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带来的两性问题

分享到:

时间:2017-05-16 09:08

·来源: 察网

作者: 刘仰

浏览:471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贫困往往与没文化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此感受的最大威胁是找不到老婆。从人口流动来说,农村女性即便文化水平较低,也比较容易离开农村,在城镇找到生活方式或者嫁人。而对于农村贫困男性来说,打光棍已成普遍现象。农村贫困男性即便结婚,现在也很难找到年轻姑娘。以前带着孩子的寡妇不太会有人要,现在农村女性再婚已很普遍,40岁的寡妇都很抢手。

前不久去云南屏边、元阳地区考察当地扶贫情况,了解到农村地区一个新情况,即农村贫困带来的两性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比较保守。中国传统文化有优越之处,也有不合时宜的成分,例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等男女不平等的陈旧观念。令人意外的是,在某些贫困人口那里,这一传统现象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改变”了,而改变的结果,并不令人欣喜,反而可能结果更糟。男女婚配是人生大事,中国人很重视传宗接代。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这件大事已经影响了他们关于生活的重大决策。

以前,中国各地人口流动不大,即便有流动,一是贫富差距不大,二是城乡户口限制,彻底离开农村有难度,真正离开农村,或者农村范围内自然流动的数量不是很多。如今,人口流动性大为增加,城乡二元户口虽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农民落户城镇也有多种方式,因此,伴随着城镇化从改革开放初期17%到如今60%左右,大量农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离开了农村,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收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对这一现象最有危机感的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往往与没文化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此感受的最大威胁是找不到老婆。从人口流动来说,农村女性即便文化水平较低,也比较容易离开农村,在城镇找到生活方式或者嫁人。而对于农村贫困男性来说,打光棍已成普遍现象。农村贫困男性即便结婚,现在也很难找到年轻姑娘。以前带着孩子的寡妇不太会有人要,现在农村女性再婚已很普遍,40岁的寡妇都很抢手。

这次在云南接触了一些村干部,某位村支书顺便谈到了这个话题。一般想象,村支书是村里的强势、头面人物,但这位村支书说:他现在非常注意讨好老婆,要哄老婆开心,不能惹老婆生气,否则,老婆很容易跑掉。也就是说,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连村支书这样的身份吸引女性都有危机感,可见一般普通农民对此的忧虑,更何况那些没文化、缺技能的贫困户。村支书说,村里的年轻人如果出去打工,女的出去一般都不回来了,夫妻俩出去,回来的常常只有一个。男的出去,要么在外面找一个,具体情况不清楚,要么在家乡找一个,一般不让女的出去,或者男的回家,守着或看住老婆。农村贫困人口的男性光棍增多,虽然似乎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但这一现象毕竟是个无奈。

总体上说,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例的差距越来越大,女性流出外地是重要原因。因此,留在农村条件稍好的男性往往想别的办法。拐卖、贩婴等犯罪活动便有了市场。云南属于边境地区,有些村民便开始寻找境外的女性,所谓“越南新娘”并不是传说。理由完全是经济原因。相对来说,越南的条件更差,使得云南这边条件稍好点的男子,有可能能吸引到那边的女性。换个角度看,越南那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而嫁到云南的越南女性,生了孩子可以有中国身份,享受相关政策,越南女性则没有,因此,分配土地、社保医保之类都没有。有些嫁过来的越南女性还不太会中文,找工作也不容易。也就是说,为了婚配,为了传宗接代,某些男性农民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一旦有生病之类的意外,脆弱的经济支撑容易崩溃,使得某些农民出现返贫。

元阳县某村却有另一番景象。该村海拔1700米,交通极为不便,我们没能前往,几位村民和村支书到乡里与我们座谈。该村有62户农民,总人口328人,其中55户是贫困户,共24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一位村民在谈话中说到:没钱给孩子娶媳妇。我发现这位村民年纪并不太大,便问他孩子多大。他说:15岁。经进一步询问了解,发现该村光棍数量并不多,比农村一般光棍比例要低不少。这么一个贫困村,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我的好奇。

