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参-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

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这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

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展开的平原那样,渐次展开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展开,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姑且打一个以偏盖全的俗套比喻,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在我看来,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 1994年第7期)

张晓风散文创作历程(楼肇明)

早在1977年,时年36岁的张晓风,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在这里,亦秀亦豪、腕挟风雷是一个高度凝练传神的概括,“腕挟风雷”是对“亦秀亦豪”之“豪”所作的补充和说明。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指出:“一个人,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个纯粹的女人,那将是天大的不幸。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是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具有男人味的女人。”这一男女双性气质的组合理论极富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作家来说,中国民族历来就偏向于柔弱的阴性思维,一部中国古典散文史,韩海苏潮以外,满眼芳草萋萋的阴柔之美。

在回溯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历程之前,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诚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它们如同扇形展开的平原那样,渐次展开其旖旎的,且愈往后愈显宏阔的山光水色;它们是一个渐次展开,时有回溯,不断递进和不断整合的过程,是一个在思想艺术境界上不断涤滤和调整,不断加深和拓宽其“视界融合”的过程。

张晓风的散文艺术创作历程,又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段落。姑且打一个以偏盖全的俗套比喻,第一个段落以她于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为标志,她以一个聪颖纯情少女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一条清澈澄碧、纤尘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个段落,犹如小溪奔向了风云激荡、爱恨交织、浊浪排空的湖泊,以散文集《愁乡石》(1977)、《步下红毯之后》(1979)至《你还没有爱过》(1981)为标志,可视为由第一个段落到第二个段落的过渡和完成。第二段落的时间幅度较长,《再生缘》(1982)也可视为是这一段落的延伸,至《我在》(1984)、《从你美丽的流域》(1988)、《玉想》(1990),廊庑渐趋廓大,犹如从湖泊递变为壮阔浩渺的大海。我们姑且在这里作一个假定,如果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在第二个段落就打住了,她虽然仍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是一位从一般女作家狭隘局促的闺秀天地里突破出来的闯将,但终究还不是一位拥有很大原创性光荣席位的散文大家。张晓风散文艺术的原创性在第二段落,更在自《我在》为起点迄今的第三段落。惟有这第三段落,才宣告了一位以生命和创意的生成,以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为其宗旨的散文大家的诞生和完成。在我看来,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中国现代散文史的最大功绩。她走上这一条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道路,有一个从并不全然自觉到完全自觉,从不尽完善到圆融浑成的过程,但却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 1994年第7期)


相关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 课 程 标 准课 标 解 析 教 材 分 析 教 学 设 计教 学 案 例教 学 素 材教 学 测 评 返 回 首 页 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 第一单元 一.单元 ...

  • 张晓风经典散文集阅读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些人    张晓风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题库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 王家新.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美 国的 莫顿 亨特. 三.<蝉>选自<承教小记>作者小思.<贝壳>选自<幻思----席慕蓉散文赏析>作者 席 慕蓉 ,台湾画家.作家. ...

  • 富有诗意的心灵对话
  • 童话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它以跌宕起伏的情节,丰富多彩的内容,大胆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构筑了一座座玻璃房子和水晶宫殿,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童话故事之所以迷人,是因为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投入了情感,参与了体验,有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并与故事中的人物有了交流.真正的阅读就是读者用心灵与作者.文本进行富有诗意的一 ...

  • 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一.<在山的那一边>作者:王家新.诗人.曾用笔名北新.湖北均县人.出版诗集:<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三.<短文两篇>之<蝉>选自<承教小记 ...

  • 初中文学常识
  • 初中重点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选自<钱江文艺>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莫顿亨特 美国 3.<贝壳> 作者 席慕容 台湾画家.作家 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 4.<紫藤萝瀑布>作 ...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文概括
  •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 ...

  • [行道树]教案
  • <行道树>教案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绿酒.繁弦急管" 等词语 2.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奉献精神,并联系实际生活. 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讲 ...

  • 初中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 读书节阅读推荐书目(散文类) 1.<目送> 龙应台 著 三联书店 推荐语: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