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走上水利之路的故事

博 士 论 文 后 记

毕业论文终于划上了句号。打了两年多的“腹稿”,但最后却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仓促草成。掩卷沉思,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回首这九年来,我沿着水利大道越走越远、越走越深、越走越无悔,然而这条路并不是来自于小时候的志向,而是一路跌宕、误打误撞。

我自幼酷爱历史,读初中时我的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望洋兴叹”的时候,我却始终酷爱读史,对历史典故熟记于心、信手拈来,历史考试经常得100分,后来历史老师干脆考试前让我代替出题,那时不像现在,只要懂得计算机、会打字,一张试卷马上可以出好,并能干净利索地印刷出来,而且想要多少份瞬间就能如愿。那时候出题需要千辛万苦的纯手工刻字油印才能完成。尽管出题是件苦差事,但是那种荣誉感至今再也难得体会。那时候我立志于以后上大学读历史专业,并专攻考古学方向。

2001年6月中考我取得全镇第一、全县第三的成绩,顺利进入山东省昌乐一中就读,这是一所诞生了两名中科院院士和数名将军、企业家、作家的高中,在省内小有名气。入校后学校宣称不分文理,正合我意,因为当时我文理兼修,不偏科。奈何世事弄人,计划不如变化快,高二刚开始省里突然下发文件,宣布进行文理分科。那时候读文科的要迁出去,读理科的继续待在原来的班级。班主任说前十名必须有两名去文科,无一人愿意,那时我是班上的第一名,班主任要我留下,点了另外两名英语不好的学生(班主任教英语)去了文科。就这样,由于爱面子(那时农村孩子还是都倾向学理科)不作出头鸟,就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理科生,历史不学了,考古学家肯定是当不成了,于是我开始考虑我的人生和理想问题。

2003年春夏之交,有一次因欠学费被学校赶回家,正好是浇麦的季节,于是我帮母亲去麦田里浇地。我们村在寿阳山下有一大片国家一级良田,在我小时候据说收成非常,可是历经多年,收成逐年下降,倒不是种子问题,而是土壤盐碱化和灌溉渠道荒废弃用,于是改用泵和水管来抽水漫灌。由于是山麓上的土地,类似于梯田,从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在浇地时我家田块尾部出现一个大洞,水流哗哗地往地势更低的方向流动。我和母亲当时心急如焚,水流走就是钱溜走,我和母亲赤脚淌在田块里用铁锨奋力堵坑,最终算是勉强堵上了,但是无谓地浪费了大量的水。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的水利状况之差和水利用效率之低。回去后,我更加努力地读书,只为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不再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虽然文理分科后我失去了学科综合优势,但我的理科成绩依然不差,每次考试都能在全年级八百多人理科生中保持年级前十名。2004年6月我信心满满地走进高考考场,答题很顺利,考完后我自己估分700多(满分750分),那时通过《求学》杂志,我已经了解了不少大学的信息,经过暑假在家的思考,我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系。后来,成绩下来,出乎意料,我的分数很低,只有669分,我倍感失落,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面对这不可思议的成绩,我决定复读。后来班主任极力劝阻,建议我不要复读,成绩很高,复读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在邻班一个同学李某的建议下,我填报了武汉大学,志愿也是跟大流随便填写的,第一志愿土木工程,第二志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第三志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全部是清一色的工科专业。在焦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到了录取通知书。打开之后,封面很漂亮,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巍峨壮观;再细看内容,又一次的天不遂人愿,我被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录取,学制五年。这次意外,让我整个人由失落变成了失望。我再次决定复读。班主任闻之后还是出面阻挠,建议我实地考察一番,按照目前的知识储备水平,即使复读,也不急于那么早去。同时我也去咨询了我们村一个在湖北上过大学的哥哥,他说武大很好,全国十大名校,历史和人文底蕴深厚,建议我不要放弃。加之从未出过远门,也想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于是促成了那次的南下之旅。

