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思考的五种问法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常从问题开始。那么,用什么样的提问方法才能激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思考呢?请看——激励学生思考的五种问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者精心设计一些不同类型、发人深思或富有情趣的问题,不仅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能启迪思维,催人奋进。常用方法如下:
  一、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枯燥乏味的抽象内容,可通过设问,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自觉参与问题的解决。如讲“一元一次方程”,老师问:大家想做猜数游戏吗?学生答:想做。老师说:那好,请你心里想一个数,把它除以2再减去3,把得数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所想的那个数。这样,很快就出现了对话的热烈场面:
  生甲:得数是5; 师:你想的数是16。
  生乙:得数是0; 师:你想的数是6。
  生丙:得数是-35; 师:你想的数是-1。
  学生感到神奇,老师说:大家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当你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如此设问,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指路法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对于较复杂问题,可按思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它犹如路标,为学生指点迷津,产生柳暗花明情境。如解应用题“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要减少15%,为了得到4250公斤面粉,需要多少公斤小麦?”为列方程,可作如下一些启发性的曲问:
  1。解应用题先要弄清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这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1小麦磨成面粉重量减少15%;2得面粉重量是4250公斤)这题要求的是什么?(需要小麦多少公斤)
  2。列方程需设未知数。这题设什么为未知数?(一般把“多少”改为x,设需x公斤小麦)
  3。明确已知和未知后,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由常识可知:小麦重量-面粉重量=失去的重量)
  4。这三个重量中,小麦重x公斤,面粉重4250公斤,失去的重量是多少公斤?(失去15%x公斤)至此便由方程x-4250=15%x解得x=5000公斤。可见,已知和未知间的“思路”,七拐八弯,好比“曲径通幽处”,而若干“曲问”,恰似一块块铺路石,让学生拾级而行,顺利前进。
  三、促辩法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促使学生争议,各抒己见,让真理愈辩愈明。如函数概念是个难点,不妨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c表示常数进行激问:既然y=c是函数,于是x=c也是函数。这话对不?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意见:甲方认为x=c是平行于y轴且距离为|c|的一条直线,而图象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法,故它是函数;乙方认为x=c中不存在y,即没有因变量,所以它不是函数。双方结论对立,肯定有错。进一步辩论发现,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乙方的新论点是,能画出图象的解析式并非都是函数,反例是x2+y2=1就不是函数,老师表示赞同并补充说:“画不出图象的函数也的确存在,如迪里赫勒函数
  d(x)={1,x是有理数,
  0,x是无理数,就是一例。甲方的新论点是,在x=c中y不是不存在,而是隐含着,从图象上看,该直线上的每一点都有对应的y值,因此对于函数定义中“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这一条是满足的。老师总结说:x=c不是函数的真正理由是“有一个x值是c却有无数个y值与之对应,从而不满足单值函数定义”。至此,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四、盘诘法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加之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这个长胡须的老头还是那个人的儿子”感到奇怪一样,搞不清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对这类概念,要始终瞄准其本质属性,从正与反、常与变、特殊与一般等方面,多角度设计问题,反复认识,展现滴水穿石情境。特别是反诘,有时更具说服力。如讲“相似形”,有人总爱画两个对应边平行的三角形来说明相似,这无意中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两个图形对应边平行就相似,不平行就不相似。长此以往,“似”将不似,“不似”也似。对此,可设计如下的反问:
  1。宽度相等的黑板边框,其内外边缘的两个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2。边长不等的两个正方形,对应边不平行时就不相似吗?为什么?
  3。放大镜能把一个角放大吗?为什么?
  上述问题,只要用相似形的两条本质属性“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便不难判定。要是丢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条,就会缩小概念内涵(即扩大外延),便会把题中本来不相似的两个矩形当作相似;要是附加“对应边平行”这个非本质属性,就会扩大概念内涵(即缩小外延),而把题中原本相似的两个正方形也认为不相似了。对第3问,只需从正面说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是相似的,而相似形对应角相等,故放大镜不能把角放大。如此变着法儿地多次讨论,便能拨乱反正,澄清糊涂观念。

