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飞机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轰炸机从第一架装备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期间中国飞机制造者们在极端困难、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吃透了整套轰炸机研制技术,为我国新一代隐形轰炸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轰-6飞机已经俨然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一座丰碑。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带队去莫斯科访问,面对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援助的现状。他向斯大林寻求帮助,在经过艰难谈判后,终于确定了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周恩来与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正式签订,按照条约第一条“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的内容,苏联于1957年帮助中国建设了第一个中程轰炸机制造厂,并同意授权生产图-16飞机,将技术资料提供给中国。
中国在得到这些帮助后,于1959年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架轰炸机,命名为轰-6,作为中国最新型的秘密武器,轰-6项目得到了军委的高度重视,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多次批示视察该飞机的生产制造。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苏联的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合用军港等事宜妄图将中国变为苏联只负责生产粮食而不自主独立的保护国,且反对中国制造自己的核武器。中苏开始交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定期限原本是30年,到1980年截至,然而苏联却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的技术专家,而对原本答应的轰-6配件也不再予以提供,轰-6飞机的生产陷入停滞。
中国的科学家们没有灰心,他们利用已经得到的技术资料,用原始的草稿纸算,算盘敲等原始方法,土法上马,攻克了大部分的轰-6制造的难题。然后此时,还有个最大的拦路虎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图-16轰炸机用的PⅡ-3M发动机。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材料工程和精密的机场大量欠缺,没有办法制造良好发动机用关键部件,而建国后优先制造火箭发动机的思路也影响到航空发动机工业,使其研制比较滞后。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担子压在了哈尔滨、沈阳和西安三家航空发动机厂身上,他们利用对外购买、手工加工等各种办法在1963年开始零部件的生产研制。
1965年开始正式研发,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PⅡ-3M发动机,被命名为涡喷-8。1968年,涡喷-8被装到了轰-6上实现了首飞,在之后的改进中,他们又攻克了零部件使用寿命,发动机推力稳定等一个个难题,最终掌握了轰-6全套技术。在1978年,实现了轰-6飞机的量产,并先后发展了甲、乙、丙、丁等各种型号。苏联人的封锁没有让轰-6流产,反而逼我们独立自主的拥有了轰炸机研发制造能力。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中美蜜月期来临,西方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军工技术以抗衡苏联。中国借着这个大势,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进口了发达国家的机床,因此在90年代开始对轰-6也进行了改进。从轰-6F开始,全面改造轰-6的航电系统、安装新型导航系统,加装雷达警戒系统、干扰系统。这些改造不但提高了轰-6飞机的生存能力,而且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使飞机的载弹量从增加不少。
面对轰-6飞机速度慢,雷达反射截面积大,临空轰炸生存率低的特点,我国开始对其进行防区外导弹发射平台改造,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装备的轰-6H和轰-6M机型,发动机也从涡喷-8换成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这使得两款老飞机的作战半径拓展到3500公里,能够搭载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长剑“系列导弹对美国第二岛链特别是核心的关岛形成严重威胁。
最新的轰-6K型飞机在换装了D-30KP-2发动机,是的作战半径拓展了1000公里,减少了一般飞行员数量(6名减为3名),座舱仪表全部实现液晶电子显示。这些措施使其载弹量增加了50%,在加装数据链和卫星导航之后,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信息化的空中打击平台,与当初的图-16有天壤之别。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们中国飞机设计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和汗水造就的,设计轰炸机的经验已经积累下来,而我国设计隐形机的经验也已经日趋成熟。二者结合的那天,就是我国新型隐形战略轰炸机横空出世之日。
全文完,谢谢欣赏。欢迎关注军事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
轰-6飞机作为目前中国唯一的轰炸机从第一架装备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这期间中国飞机制造者们在极端困难、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吃透了整套轰炸机研制技术,为我国新一代隐形轰炸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轰-6飞机已经俨然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一座丰碑。
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带队去莫斯科访问,面对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援助的现状。他向斯大林寻求帮助,在经过艰难谈判后,终于确定了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周恩来与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正式签订,按照条约第一条“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的内容,苏联于1957年帮助中国建设了第一个中程轰炸机制造厂,并同意授权生产图-16飞机,将技术资料提供给中国。
中国在得到这些帮助后,于1959年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了自己的第一架轰炸机,命名为轰-6,作为中国最新型的秘密武器,轰-6项目得到了军委的高度重视,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多次批示视察该飞机的生产制造。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苏联的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合用军港等事宜妄图将中国变为苏联只负责生产粮食而不自主独立的保护国,且反对中国制造自己的核武器。中苏开始交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约定期限原本是30年,到1980年截至,然而苏联却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的技术专家,而对原本答应的轰-6配件也不再予以提供,轰-6飞机的生产陷入停滞。
中国的科学家们没有灰心,他们利用已经得到的技术资料,用原始的草稿纸算,算盘敲等原始方法,土法上马,攻克了大部分的轰-6制造的难题。然后此时,还有个最大的拦路虎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图-16轰炸机用的PⅡ-3M发动机。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材料工程和精密的机场大量欠缺,没有办法制造良好发动机用关键部件,而建国后优先制造火箭发动机的思路也影响到航空发动机工业,使其研制比较滞后。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担子压在了哈尔滨、沈阳和西安三家航空发动机厂身上,他们利用对外购买、手工加工等各种办法在1963年开始零部件的生产研制。
1965年开始正式研发,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PⅡ-3M发动机,被命名为涡喷-8。1968年,涡喷-8被装到了轰-6上实现了首飞,在之后的改进中,他们又攻克了零部件使用寿命,发动机推力稳定等一个个难题,最终掌握了轰-6全套技术。在1978年,实现了轰-6飞机的量产,并先后发展了甲、乙、丙、丁等各种型号。苏联人的封锁没有让轰-6流产,反而逼我们独立自主的拥有了轰炸机研发制造能力。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中美蜜月期来临,西方向中国输送了大量的军工技术以抗衡苏联。中国借着这个大势,掌握了许多先进的电子技术、材料技术、进口了发达国家的机床,因此在90年代开始对轰-6也进行了改进。从轰-6F开始,全面改造轰-6的航电系统、安装新型导航系统,加装雷达警戒系统、干扰系统。这些改造不但提高了轰-6飞机的生存能力,而且大大减轻了飞机重量,使飞机的载弹量从增加不少。
面对轰-6飞机速度慢,雷达反射截面积大,临空轰炸生存率低的特点,我国开始对其进行防区外导弹发射平台改造,最终形成了目前我国装备的轰-6H和轰-6M机型,发动机也从涡喷-8换成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这使得两款老飞机的作战半径拓展到3500公里,能够搭载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长剑“系列导弹对美国第二岛链特别是核心的关岛形成严重威胁。
最新的轰-6K型飞机在换装了D-30KP-2发动机,是的作战半径拓展了1000公里,减少了一般飞行员数量(6名减为3名),座舱仪表全部实现液晶电子显示。这些措施使其载弹量增加了50%,在加装数据链和卫星导航之后,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信息化的空中打击平台,与当初的图-16有天壤之别。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我们中国飞机设计师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和汗水造就的,设计轰炸机的经验已经积累下来,而我国设计隐形机的经验也已经日趋成熟。二者结合的那天,就是我国新型隐形战略轰炸机横空出世之日。
全文完,谢谢欣赏。欢迎关注军事微信公众号:云上的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