2004年9月,我来到武汉大学。在一位学长的带领下办理入学各种手续,学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武大的历史、古朴的建筑、美丽的樱花等等。我机械地应声着,心不在焉,因为我只是来旅游一下。报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军训,我几次请假,到武大的教务部要求转专业,否则退学。教务部老师耐心的给我分析形势,讲武大多好,我没理会,一直强调不转专业就退学。教务部老师看我冥顽不灵,说尊重我的决定。我说那你退我学费和住宿费吧,我这几天回家。教务部老师以惊愕的目光看着我,最后冷淡地甩了一句:要退的话只能退一半。我大惊,只能退一半??那些钱可是我父母辛苦半生攒的+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凑的,来之不易,怎能来此一游就花掉几千块钱?争执一番后,教务部老师又以规劝的口吻建议我安心留下来,再考一年也许连武大都考不上,好好军训,国庆后会考虑给我转专业。

经过二十天的军训,我已沦陷到大学的自由中不能自拔了,不再有班主任老师的查夜,不再有早起晚睡的奋战,不再有三点一线的紧张,加上老师和父母的劝阻与建议,我决定不再去过那苦闷单调的高三,一心寄希望于转专业。司马光曾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看来,这话用在生活的苦与乐趋向上一样适用。从国庆开始,我就一直奔波在医学院与教务部之间办转专业的事,个中滋味,实难倾诉,简直是“罄竹难书”。在转专业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

不读医学,那读什么?这时,曾经那个华丽丽的“考古学家”的梦想又一次向我招手,这个令我一直痴情、一心向往的行当,那时真是对我构成了极大的诱惑。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我决心放弃这个梦想,一是我高二之后就没再接触历史课程,二是我想把这份爱好当成纯粹的、纯洁的爱好,而不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忍痛割爱后,我开始考虑我下一步该将自己锦瑟的年华挥洒在什么专业上。几经比较权衡,那年浇地的情景最终令我下定决心,转到水利水电学院攻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2005年3月,我如愿转入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类专业,实现了从医生向工程师的华丽转身。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多条战线上开花结果,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2006年7月,大类专业细化,我毅然选择了农业水利工程,从此一生都烙上了“农水”的印子。

2008年9月,我顺利攻读本校研究生。在选取导师时,我毅然选择了王长德教授。早在大三刚分专业后,我就曾跟我的辅导员刘文彬老师聊起过将来的规划,刘老师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举世瞩目,王长德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有很多建树。庆幸的是,一切按照原先预想的在进行,我如愿成为了王老师的学生,而且是关门弟子。经过半年的入门学习,我对即将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我认为自己愿意从事这个领域,愿意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毕生精力贡献于祖国的调水事业,于是经过申请和考核,我如愿成为了“1+4”硕博连读研究生。

从2008年9月至今,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王老师在给了我诸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在思想上引导、学术上指导,为人上向导,使我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王老师经常教导我:“我们研究的是实际工程问题,所以不光要有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使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在得到一个新点子之后,不能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多对,而是要想一想这个点子对不对,全面不全面,完善不完善,还有哪些问题,如何进行验证?”如此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领会并继承了这份治学的严谨和求是精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导师多次进行指点和提出宝贵的建议,并为我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今天,在我进行具体的论文写作时,我更是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建议和资料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这五年中曾经给予指导和帮助的管光华老师、冯晓波老师、姚雄师兄、丁志良师兄、刘孟凯师兄,也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读研之初,本是雄心壮志地想在调水工程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想法没有实现,有待工作后进一步完成。宽慰地讲,不负流年,尽吾志而无悔吧。在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时间较短,成文仓促,难以做到尽

善尽美,多少会留有遗憾。我想,在毕业工作之后,我的学生时代虽告终结,但学习无止境,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调水工程领域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最新前沿,不断提高认识,完善知识框架。