  五、设悬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设计一些悬念式问题,可创石破天惊情境。悬念一经点化,学生无比惊奇,从而激起亢进,强化学习动机。如引入“对数概念”时,可先设问:设想用厚度为0。1毫米的纸,第一次摞2张,第二次摞成4张,第三次摞成8张,如此继续摞到第三十次,这纸堆有多高?
  有的说两米,有的说四米,最大胆的说:“最多有四层楼高。”可谁也说不准这230张纸摞起来到底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计算。这时老师先用210≈103粗略算一下堆高约为108毫米,但这一亿毫米高度,学生仍感抽象。老师又通过单位换算并比拟说:这高度比11个珠穆朗玛峰摞起来还要高哩!学生不禁“哇”地发出一片惊讶声!老师郑重地说:估计是不可靠的,要靠数学计算,而对数就是数学计算的科学工具啊!学生顿时进入不可名状的奇境,而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迫切想要知道什么是“对数”和怎样运算的,也增强了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看世界、想问题的数学意识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思维,而思维常从问题开始。那么,用什么样的提问方法才能激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思考呢?请看——激励学生思考的五种问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者精心设计一些不同类型、发人深思或富有情趣的问题,不仅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能启迪思维,催人奋进。常用方法如下:
  一、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枯燥乏味的抽象内容,可通过设问,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自觉参与问题的解决。如讲“一元一次方程”,老师问:大家想做猜数游戏吗?学生答:想做。老师说:那好,请你心里想一个数,把它除以2再减去3,把得数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所想的那个数。这样,很快就出现了对话的热烈场面:
  生甲:得数是5; 师:你想的数是16。
  生乙:得数是0; 师:你想的数是6。
  生丙:得数是-35; 师:你想的数是-1。
  学生感到神奇,老师说:大家一定想知道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当你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如此设问,把抽象内容形象化,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二、指路法
  《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对于较复杂问题,可按思路将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它犹如路标,为学生指点迷津,产生柳暗花明情境。如解应用题“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后,重量要减少15%,为了得到4250公斤面粉,需要多少公斤小麦?”为列方程,可作如下一些启发性的曲问:
  1。解应用题先要弄清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这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1小麦磨成面粉重量减少15%;2得面粉重量是4250公斤)这题要求的是什么?(需要小麦多少公斤)
  2。列方程需设未知数。这题设什么为未知数?(一般把“多少”改为x,设需x公斤小麦)
  3。明确已知和未知后,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由常识可知:小麦重量-面粉重量=失去的重量)
  4。这三个重量中,小麦重x公斤,面粉重4250公斤,失去的重量是多少公斤?(失去15%x公斤)至此便由方程x-4250=15%x解得x=5000公斤。可见,已知和未知间的“思路”,七拐八弯,好比“曲径通幽处”,而若干“曲问”,恰似一块块铺路石,让学生拾级而行,顺利前进。
  三、促辩法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内容,可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促使学生争议,各抒己见,让真理愈辩愈明。如函数概念是个难点,不妨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c表示常数进行激问:既然y=c是函数,于是x=c也是函数。这话对不?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时间众说纷纭。主要有两种意见:甲方认为x=c是平行于y轴且距离为|c|的一条直线,而图象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法,故它是函数;乙方认为x=c中不存在y,即没有因变量,所以它不是函数。双方结论对立,肯定有错。进一步辩论发现,两种说法都有问题。乙方的新论点是,能画出图象的解析式并非都是函数,反例是x2+y2=1就不是函数,老师表示赞同并补充说:“画不出图象的函数也的确存在,如迪里赫勒函数
  d(x)={1,x是有理数,
  0,x是无理数,就是一例。甲方的新论点是,在x=c中y不是不存在,而是隐含着,从图象上看,该直线上的每一点都有对应的y值,因此对于函数定义中“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这一条是满足的。老师总结说:x=c不是函数的真正理由是“有一个x值是c却有无数个y值与之对应,从而不满足单值函数定义”。至此,学生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四、盘诘法
  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加之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这个长胡须的老头还是那个人的儿子”感到奇怪一样,搞不清概念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对这类概念,要始终瞄准其本质属性,从正与反、常与变、特殊与一般等方面,多角度设计问题,反复认识,展现滴水穿石情境。特别是反诘,有时更具说服力。如讲“相似形”,有人总爱画两个对应边平行的三角形来说明相似,这无意中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两个图形对应边平行就相似,不平行就不相似。长此以往,“似”将不似,“不似”也似。对此,可设计如下的反问:
  1。宽度相等的黑板边框,其内外边缘的两个矩形相似吗?为什么?
  2。边长不等的两个正方形,对应边不平行时就不相似吗?为什么?
  3。放大镜能把一个角放大吗?为什么?
  上述问题,只要用相似形的两条本质属性“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便不难判定。要是丢掉“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条,就会缩小概念内涵(即扩大外延),便会把题中本来不相似的两个矩形当作相似;要是附加“对应边平行”这个非本质属性,就会扩大概念内涵(即缩小外延),而把题中原本相似的两个正方形也认为不相似了。对第3问,只需从正面说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是相似的,而相似形对应角相等,故放大镜不能把角放大。如此变着法儿地多次讨论,便能拨乱反正,澄清糊涂观念。

