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婚礼习俗的对比研究

东西方婚礼习俗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 对中西方婚礼风俗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 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 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中的不同 差异。关键词:婚俗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1、引言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 并代代相传的总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 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 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 礼仪、 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 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 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 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如生死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 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和岁时节令民 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民 俗心理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 最隐蔽, 同时也: 是最稳固的部分。说到西方的婚礼,咱们就以超级大国美国来说吧: 美国人来源于世界各地,婚礼形式也就迥然各异。有热闹非凡的教堂 婚礼;有根本没有宗教仪式的世俗婚礼;还有宾客在山顶上光着脚举 行的婚礼;甚至还有一种骇人听闻的在海底给宾客用氧气罐的婚礼。 但是,这许多婚扎中,不管它的形式多么怪异,仍然包含着一些传统 的习俗。例如,新郎与新娘要交换戒指。戒指经常戴在左手的第四只无名指 上,在婚礼上进行交换。这种传统起源于原始早期社会,还被认为是 具有魔力的。 在一些原始部落里新婚夫妇被戴上用草和花编织的花环, 以象征婚姻的幸福与美满。现在,戒指则象征两人相互承担的义务。婚礼仪式举行后, 常常由家中的亲友往新郎新娘身上洒落一把把生 米,以此祝愿他们多子多孙。虽然,美国出生率在日益下降,但是, 作为消遣嬉戏的洒米作法还在大多数婚礼仪式中盛行。在婚礼仪式后, 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 这个婚宴也叫做招待酒会。 酒会上各种丰盛的食物对公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致于把对新婚夫 妇的注意力给夺去了。 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爱和经济状况来决定, 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 婚宴帐的。在角落里放着有许多层的色彩摈纷的结婚大蛋糕,传统的 作法是新娘与新郎一起握着刀来切蛋糕。据说过去,在吃蛋糕以前, 先要把蛋糕丢在新娘的头上。时代改变了,新娘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 辱的习惯。不过有一点还是依然的,那就是把蛋糕给宾客吃以前,新 娘新郎先互相给对方吃一块蛋糕。吃过蛋糕以后,新娘站在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抛给那些 未婚姑娘。据说谁拿到那束花,谁就是下一次的新娘。有些姑娘积极 地去抢,但有些则腼腆地躲开了。然后, 新娘与新郎就离开婚宴会场, 去开始度蜜月(婚礼后的旅行)。 这种蜜月旅行起源于古老的德国风俗, 在德国结婚典礼后要喝一个月 的蜜酒。当今的蜜月旅行大有不同,它完全取决于新婚夫妇的爱好, 时间与经济条件。有时候,一对新婚夫妇只在附近的一家旅馆中度过 一夜,而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遥远的度假胜地消磨两周。蜜月旅行 的费用应由西方婚礼面面观西方人结婚时的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 又美丽浪漫。由于中国的不断开放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的婚俗不 少方面也在受其影响,例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经成为都市婚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究其渊源和象征意义,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 楚的。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一些西方婚礼用品和名词的来历和含义。订婚戒指:根据西欧风俗,在很久以前,订婚戒指只是男方送给女方 的聘礼中的一部分。 其实质有点像现在我们购买贵重物品时预先交付 的定金一样,假若男方反悔,戒指将不再奉还。结婚戒指: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据说这根手指上的神经 与心脏直接相连。将爱人赠送的戒指戴在手上,就等于把爱人放在了 心里。威尔士爱匙:过去威尔士男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们 会挑选一块上好木料亲手雕刻一把“爱匙” 。这把“爱匙”象征着爱 情、财富、忠诚和奉献,是定情之物。 “爱匙”的式样和所刻图案丰 富多彩,形象各异,每把都有其独具匠心之处。这就要看雕刻它的小 伙子心有多灵,手有多巧,爱意有多深了。小伙子从海上归来后,就 会将这把 “爱匙” 献给心仪已久的女孩。 现如今它仍然是爱情的象征, 只是不仅限于作定情之物,在生日、结婚纪念日或其它特殊场合都可 以送“爱匙” 。白色婚纱:白色婚纱在维多利亚时代最为盛行。当年,维多利亚女王 就是身穿漂亮的白色婚纱嫁给心上人的。 从此, 白色婚纱风靡全世界,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最受女孩们青睐的婚庆礼服, 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 忠贞。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穿衣服并不看重颜色,哪怕黑色 也可以,只要漂亮就行。穿新戴旧,带金带蓝:新娘结婚时除了要穿崭新漂亮的婚纱外,还要 戴一副已婚女士送的旧吊袜带,一枚借来的象征着太阳的金币,以及 一件象征着月亮的蓝色物品 (因为月亮女神黛安娜被看作是女人的保 护神) 。据说只有这样,才能有好运降临。吊袜带:其实吊袜带的作用不只是祈求好运,还可以帮新娘躲过闹新 房这一关。过去,新娘新郎入洞房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会跟着送他 们。现在风俗已经改了好多,只有几位关系非常密切的客人可以入洞 房闹新娘。为了挡住闹洞房的客人,新郎会把新娘的吊袜带取下扔向 他们,在一片笑声和混乱中趁机把卧室门关上。婚礼面纱:这是用来遮盖新娘的脸,以防她的旧情人看到后,嫉妒心 起而搅黄了婚礼。马蹄铁:在英国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新娘常用绸带将马蹄铁拴在 自己的手腕上。传说圣师邓斯坦曾在马蹄铁上施加了魔力,并将其套 在了魔鬼的脚上, 魔鬼求饶, 许诺今后再也不会踏入有马蹄铁的房子, 因此马蹄铁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现在,马蹄铁已经成为好运和多子多福的象征。过门槛:在婚礼中,新娘进门时必须由新郎抱着跨过门槛。据说这是 由于他们的家人把蜂蜜涂在了新房的门槛上, 目的是希望他们婚姻甜 如蜜。新郎将新娘抱起,是为了避免她的裙子粘上蜂蜜。另外还有一 种说法是,他们的家人将上好的油和香草一起涂在门槛上,为了防止 新娘不小心滑倒,新郎就将新娘抱起来跨过去。婚礼宴会:伴娘和伴郎也要像新娘和新郎一样精心装扮一番,据说是 为了欺骗新娘和新郎的旧情人,使他们无法辨认出新娘和新郎,从而 使婚宴顺利进行。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欺骗邪恶的精灵,防止它降祸 于新人。抛撒糖果: 婚礼中还经常抛撒裹糖的杏仁, 这预示着婚姻有苦也有甜。 抛撒的糖果必须是奇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给新人带来好运。抛花束:新娘背对着大家向后抛掷花束,谁有幸接到了,谁就是下一 位要结婚的人。这可是个非常令人心动的时刻哟!结婚蛋糕:以前,结婚蛋糕的最上层都要被特意留下来,藏在新房的 床下,以祈求新娘多生几个健壮的孩子。一年后,新郎新娘将蛋糕取 出,一同吃下。