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三部曲式的基本特点:复合曲式是比单级曲式更高一个层次的大型曲式。它的一级曲式是乐部,次级曲式是乐段,每个乐部的内部结构都是由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所组成。复三部曲式是由三个乐部所组成,每个乐部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中间的对比乐部也可由单一部曲式或不稳定的展开性插部构成。第三乐部是第一乐部的原形或变化再现。由于它是多个乐部组成的三部性再现性结构,故称复三部曲式。图式为:ABA或ABA1。
复三部曲式的种类:1.由“三声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这类复三部曲式的呈示部均为再现单二部或再现单三部曲式。其特点:最大特点在“三声中部”: ①它的主题材料是与呈示部主题材料完全对比的。这种对比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的,它表现在旋律线、节奏、调性、音区、音域、织体、风格等各个方面。②它本身的调性是十分明确而稳定的,并与呈示部的调性一定具有强烈的对比。③它的内部结构是完整而规整的,大多是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也可以是单一部曲式。④它的内部结构也与呈示部、再现部有明显对比。如呈示部、再现部较活跃、零碎,“三声中部”则气息宽广;如呈示部、再现部较舒展,“三声中部”则较分割。⑤它的段落性极为明显,常以反复来加强其划分。⑥它是呈示型写法,而不是展开型写法。
2.由“插部性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特点:①它是展开型写法,而不是呈示型写法。②它在和声与调性上不像“三声中部”那样具有自身的明确和稳定性,反之,和声与调性的不稳定性是它的特点。③它本身不能反复。④它的新主题材料常常不只一个。这些新材料的结构常常是散化的,出现时在和声上也是不稳定的。⑤此种类型的复三部曲式最适合用于缓慢而抒情的体裁作品中。
回旋曲式的基本特点:回旋曲式是一种循环曲式。它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题,至少再现两次以上,每次再现之间插入不同的对比部分。其图示为:ABACA······A代表固定不变的主题,成为主部。其他字母代表插入的对比部分,成为插部。全区主题不能少于三次,插部不能少于两次,整曲的组成部分不能少于五次。主部的内部结构可以是单一部曲式,也可以是单二部、单三部曲式或其他曲式,呈示型写法,结构完整,调性明确,和声稳定,收拢终止。插部的内部结构在规模上与主部相适应并取得平衡。再现主部无论是内部结构、主题材料、调性等都是原主部的原形再现,即使有变化也是极少。在原调收拢终止。
回旋曲式的种类:1.分节歌式古回旋曲式(展开性插部回旋曲式)特点:①曲式部分众多,大多为七部——九部式,有的多达十五——十七部。②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都不大,主部多为8-16小节的反复性乐段结构,呈示型写法,舞曲性质,调性明确,收拢终止。插部也都是单一部曲式。③主部与插部的主题材料对比不大,插部大多以主部材料发展而成。④一般没有引子、连接与尾声。⑤插部与主部在调性上必须对比,但大都为一级关系调。再现主部则都是主部的原形原调再现。⑥大多有标题。2.维也纳古典乐派成熟时期回旋曲式(对比性插部回旋曲式)特点:①曲式部分数量集中,常见的为五部回旋曲式。②曲式各部分的内部规模扩大,通常为单二部、单三部曲式。③各部分之间对比加强,插部的独立性增加。主部与插部的主题材料是鲜明对比的,而且还有体裁的对比。④插部回再现主部时常有连接,并有大的结束部。⑤各曲式部分的调性布局常显示出完整的调性和声功能总序进:T-D-T-S-T。⑥在曲式的各个部分,包括附属部分都常有主题的展开。3.19世纪回旋曲式(组曲性回旋曲式)特点:①五部以上的类型又多起来,但并非恢复古回旋曲式,因为各部分的对比性更强,内部规模更大,故全曲的规模极大的扩充起来。②主部与插部的交替更自由。③再现主部可能不在主调而在其他调上。还可以不收拢终止,甚至做某种体裁的变动。④插部在调性、材料、体裁、规模上的对比都加大了,使全曲近乎于组曲性质。⑤连接部发展很大,各部分之间的贯穿性增强。