  五、设悬法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设计一些悬念式问题,可创石破天惊情境。悬念一经点化,学生无比惊奇,从而激起亢进,强化学习动机。如引入“对数概念”时,可先设问:设想用厚度为0。1毫米的纸,第一次摞2张,第二次摞成4张,第三次摞成8张,如此继续摞到第三十次,这纸堆有多高?
  有的说两米,有的说四米,最大胆的说:“最多有四层楼高。”可谁也说不准这230张纸摞起来到底高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计算。这时老师先用210≈103粗略算一下堆高约为108毫米,但这一亿毫米高度,学生仍感抽象。老师又通过单位换算并比拟说:这高度比11个珠穆朗玛峰摞起来还要高哩!学生不禁“哇”地发出一片惊讶声!老师郑重地说:估计是不可靠的,要靠数学计算,而对数就是数学计算的科学工具啊!学生顿时进入不可名状的奇境,而被数学的魅力所吸引,迫切想要知道什么是“对数”和怎样运算的,也增强了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去看世界、想问题的数学意识


相关内容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路径的思考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路径的思考 [摘要]从大学生志愿者激励路径的角度出发,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评价与社会支持,找到志愿者的"合理化"选择条件,探讨从理性引导到环境建设.从社会需求到个体选择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并从制度保障.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机会激励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激励路径,有助 ...

  • 参与式教学法
  • 参与式教学法 一.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该方式力图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 ...

  • 谈谈你觉得自己做过的比较有效的激励和评价的方法
  • 谈谈你觉得自己做过的比较有效的激励和评价的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一些功效 作为一名新课程时代下的新型教师,在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励性评价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有 ...

  • 02教师常用激励性语言
  • 教师常用激励性语言 1. 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点评:敢于吃螃蟹的人,一定要被表扬,这样就为下面的问题解析找开学习 的思路,举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2. 谢谢你们,给我出了这么多题目,有的问题让我想想,再告诉你们行吗? 3. 说得非常好,请坐. 4. 同学们真聪明,学得这么快! 5. ** ...

  • 新时期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
  • [摘 要]激励用于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激励的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感也越强,工作效能也越高.文章阐述了完善青年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意义,指出要进一步完成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重点关注青年志愿者就业问题是激励机制的主要手段,建立选拔性培训培养制度等青年志 ...

  • 快乐教育论文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应在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是学生的, 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以轻松.愉悦的教与学,使语文课有情有趣,有法有效,让每一个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对趣味教学的不断探索,笔者总结出"生趣教学" ...

  • 学校应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 学校应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5-11-6 2015年10月31日晚--11月4日晚,德城区教育学院鲍银生书记.干训部王绣娟校长.督导室肖麟钦校长带领9位学员赴江西贵溪.鹰潭.南昌等地五所学校考察学习,行程很紧,但学习收获很多.特别是在看到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数日之间仿佛让人感受到跨 ...

  • 永远的歌声教后反思
  • 组织小组活动:盒子里有 3 个黄球. 3 个白球.每次摸出 1 个,摸之前先猜猜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 每次你都猜对了么 ? 活动结束时,老师询问 : 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同学 ?( 全班只有 2 人举手. ) 师 : 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学都没有猜对呢 ? ( 此时,两个猜对的同学急于向大家介绍方 ...

  • 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 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班主任除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方式方法外,还必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仅对好动调皮的学生要宽容,就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应有宽容.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不能对各种错误思想,不良行为漠视放纵.要的是要使学生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得到教育,以免使学生因为斥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