这将保佑他们身体健康,好运连连。不用说,这一习俗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但还是有一些新婚夫妇将蛋糕放在冰箱里储存 起来,等到第一个结婚纪念日时再来分享。蜂蜜酒:结婚的当晚,新郎新娘要共饮蜂蜜酒。这是中世纪流传下来 的习俗。据说喝了蜂蜜酒,就可以多子多福。倘若新娘在婚后 10 个 月就生了小孩,这对酿造蜂蜜酒的人来说将是极大的荣耀。此酿酒师 将名声大振,生意也将由此大大红火起来,而且他的名字还会被当作 新生儿的名字。说到东方,那当然非我们华夏大国莫属啦,下面就浅谈一下咱中国自 己的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 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 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 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 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 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 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 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 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 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 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 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 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 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 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 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4.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 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 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 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 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 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 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 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或忽略, 但其最传统的婚礼流程依然呈现在美满幸福的吉祥状态, 无论在中国 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中式婚礼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 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 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 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 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 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 会越过越红火。造成东西方婚姻价值观的差异的原因摘要:该文章通过比较东西方在婚姻的理由、形式、对待爱情和婚姻 的态度以及在婚姻和恋爱的区别等几方面讨论了东西方在对待婚姻 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从而让大家对东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关键词:爱情、婚姻、东西方差异、价值观 一、婚姻的理由。 我们的古话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在我们看来就是顺理成章 的事情, 因为长大了所以就要结婚。 我没有就这个问题做过社会调查, 但就我的一个朋友的经验来看,她说记得那时读高中,偶尔有男同学 往她家打电话,她父亲便会对此事表现出兴趣,并且建议她与男同学 保持距离。等到读大学的时候,带若干同学到家里做客,她父母便旁 敲侧击得传达给她诸如以学业为重之类的信息。而现在,读研了,她 和父母打电话聊起来,他们或多或少的会问她有没有交男朋友,同时 对这件事会表达出极其积极的态度,他们会说长大了该找了。 对于这种现象,西方人直呼不可思议,在他们国家,感情和婚姻纯属 个人私事, 和学业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西方人眼里, 因为有爱所以结婚,而所有这些也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谈到为什么要 结婚就必然离不开爱情--------这个令世人皆魂牵梦萦的情感话题,爱 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 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细究东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 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 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 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东方,我们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 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 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 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 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所以说,中国人 的爱情观从开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 以这种畸形的爱情观为基础的 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二、婚姻的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 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 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 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 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 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 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做出一辈子 的承诺, 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 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 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 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 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 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 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同时红色也使得婚礼变得喜气洋洋。