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二.世界矛盾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二、世界矛盾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地区长期存在因民族、宗教因素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很多矛盾隐含着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积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宗教矛盾公开化,其中许多矛盾伴随着领土的纠纷,再加上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大国的利益之争以及基督教向非西方国家的扩展和征服,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流血冲突。这种由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连美国、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例如,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俄罗斯对车臣民族分离主义组织两次武力打击,其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造成118名人质死亡)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死亡人质超过150人)。第二次车臣战争于2009年结束,俄罗斯撤走大部分军队,就在这一年的8月17日,俄罗斯最大水电站发生大爆炸,75人死亡,车臣反政府武装“烈士营”声称对爆炸事故负责。2010年3月29日凌晨莫斯科市卢比杨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发生爆炸事件,41人死亡,74人受伤。印度国内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之间所发生的暴力冲突不断,2010年2月13日晚,印度孟买东南大约200公里的浦那发生德国面包房爆炸事件,造成8人死亡和40多人受伤,印度认定是巴基斯坦境内宗教极端主义武装组织所为。类似的重大袭击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在印度发生。 如此等等,世界上不

论何种问题,一旦涉及宗教因素,往往会出现对抗、冲突、暴力,甚至引发战争。

(一)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交织着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是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六个共和国之一。该国居民分为三个主要民族,信奉三种宗教, 即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有136.9万人, 占总人

口的31.4%;克罗地亚族信仰天主教, 有75.6万人, 占17.3%;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 有190.6万人, 占47.7%。1991年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在国家的前途及领土划分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穆族和克族都主张独立,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宣布独立,塞族也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各方面矛盾激化,内战爆发。战争从1992年初开始,历时3年半,1995年底结束。战争初期,由于塞族军队掌握着前南斯拉夫人民军留下的重武器,军事上相对穆、克联军占有绝对优势,很快就控制了70%的领土。从1994年起,美国以北约为工具对波黑进行的军事干预不断升级,打掉了塞族的重武器及指挥、通信系统,使塞族军队丧失了军事优势,被迫接受谈判条件。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局部战争。战争中有27.8万人死亡,大多是死于种族仇杀的平民。

(二)阿以冲突

阿以冲突深刻地反映着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直接对抗。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巴勒斯坦自古就是自己的领土,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影响下,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冲突不断,形成了敌对意识。1947年,联合国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公正的决议(“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成两个国家,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将57%的领土划归给犹太人(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32%),将三块不相连的贫瘠的丘陵划归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极力反对,但无力回天。1948年以色列建国,由此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还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10—15公

里的狭长地带。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土地换取和平”(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占领的领土)的主张,以解决阿以冲突。在以色列的鸽派领导人拉宾、巴拉克时期,达成了一些和平协议,和平进程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巴勒斯坦强硬组织“哈马斯”和以色列极右分子的干扰下,和平进程并不顺利。2008年12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为期3周的“铸铅行动”,造成1400多巴勒斯坦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2009年,以色列宣布将在东耶路撒冷扩建1600套住宅; 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袭击了开往加沙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队,致使数十人伤亡;2011年3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军事冲突升级,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轰炸。中东和平前景仍不乐观。

(三)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打击他们不喜欢国家(南联盟)的典型事例。科索沃是南联盟时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90%以上的人口为阿尔巴尼亚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余为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等。1980年,南联盟总统铁托逝世后,科索沃民族矛盾激化,1989年,南联盟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权利,随后派军队、警察进驻科索沃。1992年,科索沃阿族秘密选举“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并在北约帮助下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1998年南联盟派兵镇压“科索沃解放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名义,趁机介入冲突。1999年3月,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并用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使馆。2008年2月17日,在美欧等国的支持下,科索沃阿族单方面宣布独立,激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怨恨,民族冲突不断。从历史上看,科索沃原是塞族人的聚居地。公元7世纪,斯拉夫民族就迁徙到这里(即南斯拉夫人),13世纪时,塞尔维亚东正教的主教区就设

