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材料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1、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

2、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3、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二)抓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

1、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注意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要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如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材料三中是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探讨。

(2)对比分析要做到: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要做到:在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出多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最后确定自己的论点。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微笑的缺失。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点立论:让笑容回归,生活需要微笑,呼唤微笑。也可以更深入一层来立论:打开你尘封的心灵,沟通从微笑开始,

2、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 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练习

一、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已有的梦想会得而复失。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但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自己原定的家庭梦想都已经实现。王小丫问:“继续吗?”“不,我放弃。”他说。“真的放弃吗?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材料二: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了。”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如果只想获得,不懂放弃,也许失去得会更多,或者什么也得不到。请根据你对这两则文字的联想或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开心辞典”答题选手放弃最后一关答题机会的材料是正面的,因为选手能审时度势,为确保既得成果而避开风险,选择放弃;小宝宝在瓶子里抓糖果的材料是反面的,因为他不知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的道理,结果只能是一颗糖也吃不上。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放弃和获得”的关系展开的,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一味盲目追求,可能失去更多。围绕此主旨展开联想或表达感悟,立意可确保准确。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思路点拨]: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

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

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与科学联系的和谐建构

重点在“重复”这一概念生存的语境揣摩,即针对性的把握。

材料一“重复”

相对“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个中“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

材料二“重复”

相对“成功而言”,且附有“达•芬奇画蛋”的例示,其中“重复”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

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属于肯定范畴。“重复”,实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 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

2. 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

3. 据报载,从1996年9月1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不管是漫画材料,还是文字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

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试用公式说明如下:第①则材料可提炼出A、B、C几个论点,第②则材料可提炼出B、D两个论点,第③则材料可提炼出C、D、E几个论点,如果第①②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个材料作文题,就只能用B论点来写作;如果第①③两则材料组合为作文题,就只能用C论点来写作。

[论点误例]

1. 据报载,从1996年9月l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

2. 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

3. 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

[误例评点]

上面三例都严重歪曲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部分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分析论证。

[误例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 [误例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

有一天上帝对传教士说,来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他们来到一个房间,只见里面许多人围坐在一只煮着美食的大锅周围。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用来盛食物的勺子,可是勺子的柄太长,他们所盛到的食物都送不到嘴里,所以他们显得既讥饿又痛苦。上帝说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地狱。

他们又来到另一个房间里,见到的也是许多人为坐煮着美食的大锅周围,手上也拿着长长的勺子。但是他们显得既饱食有幸福。传教士不解地问上帝,同样的条件下却有如此大的分别,这是什么原因?上帝回答说难道你没发现后面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在喂对方。这就是天堂。

山东省2010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及写作指导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

这句名言的解读是确定立意的关键。“光明”与“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生社会形态也是如此。怎样正确对待“阴影”,就是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现象。结合现今现实,尤其是种种自杀举动的背后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对待“阴影”,比如失去爱情、工作压力大、赋闲、身体残疾等,这只能算“阴影”。 此作文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感情、立场、价值观,引导考生理性认识阴影。阴影也是五彩斑斓(或者魅力)人生中的一方面,人生中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

立意角度:

阴影价值类:缺少酸甜苦辣的人生是单调的; 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辨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没有生机;光明与阴影就像一片树叶的两面,没有阴影,不会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阴暗,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

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磨砺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同样,只有懂得欣赏缺陷,才能够真正体会美好。美好、缺憾构筑成完美人生。

探究实质类:追求光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冲破各种藩篱的过程。一切美的东西,一切有魅力的人或事,无不是在走过了“阴影”之后才见到光明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名人追求类:为了达到心目中的光明,一些无私奉献者甘心沉寂于暂时的黑暗。

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阴影, 勇敢寻找光明, 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在陶醉于光明的时候,要敢于正视阴影的存在;看到存在阴影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光明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冷静地应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才能或化危为机,或防微杜渐,或处变不惊,或知难而进……真正拥有快乐人生。

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一)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材料间的关系大致有三种:

1、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

2、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

3、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二)抓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

1、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

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没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一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扬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却如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没有一点点惬意的笑容。”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类的材料作文题,并且材料中没有主旨句,审题难度比有主旨句或提示语的单则材料更大一些。完成此类作文题目审题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多则材料的聚焦点,然后据此将多则材料作文转换成话题作文,进入我们所熟悉的步调。 注意审题原则:逐则分析 ----对比分析----综合分析

(1)逐则分析要做到:是叙述描写的材料要注意抒情议论的文字,是议论文字则要找到表明观点的内容,明确主旨。

如材料一中是一种社会现象――笑容缺失。

材料二中是外国记者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不解。

材料三中是对这一现象(笑容缺失)的探讨。

(2)对比分析要做到:多则材料之间关系是互补关系还是对立关系。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是一种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要做到:在以上两点分析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找出多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最后确定自己的论点。

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微笑的缺失。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点立论:让笑容回归,生活需要微笑,呼唤微笑。也可以更深入一层来立论:打开你尘封的心灵,沟通从微笑开始,

2、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形成立意。 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A.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练习

一、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已有的梦想会得而复失。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但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自己原定的家庭梦想都已经实现。王小丫问:“继续吗?”“不,我放弃。”他说。“真的放弃吗?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材料二: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了。”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如果只想获得,不懂放弃,也许失去得会更多,或者什么也得不到。请根据你对这两则文字的联想或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开心辞典”答题选手放弃最后一关答题机会的材料是正面的,因为选手能审时度势,为确保既得成果而避开风险,选择放弃;小宝宝在瓶子里抓糖果的材料是反面的,因为他不知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的道理,结果只能是一颗糖也吃不上。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放弃和获得”的关系展开的,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一味盲目追求,可能失去更多。围绕此主旨展开联想或表达感悟,立意可确保准确。