变奏曲式的基本特点:由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变奏构成的曲式,即为变奏曲式。变奏可以是对主题本身进行变奏,也可以是主题固定不变而每次都对主题以外的其他声部进行变奏,前者称为“变体主题变奏”,后者称为“固定基础变奏”。变奏时保持主题的结构和旋律
线条的基本框架,只变化其他音乐要素,称为“严格变奏”,变奏时主题结构也进行了改变,只保持主题的某些音调材料,其他变化极大,甚至出现了新材料,称为“自由变奏”。变奏曲式的图式为:AA1A2A3A4A5······
常见的变奏曲式类型有以下五种:1.固定低音变奏;2.固定和声变奏;3.固定旋律变奏;4.装饰变奏;5自由变奏。
变奏曲式的种类:1.固定低音变奏特点:①有明显的复调音乐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复调变奏曲式。②它的主题是一个不断重复不变的低音部曲调,重复次数不限。③这个固定低音主题十分简明,近乎公式,结构短小,多为4-8小节的乐句或乐段。④这个主题又是整个变奏曲式的和声基础,因此,它旋律化,又具有潜在的和声进行,是旋律化了的和声低音。自然调式调性明确,和声功能完整。⑤这个固定低音主题性格鲜明,比较庄严宏伟,节奏平稳均匀,速度中等,近乎文学作品中的标题或警句式主导动机。⑥这类变奏曲式的变奏不是固定低音本身,而是在它上方其他声部的变奏,其变奏方法是声部数目的增减、节奏、力度、音区、织体的改变,等等。⑦全曲调性统一,和声无变化,收拢性完全终止。⑧每个变奏曲目的内部结构一般无变化。2.固定和声变奏又称恰空变奏曲特点:①它的主题不是那个固定不变的低音旋律,而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声序列”。这个“序列”中的某个和弦可以改变,但和声序列的性质必须保持不变。这种和声序列必须要有某种引人的特点。②它不是复调音乐性质的,而是主调音乐性质的。它的织体变化也是主题音乐性质的。③它的主题结构一般为统一为统一的乐句——乐段结构,中间没有半终止乐逗出现。④除内部结构及和声序列保持不变外,其他如旋律线、调性、织体、声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演奏法等都可改变。3.固定旋律变奏特点:①它的主题是一个真正富有旋律意义的曲调,在上声部持续反复不变。②变奏的是与它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伴奏。③除主题旋律固定不变外,和声、调性、织体、配器等都可以改变。4.装饰变奏特点:①主题结构常为再现单二部曲式。②变奏主要对主题旋律进行装饰变化,如旋律加花、节奏节拍的变动、织体的改变,等等。③和声、调性变化极少,偶尔有同主音调式变化。④主题结构不变,体裁不变。5.自由变奏又称性格变奏特点:①此类变奏曲的最初主题,仅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初步呈示。它是全曲提供发展的素材。因而,在变奏中可能离主题的曲调型、节奏型甚远,乃至变成只是根据主题的个别动机发展的面目全非的乐曲,有时仅可找到原主题的某些个别因素。从而使每一个变奏都带有富于特性的独立性格,这种主题加工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比古典作曲家的处理方法更加主观化。②变奏时调式调性改变更加自由,从而可借调性色彩的不同来强调各变奏曲目的独立性。③变奏中常常引入新的和声。④变奏时可改变原主题的结构,并在整个变奏序列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曲式,一般是越往后其曲式结构越大。⑤可改变节拍。在变奏中出现多种体裁是必须的。⑥变奏中可以引进新主题。⑦因为每个变奏曲目都具有独立性,所以整个变奏曲具有组曲性。⑧各变奏曲目之间常有连接部。⑨在变奏中可以有前几种变奏曲的兼收并蓄、自由贯穿的发展。
