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各油田成藏特

鄂尔多斯盆地各油田成藏特征综述

鄂尔多斯盆地各油田成藏特征综述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一套内陆湖盆沉积的碎屑岩, 厚度为500~1200m, 自上而下可划分为10个油层段(长1至长10段) 。其中以长6、长7、长8为重点的石油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多个大储量油田。本文通过对各个油田的储层及成藏特征进行综述,为以后的勘探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 延长组储层 成藏

目 录

一、姬塬油田成藏特征 ..................................................... 1

1. 油田概况 ............................................................................................................... 1

2. 岩性油藏特征 ........................................................................................................ 2

2.1 生烃条件分析 . ........................................................................................... 2

2.2 圈闭特征 . .................................................................................................. 2

2.3 储层特征 . .................................................................................................. 3

二、西峰油田成藏特征 ..................................................... 6

1. 油田概况 ............................................................................................................... 6

2. 油田成藏特征 ........................................................................................................ 8

2.1 储层特征 . .................................................................................................. 8

2.2 成藏规律 . .................................................................................................. 8

三、子长油田成藏特征 .................................................... 10

1. 油田概况 ............................................................................................................. 10

2. 油田成藏特征 .......................................................................................................11

2.1 储层特征 . .................................................................................................11

2.2 油藏组合特征........................................................................................... 12

四、安塞油田 ............................................................ 13

1. 油田概况 ............................................................................................................. 13

2. 油田油藏特征 ...................................................................................................... 14

2.1 储层 . ....................................................................................................... 14

2.2 油藏类型 . ................................................................................................ 14

2.3 油藏特征 . ................................................................................................ 15

五、志丹油田成藏特征 .................................................... 16

1. 油田概况 ............................................................................................................. 16

2. 油田气藏类型及特征............................................................................................ 16

2.1 岩性油气藏 ............................................................................................. 17

2.2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18

参考文献 ................................................................ 20

一、姬塬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西北,区域构造上横跨天环坳陷和陕北斜坡,晚三叠世西北部的盐定三角洲、东北部的安边三角洲与西部的环县三角洲在此交汇,其主力生油层为延长组长8油层组,长8沉积期该地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图1) 。作为姬塬油田最有潜力的储层,长8油层组目前大部分尚处于开发评价阶段。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2-4]为指导思想,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以指导该区后续油气的勘探和开发。

[1]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古地理及构造位置简图(据陈全红

等【1】, 略作修改)

2. 岩性油藏特征

2.1 生烃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大套湖相泥岩沉积,该套地层中泥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平均达2.7%,氯仿沥青“A ”质量分数平均达0.30%,色谱-质谱GC-MS 图谱显示低等水生植物对有机质的贡献多(图2) ,干酪根主要为Ⅰ-ⅡA 型[5],镜质体反射率Ro 在0.7%~1.1%之间, 其有机质处于中等成熟阶段, 为很好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特别是长82也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其w(TOC)平均为1.6%左右, 氯仿沥青“A ”质量分数平均为0.2%左右,高等植物对有机质贡献多(图2) ,干酪根主要为ⅡB 型,Ro 介于0.8%~1.2%之间,其有机质成熟度稍高于长7油层组烃源岩,为较好的烃源岩。长7油层组上覆于长8油层组之上,与长8油层组的泥岩共同构成了该层系优良的烃源岩,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油源基础。

图2 姬塬地区延长组暗色泥岩GC-MS 图谱

2.2 圈闭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部分地区由于受黄土表层的影响,地震资料的品质普遍很差, 分辨率有限,因而很难根据地震资料确定油层组顶面的构造起伏。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顶部为一套凝灰岩, 具有高伽马低电阻的特征,该套凝灰岩在测井曲线上的特征明显而易于识别,且发育稳定并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分布,因而以凝灰岩为标志层,通过计算长8油层组顶面海拔高度编绘其构造等高线图成为可能。编图结果显示,姬塬地区构造顶面图与鄂尔多斯盆地现今构造总趋势一致,主要为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在单斜背景下发育有数个低幅鼻状构造(图3) 。这些鼻状构造

形成于延长组烃源岩大量排烃之前,成因可能与印支运动期-燕山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山系的逆冲作用,特别是盆地东部的逆冲隆升有关。近期勘探成果表明,长8油层组油水关系复杂,似乎难觅规律。但将砂体平面展布图与长8顶面构造图叠合后发现,长8油藏为一以岩性为主的岩性-构造复合型油藏(图3) ,包括两种圈闭类型:①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圈闭发育在鼻状构造带,鼻状枢纽近垂直于砂体延伸方向并控制了圈闭的范围,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圈闭带(图4-A) ;②单一岩性圈闭,圈闭的发育与鼻状构造完全无关,上倾方向及沿西倾单斜走向均为岩性尖灭圈闭带(图4-B) 。姬塬地区长8油藏总体遵循油上水下的规律,但由于岩性遮挡而相对独立,在单斜上发育多个相互独立的油水系统(图3) ,容易给人造成油水系统混乱的错觉。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孔渗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的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和粒内溶孔及微裂缝, 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根据209个样品实测物性资料(表1), 求得其孔隙度、渗透率均值分别为9.92%和1.22×10μm。砂岩压汞实验结果显示(表1), 排驱压力在0.20~2.02 MPa之间, 表明不同样品大孔喉数量相差较大, 储层孔隙结构较差, 而同一砂体排替压力值相差较大(耿116井), 说明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饱和度中值压力在2.12~26.37 MPa 之间, 中值半径在0.03~0.35μm之间, 大部分孔喉半径小于1μm, 其中半径小于0.04μm的束缚孔隙【6-7】所占比例高达27.9%(图5), 反映其渗流性能较差。