该村有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名称,叫“直过村”,意思是说,它原先是原始社会,现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简称“直过村”。该村村民不多,却是多个民族的混居村。由于村民的汉语不是很好,我没有询问村子的来历或历史。我猜测,这个村子可能是逃难、避难而形成的。古希腊城邦有一种刑罚叫驱逐、流放,云南少数民族以前也有。某些犯了规矩的人被驱逐后,只能在条件更为恶劣的地方艰难生存。还有一些犯了事、结了仇、得罪了重要人物,只能逃到别处躲藏的人,也会选择这样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落脚。仇家或事主追剿也不容易。因此,一个小小的村子形成了多民族混居。这是题外话。

这个贫困村为何光棍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的少。村民说,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去年回村了,结果全村人要他请客,仿佛外出打工回来就是财主,村民名正言顺地吃大户,不知道此人以后是否还会回村。当然,这位外出打工的村民是男性,该村几乎没有女性外出打工。原因很简单,生怕她们一去不回。村里采取的方法是早婚早育。男女少年十五六岁就结婚,很快就生孩子,女人便被拴住了。当然,义务教育政策,村里还是实行的。但基本上都是勉强上完初中便张罗结婚。这个贫困村的农民很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男性,他们在“婚姻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便采取这种违反婚姻法的做法,半强制性地保证男性村民的婚配权益。该村虽有不同民族,但村里人的婚配已经与民族无关,各民族通婚很正常。村里人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该村土地不多,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小块土地,种点稻谷、玉米,条件很艰苦。留在村里的男性也并非完全不打工,但他们农闲时只在附近乡镇打零工,几乎不出县城。元阳县的经济不算很发达,打零工的机会虽有,但收入不高。茅山村的村民不愿走的更远,除了对自己适应远方大城市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勇气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老婆跑了。形象点说,这个贫困村的村民用一种半封闭的做法,竭力保证村里男性的婚配权。长此以外,近亲繁殖的恶果一旦出现,村民只能更穷。即便是现在的方式,村民几乎看不到读书学习的好处,也没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难以通过改变旧方式而脱贫。

本文上面的几张照片都是这个村子的近况。强大的政府使这个偏远的山村有了电和信号。请注意民居的房顶,都是瓦楞板,以前是草。这是中信集团在这里扶贫的成果之一。但是,瓦楞板不贵,运到这个地方的运输成本比瓦楞板的钱还多。水泥、钢筋等建材都如此。

像这样的贫困村子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村子主要是由于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本来就与外界沟通不便,从而“因地制宜”地产生了这个办法。它将婚配权看得很重,由此不得不承受难以摆脱的贫困。当地政府希望这个村子搬迁,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虽然贫困户搬迁政府有补贴,但毕竟自己还要出一部分。再说,如果搬迁,他们靠什么谋生呢?土地还在山上,到地里干农活就更不方便了。传统意识浓厚的村民说:不愿放弃祖宗留下的田地。事实上也是因为除了那些小块土地外,他们几乎没有经济依靠和来源。如何改变?这是一个难题。

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孩子做起,让这个村里的孩子小学、中学都进入寄宿学校,家里有困难的,采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方式,保证他们在较好的学校里完成学业。初中毕业到18岁,是这些孩子的关键时期,应该努力让他们继续求学。如果完成了高中学业,一般来说能找个稳定的工作。如果不能上中学,应努力避免他们陷入早婚早育的境地,尽量让他们在村子外谋生。孩子问题解决得好坏,将决定这个村子的穷根是否能断绝。

这张照片不是这个村子的,但的确是云南的。借用一下。

至于现有的成年村民,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所有用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的补偿款虽然不多,但也算一份收入。这个村子其实不适合人居住。为了建很简单的房子,如果要从外面运进建筑材料,同样的房子,在该村的造价比外面高二、三倍。在村里搞养殖、种植经济作物也很不合算,因为运费成本太高。因而,困在村子里,只能是一个狭小的天地,自给自足地维持一个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所以,政策方向还是应该让村民搬迁。一般情况下都采取整体搬迁,但我认为,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可以零碎搬迁,只要条件许可,任何地方能安置一户便搬迁一户。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我的这些建议有没有用,毕竟,短时间里,我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现象。也许还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困难。总的来说,精准扶贫遇到这样的村子,几乎就是攻坚、啃硬骨头。容易解决的早就解决了,不容易解决的真的不容易。但是,不解决不行,遇到很多基层干部在这些方面动足了脑筋,精神、态度令人敬佩。但有时候,他们可利用的政策资源有限,还是需要外界的帮助。