在这里。奥斯曼帝国时期,塞尔维亚人被土耳其人打败,大量穆斯林陆续迁移到科索沃,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成了少数。科索沃的独立是塞尔维亚人所不能容忍的,塞阿两族的冲突仍在继续。

(四)北爱尔兰冲突

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与基督教新教徒的矛盾导致了几十年的武装冲突。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显然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公元12世纪中期,爱尔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和苏格兰人主要聚居在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后,爱尔兰人仍然信奉天主教,而苏格兰、英格兰移民则信奉新教。宗教的对立加剧了民族矛盾,骚乱和冲突不断,爱尔兰人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直到1949年获得独立。但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由于英国移民占多数,仍留在英国。北爱的大多数爱尔兰人主张回归爱尔兰,但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移民的后裔则主张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北爱问题也就由此而生。二十世纪60年代,由于宗教、就业、民权等问题,北爱民族矛盾激化,暴力恐怖活动频发,流血冲突不断,北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1992年4月炸毁英国伦敦金融中心,1996年2月在伦敦引爆汽车炸弹,100多人受伤,2人死亡。他们制造了上千起爆炸、暗杀事件,死亡数百人。英国政府曾多次武力镇压,并两次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但效果不佳。1998年《北爱尔兰和平协定》签订,2005年爱尔兰共和军解散,2007年北爱自治政府成立,北爱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2009年11月,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发生汽车炸弹袭击和袭警事件;2010年初,代表天主教的新芬党与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再次发生争议,北爱地方政府岌岌可

危;2011年5月,伦敦警方收到爱尔兰共和军将对伦敦进行炸弹袭击的警告。北爱尔兰的和平仍在经受考验。

(五)菲律宾南部分离运动

菲律宾南部分离势力与政府的武装冲突,反映了南方伊斯兰文化与北方天主教文化的尖锐矛盾。菲律宾北部地区居民由于受当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形成菲律宾的主流文化;南方未被殖民者入侵的棉兰老岛、苏禄岛等地区的各部族则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与北部的天主教文化格格不入。宗教信仰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上美国、日本在占领期间利用民族、宗教矛盾,加剧了菲律宾南北地区的对立与冲突。1968年,南部穆斯林成立“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要求建立自己的共和国,并组建了摩罗民族军。虽然南部地区的穆斯林只占总人口的4.9%,但他们受外部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宗教热情和分离主义倾向空前高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引发的流血事件和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二十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军与摩罗民族军多次激战,直到1996年,才签订和平协议,实行南部穆斯林聚居区自治。然而,菲律宾南部并未平静,世界恐怖主义又伸向这里,被列为国际恐怖组织的“阿布沙耶夫”(意为“持剑者”)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血腥惨案。他们炸毁港口,袭击机场和天主教堂,枪杀政府军士兵和无辜平民。2000年4月,阿布沙耶夫组织在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绑架了21名人质(有10名外国游客);2001年5月,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又绑架了20名游客(包括3名美国人),并多次将人质“斩首”或杀害;2004年2月,他们在马尼拉湾炸毁一艘客轮,116人死亡;2009年11月,他们绑架了一名外出游玩的教师,在索要赎金未果的情况下,将其头颅砍下;2005年2月,他们在情人节期间制造连环爆炸事件,致使10多人死亡;2010年11

月,他们在菲南部巴西兰省绑架了12名平民。菲律宾南部已经成为宗教矛盾激化、暴力恐怖活动频发的热点地区之一。

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地区热点问题还有很多,印度尼西亚恐怖分子针对不同信仰的西方人的暴力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巴厘岛的爆炸事件造成200多人死亡;苏丹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南部信仰基督教和万物有灵论的黑人矛盾激化,导致两次内战,200多万人丧生;尼日利亚宗教冲突不断,2008年高原州的当地基督教村民与北部伊斯兰教移民的冲突中,数百人死亡,2010年又发生冲突,326人死亡。