-3 2

图3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剖面图(耿24井-耿52井-罗8井)

图4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基本类型

2.3.2 储层垂向特征

长8油层组储层垂向上同时受沉积、成岩作用控制。河道成因的单砂体自下而上粒度一般由粗变细,在成岩早期砂体下部物性要优于砂体中上部,更有利于孔隙水渗流,因而更容易发生钙质胶结而导致物性变差(表1,耿221井砂体A) ,特别是主河道区厚度较大的砂体,往往由多个河道砂体多次叠加而成,造成层内非均质性增强,垂向上物性呈现由好→差的旋回性特征;河道砂体侧翼或单个的(水下) 分流河道砂体由于成岩初期往往不是孔隙水的主要渗流通道,因而不易发生钙质沉淀,物性相对更好一些。

图5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

表1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孔渗测试数据和压汞实验结果

图6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SSC3上升半旋回相域孔隙度(A)、渗透率(B)平面特征

2.3.3 储层平面特征

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编绘的长8油层组小层砂体孔渗平面特征显示,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度为10%左右,平面上,在砂体范围内孔隙度分布无明显差异性(图6-A) ;渗透率在1×10-3~3×10-3μm2之间,平面上,在砂体范围内渗透率明显呈西高东低的变化趋势(图6-B) ,研究区西部储层的物性明显优于东部储层。

二、西峰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西峰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图7) 。该区紧临中生界延长组生烃中心,以长7段为主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油页岩发育。有效烃源岩厚度为120~160m 。有机质类型好,以腐泥型为主, 见少量腐植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4%~8%,氯仿沥青“A ”含量为0.45%~0.63%,总烃含量为0.16%~0.35%。降解率较高,长7段一般大于30%。有机质现今多进入中成熟阶段,镜煤反射率Ro 值为0.7%~0.95%(表2) 。

图7 西峰油田位置

表2 西峰地区延长组长6段至长8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图8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烃强度分布

盆地模拟分析表明,盆地中生界烃源岩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生排油高峰期, 并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生排烃期。目前在全区生烃强度普遍大于50×104t/km2,并在盆地形成一个近西北方向的生烃中心,强度达到(300~500) ×104t/km2(图8) 。

2. 油田成藏特征

2.1 储层特征

(1)岩矿特征 对研究区内47口井286块薄片岩石成分统计结果表明, 长8段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 还有少量长石岩屑砂岩。长主要为绿泥石、高岭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硅质以及粘土等。

(2)孔隙类型 本区砂岩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孔、晶间孔、破裂孔、微孔和微裂隙等。总面孔率为0.5%~9.1%,平均为4.0%。其中,以粒间孔最发育, 占总面孔率的55.8%。在成岩作用阶段,以淋滤、溶蚀为主要作用所形成的长石、岩屑以及杂基溶孔约占总面孔率30%以上。

(3)物性特征 对长8砂岩储层孔隙度资料统计表明,孔隙度一般为5.4%~16.6%,平均为9.9%;渗透率值变化范围为(0.1~36.92) ×10μm,主要集中在(0.6~3.0) ×10-3μm 2。

(4)孔隙结构 压汞资料显示,西峰油田长8-3 28段填隙物段排驱压力为0.1157~

4.5737MPa ,平均值为0.8883MPa ;中值压力为1.1618~63.991MPa ,平均为

8.35MPa ;孔喉中值半径为0.0115~0.6326μm,平均为0.2211μm。

2.2 成藏规律

西峰油田长8期为水退式三角洲沉积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紧临生烃中心,且处于流体势低势区,形成典型的岩性油藏。

(1)西峰油田长8油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三角洲沉积砂体 印支晚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秦祁海槽最后封闭,受印度板块向北推进产生的南北向挤压。与此同时,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产生的右旋剪切作用,最终导致在盆地西缘形成一个狭窄的南北向逆冲带,又称“西部古陆架”。在造山带前陆逆冲过程中,活动的逆冲断面冲出地表,导致地形增高,断层上盘地层不断抬升,逐渐被剥蚀,大量粗碎屑沉积物分别从西、西南部涌入盆地,形成水退式湖泊三角洲。近湖岸线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河口坝的水动力较强,经过波浪和岸流的反复簸选淘洗,形成沉积颗粒粗、分选性好、砂层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经钻探证实,沿三角洲主砂带油层分布稳定,含油性好(图9) 。目前在西峰地区已发现4支三角洲砂体分布带,尤其在崇信-西峰砂体带上已新增长8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467×10t, 控制储量1.3016×10t, 预测储量5473×10t 。

