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_问题与建议_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译介观察

现状、问题与建议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高方 许 钧 南京大学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确定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译介情况如何?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历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在译介中遇到哪些障碍?如何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就“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中国文学;译介;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0)06-0005-0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人的认同。近年来,中国文学界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如何走出去”相关的重大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姿态,设法推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文学的译介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因此,与中国文学译介相关的议题被一再提起。本文就“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有针对地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走向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逐渐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转向了“走出去”,战略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文学界更是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近年来,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努力创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他域,投向他者。

就在最近的短短一个月,我们看到中国作家协会频繁举办各类活动,积极组织中外文学的交流活动,把中国文学的译介问题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根本的问题加以思考。8月10日至11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乌克兰、韩国、埃及等十

几个国家的近30位汉学家围绕“中国文学翻译经

验与建议”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汉学家和中国作家、翻译家们一起,就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经验、翻译与汉学、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讨论。8月30日,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在图博会上首次设立“中国作家馆”。在当日的开馆仪式后,举办了“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座谈会,一批重要作家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相关话题与到场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拉往过去的几年,我们发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愿望,也不仅仅限于中国文学界的一阵阵强烈的呼声,而是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努力。在西方国家举办的一些重要的国际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的身影,听到他们发出的逐渐增强的声音;在国作家走向讲坛,面的交流的途径。

的交流与互动,力,

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人的共识。在世界仍然被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偏见所分隔的时候,当一种文化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是文学让万里之外的异国民众意识到,原来生活在远方的这些人们,和他们有着相通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共同的正直和善良;文学也会使他们认识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安排。他们将在这种差异中感受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和文学翻译都是通向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因为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能使如此不同的人们心灵相通,2010: 1) 在这段讲话中,并共享精神的盛宴。铁凝一方面指出了在经济”(王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的使命,另一方面她把文学与翻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了文学与翻译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所可能起到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铁凝所强调的“创造与合作”。文学的创造无需多言,但人们对翻译的创造性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作家,铁凝不仅强调翻译的创造,而且将之与文学的创造相提并论,可以说这代表了新时期中国作家对于翻译的本质的新认识。此外,她强调文学与翻译的“合作”,意味着作家与翻译家之间的互动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的重要性。

强烈的意愿、深刻的认识和实际的努力,一步步助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那么,目前的情况到底如何呢?有报道说,“改革开放以来,有数百位中国当代作家的千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很多作品在国外的发行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肯定和好评,并获得了多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项”,在“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主题交流会上,与会的“作家们都表示,文化推广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密不可分。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王杨,王觅,2010: 1)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拥抱世界,走向世界,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在目前的形势下,似乎也表现出了一种迫切性。

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如在上个世我们在过去的相当一也缺乏相应中国的翻从的博士生就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为博士论文选题,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据高方的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法译本包括复译本在内约145部,其中有短篇小说集、诗歌选集、散文集等,但占绝大多数的是长篇小说,得到译介的作家包括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丁玲、张爱玲、林语堂等人。这样的译介规模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不过和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丰富性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比较有限的。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据杭零博士统计,1980年至3002009部左右,年期间,其中包括复译本多种,法国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译本有体裁以小说为主,同时也涉及诗歌、戏剧、散文;从地域上看以大陆作家为主,也涉及港台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

除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研究之外,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的总体研究、国别研究和作家研究开始逐渐列入各级的社科基金项目。在“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的李朝全介绍了他所承担的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根据他的统计,“中国当代文学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外国。对外译介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譬如,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当代文学作品。”“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以及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欧洲语种和日语的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图书即在87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2010: 102)在过去一个时期,230国内有关机构对中国位以上。”(李朝全,文学在国外的译介情况缺乏全面跟踪,应该说搜集的资料并不全,比如俄语译介中国文学的情况有疏忽。但李朝全的统计大致能反映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一千多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本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属于复译本,有同一部作品在同一个语种中的复译,也有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语种的翻译。

李朝全还对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语种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在他所搜集到的870余种译作中,语种分布比较详细的情况如下:244种,英文166种,德文56“日文种,荷兰文26230种,种,法文罗马尼亚文13种,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12种,西班牙文、丹麦文、韩文各11种,波兰文和匈牙利文各9种,葡萄牙文和捷克文各4种,俄文、挪威文

