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执教人:王小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角的大小、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红绿纸条、图钉、三角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吗?

生:热爱!

师:是呀,我们的校园太漂亮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没有一人不喜爱,所以我们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尤其是要爱惜自己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另一个美丽的校园。(出示学校的校园图片)从屏幕上欣赏了学校的校园,你们觉得它美吗?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快乐地踢足球,有的同学在单杠和双杠上做动作。一名园丁正在用剪刀修剪小树,一位老师拿着一个三角尺在往教室那边走??

师:你们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生:大楼的窗户是长方形的;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是三角形的;操场上的球门是长方形的;钟面是圆形的;足球是球体??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校园里还藏着另一种图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什么图形,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也形成这样的图形(出示钟面图),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生:叫做角。

师:对,这些图形叫作“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大家齐读课题。

[分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结合情境,认识角。

师:其实刚才操场上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去找找吧!

生:教师拿着的三角板;国旗杆下面也有角;足球门框;学生做操时的手和脚等。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也有一块三角板,谁上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你们手里都有三角板,请你们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觉?

生:都是尖尖的。

生: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分析: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课件出示实物图),这些物品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那么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尖尖的角。

生: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尖尖处的角叫做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师: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分析: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课件出示)并说说为什么?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孩子们,其实啊,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室也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哦。(学生活动,师参与。)

师:小小的教室里都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出示课件)

[分析: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三)、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1、用纸折角。

师:既然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真该多了解了解它。

师:这圆纸片上有角吗?(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生:没有。

师:那你们能开动你们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吗?如果你会,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如果还不知道的轻轻地打开书,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生:折角。

师: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学们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分析:皮亚杰曾经指出:“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

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

师: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不能。

师:如果我要知道它谁大谁小,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吧。

生: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你们折的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折的角大,谁的小?

[分析: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2、做活动角。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纸条。试试吧!

生:做角。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

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请全班做)。

师: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 生:把边合拢一点(请全班做)。

师: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课件演示)请你们大声的读读这句话。

[分析: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觉得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出示两个同样大的角,但边的长短不一样) 生:两个角同样大(动手比较下)。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变长变短无关。

师:出示课件演示。

(四)、教学例3:画角

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那应该怎样画角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应该怎样画角,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自己先尝试着画出一个角(引导学生突出角的构成特点)。

师:从刚才画角的情况看出,有的同学还不太会,下面请你们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

师:教师边示范画角边说明: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重点突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之后学生再自己画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师:你们会画角了吗?再试试看。生画,师巡视(教师挑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展示)。

[分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五)、拓展与延伸。

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勇夺智多星:张开你理想的翅膀,想一想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看谁的剪法多。(课后思考题)

三、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

执教人:王小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认识角的大小、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红绿纸条、图钉、三角板、圆形纸片、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吗?

生:热爱!

师:是呀,我们的校园太漂亮了,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没有一人不喜爱,所以我们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尤其是要爱惜自己教室里的每一件东西。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另一个美丽的校园。(出示学校的校园图片)从屏幕上欣赏了学校的校园,你们觉得它美吗?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生:操场上,同学们有的在快乐地踢足球,有的同学在单杠和双杠上做动作。一名园丁正在用剪刀修剪小树,一位老师拿着一个三角尺在往教室那边走??

师:你们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哪些图形? 生:大楼的窗户是长方形的;老师手中的三角板是三角形的;操场上的球门是长方形的;钟面是圆形的;足球是球体??

师:很好!大家都很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校园里还藏着另一种图形,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什么图形,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也形成这样的图形(出示钟面图),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生:叫做角。

师:对,这些图形叫作“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大家齐读课题。

[分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结合情境,认识角。

师:其实刚才操场上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去找找吧!

生:教师拿着的三角板;国旗杆下面也有角;足球门框;学生做操时的手和脚等。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也有一块三角板,谁上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你们手里都有三角板,请你们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觉?

生:都是尖尖的。

生: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分析: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课件出示实物图),这些物品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那么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尖尖的角。

生:两条边都是直直的。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尖尖处的角叫做角的顶点,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师: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指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分析: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课件出示)并说说为什么?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孩子们,其实啊,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室也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哦。(学生活动,师参与。)

师:小小的教室里都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出示课件)

[分析: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三)、实际操作,丰富认识。

1、用纸折角。

师:既然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真该多了解了解它。

师:这圆纸片上有角吗?(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生:没有。

师:那你们能开动你们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吗?如果你会,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如果还不知道的轻轻地打开书,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生:折角。

师: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学们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分析:皮亚杰曾经指出:“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

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

师: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你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不能。

师:如果我要知道它谁大谁小,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吧。

生: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你们折的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折的角大,谁的小?

[分析: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2、做活动角。

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纸条。试试吧!

生:做角。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

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请全班做)。

师: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 生:把边合拢一点(请全班做)。

师: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

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课件演示)请你们大声的读读这句话。

[分析: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觉得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出示两个同样大的角,但边的长短不一样) 生:两个角同样大(动手比较下)。

师: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变长变短无关。

师:出示课件演示。

(四)、教学例3:画角

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那应该怎样画角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应该怎样画角,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自己先尝试着画出一个角(引导学生突出角的构成特点)。

师:从刚才画角的情况看出,有的同学还不太会,下面请你们观察老师是怎样画角的。

师:教师边示范画角边说明: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重点突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并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画角的方法,之后学生再自己画角。

师:我们再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

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师:你们会画角了吗?再试试看。生画,师巡视(教师挑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展示)。

[分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五)、拓展与延伸。

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勇夺智多星:张开你理想的翅膀,想一想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看谁的剪法多。(课后思考题)

三、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有两条

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就越大,

角的两边张开越小,角就越小;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册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
  • [一年级上册] 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 ...

  • 小学数学大纲
  • 六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 年 级 每周4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数与计算 (1)2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数的组成.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 (2)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 数数.个位.十位.数的顺序.大小.读法和写法. 两位数加.减整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 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1数一数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2比多少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quo ...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 ...

  • 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分析
  •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音乐与人生>选自人印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以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 ...

  • 二年级上册数学
  • 二 年 级 上 册 教 材 分 析 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发现有些孩子很粗心,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以至于出错,因此在这学期的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要多培养学 ...

  • 加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3.初步渗透一步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 ...

  •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复习
  •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复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 ...

  • 一年级数学 开学第一课 新人教版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一.二班教学计划 张树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1)班,一年级(2)班人数48人,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 ...

  • 三年级数学单元计划
  •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 1.结合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