奏鸣曲式的基本特点:奏鸣曲是是单乐章器乐曲式最高级别的一种曲式,它特别善于对戏剧性、英雄性、史诗性、悲剧性、哲理性、内心思维深刻性的表达。奏鸣曲是是以两个矛盾对比、同时又有统一联系的主题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大型复合曲式。奏鸣曲式所体现的奏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主题的对比②积极的展开③“调性的附合”。
典型奏鸣曲是是三部性结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奏鸣曲式的种类:1.古奏鸣曲式是二部性结构,它直接来源于古二部曲式。其特点:①主题材料与古二部曲式不同,古二部曲式两个乐段的材料是基本相同的,而古奏鸣曲式在第一部分中就已经有明显的两个对比材料的呈示,这与典型的成熟奏鸣曲式中材料对比的原则是一样的。而且在第二部分中也有主部材料的展开,并有副部材料的再现。②内部结构也与古二
部曲式不同。③调性布局与古二部曲式相同,A部从主调到副调,B部从副调回主调。2.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特点:①整体结构是三部性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②呈示部内部必须有四个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③主部可以是一个乐节、两句体乐段或其他单级曲式,副部也一样。但同一个呈示部中的主部与副部,其单级结构类型一般不会雷同。④全曲的材料布局必须是:呈示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呈示;展开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矛盾冲突和积极展开、频繁变化;再现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统一再现。⑤全曲的调性布局必须是:呈示部是主部主调与副部副调的对比,其中的连接部是主调向副调的过渡,结束部终止在副调上;展开部必须是调性的频繁转换,主要是向下属方向调的转换;再现部中的四个部分都必须回到主调上来,实现“调性附合”,全曲终止在主调上。⑥从写法上看,呈示部是呈示型写法,展开部是展开型写法,再现部是再现型写法。
复三部曲式的基本特点:复合曲式是比单级曲式更高一个层次的大型曲式。它的一级曲式是乐部,次级曲式是乐段,每个乐部的内部结构都是由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所组成。复三部曲式是由三个乐部所组成,每个乐部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中间的对比乐部也可由单一部曲式或不稳定的展开性插部构成。第三乐部是第一乐部的原形或变化再现。由于它是多个乐部组成的三部性再现性结构,故称复三部曲式。图式为:ABA或ABA1。
复三部曲式的种类:1.由“三声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这类复三部曲式的呈示部均为再现单二部或再现单三部曲式。其特点:最大特点在“三声中部”: ①它的主题材料是与呈示部主题材料完全对比的。这种对比是十分鲜明而强烈的,它表现在旋律线、节奏、调性、音区、音域、织体、风格等各个方面。②它本身的调性是十分明确而稳定的,并与呈示部的调性一定具有强烈的对比。③它的内部结构是完整而规整的,大多是单二部、单三部曲式,也可以是单一部曲式。④它的内部结构也与呈示部、再现部有明显对比。如呈示部、再现部较活跃、零碎,“三声中部”则气息宽广;如呈示部、再现部较舒展,“三声中部”则较分割。⑤它的段落性极为明显,常以反复来加强其划分。⑥它是呈示型写法,而不是展开型写法。
2.由“插部性中部”构成的复三部曲式特点:①它是展开型写法,而不是呈示型写法。②它在和声与调性上不像“三声中部”那样具有自身的明确和稳定性,反之,和声与调性的不稳定性是它的特点。③它本身不能反复。④它的新主题材料常常不只一个。这些新材料的结构常常是散化的,出现时在和声上也是不稳定的。⑤此种类型的复三部曲式最适合用于缓慢而抒情的体裁作品中。
