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方案

怀柔区中医医院优势病种中医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总结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做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总结工

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相关文件精神,为推动我院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中医诊疗方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汇聚全国专家力量,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制订

的技术方案,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实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是持续改进

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临床科室认真对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

案的应用推广和临床疗效总结评估工作,将其作为科室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二、人员安排

为统筹分工,加强管理,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将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特成立优

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马友合 业务院长 负责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副组长:张亮 医务科长 负责对具体

工作进行监管 牛卫洲 医务科员 负责对具体工作进行监管 组员:孙久林、陈少军、齐锡友、谢春荣、王小强、王国范、陶杰、邢天伶 各科室主任

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医务科召开临床科主任会,认真组织学习《通知》精神,明确科室的重点病种,总结

各科室的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路径管理情况。(2013年12月23日)

2、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疗效总结分析的基础数据收集表,布置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

每月完成的目标值。将科室成员的任务分工、人员职责做好。(2013年12月23日)

3、参考《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各科室完成《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并汇总到医务科。(2014年1月7日前)

4、医务科汇总后,综合处理,检查无误后上报。

四、工作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态度去完成此项工作。

2、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此项工作。 2013-12-18 附:

各科室具体人员分工如下: 篇二:参考模板]]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病名(西医病名)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方案 科室名称:

实施时间: 每个科室从本科室的三个优势病种中选择一个病种,写出该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

案;各科根据各科实际情况可参考这个实施方案自行增减。 方案摘要

试验目的

试验设计

受试人群

受试者数量

给药方案

疗程

疗效评价

指标

安全性指标

(必要时选择)

其他指标

(必要时选择)

卫生经济学

指标

试验进度安排: 评价积聚(代偿期肝硬化)【此为医务科选的一个模板病种】中医临床

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

学依据 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计划共入选病例数600例。 符合下列诊断人群: 中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肝硬化(icd-10编码:k 74.601)。

(诊断标准参照诊疗方案) 受试者共300例,对照者300例。 按照重点专科协作组验证的

积聚的中医治疗方案 ≤ 天 (1)主要疗效指标: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2)

次要疗效指标:生化学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 血、尿、便常规、肾功能(bun、cr)、心电

图、 不良事件 肝纤维化指标、病原学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 次均费用、日均费

用、治疗费用比例、药物费用比例、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例、中医特色疗法费用比例、耗

材费用比例、检查费用比例 预计6个月内完成临床试验 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目的

通过标准的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验证积聚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与

安全性,同时考察该路径的卫生经济学因素,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

学依据。

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职责:

负责组织领导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

(二)专家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2.职责

负责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专业技术指导。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

2.职责

负责完成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任务。

一、 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

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

(1)临床诊断

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

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u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gt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①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

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②肝硬化影像学诊断:b超检查可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

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

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2)病原学诊断

乙肝肝硬化: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

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丙肝肝硬化: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者可诊断。 其他肝硬化:

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硬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及再

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

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胁肋灼痛。舌苔黄腻, 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

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

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细。

4.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

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证部分证候或五更泻;肾虚部分证候(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

早泄,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二、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西医诊断:肝硬化(icd-10编码:

k 74.601)。

2、b超表现符合肝硬化改变,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

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

均;

3、实验室检查:alt、ast、ggt中任何一项大于1×uln,白蛋白alb>35g/l,总胆

红素tb<3×uln,肝纤四项中任何二项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

4、可有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5、自愿作为观察对象,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篇三:2012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

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

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

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

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

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

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

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

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

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

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

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

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

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

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

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

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

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

医临床 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

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

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

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

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6515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

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

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

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

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

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

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

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

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试点单位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

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

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篇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

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

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

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

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

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

径病种,3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

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

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针灸推拿科:

组长:包金泉

成员:风椿.