和阿尔巴尼亚文各3种,克罗地亚文、斯拉夫文和马来文各2种,斯洛文尼亚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和世界语各1种。”(李朝全,2010: 103)以上统计并不完全,如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副教授、汉学家罗季奥诺夫介绍,1992-2009年间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出版的单行本共20部(罗季奥诺夫,2010: 28)。从语种分布看,中国当代文学有25种语言的翻译,应该说分布还是比较广的。但各语种之间明显不平衡,对此,我们在下面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的出版时期,李朝全的统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跨度约为60年。基本情况为,“1950年代初次出版的有49部,1960年代出版的32部,1970年代出版的28部,1980年代出版的147部,1990年代出版的有2010: 104)需要说明的是,230部,2000年以来约在不同年代再版、387部。”(李朝全,重印者,只计算其初版日期,没有重复计算在内。

二、 中国文学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在上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界近年来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近千种的译作也许不算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影响也日渐扩大。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要走的路程还很远,而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特别重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成中文,从思想、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各个层面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数量上看,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数量增长加快,形势喜人,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就法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根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译介的作品达千种之多,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作品数量的近四倍。在中国图书出版界,多年来为改变中外图书译入与译出的失衡问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1999年,中国图书的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5:1,到了2009年,这种失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比例为4:1。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外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该计划从2009年底, “共与46个国家、2006246年开始实施至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50项资助协议,涉及1910种图书、26个

文版”(吴伟,2010: 66)。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资助项目中,文化类图书居多,“文学类作品比例很少”(同上),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李朝全所统计的数字很说明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涉及25个语种之多,译介品种前三位的语种为日文、法文和英文,分别为262种,244种和166种。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占首位,这主要得益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而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较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与法国的文化关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法国政府主张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法兰西文学作品的外译,也鼓励外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出版。英语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之少,值得我们深思。英语世界范围广,人数多,而且有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在当今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可数十年来,译成英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却只有166种。即使在近年,中国文学在美国受忽视的状况也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如据美国史密斯学院副教授、汉学家桑禀华介绍,3932本书,但美国出版机构只购买了2004年,中国共购买了美国出版的16本中文书(桑禀华,2010: 138)。2009年,美国共翻译出版了348本文学新书,真正译自中文的文学作品只有7部(吴伟,2010: 65)。中美图书交易的严重失衡,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译介的数量之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因为中国文学要真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在英语世界、特别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殊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忧,因为在美国,不仅仅只是中国文学的翻译受到冷遇,其他国家文学,包括法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也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我们考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重视翻译,不重视外域的文化,影响了普通民众对翻译作品的接受。此外,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重扩张轻接受,也是美国很少输入外国图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译介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如果其产生的影响,克贝克学院教授、版社的兴趣,出版,

业化的角落。当商业出版社最终出版翻译作品时,相对于英语原版以及其它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来说,出版商用在监控文体质量的编辑力量是少之又少。”(蓝诗玲,2010: 7)除了主流出版机构参与度不高之外,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也不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汉学家罗福林也持同样看法,如在美国,中国文学的译本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能找到,“但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基本上不会出现。在美国,相当大部分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也是这个情况,在商业市场是没有销路的。至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如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主流的书店出售,但是它们与其他的所有的小说都放在一起,读者不知道要找莫言的作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因为经常没有东亚或中国文学的专柜。2010: 81)我们应该承认,在目前阶段,”(罗福林,中国图书的对外推广,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市场因素考虑不多。就我们所了解,国外有一些小的出版机构,确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感兴趣,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有大的或系统的翻译出版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出版资助,在发行渠道方面也很少开拓,长期以往,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有资助就出版,出版了也少有市场,无法真正达到文学作品译介对中外文化交流应该起到的促进作用。就长远的发展和影响而言,市场因素是我国对外译介所必须考虑的。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学受到了外国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及其政治、文化语境,但是文学不是政治或历史的注脚。其作用的深刻性在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人的存在和人性的思考,促进灵魂的共鸣与精神的升华。就中国文学而言,要想在国际文坛真正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展现给世界。翻译家罗季奥诺夫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要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注重两个因素,美女文学等)对或者说它们要想2010: 29)除了自身的很难产生文学意义上的影响。二是翻译的质量还