回旋曲式的基本特点:回旋曲式是一种循环曲式。它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主题,至少再现两次以上,每次再现之间插入不同的对比部分。其图示为:ABACA······A代表固定不变的主题,成为主部。其他字母代表插入的对比部分,成为插部。全区主题不能少于三次,插部不能少于两次,整曲的组成部分不能少于五次。主部的内部结构可以是单一部曲式,也可以是单二部、单三部曲式或其他曲式,呈示型写法,结构完整,调性明确,和声稳定,收拢终止。插部的内部结构在规模上与主部相适应并取得平衡。再现主部无论是内部结构、主题材料、调性等都是原主部的原形再现,即使有变化也是极少。在原调收拢终止。
回旋曲式的种类:1.分节歌式古回旋曲式(展开性插部回旋曲式)特点:①曲式部分众多,大多为七部——九部式,有的多达十五——十七部。②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都不大,主部多为8-16小节的反复性乐段结构,呈示型写法,舞曲性质,调性明确,收拢终止。插部也都是单一部曲式。③主部与插部的主题材料对比不大,插部大多以主部材料发展而成。④一般没有引子、连接与尾声。⑤插部与主部在调性上必须对比,但大都为一级关系调。再现主部则都是主部的原形原调再现。⑥大多有标题。2.维也纳古典乐派成熟时期回旋曲式(对比性插部回旋曲式)特点:①曲式部分数量集中,常见的为五部回旋曲式。②曲式各部分的内部规模扩大,通常为单二部、单三部曲式。③各部分之间对比加强,插部的独立性增加。主部与插部的主题材料是鲜明对比的,而且还有体裁的对比。④插部回再现主部时常有连接,并有大的结束部。⑤各曲式部分的调性布局常显示出完整的调性和声功能总序进:T-D-T-S-T。⑥在曲式的各个部分,包括附属部分都常有主题的展开。3.19世纪回旋曲式(组曲性回旋曲式)特点:①五部以上的类型又多起来,但并非恢复古回旋曲式,因为各部分的对比性更强,内部规模更大,故全曲的规模极大的扩充起来。②主部与插部的交替更自由。③再现主部可能不在主调而在其他调上。还可以不收拢终止,甚至做某种体裁的变动。④插部在调性、材料、体裁、规模上的对比都加大了,使全曲近乎于组曲性质。⑤连接部发展很大,各部分之间的贯穿性增强。
变奏曲式的基本特点:由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变奏构成的曲式,即为变奏曲式。变奏可以是对主题本身进行变奏,也可以是主题固定不变而每次都对主题以外的其他声部进行变奏,前者称为“变体主题变奏”,后者称为“固定基础变奏”。变奏时保持主题的结构和旋律
线条的基本框架,只变化其他音乐要素,称为“严格变奏”,变奏时主题结构也进行了改变,只保持主题的某些音调材料,其他变化极大,甚至出现了新材料,称为“自由变奏”。变奏曲式的图式为:AA1A2A3A4A5······
常见的变奏曲式类型有以下五种:1.固定低音变奏;2.固定和声变奏;3.固定旋律变奏;4.装饰变奏;5自由变奏。
变奏曲式的种类:1.固定低音变奏特点:①有明显的复调音乐特性,实质上是一种复调变奏曲式。②它的主题是一个不断重复不变的低音部曲调,重复次数不限。③这个固定低音主题十分简明,近乎公式,结构短小,多为4-8小节的乐句或乐段。④这个主题又是整个变奏曲式的和声基础,因此,它旋律化,又具有潜在的和声进行,是旋律化了的和声低音。自然调式调性明确,和声功能完整。⑤这个固定低音主题性格鲜明,比较庄严宏伟,节奏平稳均匀,速度中等,近乎文学作品中的标题或警句式主导动机。⑥这类变奏曲式的变奏不是固定低音本身,而是在它上方其他声部的变奏,其变奏方法是声部数目的增减、节奏、力度、音区、织体的改变,等等。⑦全曲调性统一,和声无变化,收拢性完全终止。⑧每个变奏曲目的内部结构一般无变化。2.固定和声变奏又称恰空变奏曲特点:①它的主题不是那个固定不变的低音旋律,而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声序列”。这个“序列”中的某个和弦可以改变,但和声序列的性质必须保持不变。这种和声序列必须要有某种引人的特点。②它不是复调音乐性质的,而是主调音乐性质的。它的织体变化也是主题音乐性质的。③它的主题结构一般为统一为统一的乐句——乐段结构,中间没有半终止乐逗出现。④除内部结构及和声序列保持不变外,其他如旋律线、调性、织体、声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演奏法等都可改变。