这是我与同行者在另一个村子的贫困户家里访谈。

(注: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我隐去了村子的名称)

【刘仰,察网专栏学者,著名作家、评论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刘仰”】

标签: 贫困 两性问题 精准扶贫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5/35990.html

责任编辑:wang

分享到:

时间:2017-05-16 09:08

·来源: 察网

作者: 刘仰

浏览:471

评论:0

字号: 大 中 小

贫困往往与没文化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此感受的最大威胁是找不到老婆。从人口流动来说,农村女性即便文化水平较低,也比较容易离开农村,在城镇找到生活方式或者嫁人。而对于农村贫困男性来说,打光棍已成普遍现象。农村贫困男性即便结婚,现在也很难找到年轻姑娘。以前带着孩子的寡妇不太会有人要,现在农村女性再婚已很普遍,40岁的寡妇都很抢手。

前不久去云南屏边、元阳地区考察当地扶贫情况,了解到农村地区一个新情况,即农村贫困带来的两性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比较保守。中国传统文化有优越之处,也有不合时宜的成分,例如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大男子主义等男女不平等的陈旧观念。令人意外的是,在某些贫困人口那里,这一传统现象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被“改变”了,而改变的结果,并不令人欣喜,反而可能结果更糟。男女婚配是人生大事,中国人很重视传宗接代。对于贫困人口来说,这件大事已经影响了他们关于生活的重大决策。

以前,中国各地人口流动不大,即便有流动,一是贫富差距不大,二是城乡户口限制,彻底离开农村有难度,真正离开农村,或者农村范围内自然流动的数量不是很多。如今,人口流动性大为增加,城乡二元户口虽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农民落户城镇也有多种方式,因此,伴随着城镇化从改革开放初期17%到如今60%左右,大量农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离开了农村,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收入,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对这一现象最有危机感的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往往与没文化有关。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贫困人口对此感受的最大威胁是找不到老婆。从人口流动来说,农村女性即便文化水平较低,也比较容易离开农村,在城镇找到生活方式或者嫁人。而对于农村贫困男性来说,打光棍已成普遍现象。农村贫困男性即便结婚,现在也很难找到年轻姑娘。以前带着孩子的寡妇不太会有人要,现在农村女性再婚已很普遍,40岁的寡妇都很抢手。

这次在云南接触了一些村干部,某位村支书顺便谈到了这个话题。一般想象,村支书是村里的强势、头面人物,但这位村支书说:他现在非常注意讨好老婆,要哄老婆开心,不能惹老婆生气,否则,老婆很容易跑掉。也就是说,与外面的世界相比,连村支书这样的身份吸引女性都有危机感,可见一般普通农民对此的忧虑,更何况那些没文化、缺技能的贫困户。村支书说,村里的年轻人如果出去打工,女的出去一般都不回来了,夫妻俩出去,回来的常常只有一个。男的出去,要么在外面找一个,具体情况不清楚,要么在家乡找一个,一般不让女的出去,或者男的回家,守着或看住老婆。农村贫困人口的男性光棍增多,虽然似乎提高了女性的地位,但这一现象毕竟是个无奈。

总体上说,农村地区男女性别比例的差距越来越大,女性流出外地是重要原因。因此,留在农村条件稍好的男性往往想别的办法。拐卖、贩婴等犯罪活动便有了市场。云南属于边境地区,有些村民便开始寻找境外的女性,所谓“越南新娘”并不是传说。理由完全是经济原因。相对来说,越南的条件更差,使得云南这边条件稍好点的男子,有可能能吸引到那边的女性。换个角度看,越南那边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而嫁到云南的越南女性,生了孩子可以有中国身份,享受相关政策,越南女性则没有,因此,分配土地、社保医保之类都没有。有些嫁过来的越南女性还不太会中文,找工作也不容易。也就是说,为了婚配,为了传宗接代,某些男性农民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一旦有生病之类的意外,脆弱的经济支撑容易崩溃,使得某些农民出现返贫。