在传统 婚礼中, 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 头戴凤冠, 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 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 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 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 的指挥下, 新郎新娘一拜天地、 下拜高堂、 然后夫妻对拜, 送入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 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 片笑声中结束了。不过,现在的中国式结婚也趋向于西方式了。总而 言之,西方式婚礼看重感觉是纯浪漫的,而东方式婚礼看重形式却是 喜气洋洋的。 三、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1)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我们通常认为东方人较为含蓄,西方人 较为奔放。中国古代对女性有很多苛刻的要求。优秀女性形象被塑造 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小姐。这对现世的影响依然很大。东 方女性会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有些时候男性也会受到影响, 如对多于一位女性表达爱意的人,会被认为是花花公子,风评不好。 而西方文化认为喜欢一个人就应该勇敢表达出来, 羞于表达是懦弱的 表现。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的 80 后,甚至 90 后的 情侣而言,说“我爱你”甚至比“对不起”还要频繁。但是在西方, 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许多人已经爱不起了,从“I love you”默默地变 为“I like you” 。因为 like 仅仅代表我对你的好感,而 love 则代表了很 多其他的深意。感情观方面,东方人开始变得勇敢,而西方人开始懂 得责任。 (2)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前面谈到西方的爱情观是比较合 乎人性,比较成熟的。在这种爱情观的指导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否 是美好的且不说,但在西方,爱就是爱,很简单,他说一个人有权选 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 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 他/她有权做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他们会诚实面对,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 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而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如果夫妻有一 方爱上了第三者,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约束下也会选择回避这段感情, 宁可藏着掖着也不会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评说。问题是,在 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 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像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 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 家庭之前之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 “情”便分开。 四、婚姻和恋爱的区别。 在西方人眼里,结婚是好事,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他们不懂的是,为 什么中国人要把结婚当作一份任务来完成。 西方人其实对婚姻的态度 比中国人还要认真严肃。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 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 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 40、50 岁也不会考 虑去结婚。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 讶又兴奋。因为他们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 先想到婚姻的。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如果是 20 大几了没 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 是直奔主题去结婚。 相识一年后, 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 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这种以婚姻为直接目的的恋爱,在西方 人眼里,其实是对婚姻的亵渎。他们认为,婚姻不是为了赶日程表, 爱上一个人不是一个自己给自己下的一个任务。即使自己 50、60 岁 了,也有寻找和追求爱情的权利。这也许是有道理的,看看中国那么 多不快乐的家庭,都是“凑合式婚姻”留下的恶果。 五、结论。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东 西方都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该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就婚姻的理 由、形式、东西方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以及他们认为婚姻和恋爱的 区别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东西方在婚姻方面存在的价值观差异。总 的来说,东方人对待婚姻是传统和保守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的趋向;而西方人对待婚姻就比较开放和自由了,充分体现了个人幸 福的价值观。通过了解东西方在婚姻价值观的差异,使大家对东西方 文化和价值观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从而明白跨文化交际这一门学科在 东西方交流方面的重要性另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造就了南北方风俗的不同, 婚礼形式自然而然的也就有所不同了,最后咱们就谈 一谈中国南北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北方: 北方婚姻由来: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 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 '男 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 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 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 作'姻'。这个解释和 以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 《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婿之父为姻,妇之 父为婚……妇制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就是说,新郎的 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 却是姻亲的关系了。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指出 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 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现代有的社会学家 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 而结合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 且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男女经过婚姻关系而 结成夫妇,双方家庭也因此结为姻亲。 红腰带: 男方迎娶女方时从家中带来三红 (红腰带、 红喜帕、 红袜子) , 到女方家中是给新娘系红腰带,穿红袜子。 