二、世界矛盾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当今世界,一些热点地区长期存在因民族、宗教因素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很多矛盾隐含着数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积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宗教矛盾公开化,其中许多矛盾伴随着领土的纠纷,再加上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大国的利益之争以及基督教向非西方国家的扩展和征服,形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流血冲突。这种由于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就连美国、俄罗斯等一些大国也难以独善其身。例如,美国“9·11”事件的发生以及之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入侵。俄罗斯对车臣民族分离主义组织两次武力打击,其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造成118名人质死亡)和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死亡人质超过150人)。第二次车臣战争于2009年结束,俄罗斯撤走大部分军队,就在这一年的8月17日,俄罗斯最大水电站发生大爆炸,75人死亡,车臣反政府武装“烈士营”声称对爆炸事故负责。2010年3月29日凌晨莫斯科市卢比杨卡和文化公园地铁站发生爆炸事件,41人死亡,74人受伤。印度国内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锡克教徒之间所发生的暴力冲突不断,2010年2月13日晚,印度孟买东南大约200公里的浦那发生德国面包房爆炸事件,造成8人死亡和40多人受伤,印度认定是巴基斯坦境内宗教极端主义武装组织所为。类似的重大袭击事件,几乎每年都会在印度发生。 如此等等,世界上不

论何种问题,一旦涉及宗教因素,往往会出现对抗、冲突、暴力,甚至引发战争。

(一)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交织着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是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六个共和国之一。该国居民分为三个主要民族,信奉三种宗教, 即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有136.9万人, 占总人

口的31.4%;克罗地亚族信仰天主教, 有75.6万人, 占17.3%;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 有190.6万人, 占47.7%。1991年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在国家的前途及领土划分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穆族和克族都主张独立,塞族则坚决反对独立。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下,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反对的情况下宣布独立,塞族也随即宣布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脱离波黑独立。各方面矛盾激化,内战爆发。战争从1992年初开始,历时3年半,1995年底结束。战争初期,由于塞族军队掌握着前南斯拉夫人民军留下的重武器,军事上相对穆、克联军占有绝对优势,很快就控制了70%的领土。从1994年起,美国以北约为工具对波黑进行的军事干预不断升级,打掉了塞族的重武器及指挥、通信系统,使塞族军队丧失了军事优势,被迫接受谈判条件。波黑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次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局部战争。战争中有27.8万人死亡,大多是死于种族仇杀的平民。

(二)阿以冲突

阿以冲突深刻地反映着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直接对抗。巴勒斯坦领土之争是阿以冲突的焦点和核心,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巴勒斯坦自古就是自己的领土,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影响下,两个民族在历史上冲突不断,形成了敌对意识。1947年,联合国做出了一个非常不公正的决议(“联大181号决议案”),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分成两个国家,犹太人的国家和阿拉伯人的国家,将57%的领土划归给犹太人(犹太人只占总人口的32%),将三块不相连的贫瘠的丘陵划归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极力反对,但无力回天。1948年以色列建国,由此拉开了中东战争的序幕,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还侵占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黎巴嫩南部10—15公

里的狭长地带。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土地换取和平”(归还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占领的领土)的主张,以解决阿以冲突。在以色列的鸽派领导人拉宾、巴拉克时期,达成了一些和平协议,和平进程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巴勒斯坦强硬组织“哈马斯”和以色列极右分子的干扰下,和平进程并不顺利。2008年12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了为期3周的“铸铅行动”,造成1400多巴勒斯坦人死亡,5500多人受伤;2009年,以色列宣布将在东耶路撒冷扩建1600套住宅; 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袭击了开往加沙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船队,致使数十人伤亡;2011年3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军事冲突升级,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轰炸。中东和平前景仍不乐观。