元阳县某村却有另一番景象。该村海拔1700米,交通极为不便,我们没能前往,几位村民和村支书到乡里与我们座谈。该村有62户农民,总人口328人,其中55户是贫困户,共24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一位村民在谈话中说到:没钱给孩子娶媳妇。我发现这位村民年纪并不太大,便问他孩子多大。他说:15岁。经进一步询问了解,发现该村光棍数量并不多,比农村一般光棍比例要低不少。这么一个贫困村,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引起我的好奇。

该村有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名称,叫“直过村”,意思是说,它原先是原始社会,现在“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简称“直过村”。该村村民不多,却是多个民族的混居村。由于村民的汉语不是很好,我没有询问村子的来历或历史。我猜测,这个村子可能是逃难、避难而形成的。古希腊城邦有一种刑罚叫驱逐、流放,云南少数民族以前也有。某些犯了规矩的人被驱逐后,只能在条件更为恶劣的地方艰难生存。还有一些犯了事、结了仇、得罪了重要人物,只能逃到别处躲藏的人,也会选择这样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落脚。仇家或事主追剿也不容易。因此,一个小小的村子形成了多民族混居。这是题外话。

这个贫困村为何光棍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出打工的少。村民说,有一个外出打工的去年回村了,结果全村人要他请客,仿佛外出打工回来就是财主,村民名正言顺地吃大户,不知道此人以后是否还会回村。当然,这位外出打工的村民是男性,该村几乎没有女性外出打工。原因很简单,生怕她们一去不回。村里采取的方法是早婚早育。男女少年十五六岁就结婚,很快就生孩子,女人便被拴住了。当然,义务教育政策,村里还是实行的。但基本上都是勉强上完初中便张罗结婚。这个贫困村的农民很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男性,他们在“婚姻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便采取这种违反婚姻法的做法,半强制性地保证男性村民的婚配权益。该村虽有不同民族,但村里人的婚配已经与民族无关,各民族通婚很正常。村里人说: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该村土地不多,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小块土地,种点稻谷、玉米,条件很艰苦。留在村里的男性也并非完全不打工,但他们农闲时只在附近乡镇打零工,几乎不出县城。元阳县的经济不算很发达,打零工的机会虽有,但收入不高。茅山村的村民不愿走的更远,除了对自己适应远方大城市的能力缺乏信心和勇气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怕老婆跑了。形象点说,这个贫困村的村民用一种半封闭的做法,竭力保证村里男性的婚配权。长此以外,近亲繁殖的恶果一旦出现,村民只能更穷。即便是现在的方式,村民几乎看不到读书学习的好处,也没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难以通过改变旧方式而脱贫。

本文上面的几张照片都是这个村子的近况。强大的政府使这个偏远的山村有了电和信号。请注意民居的房顶,都是瓦楞板,以前是草。这是中信集团在这里扶贫的成果之一。但是,瓦楞板不贵,运到这个地方的运输成本比瓦楞板的钱还多。水泥、钢筋等建材都如此。

像这样的贫困村子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村子主要是由于它的特殊地理条件,本来就与外界沟通不便,从而“因地制宜”地产生了这个办法。它将婚配权看得很重,由此不得不承受难以摆脱的贫困。当地政府希望这个村子搬迁,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虽然贫困户搬迁政府有补贴,但毕竟自己还要出一部分。再说,如果搬迁,他们靠什么谋生呢?土地还在山上,到地里干农活就更不方便了。传统意识浓厚的村民说:不愿放弃祖宗留下的田地。事实上也是因为除了那些小块土地外,他们几乎没有经济依靠和来源。如何改变?这是一个难题。

我觉得首先应该从孩子做起,让这个村里的孩子小学、中学都进入寄宿学校,家里有困难的,采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方式,保证他们在较好的学校里完成学业。初中毕业到18岁,是这些孩子的关键时期,应该努力让他们继续求学。如果完成了高中学业,一般来说能找个稳定的工作。如果不能上中学,应努力避免他们陷入早婚早育的境地,尽量让他们在村子外谋生。孩子问题解决得好坏,将决定这个村子的穷根是否能断绝。