(2)内1科:

组长:王正月

成员:吕志平.马晓欢.吴晓春.欧玲

(3)外科:

组长:崔国峰

成员:崔增秀.贾玉昌.白忠玉

(4)妇产科:

组长:白玉娥

成员:吴晓红.玛莲.宁丽红

(5)内2科: 组长:崔国相

成员:沈波.佟永臣.崔红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

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

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4)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3)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4)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5)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6)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7)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8)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9)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药剂科的职责:

(1)监测合理用药。

(2)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3)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 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1) 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

(2)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

径。医务部、护理部负责临床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信息科(和病案室)负责相关病案信息

收集、统计工作,财务部和医保办负责收费的实时监控。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1、内 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2、外 科:胆囊炎.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3、妇产科: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4.针灸推拿科: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5.内2科:眩晕病.胸痹中医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和

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

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

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

面化、程序化、并相对篇五: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

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

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

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 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

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

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

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

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

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

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

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

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

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

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 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

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

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类证鉴别

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五、治疗方案

一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桂枝、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 枝、乳香、木香。

2、 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3、 痰湿阻络型

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伸筋草、茯苓、蔓荆子、甘 草、生姜、大枣。

4、 肝肾不足型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茯苓、桂枝、防风、 川芎、人参、当归、白芍、生地、甘草。

5、 气血亏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方药 八珍汤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羌活、 鸡血藤、甘草。

二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等。 三 非药物治疗

1. 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 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

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

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眩晕症状的改善。每

日一次。

针刀疗法: 以松解粘连,缓解挛缩。10日一次。

3.运动疗法

1、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例如“米

字养生功”等。

2、现代康复训练,运动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加强颈椎稳定性,运用颈椎检测与训练

系统,对颈椎运动训练。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维生素b1片,

30mg,每日3次,或弥可保片,500ug,每日3次。

2. 牵引疗法。

六、诊疗策略选择

1、辨证要点

颈部疼痛特点、新久虚实及个人体质是其辨证要点。

怀柔区中医医院优势病种中医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总结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关于做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总结工

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相关文件精神,为推动我院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特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中医诊疗方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汇聚全国专家力量,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制订

的技术方案,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实施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是持续改进

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各临床科室认真对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

案的应用推广和临床疗效总结评估工作,将其作为科室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二、人员安排

为统筹分工,加强管理,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将责任落实到科室,落实到人,特成立优

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如下: 组长:马友合 业务院长 负责对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副组长:张亮 医务科长 负责对具体

工作进行监管 牛卫洲 医务科员 负责对具体工作进行监管 组员:孙久林、陈少军、齐锡友、谢春荣、王小强、王国范、陶杰、邢天伶 各科室主任

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医务科召开临床科主任会,认真组织学习《通知》精神,明确科室的重点病种,总结

各科室的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和临床路径管理情况。(2013年12月23日)

2、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疗效总结分析的基础数据收集表,布置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

每月完成的目标值。将科室成员的任务分工、人员职责做好。(2013年12月23日)

3、参考《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体例》和《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

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样稿》,各科室完成《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并汇总到医务科。(2014年1月7日前)

4、医务科汇总后,综合处理,检查无误后上报。

四、工作要求

1、本着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态度去完成此项工作。

2、克服困难,按时完成此项工作。 2013-12-18 附:

各科室具体人员分工如下: 篇二:参考模板]]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病名(西医病名)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方案 科室名称:

实施时间: 每个科室从本科室的三个优势病种中选择一个病种,写出该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

案;各科根据各科实际情况可参考这个实施方案自行增减。 方案摘要

试验目的

试验设计

受试人群

受试者数量

给药方案

疗程

疗效评价

指标

安全性指标

(必要时选择)

其他指标

(必要时选择)

卫生经济学

指标

试验进度安排: 评价积聚(代偿期肝硬化)【此为医务科选的一个模板病种】中医临床

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

学依据 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试验。计划共入选病例数600例。 符合下列诊断人群: 中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肝硬化(icd-10编码:k 74.601)。

(诊断标准参照诊疗方案) 受试者共300例,对照者300例。 按照重点专科协作组验证的

积聚的中医治疗方案 ≤ 天 (1)主要疗效指标:中医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2)

次要疗效指标:生化学指标、肝脾影像学指标。 血、尿、便常规、肾功能(bun、cr)、心电

图、 不良事件 肝纤维化指标、病原学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 次均费用、日均费

用、治疗费用比例、药物费用比例、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例、中医特色疗法费用比例、耗