(2)紧临生烃中心又处于地下流体低势区并在区域西倾单斜背景上而有利于石油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为最大湖侵期,湖泊水深面广,沉积484

了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和油页岩,并长期处于稳定埋藏。于晚白垩世未期进入生油高峰,生成大量的油气,并释放出很多酸性水。在异常压力作用的驱动下,酸性水通过砂体粘连和微裂隙等载体被注入长8储层,改善了砂岩的成岩环境,促进了储层中可溶矿物的进一步溶蚀。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后期稳定抬升,形成了区域西倾的大单斜。进入长8层系的油气向东发生区域性运移,遇砂体东侧分流间湾泥质阻挡后,沿主砂体带运移,最终因砂体前方的岩性致密遮挡以及砂体尖灭端的封闭而富集成藏。

图9 西19-西17井延长组长8油藏剖面

三、子长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子长油田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子长县境内,区内含油面积大,油层稳定(图

10)。油田主力产层为中生界上三迭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层埋深一般在500~70om 左右。油田储集层物性极差,油层单层厚度较小,含油性受岩性、岩相、物性等因素控制明显,成藏条件较为复杂,为一小型低渗油田。

图10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

2. 油田成藏特征

2.1 储层特征

2.1.1 沉积特征

研究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具明显的河控型三角洲沉积色彩,属典型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它是子长-安塞三角洲的一部分,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是子长油田储层的骨干砂体。由于三角洲受北东向斜交水系所控制,储层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沿水系方向存在逐渐增高的变化规律。三角洲叶状体在平面上彼北相连,垂向上多期发育、切割叠加,形成了稳定分布的长6油层组储集砂体。

长6油层组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以细-中粒砂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属限制性河道充填沉积。沉积构造主要有低角度交错层理、斜层理、砂纹层理等,粒序层理不是很明显,常见明显的冲刷现象。砂体在剖面上多为上凸下平的透镜体状,厚度10~30m ,宽100~300m 。沿分支河道砂体厚度较大,向两侧变薄,逐渐过渡为河道间沉积。平均上砂体常呈宽带状或树枝状。

2.1.2 岩石学特征

子长油田主力油层组长66油层组主要为一套由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所组成的

砂体,其岩性主要为中一细粒长石砂岩,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其次为斜长石。储层分选中等到好,为次棱角状到次圆状磨圆。绿泥石、方解石及硅质胶结物主要以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局部有基底式胶结。石英及长石次生加大较为常见,对粒间孔隙产生较大破坏。

2.1.3 孔隙类型

通过铸体薄片的观察与分析,子长油田长。储层孔隙较为发育,面孔率一般在5%~15%,孔隙类型较为丰富,但以次生孔隙为主。

(1)粒间孔隙 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间孔隙,该类孔隙占总孔隙的60%~90%,主要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中,由颗粒和填隙物局部溶蚀而形成的粒间孔隙连通性较好。

(2)粒内孔隙 主要为长石等不稳定颗粒内部组分被部分溶蚀而形成,其溶蚀沿解理缝较为发育,局部有强烈的溶蚀。

(3)胶结物孔隙 主要为方解石和绿泥石胶结物内存在的孔隙,其个体细小,常成团块状被包含在粒间孔隙中,对粒间孔隙起着分割、堵塞的作用。

2.2 油藏组合特征

由于本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陕北斜坡一级构造单元上,区域构造为倾角极小的大型西倾单斜,无典型的构造圈闭,仅分布有一些因差异压实而引起的东西向鼻状构造。以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为主体的沉积条件和复杂的成岩作用造就了本区油藏以岩性圈闭为主的储油特征。其油气藏组合的形成和分布与河道砂体局部加厚形成的差异压实构造、砂体内部结构变化、上倾岩性尖灭以及成岩作用有关,油藏类型主要有差异压实构造油藏、透镜体岩性油藏、渗透性差异岩性油藏、岩性尖灭油藏及成岩圈闭油藏(图11) 。

图11 子长油田油藏类型示意图

四、安塞油田

1. 油田概况

安塞油田位于陕西省安塞县内,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中部,平均海拔800~1200m 。巨厚的黄土经地表迳流长期侵蚀,形成塬、梁、峁、沟等复杂地貌,交通不便(图12) 。该区一月平均气温-3~10℃,七月平均气温22~24℃,全年无霜期五个月左右。年平均降雨300~600mm ,属干旱少雨地区。区内水系属延河上游,多为细小支流,水量甚小,不足农业灌溉之用。

图12 研究区位置图

2.1 储层

安塞油田的主要产层属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砂泥岩地层,厚约800~1000m 。纵向上可划分为长1-长

层为长6,次为长4+5和长2。

长6油层以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为主,厚约100m ;属平原河流亚相,砂层发育,砂层累计厚度约为70于米;长4+5属平原河流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过渡形沉积。 10十个油层组。主要含油