有待于提高。就我们了解,目前在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中,转译比较普遍,对原著的精神与意蕴的忠实传达难以保证。三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趋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此外,国外有些出版机构在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受文学之外的因素影响太大,译介了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误导了接受国的读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损害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形象。

除了以上主要的问题之外,高水平译者的缺乏、研究力量的不足等问题,也都值得我们关注。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建议

关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思考中国文学的译介和中外文学交流的问题时,我们认为要有发展的目光,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上述的问题,1.我们的文学界、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需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大语境,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在一国文化走向他域、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翻译活动在其中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采取何种策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国文学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对翻译的认识,2.向世界展示文学的中国,加强对译介问题的研究。

需要重视海外汉语的教育和发展。我国对外来文化的关注很多,有非常好的外语人才和语言接受基础,但是在目前阶段,国外的汉语人才并不多。因此,他们在阅读、理解、翻译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当中国的语言以及文化在国外都有相当的基础,语言的传播、文学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才会在世界上产生深刻的影响。鉴于此,建议国内有关文学和图书推广机构与我国在国外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加强合作,将汉语的教育与文学及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同时,我国驻外的外交机构也要重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工作。

3.文学走向世界,推广固然重要,但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上海市文联的赵芸和复旦大学的袁莉曾组织国内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翻译家谈“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在2010年《海风》杂志上发表了一组讲话,夏仲翼、陆谷孙、许渊冲、谢天振、江枫等学者提出过相当中肯的意见。其中夏仲翼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认为:“不同体制的国家,有不同的文

化传播途径,既然是面对国外,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法,要融入对方的社会,习惯他们的操作流程,例如经纪人、代理机构与出版系统之类”(夏仲翼,2010: 17)。在这方面,应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并通过案例分析,推广有效的途径。

4.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作家与译者、经纪人或出版家之间稳定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拟定翻译图书的选择、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研究。在目前阶段,要特别重视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的问题。为此,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图书市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的研究。应该说,人类的灵魂是共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是无国界的,文本的选择要尤其注重文学作品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

5.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与文学研究和评论是分不开的。一部文学作品要在国外有深入的传播,不能忽视国外文学研究界的研究与评论。我们要注意跟踪和了解国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界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性研究,对一些重点的作品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国外著名大学的汉学系组织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展开作家与评论家面对面的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与批评。对于国外汉学家们的一些观点,应该特别重视。对一些批评意见,要抱着积极的态度,比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有的比较尖锐,我们应该重视。他提出那些看法,至少说明他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在关注中国文学,关心中国的文学创作。真正的文学交流应该是从文本阅读开始,从文本的阅读到理解,再到交流与思想的交锋。中国的文学要真正走出去,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文学的发展,来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只有真正的阅读,才可能真正达到理解和交流。当下,全球化进程加快,任何一种文学都应该在国际文坛中与他者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不同的认知中,在与不同观点的接触中,反观自身,6.文学翻译,丰富自身。

不是孤立的活动,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紧密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作家与读者的接触,促进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一大批中国作家借巴黎书展的机会和法国公众直接接触,通过研讨会和讲座的形式促进了法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7.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外国翻译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图书对外出版部门和作家,要注意与翻译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关注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翻译水平的同时,也要

重视他们在翻译中遇到的各个层面的困难,积极

帮助解决。建议学习法国政府为推广法国文学与文化的做法,在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或业务机构设立奖译金,帮助优秀的翻译家专心从事中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语种翻译家之间的交流,8.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交流翻译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

不仅仅是文本的翻译与出版的问题,要关注新技术对于文学传播所起的特别作用,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如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小说在域外的翻译、出版和传播。

结语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有效的途径,采取可行的措施。但文学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要力戒焦躁的心态或强加的姿态,为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敞开心灵,开拓疆域,在与异的接触中,消除误解,加深理解,消除冲突,促进沟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进而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参 考 文 献

[1] 铁凝等[2] 家出版社,. 窗口与桥梁─中国作家演讲集锦[C].北京:作 王杨[3] 讨会在京召开. 连接心灵与友谊的彩虹─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2010.