材费用比例、检查费用比例 预计6个月内完成临床试验 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目的

通过标准的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验证积聚中医治疗方案的疗效与

安全性,同时考察该路径的卫生经济学因素,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该临床路径提供科

学依据。

组织管理

(一)领导小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职责:

负责组织领导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

(二)专家组(病种协作组)

1.组成:

2.职责

负责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专业技术指导。

(三)试点单位

1.成员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

2.职责

负责完成积聚(代偿期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任务。

一、 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

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

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及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

(1)临床诊断

肝硬化代偿期: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

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u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gt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①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

降,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脉高压症。 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脾大,伴有门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②肝硬化影像学诊断:b超检查可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

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

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2)病原学诊断

乙肝肝硬化: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者,可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dna阳性;

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丙肝肝硬化: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者可诊断。 其他肝硬化:

包括酒精性、血吸虫性、肝吸虫性、自身免疫性及代谢性肝硬化等。

3.组织病理学诊断

①活动性肝硬化:肝硬化伴明显炎症,包括纤维间隔内炎症,假小叶周围碎屑坏死及再

生结节内炎症病变。

②静止性肝硬化:假小叶周围边界清楚,间隔内炎症细胞少,结节内炎症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内阻证:皮目黄染,黄色鲜明,恶心或呕吐,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

腹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胁肋灼痛。舌苔黄腻, 脉弦滑或滑数。

2.肝脾血瘀证: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毛细血管扩张;胁下

积块;胁肋久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干口苦,或咽部有异物感。纳

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腹胀;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细。

4.脾虚湿盛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恶心或呕

吐;自汗;口淡不欲饮;面色萎黄。舌质淡,舌体胖或齿痕多,苔薄白或腻。脉沉细或细弱。

5.肝肾阴虚证:腰痛或腰酸腿软;眼干涩;五心烦热或低烧;耳鸣、耳聋;头晕、眼花;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胁肋隐痛,劳累加重;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6.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盛证部分证候或五更泻;肾虚部分证候(腰痛或腰酸腿软,阳痿,

早泄,耳鸣,耳聋等);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舌质淡胖,苔润。脉沉细或迟。

二、纳入标准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西医诊断:肝硬化(icd-10编码:

k 74.601)。

2、b超表现符合肝硬化改变,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

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

均;

3、实验室检查:alt、ast、ggt中任何一项大于1×uln,白蛋白alb>35g/l,总胆

红素tb<3×uln,肝纤四项中任何二项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

4、可有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

5、自愿作为观察对象,填写病人知情同意书。篇三:2012年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

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

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

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

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

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

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

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

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

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

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

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

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

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

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

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

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

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

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

医临床 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在试点病种中

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科相关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组织中

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

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定期向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

位报送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出版发行:010-51296515

四、试点范围

(一)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通过验收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

项目、培育项目。

(二)试点专业、试点病种

1.第二批24个专业105个病种(见附件)。

2.每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培育项目所在科室至少参加1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各医院和科室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试点病种。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2年2月)。

1.印发试点工作方案。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视频会议。

3.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和试点医院、试点科室制订试点实施方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组织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对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进行培训。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各试点医院和试点科室组织

实施试点工作。

3.各试点科室每月组织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各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每2个月组织对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

分析评估,定期召开本协作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会议,就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

讨,交流经验。

5.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不定期召开辖区内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进展情况

进行监督、指导。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定期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

况进行分析评估。

(三)实施工作评估总结(2012年8月)。

1.各试点科室对本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于2012年8月

中旬前将总结材料报送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

2.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各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各试点科室

试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形成总结评估报告,于2012年8月底前报送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试点单位中医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总结。

组织召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研究部署下

一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工作。篇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

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

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

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

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

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

径病种,3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

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

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

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1)针灸推拿科:

组长:包金泉

成员:风椿.