毕业前夕,导师建议我留校工作。学院的李坤老师和辅导员左志香老师也在我留校的事情上给予了大量无私的关心、坚定的支持和有益的建议,真心表示感谢。做一名桃李满园的人民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令我向往,但也让我“望而生畏”,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不足担当这份光荣的职业。我希望先出去闯一闯、看一看,增加阅历和体验,更多地接触工程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启发理论上的创新。

最后,回想自己从中学到现在走过的十几载光阴,感慨万千。从立志于做一名考古学家,到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医学生,最后又因缘际会地立志于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世界变化太快,有过无奈,有过徘徊,但是现实来时必须要释怀。当年那个北方少年,文理兼修,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报着旅行的心态南下,未曾想一待九载,韶华时光,悉洒于此。不经意的人生安排,同样可以活出精彩。

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九载珞珈,不负韶华。今天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博 士 论 文 后 记

毕业论文终于划上了句号。打了两年多的“腹稿”,但最后却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仓促草成。掩卷沉思,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

回首这九年来,我沿着水利大道越走越远、越走越深、越走越无悔,然而这条路并不是来自于小时候的志向,而是一路跌宕、误打误撞。

我自幼酷爱历史,读初中时我的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望洋兴叹”的时候,我却始终酷爱读史,对历史典故熟记于心、信手拈来,历史考试经常得100分,后来历史老师干脆考试前让我代替出题,那时不像现在,只要懂得计算机、会打字,一张试卷马上可以出好,并能干净利索地印刷出来,而且想要多少份瞬间就能如愿。那时候出题需要千辛万苦的纯手工刻字油印才能完成。尽管出题是件苦差事,但是那种荣誉感至今再也难得体会。那时候我立志于以后上大学读历史专业,并专攻考古学方向。

2001年6月中考我取得全镇第一、全县第三的成绩,顺利进入山东省昌乐一中就读,这是一所诞生了两名中科院院士和数名将军、企业家、作家的高中,在省内小有名气。入校后学校宣称不分文理,正合我意,因为当时我文理兼修,不偏科。奈何世事弄人,计划不如变化快,高二刚开始省里突然下发文件,宣布进行文理分科。那时候读文科的要迁出去,读理科的继续待在原来的班级。班主任说前十名必须有两名去文科,无一人愿意,那时我是班上的第一名,班主任要我留下,点了另外两名英语不好的学生(班主任教英语)去了文科。就这样,由于爱面子(那时农村孩子还是都倾向学理科)不作出头鸟,就阴差阳错的成了一名理科生,历史不学了,考古学家肯定是当不成了,于是我开始考虑我的人生和理想问题。

2003年春夏之交,有一次因欠学费被学校赶回家,正好是浇麦的季节,于是我帮母亲去麦田里浇地。我们村在寿阳山下有一大片国家一级良田,在我小时候据说收成非常,可是历经多年,收成逐年下降,倒不是种子问题,而是土壤盐碱化和灌溉渠道荒废弃用,于是改用泵和水管来抽水漫灌。由于是山麓上的土地,类似于梯田,从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在浇地时我家田块尾部出现一个大洞,水流哗哗地往地势更低的方向流动。我和母亲当时心急如焚,水流走就是钱溜走,我和母亲赤脚淌在田块里用铁锨奋力堵坑,最终算是勉强堵上了,但是无谓地浪费了大量的水。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深刻地认识到农村的水利状况之差和水利用效率之低。回去后,我更加努力地读书,只为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不再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虽然文理分科后我失去了学科综合优势,但我的理科成绩依然不差,每次考试都能在全年级八百多人理科生中保持年级前十名。2004年6月我信心满满地走进高考考场,答题很顺利,考完后我自己估分700多(满分750分),那时通过《求学》杂志,我已经了解了不少大学的信息,经过暑假在家的思考,我准备报考清华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系。后来,成绩下来,出乎意料,我的分数很低,只有669分,我倍感失落,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面对这不可思议的成绩,我决定复读。后来班主任极力劝阻,建议我不要复读,成绩很高,复读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在邻班一个同学李某的建议下,我填报了武汉大学,志愿也是跟大流随便填写的,第一志愿土木工程,第二志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第三志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全部是清一色的工科专业。在焦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到了录取通知书。打开之后,封面很漂亮,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巍峨壮观;再细看内容,又一次的天不遂人愿,我被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录取,学制五年。这次意外,让我整个人由失落变成了失望。我再次决定复读。班主任闻之后还是出面阻挠,建议我实地考察一番,按照目前的知识储备水平,即使复读,也不急于那么早去。同时我也去咨询了我们村一个在湖北上过大学的哥哥,他说武大很好,全国十大名校,历史和人文底蕴深厚,建议我不要放弃。加之从未出过远门,也想出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于是促成了那次的南下之旅。

