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17[.青海高原一株柳]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17.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能熟读有感情地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重点感悟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抗争精神,从而理解" 命运给予它的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的意思。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法准备: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学法准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设疑激思,明确重点

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都见过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柳树图片,让学生领略柳树的风姿。

1. 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白居易《青门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 柳树的故事" 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 青海高原一株柳" 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讲解:青海高原位于" 世界屋脊" 东部,高原上长年上冻土。山脉绵亘,气势磅礴。 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疑问处做记号。

3.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2. 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深邃、凝滞、苍凉、锻铸、虐杀、艰苦卓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 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 展示评议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 跳动式学习第6、7段,生长过程显" 神奇" 。

1. 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7两小节,看看这株柳树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请画出重点词句细细体会。

(生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如果把作者的猜测与想象拍摄成电视片,可以分为几个镜头?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这个电视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

出示句一:

"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补充青海高原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 绝不宽容" 、" 任何" :不仅仅是柳树,所有绿色的生命青海高原都不会给它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机会。(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课前板书课题)

一、回顾内容,切入新课。

1、咱们初读了15课,看着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个方面内容呢?

2、这节课咱们继续走进青海高原,品读这棵唯一之柳。

--谁来读题?

--还有别的读法吗?

过渡: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咱们来看一看。

二、走进课文,感悟文本。

(一)、对比读悟,引出" 神奇" 。

1、出示: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1)、男同学一起读第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落在哪个词上?

(2)、女同学一起读第二句;

--这句话的意思落在哪个词上?

--" 神奇" 到什么程度?

--" 望而生畏" 的" 畏" 字,你怎么理解?

2、" 平常" 与" 神奇" 是相反的,一位作家怎能写出这样这样前后矛盾的句子呢?你怎么看?

(二)、整体阅读,探寻" 神奇" 。

过渡: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又敬畏它什么呢?

1、出示:

默读课文3-9节,想一想哪些句段体现了这株柳树的神奇?" 我" 又敬畏它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学情,作个别指导。

(三)、交流点拨,引导深悟。

板块一:感悟环境恶劣。

1、如果这株柳树在平原,作者还会说它神奇吗?那它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2、指生读--这样的环境让你感受到什么?

3、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1)、生读第三节,指导读好最后一句:

--就在这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的高原上, 如果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 你的内心会怎样?

--你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呢?

--指导读好" 哦" (倒吸一口起,慢慢呼出去)

(2)、生读完第四节后小结:在如此简洁开阔、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自然也就成了一方独立的风景!

板块二:建立柳树形象,体会旺盛的生命力。

过渡:那这株柳树究竟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出示: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你看到树了吗?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2、看到了吗?

--(出示两幅家乡柳图)联系生活想一想,这株柳与咱们见过的柳树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3、看到这棵树,你准备怀怎样之心来读它呢?

4、指生读。

5、俗话说,人生沧桑写在脸上。树也一样,看到柳枝、柳叶的颜色,自然使人感到 ?你怎么理解" 锻铸" 这个词?

板块三:解读" 锻铸" 的过程,体悟生存的艰难。

1、对于这株柳树来说什么是真正的锻铸呢?

--快速地读读描写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二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这个词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2、谁说说哪些句子是对" 锻铸" 最好的解释?

3、指生读并谈感受。

情形预设:

(1)、风把一团团„„保存了生命。

--同学们,读这段话的时候他重点强调了两个词语,听出来了吗?

--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词语呢?

-- "全毁" 了," 只有" 。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

(2)、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你感受到什么?

--不单是柳树, 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 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

(3)、长到这样粗的„„起死回生。

--出示这段话。

--你怎么理解" 虐杀" ?

--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什么呢?

--同学们,再想象一下:

你就是这株高原柳树,刚刚遭遇一次高原风雪或者雷轰电击的摧毁,已经遍体鳞伤?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当你复苏过来,或者重新抽条的时候,你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又准备做些什么呢?

4、这两节都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都展现青海高原一株柳成长的艰辛,但是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板块四:回读五节,丰满柳树形象。

1、刚才咱们读了两段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其实它是这株柳树艰辛的成长过程,更是大自然对它无情的锻铸,现在咱们再来读第五节,你又准备怀着怎样之心来读呢?

2、齐读。

板块五:导读后两节,升华认识。

1、是的,所有见过这株柳树的人都会被它的生命伟力所感召、所震撼,为什么只有陈忠实先生把它感受得这么厚重,表现得这么深刻呢?你能从第八节找到答案吗?快速浏览一下第八节内容。

2、指生说

(从小生在柳乡,本身对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家乡的柳树极易生长,看到这样环境下的柳树,不由得震撼;只有生在柳乡知道柳树生长习性的人,才会感受更深刻„„)

3、作者要写的是青海高原之柳,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4、是的,同样是柳树,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了保存生命 ,同是一种柳树, ?面对命运的不公,它将如何,读下去!

5、最后一节有两句话,都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看谁有一双慧眼发现它。

6、指生说(第一句,关联词语;第二句,两个数字。)

--从" 终于" 你体会到什么?

