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中国现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种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从小学接触美术课程到我教育美术课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发现美术课本中涉及的民间艺术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美术课中传授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和西方模拟自然的写实手法较多,相比较而言,传授的民间艺术文化最多也就是剪纸和欣赏一些民间工艺。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是很不利的,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在课堂上都如此,在生活中也就更不会去重视它。因此我利用美术课中《欣赏民间美术》做了一个实践比较。教学目标是: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几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皮影、年画、泥塑),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课时:1课时。

实践一:甲班的同学上课地点是在网络教室,我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先给同学们欣赏(剪纸、年画、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木刻版画)等平面造型;之后再欣赏一些本土民俗(吴川泥塑、雷州石雕等立体造型)、(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徐闻游艺活动等综合造型)之后逐一介绍:狮头、狮鼓、雷州石狗,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湛江本土民俗各地区发源地和一些简单剪纸,泥雕的制作技巧等等;然后再给学生们讨论欣赏,这样一节课时间正好讲完。

实践二:在乙班同学上课前我就布置好:寻找一些自己熟知的民间工艺品和湛江地区(特别是徐闻)的民俗特色,寻找方法不限,可以用网络上、电视、课外书籍等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民俗特色和民间工艺品知识;接着我

出示了甲班同学上课时的资料和乙班学生对比,着重讲解一些学生不了解的。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愿望,最后剩下的时间都让学生们根据一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课堂的教学反馈来分析,乙班同学比甲班上课的效果要好的多。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甲班的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到这节课来,而乙班的同学已经真正参与进来了。乙班同学在上课前就已经着手寻找民间艺术品了,查询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当他们把找出的作品和老师的一比较就发现,他们找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没有自己并不知道的,这样就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时更激发了他们动手的愿望。所以,正是因为乙班同学真正参与到本课来了,其上课效果才会好的多。

从这一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是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极好形式。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我又做了多次实践。我还在美术欣赏课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有一课介绍众多民间艺术作品中其中就有建筑艺术。我就想能不能通过学生亲自去观察的方式让学生更能体验建筑艺术的美,于是我就多用了一课时间专门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我们校园特有的仿古建筑孔庙和附近的贵生书院、博物馆等徐闻特有的建筑,学生们看完建筑后特别感兴趣,围绕着我问这问那,问得我居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通过对以上这些案例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从小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第二 教师在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起到枢纽作用,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不能老提素描、色彩了。

第三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既要走进来,也要走出去,要讲求互动。我们既要请外面的一些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走进我们的课堂来讲解、来示范,以

弥补我们教师专业上的不足;也要把学生带出去参观一些生产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坊、工厂,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体验它们的制作过程,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上民间美术课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细细的银针,五颜六色的布料,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了解中国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了解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同时也了解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如何再发掘、再认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语言,使其能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是我们老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是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在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受到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民间美术进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起来

让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 中国现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状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文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但在这发展的背后却有着另一种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

从小学接触美术课程到我教育美术课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在这些年里我发现美术课本中涉及的民间艺术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美术课中传授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和西方模拟自然的写实手法较多,相比较而言,传授的民间艺术文化最多也就是剪纸和欣赏一些民间工艺。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是很不利的,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在课堂上都如此,在生活中也就更不会去重视它。因此我利用美术课中《欣赏民间美术》做了一个实践比较。教学目标是: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几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皮影、年画、泥塑),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课时:1课时。

实践一:甲班的同学上课地点是在网络教室,我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先给同学们欣赏(剪纸、年画、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木刻版画)等平面造型;之后再欣赏一些本土民俗(吴川泥塑、雷州石雕等立体造型)、(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徐闻游艺活动等综合造型)之后逐一介绍:狮头、狮鼓、雷州石狗,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湛江本土民俗各地区发源地和一些简单剪纸,泥雕的制作技巧等等;然后再给学生们讨论欣赏,这样一节课时间正好讲完。

