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文物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属性,文物的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都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因而,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就必须要充分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利用文化部门的宣传教育优势,结合旅游业的宣传推广,植根学校和社会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Abstract:Cultural relics are crystalization by the human labor, wisdom and spirit. They are also books and material to the public on the patriotic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ultural relics includ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resources, the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relics are embodied in non-material culture ,therefore, to raise the efficienct social education, local museum must fully highlight its non-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cultural departments publicity and the tourism promotion service. 关键词:文物 非物质文化属性 社会教育 功能 key words:Cultural relics non-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作者简介:梁柳婵(1973-),女,广东恩平人,恩平市博物馆,讲解员,助理馆员,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文物宣传讲解以及文物保护研究。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文物在社会教育中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物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公众通过文物可以深刻体会社会发展各时期的真实历史,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当然,影视作品的历史虚构隶属于文艺真实,这点除外。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切感受祖国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发万丈千豪的爱国情感。如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为人类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刻体会到无数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推翻旧制度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和历程。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文物,就是反抗外敌的历史记载。总之,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文物说明历史、弘扬文化,都是别的教育手段所不可代替的。 (二)反面文物也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文物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教育中,不但仅仅是正面的史料,还有反面的真实教材。比如展示革命题材的文物,过去主要是选择革命的,后来也逐渐增加了像中美合作所、上饶集中营等。这些地方虽说是反动派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的地方,是罪证,同时也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洒热血、奋斗牺牲的见证。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在社会教育中,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立场、观点来了解它、分析它、宣传它,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文物都具有它各自的价值。 (三)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对文物社会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文物是特定的东西,它本身是物质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表现形式、管理方法等,任何一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每件具体文物都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随着对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也随之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四)文物的社会教育行为由博物馆实施 文物本身并不能进行社会教育,而是要靠它的“主人”――博物馆来实现。博物馆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采取声、光、电等手段配合,以叙述、情感感染等方法让公众从文物中了解历史、科学和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必要性 因为要实现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通过博物馆实施,所以,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能实际上就是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两者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实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责 按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下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可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一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运作,其服务性与生俱来,以“实物”形式对国民进行教育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服务职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认为:“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中,当前应当把教育职能放在首位,要强调和重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顺应发展潮流,重视并努力提高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当地社会建设获得科学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要求博物馆提升社会教育效能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公众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来源于教育和实践,而在来源教育中,主要是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机构之一,但目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形式上,目前的博物馆基本还是处于是否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徘徊中,更不用说主动深入到公众去实现社会教育职责了。这点无需过多论述,单是从媒体报道“这个还有哪个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就从侧面反映出博物馆只是少数向公众开放了,否则就不成新闻了。没有开放,接受到社会教育的只是占不上比例的公众“贵族”。在社会教育内容上,距离公众生活生产需求也甚远。 现代博物馆的三个基本功能分别是实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其中实物收藏和科学研究是方法和手段,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公众“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使博物馆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其特有的长处。文物本身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实体,同时也是含有精神文化的实体。因之,以历史见证的文物作为教材,具有真实性强、说服力强等特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它以形象的实体展现在人们面前,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文物非物质文化属性的特点 (一)文物的价值是由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 大部分文物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属性来体现的。目前,很多文物可以拍卖到数千万甚至过亿,如果它没有蕴含足够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其价格是不可能如此高的。这虽然是文物的表面价格,但所反映出来的是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如一件流失国外的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其物质部分的价值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几百元,但其非物质部分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上述对文物价值的比喻很肤浅甚至是不恰当的,但也可以看出文物的主要价值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因而,要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就必须利用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否则,公众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东西”而已。 (二)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靠非物质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怎样才能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是和对文物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挖掘直接相连的。