--从" 九十九" 和" 一" 这两个数字你有明白了什么?

三、听写句子,积累语言。

1、这段话要求听写,现在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根据句子特点记一下。

2、听写。

3、齐读。

4、你想过没有,编课本的老师为什么要咱们听写这段话呢?学着作者那样猜测想象一下。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想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仅仅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而且一定会撑立在咱们的脑海中、撑立在咱们的心灵深处。

2、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齐读。

七、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悲壮 神奇

苍凉 奇迹

顽强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得成功的地方表现在:

1、在设计上能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找学生感兴趣的点,适时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对话”“感受”“体验”以及“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加以具体落实。

3、课堂中注意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语感能力,从而领悟朗读的技巧,把课文读得有情有趣,注重训练学生的理解,感

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4、通过老师的多评价、善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1、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进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在教学过程评价中,教师评价语虽然有针对性,但是评价的方法不够多样化,师评偏多,学生自评、互评的偏少。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17.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学目标:

1能熟读有感情地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重点感悟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

二、教学重、难点: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学评价设计:

让学生在读中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抗争精神,从而理解" 命运给予它的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的意思。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法准备:品读感悟法 想象描述法

学法准备: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想的习惯。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设疑激思,明确重点

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都见过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柳树图片,让学生领略柳树的风姿。

1. 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白居易《青门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 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 柳树的故事" 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 青海高原一株柳" 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讲解:青海高原位于" 世界屋脊" 东部,高原上长年上冻土。山脉绵亘,气势磅礴。 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并在疑问处做记号。

3.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2. 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深邃、凝滞、苍凉、锻铸、虐杀、艰苦卓绝。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 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 展示评议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 跳动式学习第6、7段,生长过程显" 神奇" 。

1. 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7两小节,看看这株柳树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请画出重点词句细细体会。

(生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如果把作者的猜测与想象拍摄成电视片,可以分为几个镜头?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这个电视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

出示句一:

"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补充青海高原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 绝不宽容" 、" 任何" :不仅仅是柳树,所有绿色的生命青海高原都不会给它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机会。(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课前板书课题)

一、回顾内容,切入新课。

1、咱们初读了15课,看着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个方面内容呢?

2、这节课咱们继续走进青海高原,品读这棵唯一之柳。

--谁来读题?

--还有别的读法吗?

过渡: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咱们来看一看。

二、走进课文,感悟文本。

(一)、对比读悟,引出" 神奇" 。

1、出示: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1)、男同学一起读第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落在哪个词上?

(2)、女同学一起读第二句;

--这句话的意思落在哪个词上?

--" 神奇" 到什么程度?

--" 望而生畏" 的" 畏" 字,你怎么理解?

2、" 平常" 与" 神奇" 是相反的,一位作家怎能写出这样这样前后矛盾的句子呢?你怎么看?

(二)、整体阅读,探寻" 神奇" 。

过渡: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又敬畏它什么呢?

1、出示:

默读课文3-9节,想一想哪些句段体现了这株柳树的神奇?" 我" 又敬畏它什么?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学情,作个别指导。

(三)、交流点拨,引导深悟。

板块一:感悟环境恶劣。

1、如果这株柳树在平原,作者还会说它神奇吗?那它生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2、指生读--这样的环境让你感受到什么?

3、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1)、生读第三节,指导读好最后一句:

--就在这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的高原上, 如果你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 你的内心会怎样?

--你想此时此刻作者的内心呢?

--指导读好" 哦" (倒吸一口起,慢慢呼出去)

(2)、生读完第四节后小结:在如此简洁开阔、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自然也就成了一方独立的风景!

板块二:建立柳树形象,体会旺盛的生命力。

过渡:那这株柳树究竟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

出示: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你看到树了吗?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2、看到了吗?

--(出示两幅家乡柳图)联系生活想一想,这株柳与咱们见过的柳树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3、看到这棵树,你准备怀怎样之心来读它呢?

4、指生读。

5、俗话说,人生沧桑写在脸上。树也一样,看到柳枝、柳叶的颜色,自然使人感到 ?你怎么理解" 锻铸" 这个词?

板块三:解读" 锻铸" 的过程,体悟生存的艰难。

1、对于这株柳树来说什么是真正的锻铸呢?

--快速地读读描写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6、7二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这个词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2、谁说说哪些句子是对" 锻铸" 最好的解释?

3、指生读并谈感受。

情形预设:

(1)、风把一团团„„保存了生命。

--同学们,读这段话的时候他重点强调了两个词语,听出来了吗?

--为什么要强调这两个词语呢?

-- "全毁" 了," 只有" 。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呢?

(2)、自古以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你感受到什么?

--不单是柳树, 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 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

(3)、长到这样粗的„„起死回生。

--出示这段话。

--你怎么理解" 虐杀" ?

--读了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什么呢?