(三)科索沃独立

科索沃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矛盾打击他们不喜欢国家(南联盟)的典型事例。科索沃是南联盟时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90%以上的人口为阿尔巴尼亚族(信仰伊斯兰教),其余为塞尔维亚族(信仰东正教)等。1980年,南联盟总统铁托逝世后,科索沃民族矛盾激化,1989年,南联盟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权利,随后派军队、警察进驻科索沃。1992年,科索沃阿族秘密选举“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并在北约帮助下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1998年南联盟派兵镇压“科索沃解放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名义,趁机介入冲突。1999年3月,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并用导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使馆。2008年2月17日,在美欧等国的支持下,科索沃阿族单方面宣布独立,激起了塞尔维亚人强烈的怨恨,民族冲突不断。从历史上看,科索沃原是塞族人的聚居地。公元7世纪,斯拉夫民族就迁徙到这里(即南斯拉夫人),13世纪时,塞尔维亚东正教的主教区就设

在这里。奥斯曼帝国时期,塞尔维亚人被土耳其人打败,大量穆斯林陆续迁移到科索沃,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成了少数。科索沃的独立是塞尔维亚人所不能容忍的,塞阿两族的冲突仍在继续。

(四)北爱尔兰冲突

在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与基督教新教徒的矛盾导致了几十年的武装冲突。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显然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公元12世纪中期,爱尔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之后,英国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和苏格兰人主要聚居在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后,爱尔兰人仍然信奉天主教,而苏格兰、英格兰移民则信奉新教。宗教的对立加剧了民族矛盾,骚乱和冲突不断,爱尔兰人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息,直到1949年获得独立。但爱尔兰北部的六个郡由于英国移民占多数,仍留在英国。北爱的大多数爱尔兰人主张回归爱尔兰,但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移民的后裔则主张北爱尔兰留在英国,北爱问题也就由此而生。二十世纪60年代,由于宗教、就业、民权等问题,北爱民族矛盾激化,暴力恐怖活动频发,流血冲突不断,北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1992年4月炸毁英国伦敦金融中心,1996年2月在伦敦引爆汽车炸弹,100多人受伤,2人死亡。他们制造了上千起爆炸、暗杀事件,死亡数百人。英国政府曾多次武力镇压,并两次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但效果不佳。1998年《北爱尔兰和平协定》签订,2005年爱尔兰共和军解散,2007年北爱自治政府成立,北爱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但是2009年11月,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发生汽车炸弹袭击和袭警事件;2010年初,代表天主教的新芬党与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再次发生争议,北爱地方政府岌岌可

危;2011年5月,伦敦警方收到爱尔兰共和军将对伦敦进行炸弹袭击的警告。北爱尔兰的和平仍在经受考验。

(五)菲律宾南部分离运动

菲律宾南部分离势力与政府的武装冲突,反映了南方伊斯兰文化与北方天主教文化的尖锐矛盾。菲律宾北部地区居民由于受当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形成菲律宾的主流文化;南方未被殖民者入侵的棉兰老岛、苏禄岛等地区的各部族则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与北部的天主教文化格格不入。宗教信仰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上美国、日本在占领期间利用民族、宗教矛盾,加剧了菲律宾南北地区的对立与冲突。1968年,南部穆斯林成立“摩洛民族解放阵线”,要求建立自己的共和国,并组建了摩罗民族军。虽然南部地区的穆斯林只占总人口的4.9%,但他们受外部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宗教热情和分离主义倾向空前高涨,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引发的流血事件和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二十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军与摩罗民族军多次激战,直到1996年,才签订和平协议,实行南部穆斯林聚居区自治。然而,菲律宾南部并未平静,世界恐怖主义又伸向这里,被列为国际恐怖组织的“阿布沙耶夫”(意为“持剑者”)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血腥惨案。他们炸毁港口,袭击机场和天主教堂,枪杀政府军士兵和无辜平民。2000年4月,阿布沙耶夫组织在马来西亚的旅游胜地绑架了21名人质(有10名外国游客);2001年5月,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又绑架了20名游客(包括3名美国人),并多次将人质“斩首”或杀害;2004年2月,他们在马尼拉湾炸毁一艘客轮,116人死亡;2009年11月,他们绑架了一名外出游玩的教师,在索要赎金未果的情况下,将其头颅砍下;2005年2月,他们在情人节期间制造连环爆炸事件,致使10多人死亡;2010年11