如早些年,恩平博物馆在歇马村发现了一个晚清武举石,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文物,但我们没有就此而止,而是深入挖掘。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出该武举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该村是当地具有标杆性的村落,人丁鼎盛,笃信孔家教育,公偿励学,素有“竹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传统,前后出了相当于“举人”级别的绅士官宦283人,官至二品者有2人,武举人3人,可谓文武齐昌,鼎盛期间设多间私塾和武馆,取得功名者更是终身享受公偿。该武举石是歇马村600多年发展史的见证和佐证。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恩平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歇马励学制”也入选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当地人励学的典范。简简单单的一块武举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属性,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提升社会教育效能的途径 (一)馆馆联合,拓展社会教育形式 文物归属于博物馆,博物馆归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同属于文广新局,这几个馆虽然各自职责不同,但都是担负着社会教育义务的,这样,就具备了馆馆联合利用文物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图书馆提供与文物相关的图书资料和信息,展览馆提供先进的展示平台,文化馆以及非物质保护中心根据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编写各种表现形式的台本并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使到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文物,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 是要充分利用文化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图书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积极向公众实施社会教育,其教育效果相信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二)紧密结合旅游,拓展社会教育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趋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的旅游者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于那些风景旅游区中的文物古迹或附近的博物馆,应当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搞好陈列展览,积极利用旅游和假日经济的契机,加大对自己展览的宣传力度,努力使自己的展览成为旅游的精华部分和亮点。通过宣传推广活动,让公众在解读文化遗产和欣赏风景的同时,累积起民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空间。 (三)创建主题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平台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因此,每个博物馆都应建成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采取诸如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互动项目,举办学术讲座,配合中小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广大师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树立立足现实,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总之,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文物,以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努力提升社会教育效能,提高公众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基层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社会角色定位[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 [2]钟凯琼.谈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J].文物工作,2006,6. [3]陈曦.论历史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文物,2002.1(总第11期) [4]陈文秀.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及和谐社区建设[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
摘要: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文物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大属性,文物的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都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因而,要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就必须要充分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利用文化部门的宣传教育优势,结合旅游业的宣传推广,植根学校和社会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Abstract:Cultural relics are crystalization by the human labor, wisdom and spirit. They are also books and material to the public on the patriotic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ultural relics include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resources, the value and social function of relics are embodied in non-material culture ,therefore, to raise the efficienct social education, local museum must fully highlight its non-material culture with the cultural departments publicity and the tourism promotion service. 关键词:文物 非物质文化属性 社会教育 功能 key words:Cultural relics non-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作者简介:梁柳婵(1973-),女,广东恩平人,恩平市博物馆,讲解员,助理馆员,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文物宣传讲解以及文物保护研究。 广义的社会教育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狭义的则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文物在社会教育中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物是人类劳动、智慧和革命精神的结晶,在社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物是向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最直接的物证。 (一)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 首先,公众通过文物可以深刻体会社会发展各时期的真实历史,增强历史唯物主义观。如当前很多关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当然,影视作品的历史虚构隶属于文艺真实,这点除外。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切感受祖国在世界发展史上的地位,引发万丈千豪的爱国情感。如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为人类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另外,公众可以通过文物,深刻体会到无数先辈为了反抗外敌入侵和推翻旧制度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和历程。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文物,就是反抗外敌的历史记载。总之,文物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具有“百闻不如一见”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文物说明历史、弘扬文化,都是别的教育手段所不可代替的。 (二)反面文物也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文物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教育中,不但仅仅是正面的史料,还有反面的真实教材。比如展示革命题材的文物,过去主要是选择革命的,后来也逐渐增加了像中美合作所、上饶集中营等。这些地方虽说是反动派残酷迫害共产党人的地方,是罪证,同时也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洒热血、奋斗牺牲的见证。这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在社会教育中,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立场、观点来了解它、分析它、宣传它,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文物都具有它各自的价值。 (三)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 对文物社会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文物是特定的东西,它本身是物质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精神的。它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表现形式、管理方法等,任何一件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因而每件具体文物都往往具有多重价值。