--同学们,再想象一下:

你就是这株高原柳树,刚刚遭遇一次高原风雪或者雷轰电击的摧毁,已经遍体鳞伤?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当你复苏过来,或者重新抽条的时候,你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又准备做些什么呢?

4、这两节都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都展现青海高原一株柳成长的艰辛,但是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板块四:回读五节,丰满柳树形象。

1、刚才咱们读了两段作者的猜测和想象,其实它是这株柳树艰辛的成长过程,更是大自然对它无情的锻铸,现在咱们再来读第五节,你又准备怀着怎样之心来读呢?

2、齐读。

板块五:导读后两节,升华认识。

1、是的,所有见过这株柳树的人都会被它的生命伟力所感召、所震撼,为什么只有陈忠实先生把它感受得这么厚重,表现得这么深刻呢?你能从第八节找到答案吗?快速浏览一下第八节内容。

2、指生说

(从小生在柳乡,本身对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家乡的柳树极易生长,看到这样环境下的柳树,不由得震撼;只有生在柳乡知道柳树生长习性的人,才会感受更深刻„„)

3、作者要写的是青海高原之柳,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4、是的,同样是柳树,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了保存生命 ,同是一种柳树, ?面对命运的不公,它将如何,读下去!

5、最后一节有两句话,都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看谁有一双慧眼发现它。

6、指生说(第一句,关联词语;第二句,两个数字。)

--从" 终于" 你体会到什么?

--从" 九十九" 和" 一" 这两个数字你有明白了什么?

三、听写句子,积累语言。

1、这段话要求听写,现在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根据句子特点记一下。

2、听写。

3、齐读。

4、你想过没有,编课本的老师为什么要咱们听写这段话呢?学着作者那样猜测想象一下。

四、总结

1、课文学到这儿,我想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不仅仅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而且一定会撑立在咱们的脑海中、撑立在咱们的心灵深处。

2、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齐读。

七、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悲壮 神奇

苍凉 奇迹

顽强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做得成功的地方表现在:

1、在设计上能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找学生感兴趣的点,适时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对话”“感受”“体验”以及“兴趣、习惯和语感培养”中加以具体落实。

3、课堂中注意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语感能力,从而领悟朗读的技巧,把课文读得有情有趣,注重训练学生的理解,感

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4、通过老师的多评价、善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来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1、未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统一步调进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在教学过程评价中,教师评价语虽然有针对性,但是评价的方法不够多样化,师评偏多,学生自评、互评的偏少。


相关内容

  • 广东海拔高度
  • 广东海拔高度 拉萨海拔3650M!到拉萨旅游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不适宜到西藏旅行的人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 ...

  • 张炜[你在高原]在线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
  • 张炜历时20年打造纯文学巨作:你在高原 新浪独家连载,不得转载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l ...

  • 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试答案
  • 八年级地理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C 3 A 4 D 5 C 6 A 7 C 8 B 9 D10 D 11 A 12 B 13 A 14 D 15 C 16 D 17 C 18 A 19 C 20 D 21 A 22 B 23 D 24 C 25 A 26 D 27 D 二.综 ...

  • 重庆至青海湖自驾游路线安排
  • 若尔盖.青海湖.西安环线8日 2012国庆重庆到青海湖若尔盖西安自驾游八日 青海湖若尔盖西安自驾游总里程:3600 公里 青海湖若尔盖西安自驾游行程及线路安排: D1: 重庆-达州-西安 650KM (含中晚餐) 宿:西安 早晨7:00集合,7:30准时出发,从重庆经过达州到达千年古城--西安,入住 ...

  • 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性科学考察
  • 图集 6月17日,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仪式结束后,科研人员出发前往科考区域.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摄 新华社拉萨6月17日电(记者吕诺.王沁鸥)由中科院牵头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17日启动.这是我国第二次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综合性科考. 此次科考将持续五到十年,色林错江湖源是首个考察区域.未来一个 ...

  • 2014年青海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二本)
  • 2014年青海省高考分数线 文史一本:普通班473分以上;民族班.省外院校民族预科463分以上. 二本:普通班426分以上;民族班.省外院校民族预科416分以上. 省内院校民族预科(本科): 411分以上. 三本(含三本民族班.民族预科):386分以上. 理工一本:普通班406分以上;民族班.省外院 ...

  • 高二中国地理地形气候部分考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15-2016学年度下期攀枝花七中第二次周练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55分钟:命题人:付从梅 第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60分) 下列山脉都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山脉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是横断山 B.③是昆仑山 C.④是南岭 D.⑥是长白山 2.对图 ...

  • 青海西部低交通量低造价高速公路设计
  • 青海西部低交通量低造价高速公路设计 提要:青海西部更需要高速公路.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特点,设计低造价公路是完全可能的.对完工路基测定弯沉值,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是低造价的重要举措. 青海西部高速公路建设低造价是可能的有依据的 "青海西部"泛指青海省青海湖以西,海拔4 ...

  •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_李珂
  •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11.078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11):6714-6716,6719安徽农业科学,责任编辑乔利利责任校对马君叶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11*21334 李珂,杨永兴,杨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