注:红喜帕里边夹放 101 元钱 其主要含义是指新郎婚后把新娘带起 来。101 元是指新娘百里挑一的好媳妇。 甜头:甜头是指带给父母的点心。在新郎从女方家迎娶新娘回家时应 带回新郎在女方家吃水饺用过的筷子(快生小孩)带芝麻的点心和芫荽(香菜) 。点心和芫荽是给父母的甜头,新郎为表达二十几年的养 育之恩。在成家立业时,给父母以报答。芫荽:取同音,延岁。芝麻 点心:步步高,希望父母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上轿扁食下轿汤(喜面) :所谓扁食指现在的水饺,汤是面条。新郎 新娘在新娘家临上车之前吃水饺, 面条是指新娘的随身饭下头面时带 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下车时吃面条希望新郎新娘婚后婚姻长长、久久、 合合、美美。 拉毡:拉毡又名踏鸿福。指新娘从娘家到新郎家时足不沾地,表达新 娘洁白无暇。 滚床:滚床生小子,这是流传于关东大地的风俗,历经千百年,时至 今日,在农村,在城里仍在延续,虽说带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嫌疑,但 却平添着结婚的喜庆气氛。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枣”生贵子:枣:意早, 栗子意仔,儿子 花生:意多生,此全意 为早生贵子. ·婚前活动——从“相亲”到“担嫁妆” ·南方: 南方旧式婚姻,男女双方的结合,率多为媒的之言,父母之命。上海开埠 后,已对此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 定地点,互看人选。此谓之“相亲” 。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 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称之为“相亲” 。双方相看满 意后,还要挽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由于此媒人实际并不 担任介绍作用,故被称作“现成媒人” ,从中亦可见“婚嫁必得有三 媒六证”之旧俗的影响。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 ,俗称“裁红” ,其中便要送上未来姑爷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相当的 日子, 男家又要行 “盘礼” 并宴请亲友, , 藉此向亲邻告之婚事已定。 在上海川沙一带,酒筵只款待媒人、亲戚,邻里间则分赠以团子。盘 礼的“盘”至少需 4 条,多或 6 条、8 条乃至 12 条。盘中最要紧 的是送给未来新娘的首饰,一般人家用银质的,中产人家用金质的称 “全金六礼” 。更有那富有人家用珠、翠、钻石的,称“全钻六礼” 。 首饰之外,盘礼还要送花草,即吉祥草、万年青、茶叶等前两样是祝 福男女结合吉祥长青,后一样茶叶则是古代茶礼习俗的遗痕,因古人 以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结婚送茶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 意。 礼盘被送至女家后, 女家除将盘礼中的首饰, 花草全行接受之外, 其它的盘礼, 每样都只收受一半, 余下的一半再与添加的衣料、 鞋帽, 以及金表、眼镜等,一并“回盘”之物,再行送还给男家。在正式迎 娶新娘的前 1~2 日,由女家行“大盘礼” ,上海又俗称“拿衣裳” 、 “担嫁妆” 。这本是件高兴的喜事,但由于是女儿就此要离开娘家, 故习俗要求显得悲戚。尤其在浦东乡下,准新娘坐在嫂嫂身边,看嫂 嫂为自己缝嫁妆用的红绿被头, 待缝毕, 便用一大块绸缎被面把被头、 枕头打成铺盖,这叫“被捎” 。然后爹娘亲手把女儿嫁妆中的被头、 衣裳、料子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们一样样放入箱中,以示女儿从娘 家带走的东西,哥嫂都晓得,此谓“填箱” 。至此时,母女便开始对 哭,这并不是涕泗横流的痛哭,而是一种哭腔的歌唱,习俗谓之“哭 嫁” ,并有一定的旋律与内容,称之“哭嫁歌” 。如: “娘的宝贝囡啊, 爹娘听啥未事拨拉依啊,委屈伲个宝贝囡啊..” “我的亲姆妈啊,囡要到人家去啦,不能孝顺依啦..”等等。 “大盘礼”送至男家,俗例男家 要设筵宴请至亲好友,叫“请装酒”“看装酒” 、 ,以对女方过门有多 少嫁妆作一见证。然后,新郎官便要到女家去谒见丈人,并送去一桌 酒筵,以感谢丈人送来的嫁妆。但在浦东乡下,这一“谒岳”仪式是 放在女家担嫁妆前一天的,准新郎挑了装着公鸡、青鱼、猪腿、自鹅 以及干果等礼品的“上盘头”到女家去,女家招待准女婿以茶点,然 后告诉他女家有多少嫁妆、需要多少普绳、单杠、落担等,因为这是 要男方准备好以后,第二天来把嫁妆接去,而不是由女家送去的。在 浦东乡下(特别是奉贤一带)男家去女家迎嫁妆,习俗上还有很多花 头的。隔夜,女家已把所有嫁妆放在客堂内,就像办博览会一般招徕 四邻参观,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里亮妆尚未尽兴,那里从男家出发 来迎妆的一群拿着贴有 “囍” 字扁担、 罗筐的青年人 (人数须成双) , 已赶到了女家门口,并放响了迎妆鞭炮。按照习俗,男家迎妆者此时 一切行动都须听女方父兄的指挥,如迎妆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杠 棒和扁担靠在场院柴堆旁,罗筐和篮子放在场院上。习俗是此时女家 要表示 “生气” 而不发妆, 男家迎妆者则敲锣放鞭炮不停地 “催妆” 。 这样便引来更多的观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满足。如是约 1~2 个时 辰后,新娘哥哥征得妹妹同意后开始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衣裳箱 子..,这时迎妆者站在门外,至多也只能踏进一只脚在门槛里接妆, 以免“抢妆”之嫌。至于发妆先发马桶,因为这在上海习俗中马桶又 叫“子孙桶” ,旧时妇女生产都是在家进行,孩子便接生在马桶中, 故马桶是预祝新婚后瓜瓞绵绵、子孙繁延的重要物事。嫁妆接到后,男家小伙们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 有的从女家出来时还须朝东或 朝南方向跑,称之“兜青龙” ,习俗以为如此大吉大利。总结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每人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举办婚礼,在中国,一 般人认为,长江流域以南为南方, 长江流域以北为北方,不管是南方还 是北方,吃酒席绝对是婚礼的核心内容,是答谢亲朋好友的最好平台, 是少不了的。南北方婚礼的最大差别就是开酒席的时间。在南方,不论是一婚还是二婚,结婚酒席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在南 方农村,为了方便亲朋好友酒席后回家免走夜路,也有酒席在下午开 始,但一定要摆到晚上的。在城市,只有订不到酒店的情况下,才将 婚礼安排在中午进行。而在北方却不同,如果是一婚,酒席会在中午进行,如果是二婚,酒 席会上晚上进行。造成这样的不同,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原因:1、在北方,中午气温相对较高,酒席后方便举办一些其他活动,时 间也充裕,如闹洞房等,而北方人没有晚上活动的习惯,因而酒席安 排在中午举行就不足为怪了。至于二婚,男女双方都是过来人,手续简便得多,晚上举办也合情合理。2、而南方不同,天气较热,夜生活丰富,大家都喜欢晚上出来活动 活动,晚上也是大家放松的时间,吃酒席也会图个尽兴,不受时间限 制,因而安排在晚上也是合情合理。昆十二中,高二四班 李洋

东西方婚礼习俗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 对中西方婚礼风俗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 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 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中的不同 差异。关键词:婚俗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1、引言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为进行交流、学习 并代代相传的总积累。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 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 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 礼仪、 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民俗的 内容繁杂广泛,我们可将它分为物质民俗、人生社会民俗、心意信仰 民俗、游艺竞技民俗,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个 人在人生社会中所经历的礼仪习俗,如生死婚丧等。以及人类群体为 适应生存和发展共同创造长期形成的习俗如人际交往和岁时节令民 俗。民众间流行的各种崇拜心理观念、民间禁忌等等。