王杨、[N].文艺报,2010.8.11. [4] 文学走向世界王觅. 图博会“中国作家馆”开馆─作家畅谈中国李朝全[N]. [5]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情况文艺报,2010.9.1.

[A].中国作家协会, 罗季奥诺夫 国作家协会. [C]. 2010.

[6] 2010.

, 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俄罗斯的潜力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A].[C]. 中 吴伟[7] 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路[A]. 桑禀华[C]. 2010.

中国作家协会, 汉学 中国作家协会.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说:论英译中文小说[8] 2010.

,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A]. [C]. 蓝诗玲 国作家协会. 英译中国文学:英语出版所面临的问题[A].中 [9] 2010.

,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C]. 罗福林[10] .

夏仲翼(3): 17-29.

. [作者简介] 高方,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学许钧,向[作者电子信箱:翻译学,法国文学。

英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hina’s “Going-out” Cultural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 literary works accessible to non-Chinese Abstract : Translation is playing a much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making China’

readers and in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nations and cultur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How ar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general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s in particular being translated? What problems have cropped up in our bid to carry out the “going-out ” strategy? What obstacles has this project encountere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boost Chinese literature’s accessibility internationally?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issues underlying these key question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work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ors have been doing.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atus quo, problem; suggestion

by Gao Fang & Xu J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 5

Translator Model, Translating Strategy, and the “Going Out” Project to Promote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With American Sinologist Howard Goldblatt as an Exemplar

s effort to “go out” of its Abstract : In view of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nativ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rder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election of inappropriate translator models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s a major handicap, calling for adopting the sinologist’s model and the domesticating strategy as the way to overcome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Going-Out ”; translator model; translating strategy; Howard Goldblatt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by Hu Anjia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 10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bstract : As an emerging sub-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preting studies has grown exponenti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registering a phenomenal increase both in the number of scholars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in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on interpreting.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f major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his article generalizes on the methodological norms currently taking shape in this area of studies, offering suggestions to its practitioners for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research projects.Key words: interpreting studies; research method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y Zhong Weihe & Wang Binhu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p. 18

The Play between Presence and Absenc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a Dual Context in Interpreting Process

by Chen Liwen & Wang Wenbi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China) p. 24

Abstract : Within a conceptual category-centered cognitive linguistic framework,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of context ” in interpreting process. Taking for an examp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a conceptual system capable of being analyzed into two categories, i.e., the the essential interpreting procedures, such as understanding, remembering and

译介观察

现状、问题与建议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

高方 许 钧 南京大学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确定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译介情况如何?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历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在译介中遇到哪些障碍?如何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就“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中国文学;译介;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0-873X (2010)06-0005-05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人的认同。近年来,中国文学界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如何走出去”相关的重大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姿态,设法推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文学的译介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因此,与中国文学译介相关的议题被一再提起。本文就“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有针对地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状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走向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逐渐从上世纪80年代的“请进来”转向了“走出去”,战略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文学界更是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学的交流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近年来,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努力创作的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把目光投向他域,投向他者。

就在最近的短短一个月,我们看到中国作家协会频繁举办各类活动,积极组织中外文学的交流活动,把中国文学的译介问题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根本的问题加以思考。8月10日至11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乌克兰、韩国、埃及等十

几个国家的近30位汉学家围绕“中国文学翻译经

验与建议”的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汉学家和中国作家、翻译家们一起,就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现状与经验、翻译与汉学、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讨论。8月30日,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在图博会上首次设立“中国作家馆”。在当日的开馆仪式后,举办了“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座谈会,一批重要作家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相关话题与到场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拉往过去的几年,我们发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愿望,也不仅仅限于中国文学界的一阵阵强烈的呼声,而是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努力。在西方国家举办的一些重要的国际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的身影,听到他们发出的逐渐增强的声音;在国作家走向讲坛,面的交流的途径。

