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0919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周练2012-9-19

一、选择题(小题3分)

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3、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4、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5、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6、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8、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1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 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13、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证券的合法地位 14、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了农则日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6、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7、史学家胡绳指出,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间势力,“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以下史实中有利于中共争取中间势力的有①八七会议纠正党内右倾错误②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③促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④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图4中的

图4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19、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2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1、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笔着两中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有爱地握手。此事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7分)

22、(2011年上海市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

23、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24、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5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周练2012-9-19

二、非选择题

25、(2011年上海市文综3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下列会议与其对应的主题之间连线。(8分)

26、—份护照《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

28、(2011年北京卷文综37—(3)、(4))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

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清末明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 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4.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5.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6.《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7.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4)(开放性试题)选择主题示例: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略,与所提炼主题思想一致即可)简要阐释:(略,言之有理即可)

29、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 贡献: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里理论。 一、选择题 2010年高考题

1.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

9.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

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8.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 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二、非选择题

18.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11.“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12.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3.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4.(10年全国卷1)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6.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2)正义的要求(3分)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3)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一、选择题2009年高考题

1.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3.下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C.光绪帝 D.宣统帝

9.“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0.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12.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高$考`试(题﹤库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3.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1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5.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5.(山东文综)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

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

不明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诺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17.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8.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挤。”

(注:

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6.(天津文综)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周练2012-9-19

一、选择题(小题3分)

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浙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2、(2011年北京卷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3、图五是抗日战争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4、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损害身体,削弱军队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5、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扯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清廷的意图不包括A.收回通商口岸 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 D.挽救国家危亡

6、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 D.八一三事变以后

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霸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8、 “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1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1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12、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 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13、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证券的合法地位 14、图5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5、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了农则日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C.北伐战争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6、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17、史学家胡绳指出,国共两党之间还有一大片很重要的中间势力,“革命能胜利,是因为我们党把中间势力拉过来了。”以下史实中有利于中共争取中间势力的有①八七会议纠正党内右倾错误②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③促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④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校拟组织学生到徐向前等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旧址寻访革命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他们前往的地区位于图4中的

图4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19、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国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这一时期的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A.游击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

2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1、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笔着两中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他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有爱地握手。此事①发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②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③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④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A.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印,即可凭此护照进入内地游历。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

本领事遵行两国议定争约章程第八款,内裁:准许法国人请照赴内地游历等因.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熙,准其前往.故请顿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庶臻妥协,以示照给本成遵约章毋违,永垂不朽也。

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7分)

22、(2011年上海市文综29)如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五四运动的发生B.红色政权的建立C.抗日战争的爆发D.解放战争的胜利

23、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24、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5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5分)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周练2012-9-19

二、非选择题

25、(2011年上海市文综3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指引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下列会议与其对应的主题之间连线。(8分)

26、—份护照《天津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从领事馆取得护照,经当地海关道盖

28、(2011年北京卷文综37—(3)、(4))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

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清末明初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 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若其书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4分)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出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4分)

要求: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选择要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4.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 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 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5.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6.《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7.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3)经济政策:殖产兴业。具体措施: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国营模范企业,扶持私人企业发展;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工业化奠定基础。重视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仿效日本,维新变法。(4)(开放性试题)选择主题示例:①主题: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4,5,6②主题: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3,5,11③主题: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3,5,9,10,11,12。补充的新资料:(略,与所提炼主题思想一致即可)简要阐释:(略,言之有理即可)

29、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8分) 贡献: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里理论。 一、选择题 2010年高考题

1.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2..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

9.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

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8.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7.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 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二、非选择题

18.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 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11.“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12.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13.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4.(10年全国卷1)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16.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2)正义的要求(3分)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3)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一、选择题2009年高考题

1.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3.下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的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C.光绪帝 D.宣统帝

9.“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0.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12.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高$考`试(题﹤库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3.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九一八事变之后

1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5.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5.(山东文综)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

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

不明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诺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17.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8.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挤。”

(注:

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6.(天津文综)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相关内容

  • 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
  •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三新课程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 专题一(近代西方侵华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鸦片战争是英国蓄意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开始沦 B .割占中国领土 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 )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 ...

  • 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质检二历史试题
  • 石家庄市2015届高三质检(二)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 ...

  •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目录] 第四章,1800-1900年整体世界逐步形成 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 两次鸦片战争.①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②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结果.影响].③新思想[林则徐.魏源.评价]. 2. 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②过 ...

  • 2018届高三豫西名校联考历史模拟试题
  • 2018届上学期豫西名校联考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苏州的地方志记载:"光绪二十年(1894)前,沪上未有纱厂,苏地盘门外苏纶纱厂亦未兴筑,织布纱线,均手车所纺".直到1894年,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13.39%.& ...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 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思想:礼乐制的崩溃 ...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 ① ② ③ ④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教育: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

  • 高三历史测试题
  • 河南省焦作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24.<资治通鉴>第191卷记载:"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史称"玄武门之变". 高祖李渊被逼退位,李世民 ...

  • 81.韶关市北江中学高三历史专业班07年1月考试题
  • 广东北江中学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2007﹒1.5 命题人:欧阳翰 邹流芳 审题人:欧阳翰 一.选择题(7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1.C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 ...

  •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
  •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 谷传利 11.28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什么样的影响? 3.马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