民俗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文化史的主体与核心。民 俗心理是民众心理结构中最深层、 最隐蔽, 同时也: 是最稳固的部分。说到西方的婚礼,咱们就以超级大国美国来说吧: 美国人来源于世界各地,婚礼形式也就迥然各异。有热闹非凡的教堂 婚礼;有根本没有宗教仪式的世俗婚礼;还有宾客在山顶上光着脚举 行的婚礼;甚至还有一种骇人听闻的在海底给宾客用氧气罐的婚礼。 但是,这许多婚扎中,不管它的形式多么怪异,仍然包含着一些传统 的习俗。例如,新郎与新娘要交换戒指。戒指经常戴在左手的第四只无名指 上,在婚礼上进行交换。这种传统起源于原始早期社会,还被认为是 具有魔力的。 在一些原始部落里新婚夫妇被戴上用草和花编织的花环, 以象征婚姻的幸福与美满。现在,戒指则象征两人相互承担的义务。婚礼仪式举行后, 常常由家中的亲友往新郎新娘身上洒落一把把生 米,以此祝愿他们多子多孙。虽然,美国出生率在日益下降,但是, 作为消遣嬉戏的洒米作法还在大多数婚礼仪式中盛行。在婚礼仪式后, 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 这个婚宴也叫做招待酒会。 酒会上各种丰盛的食物对公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以致于把对新婚夫 妇的注意力给夺去了。 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爱和经济状况来决定, 因为在美国经常是由新娘的家庭来支付 婚宴帐的。在角落里放着有许多层的色彩摈纷的结婚大蛋糕,传统的 作法是新娘与新郎一起握着刀来切蛋糕。据说过去,在吃蛋糕以前, 先要把蛋糕丢在新娘的头上。时代改变了,新娘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 辱的习惯。不过有一点还是依然的,那就是把蛋糕给宾客吃以前,新 娘新郎先互相给对方吃一块蛋糕。吃过蛋糕以后,新娘站在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抛给那些 未婚姑娘。据说谁拿到那束花,谁就是下一次的新娘。有些姑娘积极 地去抢,但有些则腼腆地躲开了。然后, 新娘与新郎就离开婚宴会场, 去开始度蜜月(婚礼后的旅行)。 这种蜜月旅行起源于古老的德国风俗, 在德国结婚典礼后要喝一个月 的蜜酒。当今的蜜月旅行大有不同,它完全取决于新婚夫妇的爱好, 时间与经济条件。有时候,一对新婚夫妇只在附近的一家旅馆中度过 一夜,而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遥远的度假胜地消磨两周。蜜月旅行 的费用应由西方婚礼面面观西方人结婚时的很多习俗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婚庆场面既欢快热闹, 又美丽浪漫。由于中国的不断开放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的婚俗不 少方面也在受其影响,例如穿婚纱、戴钻戒等等已经成为都市婚礼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究其渊源和象征意义,并不是所有人都很清 楚的。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一些西方婚礼用品和名词的来历和含义。订婚戒指:根据西欧风俗,在很久以前,订婚戒指只是男方送给女方 的聘礼中的一部分。 其实质有点像现在我们购买贵重物品时预先交付 的定金一样,假若男方反悔,戒指将不再奉还。结婚戒指: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据说这根手指上的神经 与心脏直接相连。将爱人赠送的戒指戴在手上,就等于把爱人放在了 心里。威尔士爱匙:过去威尔士男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的,他们 会挑选一块上好木料亲手雕刻一把“爱匙” 。这把“爱匙”象征着爱 情、财富、忠诚和奉献,是定情之物。 “爱匙”的式样和所刻图案丰 富多彩,形象各异,每把都有其独具匠心之处。这就要看雕刻它的小 伙子心有多灵,手有多巧,爱意有多深了。小伙子从海上归来后,就 会将这把 “爱匙” 献给心仪已久的女孩。 现如今它仍然是爱情的象征, 只是不仅限于作定情之物,在生日、结婚纪念日或其它特殊场合都可 以送“爱匙” 。白色婚纱:白色婚纱在维多利亚时代最为盛行。当年,维多利亚女王 就是身穿漂亮的白色婚纱嫁给心上人的。 从此, 白色婚纱风靡全世界,一直到现在仍然是最受女孩们青睐的婚庆礼服, 因为它象征着纯洁和 忠贞。而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新娘穿衣服并不看重颜色,哪怕黑色 也可以,只要漂亮就行。穿新戴旧,带金带蓝:新娘结婚时除了要穿崭新漂亮的婚纱外,还要 戴一副已婚女士送的旧吊袜带,一枚借来的象征着太阳的金币,以及 一件象征着月亮的蓝色物品 (因为月亮女神黛安娜被看作是女人的保 护神) 。据说只有这样,才能有好运降临。吊袜带:其实吊袜带的作用不只是祈求好运,还可以帮新娘躲过闹新 房这一关。过去,新娘新郎入洞房的时候,所有的客人都会跟着送他 们。现在风俗已经改了好多,只有几位关系非常密切的客人可以入洞 房闹新娘。为了挡住闹洞房的客人,新郎会把新娘的吊袜带取下扔向 他们,在一片笑声和混乱中趁机把卧室门关上。婚礼面纱:这是用来遮盖新娘的脸,以防她的旧情人看到后,嫉妒心 起而搅黄了婚礼。马蹄铁:在英国以及其它一些西方国家,新娘常用绸带将马蹄铁拴在 自己的手腕上。传说圣师邓斯坦曾在马蹄铁上施加了魔力,并将其套 在了魔鬼的脚上, 魔鬼求饶, 许诺今后再也不会踏入有马蹄铁的房子, 因此马蹄铁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现在,马蹄铁已经成为好运和多子多福的象征。过门槛:在婚礼中,新娘进门时必须由新郎抱着跨过门槛。据说这是 由于他们的家人把蜂蜜涂在了新房的门槛上, 目的是希望他们婚姻甜 如蜜。新郎将新娘抱起,是为了避免她的裙子粘上蜂蜜。另外还有一 种说法是,他们的家人将上好的油和香草一起涂在门槛上,为了防止 新娘不小心滑倒,新郎就将新娘抱起来跨过去。婚礼宴会:伴娘和伴郎也要像新娘和新郎一样精心装扮一番,据说是 为了欺骗新娘和新郎的旧情人,使他们无法辨认出新娘和新郎,从而 使婚宴顺利进行。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欺骗邪恶的精灵,防止它降祸 于新人。抛撒糖果: 婚礼中还经常抛撒裹糖的杏仁, 这预示着婚姻有苦也有甜。 抛撒的糖果必须是奇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给新人带来好运。抛花束:新娘背对着大家向后抛掷花束,谁有幸接到了,谁就是下一 位要结婚的人。这可是个非常令人心动的时刻哟!结婚蛋糕:以前,结婚蛋糕的最上层都要被特意留下来,藏在新房的 床下,以祈求新娘多生几个健壮的孩子。一年后,新郎新娘将蛋糕取 出,一同吃下。这将保佑他们身体健康,好运连连。不用说,这一习俗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但还是有一些新婚夫妇将蛋糕放在冰箱里储存 起来,等到第一个结婚纪念日时再来分享。蜂蜜酒:结婚的当晚,新郎新娘要共饮蜂蜜酒。这是中世纪流传下来 的习俗。据说喝了蜂蜜酒,就可以多子多福。倘若新娘在婚后 10 个 月就生了小孩,这对酿造蜂蜜酒的人来说将是极大的荣耀。此酿酒师 将名声大振,生意也将由此大大红火起来,而且他的名字还会被当作 新生儿的名字。说到东方,那当然非我们华夏大国莫属啦,下面就浅谈一下咱中国自 己的婚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 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 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 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 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 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 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 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2.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 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 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 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 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 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 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 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 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 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4.