2.2 油藏类型

安塞油田主要有成岩后生圈闭油藏,岩性-构造油藏,透镜状砂岩油藏三种基本类型。

①成岩后生圈闭油藏:以平桥油藏为代表。该油藏北部及东部环形地带,由于石英、长石颗粒受强烈的压溶嵌合,形成压嵌再生致密带,构成油藏北、东方向遮挡;油藏东南部砂体中浊沸石未经溶蚀,仍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形成蚀沸石胶结型的致密带,而构成该油藏东南方向的封闭;油藏的西部处于区域构造背景的低部位,是否存在岩性或成岩圈闭因素尚待进一步认识。

②岩性—构造油藏:这类油藏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以王窑油藏最典型。油藏东部的上倾方向有一低渗致密带,如东部含油边界的塞84井砂岩渗透率仅(0.64~0.7)×10-3μm 2,塞75井岩性已相变为泥岩含量很高的细粉砂岩。油藏的北部边界(如塞96)和南部边界(如塞6、塞58)为岩性致密带遮挡。油藏的西部边界为水边封闭,西部的塞95井日产水46.9m 3,塞90井日产水18.2 m 3 。油藏中部存在局部高点,实为朵状砂体主体部位因岩性差异而形成的。因此,王窑油田是一个东、南、北三面为岩性致密带遮挡,西面存在低渗边水的岩性—构造油藏。

③透镜状砂岩油藏:这类油藏基本上受沉积因素制约,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与砂体厚度等值线变化趋势一致,如侯市富集区块就属于此种类型。该油藏受三角洲前缘朵状砂体控制,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反映为一朵状形状,表明油层的分布与砂体的展布有内在的联系。尽管该油藏也存在进东西向低缓鼻状隆起,但对油层的分布无任何控制作用。油藏的西、南边界,是朵状砂体向这两个方向变为泥岩而形成的岩性遮拦,油藏的东部上倾方向则是一条岩性致密带,油藏的北部边界尚未探明,推测与岩性变化油关。

安塞油田油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各油层基本上属于同一压力系统下的低压油藏。油藏原始地层压力

8.31Pa ~9.6MPa 之间,通常低于静水柱压力2~3MPa ,压力系数0.7~0.9。

②各油藏温度属于正常地温梯度。据24口井26个油藏在不同深度上实测的地温资料整理结果,得到油层温度(t )与地层深度(D )的关系式:t=0.02649D+16.6688。油藏地温梯度为2.65℃/100 m。.

③油藏驱动类型以溶解气驱为主。台内湖湘三角沉积体系是安塞油田形成的基本地质背景,油藏的分布严格受沉积环境、岩相岩性特征所制约,总体上属岩性油藏范畴。油田区内的局部构造往往与沉积时的岩性差异而形成差异压实有关,因此,油藏中的边水、底水一般不活跃,仅王窑油藏西部边界存在不活跃的边水。地饱压差仅2.9~3.7mPa ,弹性驱动能量较少,绝大多数油藏的驱动类型是以溶解气驱动为主。

④油层饱和压力较低。以长6油层为例,其油层饱和压力4.65~6.79MPa ,油气比54~76m /t。体积系数1.15~1.21。3

五、志丹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志丹油田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境内, 其南与甘泉县相接,东与安塞县毗邻(图13)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南部。该盆地构造形态总体为一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南北向不对称矩形台坳型盆地。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仅盆地西缘冲断构造带褶皱断裂比较发育。地层总体为一西倾单斜,比较稳定,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由下侏罗统延安组转为上三叠统延长组。

图12 研究区位置图

2. 油田气藏类型及特征

志丹油田的的主要产层属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主力生油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

组。孔隙度最小为3.36%,最大为18.38%。主要分布在8.0%~16%之间。平均为10.51%,渗透率最大值为6.05×10-3μm 2,最小值为0.003×10-3μm 2,主要分布在0.01×10-3μm 2~2.0×10-3μm 2之间,平均值为0.49×10-3μm 2,属于低孔超低渗储集层。长6油藏由于受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复合沉积砂体纵横向的交错叠置变化,油藏类型主要为隐蔽油气藏。此次研究认为区内长6油气藏主要类型为:①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②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③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④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2.1 岩性油气藏

由于区内处于相对稳定的陕北斜坡上,地层整体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仅局部发育一些低幅鼻褶构造。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与泥岩盖层在纵横向叠置变化,致使区内圈闭类型主要为空间上岩性及物性突变形成的岩性圈闭,油藏类型也主要为岩性油藏。其中以砂岩上倾尖灭及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较为普遍。

2.1.1 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这类油藏以区内东西向S892-1井—S994-1井—S985-3井长61油藏剖面为例(图13) 。含油砂体由S892-1井向S985-3井逐渐变薄并势于尖灭,由于储集体上倾方向渗透率变差而造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于此而形成油气藏。

图13 志丹油田长6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2.1.2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这类油藏以区内南北向S881-2井-S882-1井-S985-3井长2

6油藏剖面为例

(图14) 。由于透镜体储集层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周围被非渗透性泥岩所包围从而形成岩性圈闭。这类油藏在区内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泥包砂”及远砂坝中,一般油藏规模较小,易见于长62、长62亚油层组之内。

2.1.3 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

由于同一砂体渗透率相差较大,油气储集主要靠渗透率的变化而实现。也就是说渗透率相对高的储集体中油气聚集,而渗透率低的致密层则形成遮挡条件。这类油藏在区内普遍存在,见东西向S929井—S982-2井—S986井长6油藏剖面(图15) 。