的交流与互动,力,

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学人的共识。在世界仍然被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偏见所分隔的时候,当一种文化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是文学让万里之外的异国民众意识到,原来生活在远方的这些人们,和他们有着相通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共同的正直和善良;文学也会使他们认识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国家的人民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和安排。他们将在这种差异中感受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和文学翻译都是通向一个和谐世界的重要桥梁,因为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能使如此不同的人们心灵相通,2010: 1) 在这段讲话中,并共享精神的盛宴。铁凝一方面指出了在经济”(王杨,全球化的语境中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交流的使命,另一方面她把文学与翻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强调了文学与翻译这两者的“创造与合作”所可能起到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铁凝所强调的“创造与合作”。文学的创造无需多言,但人们对翻译的创造性并没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作家,铁凝不仅强调翻译的创造,而且将之与文学的创造相提并论,可以说这代表了新时期中国作家对于翻译的本质的新认识。此外,她强调文学与翻译的“合作”,意味着作家与翻译家之间的互动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的重要性。

强烈的意愿、深刻的认识和实际的努力,一步步助推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那么,目前的情况到底如何呢?有报道说,“改革开放以来,有数百位中国当代作家的千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很多作品在国外的发行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批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国际上受到肯定和好评,并获得了多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项”,在“回顾与展示─拥抱世界的中国文学”主题交流会上,与会的“作家们都表示,文化推广与国家的综合国力密不可分。世界关注中国、中国走向世界,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王杨,王觅,2010: 1)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拥抱世界,走向世界,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在目前的形势下,似乎也表现出了一种迫切性。

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如在上个世我们在过去的相当一也缺乏相应中国的翻从的博士生就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为博士论文选题,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就中国现代文学而言,据高方的统计,截至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法译本包括复译本在内约145部,其中有短篇小说集、诗歌选集、散文集等,但占绝大多数的是长篇小说,得到译介的作家包括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丁玲、张爱玲、林语堂等人。这样的译介规模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不过和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丰富性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比较有限的。就中国当代文学而言,据杭零博士统计,1980年至3002009部左右,年期间,其中包括复译本多种,法国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译本有体裁以小说为主,同时也涉及诗歌、戏剧、散文;从地域上看以大陆作家为主,也涉及港台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

除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研究之外,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的总体研究、国别研究和作家研究开始逐渐列入各级的社科基金项目。在“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的李朝全介绍了他所承担的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初步研究成果。根据他的统计,“中国当代文学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外国。对外译介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譬如,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当代文学作品。”“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以及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欧洲语种和日语的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图书即在87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2010: 102)在过去一个时期,230国内有关机构对中国位以上。”(李朝全,文学在国外的译介情况缺乏全面跟踪,应该说搜集的资料并不全,比如俄语译介中国文学的情况有疏忽。但李朝全的统计大致能反映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一千多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本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属于复译本,有同一部作品在同一个语种中的复译,也有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语种的翻译。

李朝全还对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语种分布情况作了统计。在他所搜集到的870余种译作中,语种分布比较详细的情况如下:244种,英文166种,德文56“日文种,荷兰文26230种,种,法文罗马尼亚文13种,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12种,西班牙文、丹麦文、韩文各11种,波兰文和匈牙利文各9种,葡萄牙文和捷克文各4种,俄文、挪威文

和阿尔巴尼亚文各3种,克罗地亚文、斯拉夫文和马来文各2种,斯洛文尼亚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和世界语各1种。”(李朝全,2010: 103)以上统计并不完全,如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副教授、汉学家罗季奥诺夫介绍,1992-2009年间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出版的单行本共20部(罗季奥诺夫,2010: 28)。从语种分布看,中国当代文学有25种语言的翻译,应该说分布还是比较广的。但各语种之间明显不平衡,对此,我们在下面还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的出版时期,李朝全的统计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跨度约为60年。基本情况为,“1950年代初次出版的有49部,1960年代出版的32部,1970年代出版的28部,1980年代出版的147部,1990年代出版的有2010: 104)需要说明的是,230部,2000年以来约在不同年代再版、387部。”(李朝全,重印者,只计算其初版日期,没有重复计算在内。