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 祥。 5.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 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 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6.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 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 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 齐。 7.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 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 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如今已有些被人淡忘或忽略, 但其最传统的婚礼流程依然呈现在美满幸福的吉祥状态, 无论在中国 举办何种形式的婚礼,中式婚礼流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 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 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结婚典 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 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这些红钯的吉祥 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 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 会越过越红火。造成东西方婚姻价值观的差异的原因摘要:该文章通过比较东西方在婚姻的理由、形式、对待爱情和婚姻 的态度以及在婚姻和恋爱的区别等几方面讨论了东西方在对待婚姻 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从而让大家对东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关键词:爱情、婚姻、东西方差异、价值观 一、婚姻的理由。 我们的古话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在我们看来就是顺理成章 的事情, 因为长大了所以就要结婚。 我没有就这个问题做过社会调查, 但就我的一个朋友的经验来看,她说记得那时读高中,偶尔有男同学 往她家打电话,她父亲便会对此事表现出兴趣,并且建议她与男同学 保持距离。等到读大学的时候,带若干同学到家里做客,她父母便旁 敲侧击得传达给她诸如以学业为重之类的信息。而现在,读研了,她 和父母打电话聊起来,他们或多或少的会问她有没有交男朋友,同时 对这件事会表达出极其积极的态度,他们会说长大了该找了。 对于这种现象,西方人直呼不可思议,在他们国家,感情和婚姻纯属 个人私事, 和学业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西方人眼里, 因为有爱所以结婚,而所有这些也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谈到为什么要 结婚就必然离不开爱情--------这个令世人皆魂牵梦萦的情感话题,爱 情因其可以带来深沉的幸福感以及诸多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而使其 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与认同的一种情感。细究东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 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 欲”作为一个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 敬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东方,我们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非常 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 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 人的传统道德观念。爱情,从孔子的时代起,就未能名正言顺的登上大雅之堂。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如此看轻女性的儒家创始人,中 国文化的老祖,又何以能倡导出一个平等的爱情观?所以说,中国人 的爱情观从开始就打上了畸形的烙印, 以这种畸形的爱情观为基础的 婚姻又如何能幸福? 二、婚姻的形式。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 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 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得庄 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 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 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 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做出一辈子 的承诺, 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 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 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 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 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 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 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同时红色也使得婚礼变得喜气洋洋。在传统 婚礼中, 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 头戴凤冠, 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 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 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 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 的指挥下, 新郎新娘一拜天地、 下拜高堂、 然后夫妻对拜, 送入洞房。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 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 片笑声中结束了。不过,现在的中国式结婚也趋向于西方式了。总而 言之,西方式婚礼看重感觉是纯浪漫的,而东方式婚礼看重形式却是 喜气洋洋的。 三、爱情和婚姻的态度。 (1)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我们通常认为东方人较为含蓄,西方人 较为奔放。中国古代对女性有很多苛刻的要求。优秀女性形象被塑造 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小姐。这对现世的影响依然很大。东 方女性会羞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有些时候男性也会受到影响, 如对多于一位女性表达爱意的人,会被认为是花花公子,风评不好。 而西方文化认为喜欢一个人就应该勇敢表达出来, 羞于表达是懦弱的 表现。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的 80 后,甚至 90 后的 情侣而言,说“我爱你”甚至比“对不起”还要频繁。但是在西方, 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许多人已经爱不起了,从“I love you”默默地变 为“I like you” 。因为 like 仅仅代表我对你的好感,而 love 则代表了很 多其他的深意。感情观方面,东方人开始变得勇敢,而西方人开始懂 得责任。 (2)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前面谈到西方的爱情观是比较合 乎人性,比较成熟的。