月,他们在菲南部巴西兰省绑架了12名平民。菲律宾南部已经成为宗教矛盾激化、暴力恐怖活动频发的热点地区之一。

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地区热点问题还有很多,印度尼西亚恐怖分子针对不同信仰的西方人的暴力恐怖活动频繁发生,巴厘岛的爆炸事件造成200多人死亡;苏丹北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南部信仰基督教和万物有灵论的黑人矛盾激化,导致两次内战,200多万人丧生;尼日利亚宗教冲突不断,2008年高原州的当地基督教村民与北部伊斯兰教移民的冲突中,数百人死亡,2010年又发生冲突,326人死亡。


相关内容

  •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_胡志勇
  • ◎ 专家论坛 宗教视角下的南亚恐怖主义特征与反恐的若干思考 胡志勇 内容提要: 本文详细探究和分析了后冷战时代宗教在南亚地区恐怖主义泛滥背景下 的特征,指出不同宗教间的冲突成为南亚恐怖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并分析了南亚恐怖组 织的宗教背景,强调恐怖主义对南亚造成了巨大危害,加深了不同宗教间的仇视.最 后 ...

  • 宗教--贯穿中东问题始末的关键因素
  • 宗教--贯穿中东问题始末的关键因素 摘要:中东地区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就一直烽火不断,而阿以冲突作为中东问题的核心,其能否以和平方式解决也一直被认为是处理好中东争端的关键所在.鉴于宗教在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的起源.中东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将从宗教因素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民 ...

  •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李德洙 一.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 如何观察和研究当代世界的民族问题,这是个方法论问题.关于什么是民族问题,江总书记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quo ...

  • 美国帝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 <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 主题:冲突的历史 新帝国大战略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霸权主义(美国帝国)与恐怖主义(伊斯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恐怖主义活动触目惊心,成为最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美国主导的单边反恐令人沮丧,国际社会面临"越反越恐 ...

  • 中东冲突发生原因的探讨
  • 中东冲突发生原因的探讨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 三洲连接的地区,泛指地中 海东岸和南岸.中东地区大 多数是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也包括在"中东"范 围之内.中东是欧.亚.非 三洲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 非常重要.中东拥有极为 ...

  • 当前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
  • 当前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特征 现阶段中国的社会问题是在特有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出现的,表现出和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一些特征. 第一是民生需求重于政治诉求. 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最感兴趣的问题,前六位都是民生问题,而且是基础性的民生问题,一般是社会保障.通货膨胀.医疗.公共卫生.教育问题.养老保险问题,还有一 ...

  • [我的名字叫罕]:身份与暴力
  • 摘要:印度籍穆斯林身份的导演卡尔�q乔罕通过这部电影,致力于表现出"911"事件后世界对穆斯林身份的过度放大和扭曲理解.通过真人事件的改编.出色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强调一个人多重身份的重要性来解决单一的身份认识所带来的暴力问题.本文希望将通过影片的叙事结构与主题表达的分析来了解 ...

  • 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及根本原因
  • 摘 要: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一直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地区性热点问题.该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与各种民族.宗教矛盾以及国际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都密不可分. 关键词:巴以冲突:历史渊源:根本原因 中图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 [新步步高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第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练习 选修讲义
  • 第5课 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课标要求] 了解印巴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分立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进行独立斗争. (2)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3)印度存在两大教派(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和两大政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