实践二:在乙班同学上课前我就布置好:寻找一些自己熟知的民间工艺品和湛江地区(特别是徐闻)的民俗特色,寻找方法不限,可以用网络上、电视、课外书籍等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民俗特色和民间工艺品知识;接着我

出示了甲班同学上课时的资料和乙班学生对比,着重讲解一些学生不了解的。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动手愿望,最后剩下的时间都让学生们根据一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

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课堂的教学反馈来分析,乙班同学比甲班上课的效果要好的多。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甲班的同学没有真正参与到这节课来,而乙班的同学已经真正参与进来了。乙班同学在上课前就已经着手寻找民间艺术品了,查询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当他们把找出的作品和老师的一比较就发现,他们找的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没有自己并不知道的,这样就启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制作方法时更激发了他们动手的愿望。所以,正是因为乙班同学真正参与到本课来了,其上课效果才会好的多。

从这一课中我深刻的体会到,美术课是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极好形式。在以后的美术课中我又做了多次实践。我还在美术欣赏课中做了一些尝试,在有一课介绍众多民间艺术作品中其中就有建筑艺术。我就想能不能通过学生亲自去观察的方式让学生更能体验建筑艺术的美,于是我就多用了一课时间专门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我们校园特有的仿古建筑孔庙和附近的贵生书院、博物馆等徐闻特有的建筑,学生们看完建筑后特别感兴趣,围绕着我问这问那,问得我居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通过对以上这些案例的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从小抓起,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们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感情。

第二 教师在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要起到枢纽作用,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民间艺术文化,不能老提素描、色彩了。

第三 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文化既要走进来,也要走出去,要讲求互动。我们既要请外面的一些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走进我们的课堂来讲解、来示范,以

弥补我们教师专业上的不足;也要把学生带出去参观一些生产民间艺术品的制作坊、工厂,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体验它们的制作过程,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上民间美术课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细细的银针,五颜六色的布料,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在动手、动脑中体验了解中国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了解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同时也了解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如何再发掘、再认识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元素语言,使其能够丰富现代艺术设计,是我们老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艺术,是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在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加深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受到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学生的责任感也增强了。

民间美术进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起来


相关内容

  •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 让生活走进美术课堂 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摘 要]<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观察 生活 美术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 ...

  • 第三课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 第三课 走进具象艺术 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本课内容是美术鉴赏基础知识认识的开篇环节,向学生介绍了人类艺术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象艺术,由学生较能"看得懂"的艺术作品,走进美术鉴赏知 ...

  • 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 浅谈小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 美术兴趣就是对美术特别喜爱的情绪.有了这种兴趣,在老师家 长的鼓励支持下,自然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审美创 造,儿童表现得更加大胆,一扫成人的惺惺作态. 可以说没有美术兴趣,就没有审美创造.试想,一个连美术兴趣 都没有的人,他如何能翩翩起舞.但是,仅仅有美术兴趣, ...

  • 论文内容提要
  • 论文内容提要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高中学段开设美术欣赏不同于初中的美术课.高中的美术欣赏课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互动,是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应是出于内 ...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 <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4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 ...

  •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 实小美术组 一. 出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的各个行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 ...

  • 美术教师研修感悟
  • 美术教师研修感悟 长海县第八中学 冉俊 时光匆匆,转眼间为期一个月紧张而忙碌的研修学习已经结束,回想这段时间的学习,感慨万分,看着写满字迹的研修手册,我的心中暗自思索,这就是我一个月的学习,也不仅仅是,还有早已刻在头脑中的十四中的老师们的教学理念与经验.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我每天认真听课,认真写听 ...

  • 高中美术说课稿:[走进抽象艺术]
  • 高中美术说课稿:<走进抽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5课<走进抽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

  • 六年级美术[南腔北调]说课稿
  • <南腔北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美术第五单元的课题一<南腔北调>.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分析: 我国的戏曲艺术品种繁多,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遍及全国每一个城市,涉及到每一个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