二、 中国文学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在上文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学界近年来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所做的努力,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译介的一些基本的情况。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近千种的译作也许不算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影响也日渐扩大。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要走的路程还很远,而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特别重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成中文,从思想、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各个层面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数量上看,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虽呈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数量增长加快,形势喜人,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就法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根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译介的作品达千种之多,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作品数量的近四倍。在中国图书出版界,多年来为改变中外图书译入与译出的失衡问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1999年,中国图书的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5:1,到了2009年,这种失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比例为4:1。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外国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该计划从2009年底, “共与46个国家、2006246年开始实施至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50项资助协议,涉及1910种图书、26个

文版”(吴伟,2010: 66)。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资助项目中,文化类图书居多,“文学类作品比例很少”(同上),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李朝全所统计的数字很说明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涉及25个语种之多,译介品种前三位的语种为日文、法文和英文,分别为262种,244种和166种。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占首位,这主要得益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而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较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与法国的文化关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法国政府主张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法兰西文学作品的外译,也鼓励外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出版。英语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之少,值得我们深思。英语世界范围广,人数多,而且有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在当今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可数十年来,译成英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却只有166种。即使在近年,中国文学在美国受忽视的状况也没有得到大的改善。如据美国史密斯学院副教授、汉学家桑禀华介绍,3932本书,但美国出版机构只购买了2004年,中国共购买了美国出版的16本中文书(桑禀华,2010: 138)。2009年,美国共翻译出版了348本文学新书,真正译自中文的文学作品只有7部(吴伟,2010: 65)。中美图书交易的严重失衡,中国文学作品在美国译介的数量之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因为中国文学要真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在英语世界、特别在美国的翻译与接受殊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忧,因为在美国,不仅仅只是中国文学的翻译受到冷遇,其他国家文学,包括法国文学在美国的译介也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我们考察,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重视翻译,不重视外域的文化,影响了普通民众对翻译作品的接受。此外,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重扩张轻接受,也是美国很少输入外国图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译介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如果其产生的影响,克贝克学院教授、版社的兴趣,出版,

业化的角落。当商业出版社最终出版翻译作品时,相对于英语原版以及其它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来说,出版商用在监控文体质量的编辑力量是少之又少。”(蓝诗玲,2010: 7)除了主流出版机构参与度不高之外,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也不畅。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汉学家罗福林也持同样看法,如在美国,中国文学的译本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能找到,“但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基本上不会出现。在美国,相当大部分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也是这个情况,在商业市场是没有销路的。至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如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主流的书店出售,但是它们与其他的所有的小说都放在一起,读者不知道要找莫言的作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因为经常没有东亚或中国文学的专柜。2010: 81)我们应该承认,在目前阶段,”(罗福林,中国图书的对外推广,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市场因素考虑不多。就我们所了解,国外有一些小的出版机构,确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感兴趣,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有大的或系统的翻译出版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出版资助,在发行渠道方面也很少开拓,长期以往,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有资助就出版,出版了也少有市场,无法真正达到文学作品译介对中外文化交流应该起到的促进作用。就长远的发展和影响而言,市场因素是我国对外译介所必须考虑的。

4.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学受到了外国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及其政治、文化语境,但是文学不是政治或历史的注脚。其作用的深刻性在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人的存在和人性的思考,促进灵魂的共鸣与精神的升华。就中国文学而言,要想在国际文坛真正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展现给世界。翻译家罗季奥诺夫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要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注重两个因素,美女文学等)对或者说它们要想2010: 29)除了自身的很难产生文学意义上的影响。二是翻译的质量还

有待于提高。就我们了解,目前在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中,转译比较普遍,对原著的精神与意蕴的忠实传达难以保证。三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趋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此外,国外有些出版机构在选择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受文学之外的因素影响太大,译介了一些并不优秀的作品,误导了接受国的读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损害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形象。

除了以上主要的问题之外,高水平译者的缺乏、研究力量的不足等问题,也都值得我们关注。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关建议