(2)内1科:

组长:王正月

成员:吕志平.马晓欢.吴晓春.欧玲

(3)外科:

组长:崔国峰

成员:崔增秀.贾玉昌.白忠玉

(4)妇产科:

组长:白玉娥

成员:吴晓红.玛莲.宁丽红

(5)内2科: 组长:崔国相

成员:沈波.佟永臣.崔红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

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

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3)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4)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5)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护士职责:

(1)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2)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3)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4)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5)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6)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7)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8)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

(9)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药剂科的职责:

(1)监测合理用药。

(2)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

(3)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 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影像科)职责:

(1) 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

(2)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科主任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长修订护理路

径。医务部、护理部负责临床路径管理的综合考评,信息科(和病案室)负责相关病案信息

收集、统计工作,财务部和医保办负责收费的实时监控。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1、内 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肾病中医临床路径

2、外 科:胆囊炎.胰腺炎中医临床路径

3、妇产科: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4.针灸推拿科: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5.内2科:眩晕病.胸痹中医临床路径

四、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和

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

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

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

面化、程序化、并相对篇五:项痹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 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

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

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

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 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

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活动功能

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

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

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

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

(1) 临床表现: 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

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

球肘,腕管综合征 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 体征: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

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

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

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 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三、 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

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

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 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类证鉴别

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五、治疗方案

一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桂枝、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 枝、乳香、木香。

2、 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3、 痰湿阻络型

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伸筋草、茯苓、蔓荆子、甘 草、生姜、大枣。

4、 肝肾不足型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茯苓、桂枝、防风、 川芎、人参、当归、白芍、生地、甘草。

5、 气血亏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方药 八珍汤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羌活、 鸡血藤、甘草。

二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等。 三 非药物治疗

1. 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 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

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

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其他外治法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中药泡足: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眩晕症状的改善。每

日一次。

针刀疗法: 以松解粘连,缓解挛缩。10日一次。

3.运动疗法

1、颈椎功能训练,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 例如“米

字养生功”等。

2、现代康复训练,运动神经肌肉反馈重建,技术加强颈椎稳定性,运用颈椎检测与训练

系统,对颈椎运动训练。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莫比可胶囊,7.5mg,每日1次;妙纳片,50mg,每日3次;维生素b1片,

30mg,每日3次,或弥可保片,500ug,每日3次。

2. 牵引疗法。

六、诊疗策略选择

1、辨证要点

颈部疼痛特点、新久虚实及个人体质是其辨证要点。


相关内容

  • 二甲评审科室需要准备资料目录
  • 平南同安骨伤医院科室建设资料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1.2 发展战略规划 1.2.1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实施措施 ①2011.2012.2013.2014年科室建设工作计划 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具体措施 ②各科室中医特色治疗实施方案 1.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 ...

  • 最新 重点专科建设要求
  •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以下简称"专科")建设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增强专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 本要求旨在指导专科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作为 ...

  • 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评分标准
  • 云南省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检查评分标准 实得分: 分 实得分 一.基础条件(10分) 项 目 项 目 要 求 专科床位数:二级医院≥15张,三级医院≥40张,或者 1.床位数 高于医院设置病床的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针灸.推拿科室可适当降低要求:专病病床不低于所在科室床位的30%. 共用与专用的诊 ...

  •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相关实施.分 析.总结.评价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疗效评价及总结(2010年) 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中风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

  •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对引导中医医院保持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总结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总体安排和中医药工作总体部署,-继续开 ...

  • 二甲持续改进自查报告
  • 怀远县中医院持续改进活动 自查评估报告 根据省中医管理局.市卫生局要求,我院对照中医院等级评审整改建议开展自查自纠,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为了保证相关专家对我院的检查评估工作能顺利通过,我院成立了以周广春院长为组长的持续改进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在全院进行广泛动员,对照<二级中医医院以& ...

  • 三甲中医院评审工作部分答疑
  • 答疑说明: 2013年2月20日的答疑视频会上,各地提出大量问题,希望能够以文字方式将问题进行解答.经过计算,当天提问的内容达到1万5千2百多行,现以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中医药部分的答疑为主,挑选部分共性问题进行回答,供参考.其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问题及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请各医院与省局或三级医院联系, ...

  • 一级中医骨科医院升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
  • 一级中医骨科医院升二级骨科医院评审标准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依据功能与任务,确定医院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院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 ...

  •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