图14 志丹油田长6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图15 志丹油田长6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

2.2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区内局部部位发育低幅鼻褶构造,这些低幅鼻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往往与储集相带相匹配,在双重因素控制下形成复合圈闭,两者共同制油藏的规模及具体形态。

此类油藏以双884井区长4

6油藏为例(图16) 。该油藏主体处于低幅鼻褶构

造轴部,砂体相对较厚。其轴部双982-4井、双884-1井含油饱和度高达55%左右,砂岩厚度>14m,甚至高达18m 。而其侧翼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砂体也相对减薄。该油藏孔隙度最大值11.16%,最小值8.48%,平均值为9.65%,渗透率最

大值0.329×10-3μm 2,最小值0.138×10-3μm 2,平均值为0.212×10-3μm 2,储集物性较差。

图16 志丹油田长6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

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656-663.

[2] ross T A ,Lessenger M A.Sediment volume partitioning :Rationale for

stratigraphic model evalu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C]∥Anon.Norwegian Petroleums-ForeningConference Volume ,[S.l.]:[s.n.],1996:1-24.

[3]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

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4]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6):641-647.

[5] 肖七林,何生,李水福.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综述[J].地质

科技情报,2005,24(3):60-66.

鄂尔多斯盆地各油田成藏特征综述

鄂尔多斯盆地各油田成藏特征综述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一套内陆湖盆沉积的碎屑岩, 厚度为500~1200m, 自上而下可划分为10个油层段(长1至长10段) 。其中以长6、长7、长8为重点的石油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现了多个大储量油田。本文通过对各个油田的储层及成藏特征进行综述,为以后的勘探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 延长组储层 成藏

目 录

一、姬塬油田成藏特征 ..................................................... 1

1. 油田概况 ............................................................................................................... 1

2. 岩性油藏特征 ........................................................................................................ 2

2.1 生烃条件分析 . ........................................................................................... 2

2.2 圈闭特征 . .................................................................................................. 2

2.3 储层特征 . .................................................................................................. 3

二、西峰油田成藏特征 ..................................................... 6

1. 油田概况 ............................................................................................................... 6

2. 油田成藏特征 ........................................................................................................ 8

2.1 储层特征 . .................................................................................................. 8

2.2 成藏规律 . .................................................................................................. 8

三、子长油田成藏特征 .................................................... 10

1. 油田概况 ............................................................................................................. 10

2. 油田成藏特征 .......................................................................................................11

2.1 储层特征 . .................................................................................................11

2.2 油藏组合特征........................................................................................... 12

四、安塞油田 ............................................................ 13

1. 油田概况 ............................................................................................................. 13

2. 油田油藏特征 ...................................................................................................... 14

2.1 储层 . ....................................................................................................... 14

2.2 油藏类型 . ................................................................................................ 14

2.3 油藏特征 . ................................................................................................ 15

五、志丹油田成藏特征 .................................................... 16

1. 油田概况 ............................................................................................................. 16

2. 油田气藏类型及特征............................................................................................ 16

2.1 岩性油气藏 ............................................................................................. 17

2.2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18

参考文献 ................................................................ 20

一、姬塬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姬塬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西北,区域构造上横跨天环坳陷和陕北斜坡,晚三叠世西北部的盐定三角洲、东北部的安边三角洲与西部的环县三角洲在此交汇,其主力生油层为延长组长8油层组,长8沉积期该地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图1) 。作为姬塬油田最有潜力的储层,长8油层组目前大部分尚处于开发评价阶段。笔者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2-4]为指导思想,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以指导该区后续油气的勘探和开发。

[1]

图1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古地理及构造位置简图(据陈全红

等【1】, 略作修改)

2. 岩性油藏特征

2.1 生烃条件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大套湖相泥岩沉积,该套地层中泥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平均达2.7%,氯仿沥青“A ”质量分数平均达0.30%,色谱-质谱GC-MS 图谱显示低等水生植物对有机质的贡献多(图2) ,干酪根主要为Ⅰ-ⅡA 型[5],镜质体反射率Ro 在0.7%~1.1%之间, 其有机质处于中等成熟阶段, 为很好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特别是长82也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其w(TOC)平均为1.6%左右, 氯仿沥青“A ”质量分数平均为0.2%左右,高等植物对有机质贡献多(图2) ,干酪根主要为ⅡB 型,Ro 介于0.8%~1.2%之间,其有机质成熟度稍高于长7油层组烃源岩,为较好的烃源岩。长7油层组上覆于长8油层组之上,与长8油层组的泥岩共同构成了该层系优良的烃源岩,为岩性油藏的形成奠定了油源基础。

图2 姬塬地区延长组暗色泥岩GC-MS 图谱

2.2 圈闭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大部分地区由于受黄土表层的影响,地震资料的品质普遍很差, 分辨率有限,因而很难根据地震资料确定油层组顶面的构造起伏。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顶部为一套凝灰岩, 具有高伽马低电阻的特征,该套凝灰岩在测井曲线上的特征明显而易于识别,且发育稳定并在整个研究区都有分布,因而以凝灰岩为标志层,通过计算长8油层组顶面海拔高度编绘其构造等高线图成为可能。编图结果显示,姬塬地区构造顶面图与鄂尔多斯盆地现今构造总趋势一致,主要为一西倾的单斜构造,在单斜背景下发育有数个低幅鼻状构造(图3) 。这些鼻状构造