关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思考中国文学的译介和中外文学交流的问题时,我们认为要有发展的目光,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针对上述的问题,1.我们的文学界、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需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大语境,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在一国文化走向他域、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翻译活动在其中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采取何种策略?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国文学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对翻译的认识,2.向世界展示文学的中国,加强对译介问题的研究。

需要重视海外汉语的教育和发展。我国对外来文化的关注很多,有非常好的外语人才和语言接受基础,但是在目前阶段,国外的汉语人才并不多。因此,他们在阅读、理解、翻译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当中国的语言以及文化在国外都有相当的基础,语言的传播、文学的交流、文化的交流三位一体,形成合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才会在世界上产生深刻的影响。鉴于此,建议国内有关文学和图书推广机构与我国在国外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加强合作,将汉语的教育与文学及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同时,我国驻外的外交机构也要重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工作。

3.文学走向世界,推广固然重要,但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上海市文联的赵芸和复旦大学的袁莉曾组织国内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和翻译家谈“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在2010年《海风》杂志上发表了一组讲话,夏仲翼、陆谷孙、许渊冲、谢天振、江枫等学者提出过相当中肯的意见。其中夏仲翼提出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他认为:“不同体制的国家,有不同的文

化传播途径,既然是面对国外,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法,要融入对方的社会,习惯他们的操作流程,例如经纪人、代理机构与出版系统之类”(夏仲翼,2010: 17)。在这方面,应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并通过案例分析,推广有效的途径。

4.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作家与译者、经纪人或出版家之间稳定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拟定翻译图书的选择、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研究。在目前阶段,要特别重视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的问题。为此,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的图书市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的研究。应该说,人类的灵魂是共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是无国界的,文本的选择要尤其注重文学作品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

5.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与文学研究和评论是分不开的。一部文学作品要在国外有深入的传播,不能忽视国外文学研究界的研究与评论。我们要注意跟踪和了解国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界与国外同行的合作性研究,对一些重点的作品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国外著名大学的汉学系组织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展开作家与评论家面对面的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与批评。对于国外汉学家们的一些观点,应该特别重视。对一些批评意见,要抱着积极的态度,比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有的比较尖锐,我们应该重视。他提出那些看法,至少说明他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在关注中国文学,关心中国的文学创作。真正的文学交流应该是从文本阅读开始,从文本的阅读到理解,再到交流与思想的交锋。中国的文学要真正走出去,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国文学的发展,来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只有真正的阅读,才可能真正达到理解和交流。当下,全球化进程加快,任何一种文学都应该在国际文坛中与他者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不同的认知中,在与不同观点的接触中,反观自身,6.文学翻译,丰富自身。

不是孤立的活动,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紧密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作家与读者的接触,促进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中法文化年期间,一大批中国作家借巴黎书展的机会和法国公众直接接触,通过研讨会和讲座的形式促进了法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7.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外国翻译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国的图书对外出版部门和作家,要注意与翻译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关注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翻译水平的同时,也要

重视他们在翻译中遇到的各个层面的困难,积极

帮助解决。建议学习法国政府为推广法国文学与文化的做法,在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或业务机构设立奖译金,帮助优秀的翻译家专心从事中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语种翻译家之间的交流,8.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交流翻译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

不仅仅是文本的翻译与出版的问题,要关注新技术对于文学传播所起的特别作用,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如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小说在域外的翻译、出版和传播。

结语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寻找有效的途径,采取可行的措施。但文学交流是心灵的交流,要力戒焦躁的心态或强加的姿态,为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敞开心灵,开拓疆域,在与异的接触中,消除误解,加深理解,消除冲突,促进沟通,在相互交流中不断丰富自身,进而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达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参 考 文 献

[1] 铁凝等[2] 家出版社,. 窗口与桥梁─中国作家演讲集锦[C].北京:作 王杨[3] 讨会在京召开. 连接心灵与友谊的彩虹─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2010.

王杨、[N].文艺报,2010.8.11. [4] 文学走向世界王觅. 图博会“中国作家馆”开馆─作家畅谈中国李朝全[N]. [5]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情况文艺报,2010.9.1.

[A].中国作家协会, 罗季奥诺夫 国作家协会. [C]. 2010.