这张照片不是这个村子的,但的确是云南的。借用一下。

至于现有的成年村民,我觉得可以将这个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子所有用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的补偿款虽然不多,但也算一份收入。这个村子其实不适合人居住。为了建很简单的房子,如果要从外面运进建筑材料,同样的房子,在该村的造价比外面高二、三倍。在村里搞养殖、种植经济作物也很不合算,因为运费成本太高。因而,困在村子里,只能是一个狭小的天地,自给自足地维持一个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所以,政策方向还是应该让村民搬迁。一般情况下都采取整体搬迁,但我认为,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可以零碎搬迁,只要条件许可,任何地方能安置一户便搬迁一户。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我的这些建议有没有用,毕竟,短时间里,我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现象。也许还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困难。总的来说,精准扶贫遇到这样的村子,几乎就是攻坚、啃硬骨头。容易解决的早就解决了,不容易解决的真的不容易。但是,不解决不行,遇到很多基层干部在这些方面动足了脑筋,精神、态度令人敬佩。但有时候,他们可利用的政策资源有限,还是需要外界的帮助。

这是我与同行者在另一个村子的贫困户家里访谈。

(注:为了不给村民添麻烦,我隐去了村子的名称)

【刘仰,察网专栏学者,著名作家、评论家,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刘仰”】

标签: 贫困 两性问题 精准扶贫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5/35990.html

责任编辑:wang


相关内容

  • 农村发展概论2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演化 一.发展问题的提出: 1.人类的前文明阶段:人类几十万至三百万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99%处于此阶段:无发展可言 2.农业生活方式时期:增长和发展没能成为这并不算短时期人们关注的主题 原因:①人们的思想被宗教.神权.经验主义所控制 ②鼓励发展把科学和技术隔离 ...

  • 治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 2011年11月03日 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5期 作者:吕红平 罗迈 出生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每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大量历史数据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基本上维持在103-107之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男性 ...

  • 妇女社会工作
  • 第 二十六 教 案 课 题: 妇女社会工作 目的要求:使学生基本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机构.内容及妇联的一系列经典活动.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讲授法.互动法等 重点难点: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内容 教学过程(附后):先组织分享影片<暖>,后讲授新课内容. 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

  • 社会性别与发展
  • 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 发展中的性别问题  1970年,Boserup, E. 1970的women's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第一次从量化的角度分析 了妇女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她指出:  1.妇女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力量,非洲和亚洲60-80%的农业 ...

  • 论拐卖人口类犯罪的立法重构
  • 第29卷第5期 2009年9月 孝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 VOL.29 NO.5 SEP.2009 论拐卖人口类犯罪的立法重构 易国锋 (孝感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 要:打击拐卖人口类的犯罪一直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重要任务 ...

  • 2016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 2016初级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小红最近与同学发生了争吵,觉得委屈,找班主任哭诉.班主任将小红转介给社会工作者小王.小王在与小红接触中初步了解小红的情况.小红同意让小王帮助她.上述小王所做做得 ...

  • 高等院校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
  •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让人们从社会意义方面重新认识性别,而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法有助于调整以往受刻板的性别模式规约的社会关系,并优化其秩序.鉴于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针对阻碍大学生树立社会性别意识的因素,提出了在文学与文化教学中培养与形成大学生社会性别观念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性 ...

  • 辩论稿男性和女性谁更需要关怀
  • 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男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却被给予较少的关怀.众所周知,从远古开始,男人就一直扮演着强者的角色,他们要养家,他们要立业,他们要出人头地.遇到了挫折不可以退缩,有了委屈更不能随便找人倾诉,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否则,便是懦夫,是没用.而女人在人们意识中是弱者, ...

  •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_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
  •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性别利益 ---兼评关于男女退休年龄的讨论 潘锦棠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有性别利益问题,即养老金在两性间的分配和男女劳动就业权利问题. 由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低.工资收入低.平均寿命高,具体保险规定的设计就可能 在养老金分配上产生有利于女性或不利于女性的结果.评判性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