3.固定旋律变奏特点:①它的主题是一个真正富有旋律意义的曲调,在上声部持续反复不变。②变奏的是与它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伴奏。③除主题旋律固定不变外,和声、调性、织体、配器等都可以改变。4.装饰变奏特点:①主题结构常为再现单二部曲式。②变奏主要对主题旋律进行装饰变化,如旋律加花、节奏节拍的变动、织体的改变,等等。③和声、调性变化极少,偶尔有同主音调式变化。④主题结构不变,体裁不变。5.自由变奏又称性格变奏特点:①此类变奏曲的最初主题,仅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初步呈示。它是全曲提供发展的素材。因而,在变奏中可能离主题的曲调型、节奏型甚远,乃至变成只是根据主题的个别动机发展的面目全非的乐曲,有时仅可找到原主题的某些个别因素。从而使每一个变奏都带有富于特性的独立性格,这种主题加工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比古典作曲家的处理方法更加主观化。②变奏时调式调性改变更加自由,从而可借调性色彩的不同来强调各变奏曲目的独立性。③变奏中常常引入新的和声。④变奏时可改变原主题的结构,并在整个变奏序列中出现多种不同的曲式,一般是越往后其曲式结构越大。⑤可改变节拍。在变奏中出现多种体裁是必须的。⑥变奏中可以引进新主题。⑦因为每个变奏曲目都具有独立性,所以整个变奏曲具有组曲性。⑧各变奏曲目之间常有连接部。⑨在变奏中可以有前几种变奏曲的兼收并蓄、自由贯穿的发展。
奏鸣曲式的基本特点:奏鸣曲是是单乐章器乐曲式最高级别的一种曲式,它特别善于对戏剧性、英雄性、史诗性、悲剧性、哲理性、内心思维深刻性的表达。奏鸣曲是是以两个矛盾对比、同时又有统一联系的主题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乐曲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展开为基础的一种复杂的大型复合曲式。奏鸣曲式所体现的奏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主题的对比②积极的展开③“调性的附合”。
典型奏鸣曲是是三部性结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奏鸣曲式的种类:1.古奏鸣曲式是二部性结构,它直接来源于古二部曲式。其特点:①主题材料与古二部曲式不同,古二部曲式两个乐段的材料是基本相同的,而古奏鸣曲式在第一部分中就已经有明显的两个对比材料的呈示,这与典型的成熟奏鸣曲式中材料对比的原则是一样的。而且在第二部分中也有主部材料的展开,并有副部材料的再现。②内部结构也与古二
部曲式不同。③调性布局与古二部曲式相同,A部从主调到副调,B部从副调回主调。2.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特点:①整体结构是三部性的,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②呈示部内部必须有四个部分: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③主部可以是一个乐节、两句体乐段或其他单级曲式,副部也一样。但同一个呈示部中的主部与副部,其单级结构类型一般不会雷同。④全曲的材料布局必须是:呈示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呈示;展开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矛盾冲突和积极展开、频繁变化;再现部是两个对比主题材料的统一再现。⑤全曲的调性布局必须是:呈示部是主部主调与副部副调的对比,其中的连接部是主调向副调的过渡,结束部终止在副调上;展开部必须是调性的频繁转换,主要是向下属方向调的转换;再现部中的四个部分都必须回到主调上来,实现“调性附合”,全曲终止在主调上。⑥从写法上看,呈示部是呈示型写法,展开部是展开型写法,再现部是再现型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