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更新日期:2012-03-12 访问次数:
2012年全省农业科教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将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着力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切实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和平台,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主要目标是,重点培育3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广38项农业重大技术,建成7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培训1万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培育2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全面推进并建成“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科技创新创业、促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目标,以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两个全覆盖”为重点,在全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掀起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的热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切实加强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种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农业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研究,支撑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强化超级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创新,加快蔬菜、花卉等高效设施农业品种创新选育工作,建设一批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提升自主创新品种推广覆盖面,力争1-2个畜禽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加强生物肥药等农业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在全省认定、授牌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引领能力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业高端生物制品研发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和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智能农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应用,提升农产品生产精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三、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组织实施2012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重点推广38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按照“推广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推进项目集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驻村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创新项目化运行机制,实现实施范围全覆盖、技术推广全方位、产业服务全程化,切实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内涵,按照“规模稳定、产业调优,指导到位、信息快捷,效能提升、农民满意”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突出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社入企,提高农业“三新”技术推广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四、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抢抓国家支持、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的机遇,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力争年底前率先在全国全面建成“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有机衔接,统一标识、统一标语、统一流程、统一标准,树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新形式,在省定现代农业示范村,开展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试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推进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
五、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贯彻落实现代农业“双百双十”人才工程,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争第一批试点建设30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配合省人才办实施好“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技人员培训,培训1万名农技人员。试点推行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深化农业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引导农业职业院校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大名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农职院校与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把园区作为农业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农业人才。联合省人社厅开展全省农技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六、着力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按照《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要求,把农民作为科技普及的重点,努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培训,大力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力争全年培养持证职业农民20万人。其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提高农民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开展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提高组织带动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3万人,提高农民对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全年完成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3万人。实施好农业部阳光工程培训。发展农民学历教育,确保中专招生5000人以上,其中涉农专业生占90%以上。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20万户,提升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
七、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基础上,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引导,围绕现代农业开展全方位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服务。重点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及指导、机械化耕种和收获、动植物疫病防控、设施农业配套、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大力开拓农业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延长服务环节,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需求。
八、努力提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水平。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提高监管工作主动意识,突出监管重点,明确监管职责,确定监管人员,落实监管任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重点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室、安全评价田间试验等源头监管,实现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生产加工监管与市场产品监测工作,强化市、县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监督检查,使检查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应标尽标”,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宣传培训,普及转基因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激励创造、有效应用、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的思路,不断推进育种成果转化为植物新品种权,切实抓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
作者: 更新日期:2012-03-12 访问次数:
2012年全省农业科教和社会化服务工作将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着力建设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切实强化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和平台,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主要目标是,重点培育3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广38项农业重大技术,建成7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培训1万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创业培训5万人,培育20万农业科技示范户;全面推进并建成“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科技创新创业、促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目标,以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两个全覆盖”为重点,在全省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掀起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的热潮,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切实加强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种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加快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智能农业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研究,支撑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强化超级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创新,加快蔬菜、花卉等高效设施农业品种创新选育工作,建设一批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提升自主创新品种推广覆盖面,力争1-2个畜禽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加强生物肥药等农业新兴产业科技自主创新,在全省认定、授牌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引领能力强、研发实力雄厚的生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业高端生物制品研发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和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展智能农业、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应用,提升农产品生产精准化、设施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
三、深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围绕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科技需求,组织实施2012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重点推广38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按照“推广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的组织模式,健全完善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推进项目集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作用,提高技术推广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集成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形成技术推广合力。深入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科教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驻村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创新项目化运行机制,实现实施范围全覆盖、技术推广全方位、产业服务全程化,切实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深化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内涵,按照“规模稳定、产业调优,指导到位、信息快捷,效能提升、农民满意”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突出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社入企,提高农业“三新”技术推广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
四、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抢抓国家支持、省级财政以奖代补的机遇,强化地方政府建设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力争年底前率先在全国全面建成“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把“五有”建设与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有机衔接,统一标识、统一标语、统一流程、统一标准,树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良好形象,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新形式,在省定现代农业示范村,开展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试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推进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服务。
五、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贯彻落实现代农业“双百双十”人才工程,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争第一批试点建设30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配合省人才办实施好“双创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高层次人才。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好农技人员培训,培训1万名农技人员。试点推行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深化农业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引导农业职业院校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大名教师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农职院校与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对接,建立合作关系,把园区作为农业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农业人才。联合省人社厅开展全省农技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六、着力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按照《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要求,把农民作为科技普及的重点,努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方法与现代培训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培训,大力提高现代农业从业者科技素质。继续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力争全年培养持证职业农民20万人。其中,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提高农民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开展农民创业培训5万人,提高组织带动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3万人,提高农民对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万人。全年完成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3万人。实施好农业部阳光工程培训。发展农民学历教育,确保中专招生5000人以上,其中涉农专业生占90%以上。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20万户,提升示范辐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
七、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基础上,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突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引导,围绕现代农业开展全方位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服务。重点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供应及指导、机械化耕种和收获、动植物疫病防控、设施农业配套、农产品营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农业服务业。大力开拓农业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延长服务环节,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技需求。
八、努力提升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水平。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提高监管工作主动意识,突出监管重点,明确监管职责,确定监管人员,落实监管任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重点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试验室、安全评价田间试验等源头监管,实现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对转基因产品生产加工监管与市场产品监测工作,强化市、县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监督检查,使检查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应标尽标”,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宣传培训,普及转基因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激励创造、有效应用、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的思路,不断推进育种成果转化为植物新品种权,切实抓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