形成于延长组烃源岩大量排烃之前,成因可能与印支运动期-燕山运动期盆地周缘构造山系的逆冲作用,特别是盆地东部的逆冲隆升有关。近期勘探成果表明,长8油层组油水关系复杂,似乎难觅规律。但将砂体平面展布图与长8顶面构造图叠合后发现,长8油藏为一以岩性为主的岩性-构造复合型油藏(图3) ,包括两种圈闭类型:①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圈闭发育在鼻状构造带,鼻状枢纽近垂直于砂体延伸方向并控制了圈闭的范围,上倾方向为岩性尖灭圈闭带(图4-A) ;②单一岩性圈闭,圈闭的发育与鼻状构造完全无关,上倾方向及沿西倾单斜走向均为岩性尖灭圈闭带(图4-B) 。姬塬地区长8油藏总体遵循油上水下的规律,但由于岩性遮挡而相对独立,在单斜上发育多个相互独立的油水系统(图3) ,容易给人造成油水系统混乱的错觉。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孔渗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的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孔、次生粒间和粒内溶孔及微裂缝, 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根据209个样品实测物性资料(表1), 求得其孔隙度、渗透率均值分别为9.92%和1.22×10μm。砂岩压汞实验结果显示(表1), 排驱压力在0.20~2.02 MPa之间, 表明不同样品大孔喉数量相差较大, 储层孔隙结构较差, 而同一砂体排替压力值相差较大(耿116井), 说明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饱和度中值压力在2.12~26.37 MPa 之间, 中值半径在0.03~0.35μm之间, 大部分孔喉半径小于1μm, 其中半径小于0.04μm的束缚孔隙【6-7】所占比例高达27.9%(图5), 反映其渗流性能较差。

-3 2

图3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剖面图(耿24井-耿52井-罗8井)

图4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基本类型

2.3.2 储层垂向特征

长8油层组储层垂向上同时受沉积、成岩作用控制。河道成因的单砂体自下而上粒度一般由粗变细,在成岩早期砂体下部物性要优于砂体中上部,更有利于孔隙水渗流,因而更容易发生钙质胶结而导致物性变差(表1,耿221井砂体A) ,特别是主河道区厚度较大的砂体,往往由多个河道砂体多次叠加而成,造成层内非均质性增强,垂向上物性呈现由好→差的旋回性特征;河道砂体侧翼或单个的(水下) 分流河道砂体由于成岩初期往往不是孔隙水的主要渗流通道,因而不易发生钙质沉淀,物性相对更好一些。

图5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

表1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孔渗测试数据和压汞实验结果

图6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SSC3上升半旋回相域孔隙度(A)、渗透率(B)平面特征

2.3.3 储层平面特征

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编绘的长8油层组小层砂体孔渗平面特征显示,长8油层组储层孔隙度为10%左右,平面上,在砂体范围内孔隙度分布无明显差异性(图6-A) ;渗透率在1×10-3~3×10-3μm2之间,平面上,在砂体范围内渗透率明显呈西高东低的变化趋势(图6-B) ,研究区西部储层的物性明显优于东部储层。

二、西峰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西峰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图7) 。该区紧临中生界延长组生烃中心,以长7段为主的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及油页岩发育。有效烃源岩厚度为120~160m 。有机质类型好,以腐泥型为主, 见少量腐植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泥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4%~8%,氯仿沥青“A ”含量为0.45%~0.63%,总烃含量为0.16%~0.35%。降解率较高,长7段一般大于30%。有机质现今多进入中成熟阶段,镜煤反射率Ro 值为0.7%~0.95%(表2) 。

图7 西峰油田位置

表2 西峰地区延长组长6段至长8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图8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烃强度分布

盆地模拟分析表明,盆地中生界烃源岩从早白垩世开始进入生排油高峰期, 并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生排烃期。目前在全区生烃强度普遍大于50×104t/km2,并在盆地形成一个近西北方向的生烃中心,强度达到(300~500) ×104t/km2(图8) 。

2. 油田成藏特征

2.1 储层特征

(1)岩矿特征 对研究区内47口井286块薄片岩石成分统计结果表明, 长8段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 还有少量长石岩屑砂岩。长主要为绿泥石、高岭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硅质以及粘土等。

(2)孔隙类型 本区砂岩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孔、晶间孔、破裂孔、微孔和微裂隙等。总面孔率为0.5%~9.1%,平均为4.0%。其中,以粒间孔最发育, 占总面孔率的55.8%。在成岩作用阶段,以淋滤、溶蚀为主要作用所形成的长石、岩屑以及杂基溶孔约占总面孔率30%以上。

(3)物性特征 对长8砂岩储层孔隙度资料统计表明,孔隙度一般为5.4%~16.6%,平均为9.9%;渗透率值变化范围为(0.1~36.92) ×10μm,主要集中在(0.6~3.0) ×10-3μm 2。