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思路点拨]: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

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

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与科学联系的和谐建构

重点在“重复”这一概念生存的语境揣摩,即针对性的把握。

材料一“重复”

相对“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个中“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

材料二“重复”

相对“成功而言”,且附有“达•芬奇画蛋”的例示,其中“重复”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

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属于肯定范畴。“重复”,实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三、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 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

2. 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

3. 据报载,从1996年9月1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不管是漫画材料,还是文字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

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试用公式说明如下:第①则材料可提炼出A、B、C几个论点,第②则材料可提炼出B、D两个论点,第③则材料可提炼出C、D、E几个论点,如果第①②两则材料组合为一个材料作文题,就只能用B论点来写作;如果第①③两则材料组合为作文题,就只能用C论点来写作。

[论点误例]

1. 据报载,从1996年9月l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

2. 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

3. 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

[误例评点]

上面三例都严重歪曲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部分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分析论证。

[误例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 [误例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

有一天上帝对传教士说,来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他们来到一个房间,只见里面许多人围坐在一只煮着美食的大锅周围。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用来盛食物的勺子,可是勺子的柄太长,他们所盛到的食物都送不到嘴里,所以他们显得既讥饿又痛苦。上帝说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地狱。

他们又来到另一个房间里,见到的也是许多人为坐煮着美食的大锅周围,手上也拿着长长的勺子。但是他们显得既饱食有幸福。传教士不解地问上帝,同样的条件下却有如此大的分别,这是什么原因?上帝回答说难道你没发现后面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在喂对方。这就是天堂。

山东省2010年高考满分优秀作文及写作指导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

这句名言的解读是确定立意的关键。“光明”与“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生社会形态也是如此。怎样正确对待“阴影”,就是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逆境、挫折、不利现象。结合现今现实,尤其是种种自杀举动的背后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对待“阴影”,比如失去爱情、工作压力大、赋闲、身体残疾等,这只能算“阴影”。 此作文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感情、立场、价值观,引导考生理性认识阴影。阴影也是五彩斑斓(或者魅力)人生中的一方面,人生中因为有了这些阴影才更精彩,正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无穷风景在险峰”、“过程的艰苦才更能领略结果的幸福滋味”等。

立意角度:

阴影价值类:缺少酸甜苦辣的人生是单调的; 因为有了阴影,光明显得炫目。

辨证关系类:光明和阴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阴影的光明只是一团耀眼的白光,没有生机;光明与阴影就像一片树叶的两面,没有阴影,不会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阴暗,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正反两面构成;

人生价值类:种种历练和磨砺就正好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同样,只有懂得欣赏缺陷,才能够真正体会美好。美好、缺憾构筑成完美人生。

探究实质类:追求光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冲破各种藩篱的过程。一切美的东西,一切有魅力的人或事,无不是在走过了“阴影”之后才见到光明的,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战胜阴影的过程,就是挑战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名人追求类:为了达到心目中的光明,一些无私奉献者甘心沉寂于暂时的黑暗。

快乐人生类:遇到磨难和艰辛,不要灰心丧气,摆脱心灵上阴影, 勇敢寻找光明, 让人生拥有快乐和成功;在陶醉于光明的时候,要敢于正视阴影的存在;看到存在阴影的时候,更不能忽视光明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客观冷静地应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才能或化危为机,或防微杜渐,或处变不惊,或知难而进……真正拥有快乐人生。


相关内容

  •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 创意无限/rbhz@163.COm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课时安捧]・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有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全命题和半命题).材料作文三种.近几年,话题作文渐 ...

  • 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 教案: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明确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

  • [如何审题立意?]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2)学会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3)熟练运用审题立意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代表阐述--师生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

  • 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日期:2009-08-11] 来源: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作者:郑喜利 [字体:大 中 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讲究审题),有严格的限制性,"三不" ...

  •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doc
  • 2017届吉安县中高二作文专题训练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 温馨寄语 考前作文如何复习?不少同学把它置于一边,"无事可做":另一些同学还能坚持写写.其实,考前作文必须"有为",除了梳理自己写过的作文,坚持写作,打造自己最优秀的范文外,最重要的当属审题.草 ...

  • 初一语文_作文技巧指导
  • 课 题 作文技巧指导(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目标 技巧指导 重点.难点 掌握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审题立意能力. 考点及考试要求 真实,新颖,真挚,生动 教学内容 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一. 导入课题,了解新材料作文形式和特点. "千古文章意为高",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夫 ...

  • 材料作文题的发展思路分析
  • 材料作文题的发展思路分析 向志国,顺德一中高中部(广东 顺德 528300). 2012年语文高考一结束,语文老师傻了眼:全国19套语文高考试卷,竟然有15套试卷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老师们犯疑惑:材料作文题怎么又回来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么多省市采用材料作文题,是巧合,还是 ...

  • 学案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 学案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 一.[学习目标] 1.分辨常考高考材料作文的类型: 2.学会运用三种方法审题立意: 3.重点难点:运用三种方法审题立意. 二.[学案 内容] (一)审题?立意?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理解其含意,确立写作中心(明确立意),确 ...

  • 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之区备考会
  • 不畏浮云遮慧眼 --<新材料作文复习之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一.导入(5分钟) 1.PPT<画院招考>,让学生判断画作优劣.(3分钟) 问:如果你是画院的老师,你认为哪幅作品最能体现古诗的意境?为什么? 让几个学生先讲,师生一起再明确: 选第三幅.很明显,这句古诗的核心是&qu ...

  • 作文审题2
  •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审题训练精编(作文审题训练) 作文审题类型 1.命题作文 [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 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 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