2004年9月,我来到武汉大学。在一位学长的带领下办理入学各种手续,学长滔滔不绝地给我讲武大的历史、古朴的建筑、美丽的樱花等等。我机械地应声着,心不在焉,因为我只是来旅游一下。报到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军训,我几次请假,到武大的教务部要求转专业,否则退学。教务部老师耐心的给我分析形势,讲武大多好,我没理会,一直强调不转专业就退学。教务部老师看我冥顽不灵,说尊重我的决定。我说那你退我学费和住宿费吧,我这几天回家。教务部老师以惊愕的目光看着我,最后冷淡地甩了一句:要退的话只能退一半。我大惊,只能退一半??那些钱可是我父母辛苦半生攒的+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凑的,来之不易,怎能来此一游就花掉几千块钱?争执一番后,教务部老师又以规劝的口吻建议我安心留下来,再考一年也许连武大都考不上,好好军训,国庆后会考虑给我转专业。

经过二十天的军训,我已沦陷到大学的自由中不能自拔了,不再有班主任老师的查夜,不再有早起晚睡的奋战,不再有三点一线的紧张,加上老师和父母的劝阻与建议,我决定不再去过那苦闷单调的高三,一心寄希望于转专业。司马光曾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看来,这话用在生活的苦与乐趋向上一样适用。从国庆开始,我就一直奔波在医学院与教务部之间办转专业的事,个中滋味,实难倾诉,简直是“罄竹难书”。在转专业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

不读医学,那读什么?这时,曾经那个华丽丽的“考古学家”的梦想又一次向我招手,这个令我一直痴情、一心向往的行当,那时真是对我构成了极大的诱惑。经过长时间痛苦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我决心放弃这个梦想,一是我高二之后就没再接触历史课程,二是我想把这份爱好当成纯粹的、纯洁的爱好,而不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忍痛割爱后,我开始考虑我下一步该将自己锦瑟的年华挥洒在什么专业上。几经比较权衡,那年浇地的情景最终令我下定决心,转到水利水电学院攻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2005年3月,我如愿转入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类专业,实现了从医生向工程师的华丽转身。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多条战线上开花结果,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2006年7月,大类专业细化,我毅然选择了农业水利工程,从此一生都烙上了“农水”的印子。

2008年9月,我顺利攻读本校研究生。在选取导师时,我毅然选择了王长德教授。早在大三刚分专业后,我就曾跟我的辅导员刘文彬老师聊起过将来的规划,刘老师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举世瞩目,王长德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有很多建树。庆幸的是,一切按照原先预想的在进行,我如愿成为了王老师的学生,而且是关门弟子。经过半年的入门学习,我对即将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我认为自己愿意从事这个领域,愿意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毕生精力贡献于祖国的调水事业,于是经过申请和考核,我如愿成为了“1+4”硕博连读研究生。