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随着对文物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文物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也随之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四)文物的社会教育行为由博物馆实施 文物本身并不能进行社会教育,而是要靠它的“主人”――博物馆来实现。博物馆通过展览、讲解等方式,采取声、光、电等手段配合,以叙述、情感感染等方法让公众从文物中了解历史、科学和艺术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效能的必要性 因为要实现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需要通过博物馆实施,所以,提高文物的社会教育效能实际上就是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效能。两者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实施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职责 按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给博物馆下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可见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一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运作,其服务性与生俱来,以“实物”形式对国民进行教育是我国博物馆的重要服务职能。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先生认为:“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三大职能中,当前应当把教育职能放在首位,要强调和重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顺应发展潮流,重视并努力提高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当地社会建设获得科学的持续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要求博物馆提升社会教育效能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公众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来源于教育和实践,而在来源教育中,主要是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机构之一,但目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教育形式上,目前的博物馆基本还是处于是否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徘徊中,更不用说主动深入到公众去实现社会教育职责了。这点无需过多论述,单是从媒体报道“这个还有哪个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就从侧面反映出博物馆只是少数向公众开放了,否则就不成新闻了。没有开放,接受到社会教育的只是占不上比例的公众“贵族”。在社会教育内容上,距离公众生活生产需求也甚远。 现代博物馆的三个基本功能分别是实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其中实物收藏和科学研究是方法和手段,社会教育才是博物馆文物研究的目的及博物馆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知识的传播已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教”,而在帮助公众“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为广大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使博物馆在城市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教育方式生动形象,有其特有的长处。文物本身不仅仅是物质文化实体,同时也是含有精神文化的实体。因之,以历史见证的文物作为教材,具有真实性强、说服力强等特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它以形象的实体展现在人们面前,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
三、文物非物质文化属性的特点 (一)文物的价值是由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的。 大部分文物的价值是通过非物质属性来体现的。目前,很多文物可以拍卖到数千万甚至过亿,如果它没有蕴含足够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其价格是不可能如此高的。这虽然是文物的表面价格,但所反映出来的是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如一件流失国外的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其物质部分的价值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千几百元,但其非物质部分的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上述对文物价值的比喻很肤浅甚至是不恰当的,但也可以看出文物的主要价值是通过非物质文化属性来体现。因而,要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就必须利用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否则,公众看到的只是某一件“东西”而已。 (二)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靠非物质文化属性来实现的 怎样才能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是和对文物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挖掘直接相连的。如早些年,恩平博物馆在歇马村发现了一个晚清武举石,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文物,但我们没有就此而止,而是深入挖掘。通过多种形式挖掘出该武举石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该村是当地具有标杆性的村落,人丁鼎盛,笃信孔家教育,公偿励学,素有“竹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传统,前后出了相当于“举人”级别的绅士官宦283人,官至二品者有2人,武举人3人,可谓文武齐昌,鼎盛期间设多间私塾和武馆,取得功名者更是终身享受公偿。该武举石是歇马村600多年发展史的见证和佐证。目前,该村已经成为“中国最美乡村”,“恩平德育教育基地”等等,“歇马励学制”也入选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当地人励学的典范。简简单单的一块武举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因素,正是这些非物质文化属性,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四、凸显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提升社会教育效能的途径 (一)馆馆联合,拓展社会教育形式 文物归属于博物馆,博物馆归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同属于文广新局,这几个馆虽然各自职责不同,但都是担负着社会教育义务的,这样,就具备了馆馆联合利用文物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图书馆提供与文物相关的图书资料和信息,展览馆提供先进的展示平台,文化馆以及非物质保护中心根据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编写各种表现形式的台本并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使到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文物,身心愉悦地接受教育。 是要充分利用文化三下乡的机会,通过图书介绍、图片和实物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积极向公众实施社会教育,其教育效果相信会得到很大提高的。 (二)紧密结合旅游,拓展社会教育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从而促进新兴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也方兴未艾,并趋兴旺发达之势。如今中外的旅游者的旅游品味已不止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是要通过旅游获得教益,陶冶情操,充实和提高自己。因而,对于那些风景旅游区中的文物古迹或附近的博物馆,应当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搞好陈列展览,积极利用旅游和假日经济的契机,加大对自己展览的宣传力度,努力使自己的展览成为旅游的精华部分和亮点。通过宣传推广活动,让公众在解读文化遗产和欣赏风景的同时,累积起民众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拓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空间。 (三)创建主题基地,拓展社会教育平台 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馆本身就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并相得益彰。因此,每个博物馆都应建成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知识教育的基地,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主动与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采取诸如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开展互动项目,举办学术讲座,配合中小学校教育开办课外活动或课外辅导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广大师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树立立足现实,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总之,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文物,以文物的非物质文化属性为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联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努力提升社会教育效能,提高公众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基层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社会角色定位[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 [2]钟凯琼.谈无形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J].文物工作,2006,6. [3]陈曦.论历史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文物,2002.1(总第11期) [4]陈文秀.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及和谐社区建设[J].广东文化艺术论丛,200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