在这种爱情观的指导下,他们的婚姻生活是否 是美好的且不说,但在西方,爱就是爱,很简单,他说一个人有权选 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 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 他/她有权做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他们会诚实面对,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 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而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如果夫妻有一 方爱上了第三者,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约束下也会选择回避这段感情, 宁可藏着掖着也不会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评说。问题是,在 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 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像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 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 家庭之前之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 “情”便分开。 四、婚姻和恋爱的区别。 在西方人眼里,结婚是好事,没有人会反对。但是他们不懂的是,为 什么中国人要把结婚当作一份任务来完成。 西方人其实对婚姻的态度 比中国人还要认真严肃。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 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 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 40、50 岁也不会考 虑去结婚。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 讶又兴奋。因为他们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 先想到婚姻的。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如果是 20 大几了没 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 是直奔主题去结婚。 相识一年后, 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 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这种以婚姻为直接目的的恋爱,在西方 人眼里,其实是对婚姻的亵渎。他们认为,婚姻不是为了赶日程表, 爱上一个人不是一个自己给自己下的一个任务。即使自己 50、60 岁 了,也有寻找和追求爱情的权利。这也许是有道理的,看看中国那么 多不快乐的家庭,都是“凑合式婚姻”留下的恶果。 五、结论。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其不同的价值观。在很多方面东 西方都存在着不同,甚至对立。该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就婚姻的理 由、形式、东西方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以及他们认为婚姻和恋爱的 区别等方面,讨论和分析了东西方在婚姻方面存在的价值观差异。总 的来说,东方人对待婚姻是传统和保守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 的趋向;而西方人对待婚姻就比较开放和自由了,充分体现了个人幸 福的价值观。通过了解东西方在婚姻价值观的差异,使大家对东西方 文化和价值观有更进一步地了解, 从而明白跨文化交际这一门学科在 东西方交流方面的重要性另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造就了南北方风俗的不同, 婚礼形式自然而然的也就有所不同了,最后咱们就谈 一谈中国南北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北方: 北方婚姻由来: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 源有三种说法: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 '男 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 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 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 作'姻'。这个解释和 以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 《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婿之父为姻,妇之 父为婚……妇制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就是说,新郎的 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 却是姻亲的关系了。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指出 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 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现代有的社会学家 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 而结合的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 且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男女经过婚姻关系而 结成夫妇,双方家庭也因此结为姻亲。 红腰带: 男方迎娶女方时从家中带来三红 (红腰带、 红喜帕、 红袜子) , 到女方家中是给新娘系红腰带,穿红袜子。 注:红喜帕里边夹放 101 元钱 其主要含义是指新郎婚后把新娘带起 来。101 元是指新娘百里挑一的好媳妇。 甜头:甜头是指带给父母的点心。在新郎从女方家迎娶新娘回家时应 带回新郎在女方家吃水饺用过的筷子(快生小孩)带芝麻的点心和芫荽(香菜) 。点心和芫荽是给父母的甜头,新郎为表达二十几年的养 育之恩。在成家立业时,给父母以报答。芫荽:取同音,延岁。芝麻 点心:步步高,希望父母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上轿扁食下轿汤(喜面) :所谓扁食指现在的水饺,汤是面条。新郎 新娘在新娘家临上车之前吃水饺, 面条是指新娘的随身饭下头面时带 到男方家新郎新娘下车时吃面条希望新郎新娘婚后婚姻长长、久久、 合合、美美。 拉毡:拉毡又名踏鸿福。指新娘从娘家到新郎家时足不沾地,表达新 娘洁白无暇。 滚床:滚床生小子,这是流传于关东大地的风俗,历经千百年,时至 今日,在农村,在城里仍在延续,虽说带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嫌疑,但 却平添着结婚的喜庆气氛。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枣”生贵子:枣:意早, 栗子意仔,儿子 花生:意多生,此全意 为早生贵子. ·婚前活动——从“相亲”到“担嫁妆” ·南方: 南方旧式婚姻,男女双方的结合,率多为媒的之言,父母之命。上海开埠 后,已对此俗加以摒弃和改良,大多是由男女双方,经人介绍,在约 定地点,互看人选。此谓之“相亲” 。也有男女双方自己结识之后, 约定地点,请双方家长来识看一下,也称之为“相亲” 。双方相看满 意后,还要挽请德高望重者来作媒人正式说合,由于此媒人实际并不 担任介绍作用,故被称作“现成媒人” ,从中亦可见“婚嫁必得有三 媒六证”之旧俗的影响。女家表示同意后,男家便要行“小礼” ,俗称“裁红” ,其中便要送上未来姑爷的生辰八字等。再隔一段相当的 日子, 男家又要行 “盘礼” 并宴请亲友, , 藉此向亲邻告之婚事已定。 在上海川沙一带,酒筵只款待媒人、亲戚,邻里间则分赠以团子。盘 礼的“盘”至少需 4 条,多或 6 条、8 条乃至 12 条。盘中最要紧 的是送给未来新娘的首饰,一般人家用银质的,中产人家用金质的称 “全金六礼” 。更有那富有人家用珠、翠、钻石的,称“全钻六礼” 。 首饰之外,盘礼还要送花草,即吉祥草、万年青、茶叶等前两样是祝 福男女结合吉祥长青,后一样茶叶则是古代茶礼习俗的遗痕,因古人 以为“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结婚送茶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 意。 