(4)孔隙结构 压汞资料显示,西峰油田长8-3 28段填隙物段排驱压力为0.1157~

4.5737MPa ,平均值为0.8883MPa ;中值压力为1.1618~63.991MPa ,平均为

8.35MPa ;孔喉中值半径为0.0115~0.6326μm,平均为0.2211μm。

2.2 成藏规律

西峰油田长8期为水退式三角洲沉积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紧临生烃中心,且处于流体势低势区,形成典型的岩性油藏。

(1)西峰油田长8油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三角洲沉积砂体 印支晚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秦祁海槽最后封闭,受印度板块向北推进产生的南北向挤压。与此同时,东部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产生的右旋剪切作用,最终导致在盆地西缘形成一个狭窄的南北向逆冲带,又称“西部古陆架”。在造山带前陆逆冲过程中,活动的逆冲断面冲出地表,导致地形增高,断层上盘地层不断抬升,逐渐被剥蚀,大量粗碎屑沉积物分别从西、西南部涌入盆地,形成水退式湖泊三角洲。近湖岸线的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河口坝的水动力较强,经过波浪和岸流的反复簸选淘洗,形成沉积颗粒粗、分选性好、砂层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砂体。经钻探证实,沿三角洲主砂带油层分布稳定,含油性好(图9) 。目前在西峰地区已发现4支三角洲砂体分布带,尤其在崇信-西峰砂体带上已新增长8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467×10t, 控制储量1.3016×10t, 预测储量5473×10t 。

(2)紧临生烃中心又处于地下流体低势区并在区域西倾单斜背景上而有利于石油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为最大湖侵期,湖泊水深面广,沉积484

了一套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和油页岩,并长期处于稳定埋藏。于晚白垩世未期进入生油高峰,生成大量的油气,并释放出很多酸性水。在异常压力作用的驱动下,酸性水通过砂体粘连和微裂隙等载体被注入长8储层,改善了砂岩的成岩环境,促进了储层中可溶矿物的进一步溶蚀。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后期稳定抬升,形成了区域西倾的大单斜。进入长8层系的油气向东发生区域性运移,遇砂体东侧分流间湾泥质阻挡后,沿主砂体带运移,最终因砂体前方的岩性致密遮挡以及砂体尖灭端的封闭而富集成藏。

图9 西19-西17井延长组长8油藏剖面

三、子长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子长油田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子长县境内,区内含油面积大,油层稳定(图

10)。油田主力产层为中生界上三迭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层埋深一般在500~70om 左右。油田储集层物性极差,油层单层厚度较小,含油性受岩性、岩相、物性等因素控制明显,成藏条件较为复杂,为一小型低渗油田。

图10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

2. 油田成藏特征

2.1 储层特征

2.1.1 沉积特征

研究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具明显的河控型三角洲沉积色彩,属典型的建设性三角洲沉积,它是子长-安塞三角洲的一部分,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是子长油田储层的骨干砂体。由于三角洲受北东向斜交水系所控制,储层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沿水系方向存在逐渐增高的变化规律。三角洲叶状体在平面上彼北相连,垂向上多期发育、切割叠加,形成了稳定分布的长6油层组储集砂体。

长6油层组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以细-中粒砂岩为主,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属限制性河道充填沉积。沉积构造主要有低角度交错层理、斜层理、砂纹层理等,粒序层理不是很明显,常见明显的冲刷现象。砂体在剖面上多为上凸下平的透镜体状,厚度10~30m ,宽100~300m 。沿分支河道砂体厚度较大,向两侧变薄,逐渐过渡为河道间沉积。平均上砂体常呈宽带状或树枝状。

2.1.2 岩石学特征

子长油田主力油层组长66油层组主要为一套由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所组成的

砂体,其岩性主要为中一细粒长石砂岩,长石主要为正长石,其次为斜长石。储层分选中等到好,为次棱角状到次圆状磨圆。绿泥石、方解石及硅质胶结物主要以孔隙式和接触式胶结为主,局部有基底式胶结。石英及长石次生加大较为常见,对粒间孔隙产生较大破坏。

2.1.3 孔隙类型

通过铸体薄片的观察与分析,子长油田长。储层孔隙较为发育,面孔率一般在5%~15%,孔隙类型较为丰富,但以次生孔隙为主。

(1)粒间孔隙 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粒间孔隙,该类孔隙占总孔隙的60%~90%,主要以次生粒间孔隙为主。其中,由颗粒和填隙物局部溶蚀而形成的粒间孔隙连通性较好。

(2)粒内孔隙 主要为长石等不稳定颗粒内部组分被部分溶蚀而形成,其溶蚀沿解理缝较为发育,局部有强烈的溶蚀。

(3)胶结物孔隙 主要为方解石和绿泥石胶结物内存在的孔隙,其个体细小,常成团块状被包含在粒间孔隙中,对粒间孔隙起着分割、堵塞的作用。

2.2 油藏组合特征

由于本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陕北斜坡一级构造单元上,区域构造为倾角极小的大型西倾单斜,无典型的构造圈闭,仅分布有一些因差异压实而引起的东西向鼻状构造。以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为主体的沉积条件和复杂的成岩作用造就了本区油藏以岩性圈闭为主的储油特征。其油气藏组合的形成和分布与河道砂体局部加厚形成的差异压实构造、砂体内部结构变化、上倾岩性尖灭以及成岩作用有关,油藏类型主要有差异压实构造油藏、透镜体岩性油藏、渗透性差异岩性油藏、岩性尖灭油藏及成岩圈闭油藏(图11) 。