从2008年9月至今,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王老师在给了我诸多的指导、关心和帮助,在思想上引导、学术上指导,为人上向导,使我在做人做事做学问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王老师经常教导我:“我们研究的是实际工程问题,所以不光要有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使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在得到一个新点子之后,不能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有多对,而是要想一想这个点子对不对,全面不全面,完善不完善,还有哪些问题,如何进行验证?”如此的言传身教,让我感受、领会并继承了这份治学的严谨和求是精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导师多次进行指点和提出宝贵的建议,并为我提供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今天,在我进行具体的论文写作时,我更是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建议和资料的重要性。同时,对于这五年中曾经给予指导和帮助的管光华老师、冯晓波老师、姚雄师兄、丁志良师兄、刘孟凯师兄,也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读研之初,本是雄心壮志地想在调水工程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想法没有实现,有待工作后进一步完成。宽慰地讲,不负流年,尽吾志而无悔吧。在论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时间较短,成文仓促,难以做到尽

善尽美,多少会留有遗憾。我想,在毕业工作之后,我的学生时代虽告终结,但学习无止境,我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调水工程领域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最新前沿,不断提高认识,完善知识框架。

毕业前夕,导师建议我留校工作。学院的李坤老师和辅导员左志香老师也在我留校的事情上给予了大量无私的关心、坚定的支持和有益的建议,真心表示感谢。做一名桃李满园的人民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令我向往,但也让我“望而生畏”,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不足担当这份光荣的职业。我希望先出去闯一闯、看一看,增加阅历和体验,更多地接触工程实践,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从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启发理论上的创新。

最后,回想自己从中学到现在走过的十几载光阴,感慨万千。从立志于做一名考古学家,到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医学生,最后又因缘际会地立志于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世界变化太快,有过无奈,有过徘徊,但是现实来时必须要释怀。当年那个北方少年,文理兼修,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报着旅行的心态南下,未曾想一待九载,韶华时光,悉洒于此。不经意的人生安排,同样可以活出精彩。

少年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无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九载珞珈,不负韶华。今天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相关内容

  • MBA故事 | 尚思辰:飞翔的雄鹰 就要舍弃压住翅膀的黄金
  • ? 点击上方"蓝色字"可关注我们! MBA2010 2005年,尚思辰(Eva Shang)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之后去了美国,在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进行博士后项目的科学研究:2007年,在做出回国工作的决定时,她只有一个要求:不做纯研发,要离市场更近一些:2014年,Ev ...

  • 对于中国农村大量土地荒芜的思考与建议1
  • 对于中国农村大量土地荒芜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曹馨戈 "民以食为天",一句话道尽了粮食对人类的重要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粮食的不可或缺使农业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可近多年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南方农村,耕地抛 ...

  • 复兴之路观后感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复兴之路观后感:在复兴之路上感受变迁触摸幸福
  • 昨晚,央视一套推出的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落下帷幕."震撼"."激动"."落泪",这是很多网友在形容他们对<复兴之路>观后感时用的词语."有着广袤土地.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 ...

  • 中国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已经走入绝境!
  • 旅德学者.国土规划画专家王维洛指出,无度的开发河流.追求GDP的增长以及对原始森林的破坏,是造成中国旱灾洪灾的最大原因,特别是对西藏高原的破坏,把中国保命的水塔给毁坏了,中国的经济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近日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出,今年入夏以来,大陆四分之三的省份都遭洪水侵袭,所有数据均写下 ...

  •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 ...

  • 鲑鱼重返莱茵河
  • 12个人能管理好和条横跨9个国家的国际河流吗? 莱茵河是目前世界公认治理和开发得最好的一条河,是河流文明最新的结晶.其成功经验,被人们称为:1 先污染后治理的典范:2 国际合作治理河流的典范:3 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瑞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德国鲁尔工 ...

  •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 第一单元 1追寻人类文明足迹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让学生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关隘自然,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捕鱼,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成就时.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热爱和保护热情,增强保护自然.保护文明遗产的责任感. 能力:通过学生的搜集 ...

  • 冀教版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1追寻人类文明足迹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让学生在走进世界的过程中,关隘自然,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捕鱼,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的人类文明成就时.劳动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热爱和保护热情,增强保护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