礼盘被送至女家后, 女家除将盘礼中的首饰, 花草全行接受之外, 其它的盘礼, 每样都只收受一半, 余下的一半再与添加的衣料、 鞋帽, 以及金表、眼镜等,一并“回盘”之物,再行送还给男家。在正式迎 娶新娘的前 1~2 日,由女家行“大盘礼” ,上海又俗称“拿衣裳” 、 “担嫁妆” 。这本是件高兴的喜事,但由于是女儿就此要离开娘家, 故习俗要求显得悲戚。尤其在浦东乡下,准新娘坐在嫂嫂身边,看嫂 嫂为自己缝嫁妆用的红绿被头, 待缝毕, 便用一大块绸缎被面把被头、 枕头打成铺盖,这叫“被捎” 。然后爹娘亲手把女儿嫁妆中的被头、 衣裳、料子一件件递给哥嫂,由他们一样样放入箱中,以示女儿从娘 家带走的东西,哥嫂都晓得,此谓“填箱” 。至此时,母女便开始对 哭,这并不是涕泗横流的痛哭,而是一种哭腔的歌唱,习俗谓之“哭 嫁” ,并有一定的旋律与内容,称之“哭嫁歌” 。如: “娘的宝贝囡啊, 爹娘听啥未事拨拉依啊,委屈伲个宝贝囡啊..” “我的亲姆妈啊,囡要到人家去啦,不能孝顺依啦..”等等。 “大盘礼”送至男家,俗例男家 要设筵宴请至亲好友,叫“请装酒”“看装酒” 、 ,以对女方过门有多 少嫁妆作一见证。然后,新郎官便要到女家去谒见丈人,并送去一桌 酒筵,以感谢丈人送来的嫁妆。但在浦东乡下,这一“谒岳”仪式是 放在女家担嫁妆前一天的,准新郎挑了装着公鸡、青鱼、猪腿、自鹅 以及干果等礼品的“上盘头”到女家去,女家招待准女婿以茶点,然 后告诉他女家有多少嫁妆、需要多少普绳、单杠、落担等,因为这是 要男方准备好以后,第二天来把嫁妆接去,而不是由女家送去的。在 浦东乡下(特别是奉贤一带)男家去女家迎嫁妆,习俗上还有很多花 头的。隔夜,女家已把所有嫁妆放在客堂内,就像办博览会一般招徕 四邻参观,以显示自己的富有。这里亮妆尚未尽兴,那里从男家出发 来迎妆的一群拿着贴有 “囍” 字扁担、 罗筐的青年人 (人数须成双) , 已赶到了女家门口,并放响了迎妆鞭炮。按照习俗,男家迎妆者此时 一切行动都须听女方父兄的指挥,如迎妆工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杠 棒和扁担靠在场院柴堆旁,罗筐和篮子放在场院上。习俗是此时女家 要表示 “生气” 而不发妆, 男家迎妆者则敲锣放鞭炮不停地 “催妆” 。 这样便引来更多的观看者,使男女家都感到满足。如是约 1~2 个时 辰后,新娘哥哥征得妹妹同意后开始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衣裳箱 子..,这时迎妆者站在门外,至多也只能踏进一只脚在门槛里接妆, 以免“抢妆”之嫌。至于发妆先发马桶,因为这在上海习俗中马桶又 叫“子孙桶” ,旧时妇女生产都是在家进行,孩子便接生在马桶中, 故马桶是预祝新婚后瓜瓞绵绵、子孙繁延的重要物事。嫁妆接到后,男家小伙们一路挑回去不能中途停歇, 有的从女家出来时还须朝东或 朝南方向跑,称之“兜青龙” ,习俗以为如此大吉大利。总结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每人都会尽自己的所能举办婚礼,在中国,一 般人认为,长江流域以南为南方, 长江流域以北为北方,不管是南方还 是北方,吃酒席绝对是婚礼的核心内容,是答谢亲朋好友的最好平台, 是少不了的。南北方婚礼的最大差别就是开酒席的时间。在南方,不论是一婚还是二婚,结婚酒席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在南 方农村,为了方便亲朋好友酒席后回家免走夜路,也有酒席在下午开 始,但一定要摆到晚上的。在城市,只有订不到酒店的情况下,才将 婚礼安排在中午进行。而在北方却不同,如果是一婚,酒席会在中午进行,如果是二婚,酒 席会上晚上进行。造成这样的不同,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原因:1、在北方,中午气温相对较高,酒席后方便举办一些其他活动,时 间也充裕,如闹洞房等,而北方人没有晚上活动的习惯,因而酒席安 排在中午举行就不足为怪了。至于二婚,男女双方都是过来人,手续简便得多,晚上举办也合情合理。2、而南方不同,天气较热,夜生活丰富,大家都喜欢晚上出来活动 活动,晚上也是大家放松的时间,吃酒席也会图个尽兴,不受时间限 制,因而安排在晚上也是合情合理。昆十二中,高二四班 李洋


相关内容

  • 中西方婚礼习俗对比
  • 摘 要:从古到今,婚礼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至关重要的仪式.由于不同的国家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模式等不同,婚礼的习俗自然也有不同.本论文就中方和西方婚礼的习俗做了一个对比.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习俗:对比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 ...

  • 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象山中学 班级:201 小组成员: 张路遥 陈鸿祎 张倩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 ...

  • [论文]中美婚俗对比分析之提纲
  • 题目:中美婚礼习俗对比分析 主题:本文讨论了中国与美国在婚礼习俗上的不同.通过对准备婚礼,婚礼仪式,举办喜宴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体现中美的文化差异. 提纲: 1. 中国婚礼 (1) 举行日期与时间 (2) 新人服饰 (3) 婚礼仪式 (4) 婚宴的举办 (5) 婚礼气氛 (6) 婚礼花费 ...

  •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 从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杜文燕 (西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摘 要:婚俗是文化风俗的一部分中西方在传统婚前习俗$婚礼服饰$婚礼仪式及婚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中西婚俗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差异,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进中国 关键词:婚俗: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 ...

  • 中西方婚礼习俗
  • 中国婚礼习俗 与 西方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 1.结婚六礼: 纳采,又称"采择",相当于后世所称之"提亲"."说媒".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问名,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时辰八字,如女家接纳男家的提亲,就会把女 ...

  •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你知道多少
  •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你知道多少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西方婚礼习俗逐渐融合.现在我们现在很少会看到穿着凤冠霞帔出嫁的新娘.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中西方婚礼习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今天就和乐维斯一起去看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婚礼形式的不同 首先可能就是婚礼形式的不同,当然是最被人关注的一点.在中国古代 ...

  •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2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3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4 李尔王和格勒旺布王比较研究 5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 ...

  •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姓名:尹飞飞 班级:政史系0903 学号:[1**********] 指导教师:潘慧生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为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是维系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都是同社会 ...

  •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2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3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4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