具有的景色特点:辽远苍茫;通过配乐朗读,学生体会因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而产生的不自由、局促的感受;通过男女分组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置身于无边的大草原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有许多文字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才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在情景交融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五、文道结合升华意境
“文以载道”,语文课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诗意的唱和,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鲍尔吉·原野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善忘,静默,沉稳而不张扬。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苍茫的大草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他们在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优美生动、结合巧妙的整体意境,使学生不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了语言及读书方法,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得到了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电话:0936-3654286;信箱:zyszhlxm20000@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www.zgjykx.com)
享受美感 陶冶情操
——谈《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周晓红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写草原的辽远苍茫而引起的不自由感、局促感,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从而悟出一些人生哲理,是一篇文道兼美的好文章。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景、情、语三者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意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创设意境,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变得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把学生带入教材或知识的情景中,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在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天堂》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了辽远苍茫的大草原中,感受草原的美丽风景。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上马头琴曲,让学生在悠远悲抑的曲调中领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悠远的草原曲调中观赏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过渡语、结束语陶冶学生情感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三个过程: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写景的句子,并说说景物的特点。第二,品读课文,划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作赏析。第三,研读课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三个环节的完成过程中,精心设计过渡语、小结语,深化了课堂内容,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如第一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在作者眼中,草原只有苍茫辽远,不可看,而不可看的东西便于想象,并能激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领悟。”
第二过程完成后的过渡语是:“《静默草原》是鲍尔吉·原野的心灵私语,是他对草原的深情低诉。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大草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对草原的爱,已超越了苍白的表述,这种爱已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第三个过程完成后的结束语是:“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原野先生,我从你书香的芬芳中,领悟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风景;感受到了你对草原有像母牛、烈马一样的深沉的爱;也读懂了你有草原一样的豁达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即将告别草原之际,我由衷地说一声:草原,我爱你!”
总之,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语、小结语,不仅使教学的结构更加紧密,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利用合作学习体会语言、挖掘内涵,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在合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使学生互助互动、协调和谐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摆脱传统的教学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做学习的小主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衫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看法,对这句话做了相当精彩的解释:
“作者把自己比作母牛、烈马,和草原肌肤相亲,零距离接触,使我联想到生活中母亲和父亲的意象,即由‘我愿意象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联想到母亲用她的口唇亲吻我们的小脸蛋,是那样的温柔;由‘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联想到父亲用宽大的手掌抚摸我受伤的肌肤,是那样的热烈。”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了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很温馨,传递的爱很真挚,也使学生获得了心意的满足和愉悦,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
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这句话,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语言生成进行了渲染。
四、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入情景
文章的情感并不都是明白直露的,有时蕴藏在文字中,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领悟。学生怎样才能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呢?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自由读、配乐朗读、分组读的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情悟理,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比如,通过自由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草原具有的景色特点:辽远苍茫;通过配乐朗读,学生体会因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而产生的不自由、局促的感受;通过男女分组读,学生感受到作者置身于无边的大草原中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章中有许多文字蕴藏着作者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内涵、读出感情,才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从而在情景交融中完成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五、文道结合升华意境
“文以载道”,语文课教学的意境应该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教师精当的讲解,学生诗意的唱和,情感氛围的浓烈笼罩,可以说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鲍尔吉·原野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善忘,静默,沉稳而不张扬。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苍茫的大草原,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使他们在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又升华了文章的意境。
以上种种,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优美生动、结合巧妙的整体意境,使学生不但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了语言及读书方法,还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得到了美感的享受和情感的陶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电话:0936-3654286;信箱:zyszhlxm20000@163.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5期,http://www.zgjyk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