[6] 2010.

, 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俄罗斯的潜力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A].[C]. 中 吴伟[7] 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路[A]. 桑禀华[C]. 2010.

中国作家协会, 汉学 中国作家协会.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小说:论英译中文小说[8] 2010.

,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A]. [C]. 蓝诗玲 国作家协会. 英译中国文学:英语出版所面临的问题[A].中 [9] 2010.

,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C]. 罗福林[10] .

夏仲翼(3): 17-29.

. [作者简介] 高方,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学许钧,向[作者电子信箱:翻译学,法国文学。

英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hina’s “Going-out” Cultural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s literary works accessible to non-Chinese Abstract : Translation is playing a much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making China’

readers and in promo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nations and cultur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How ar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general and the contemporary ones in particular being translated? What problems have cropped up in our bid to carry out the “going-out ” strategy? What obstacles has this project encountered? W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boost Chinese literature’s accessibility internationally? This paper looks into the issues underlying these key questions,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work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ors have been doing.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atus quo, problem; suggestion

by Gao Fang & Xu Ju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p. 5

Translator Model, Translating Strategy, and the “Going Out” Project to Promote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With American Sinologist Howard Goldblatt as an Exemplar

s effort to “go out” of its Abstract : In view of the lack of significant progress over the past decad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nativ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order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selection of inappropriate translator models and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s a major handicap, calling for adopting the sinologist’s model and the domesticating strategy as the way to overcome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Going-Out ”; translator model; translating strategy; Howard Goldblatt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by Hu Anjiang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p. 10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bstract : As an emerging sub-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terpreting studies has grown exponentially over the

past decade, registering a phenomenal increase both in the number of scholars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in the number and quality of scholarly publications on interpreting.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f major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his article generalizes on the methodological norms currently taking shape in this area of studies, offering suggestions to its practitioners for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research projects.Key words: interpreting studies; research method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y Zhong Weihe & Wang Binhu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China) p. 18

The Play between Presence and Absence and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a Dual Context in Interpreting Process

by Chen Liwen & Wang Wenbi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China) p. 24

Abstract : Within a conceptual category-centered cognitive linguistic framework,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of context ” in interpreting process. Taking for an examp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a conceptual system capable of being analyzed into two categories, i.e., the the essential interpreting procedures, such as understanding, remembering and


相关内容

  • 关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教学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中学更是如此.作文学生没少写,老师也没少批改,就是不见明显成效.久而久之,作文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高耗低效.事倍功半的泥潭.剖析一下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没有给予作文足够的重视.第二,写作 ...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文学教育以本原面目--中学文学教育本体阐释 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

  • 社会实践活动参考主题
  • 附件1:社会实践活动参考主题 <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调查方向性参考选题 (一)社会生活篇: 1.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 2.当前物价水平与百姓生活承受情况分析 3.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分析 4.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及心态调查 5.城镇拆迁居民对拆迁补偿满意度调查 6.城镇居民住房保 ...

  • 关于彝族母语文学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 彝族母语文学是彝族语言的艺术,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当代彝族文化工作者在研究彝族文化时,常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其他传统文化领域,忽视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对母语文学在彝族文化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者廖廖无几,使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当代彝文文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名词 ...

  • 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相关问题的思考
  •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使得绘画方式多样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随着西方艺术思想的深入传播,给我国绘画艺术创造内容和形式产生不小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中国绘画艺术的长久发展,本文针对当前绘画艺术展开论述. 关键词:绘画艺术:发展问题:思考 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能够解除禁忌,促进文艺 ...

  • 教辅类图书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
  • 中国教辅类图书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报告(2015年) 报告编号:151639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 ...

  • 浚县职称论文发表-创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建议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浚县职称论文发表-创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建议论文选题题目 浚县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创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建议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 ...

  • 农民工创业相关书籍
  • [1]张秋锦,等,农本论一当代中国农民问题思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孙津,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杨群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南都 [4]邓明忠,刘沛明,邓学实,重视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J],新重庆,2008, ...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不同民族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是人口与商品的交流,又是文化和观念的交流.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走向改革开放,在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