图11 子长油田油藏类型示意图

四、安塞油田

1. 油田概况

安塞油田位于陕西省安塞县内,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的中部,平均海拔800~1200m 。巨厚的黄土经地表迳流长期侵蚀,形成塬、梁、峁、沟等复杂地貌,交通不便(图12) 。该区一月平均气温-3~10℃,七月平均气温22~24℃,全年无霜期五个月左右。年平均降雨300~600mm ,属干旱少雨地区。区内水系属延河上游,多为细小支流,水量甚小,不足农业灌溉之用。

图12 研究区位置图

2.1 储层

安塞油田的主要产层属于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一套湖盆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砂泥岩地层,厚约800~1000m 。纵向上可划分为长1-长

层为长6,次为长4+5和长2。

长6油层以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为主,厚约100m ;属平原河流亚相,砂层发育,砂层累计厚度约为70于米;长4+5属平原河流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过渡形沉积。 10十个油层组。主要含油

2.2 油藏类型

安塞油田主要有成岩后生圈闭油藏,岩性-构造油藏,透镜状砂岩油藏三种基本类型。

①成岩后生圈闭油藏:以平桥油藏为代表。该油藏北部及东部环形地带,由于石英、长石颗粒受强烈的压溶嵌合,形成压嵌再生致密带,构成油藏北、东方向遮挡;油藏东南部砂体中浊沸石未经溶蚀,仍以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形成蚀沸石胶结型的致密带,而构成该油藏东南方向的封闭;油藏的西部处于区域构造背景的低部位,是否存在岩性或成岩圈闭因素尚待进一步认识。

②岩性—构造油藏:这类油藏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以王窑油藏最典型。油藏东部的上倾方向有一低渗致密带,如东部含油边界的塞84井砂岩渗透率仅(0.64~0.7)×10-3μm 2,塞75井岩性已相变为泥岩含量很高的细粉砂岩。油藏的北部边界(如塞96)和南部边界(如塞6、塞58)为岩性致密带遮挡。油藏的西部边界为水边封闭,西部的塞95井日产水46.9m 3,塞90井日产水18.2 m 3 。油藏中部存在局部高点,实为朵状砂体主体部位因岩性差异而形成的。因此,王窑油田是一个东、南、北三面为岩性致密带遮挡,西面存在低渗边水的岩性—构造油藏。

③透镜状砂岩油藏:这类油藏基本上受沉积因素制约,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与砂体厚度等值线变化趋势一致,如侯市富集区块就属于此种类型。该油藏受三角洲前缘朵状砂体控制,油层有效厚度等值线反映为一朵状形状,表明油层的分布与砂体的展布有内在的联系。尽管该油藏也存在进东西向低缓鼻状隆起,但对油层的分布无任何控制作用。油藏的西、南边界,是朵状砂体向这两个方向变为泥岩而形成的岩性遮拦,油藏的东部上倾方向则是一条岩性致密带,油藏的北部边界尚未探明,推测与岩性变化油关。

安塞油田油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各油层基本上属于同一压力系统下的低压油藏。油藏原始地层压力

8.31Pa ~9.6MPa 之间,通常低于静水柱压力2~3MPa ,压力系数0.7~0.9。

②各油藏温度属于正常地温梯度。据24口井26个油藏在不同深度上实测的地温资料整理结果,得到油层温度(t )与地层深度(D )的关系式:t=0.02649D+16.6688。油藏地温梯度为2.65℃/100 m。.

③油藏驱动类型以溶解气驱为主。台内湖湘三角沉积体系是安塞油田形成的基本地质背景,油藏的分布严格受沉积环境、岩相岩性特征所制约,总体上属岩性油藏范畴。油田区内的局部构造往往与沉积时的岩性差异而形成差异压实有关,因此,油藏中的边水、底水一般不活跃,仅王窑油藏西部边界存在不活跃的边水。地饱压差仅2.9~3.7mPa ,弹性驱动能量较少,绝大多数油藏的驱动类型是以溶解气驱动为主。

④油层饱和压力较低。以长6油层为例,其油层饱和压力4.65~6.79MPa ,油气比54~76m /t。体积系数1.15~1.21。3

五、志丹油田成藏特征

1. 油田概况

志丹油田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境内, 其南与甘泉县相接,东与安塞县毗邻(图13)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南部。该盆地构造形态总体为一东翼宽缓、西翼陡窄的南北向不对称矩形台坳型盆地。盆地内部构造相对简单,地层平缓,仅盆地西缘冲断构造带褶皱断裂比较发育。地层总体为一西倾单斜,比较稳定,由西向东出露的地层依次由下侏罗统延安组转为上三叠统延长组。

图12 研究区位置图

2. 油田气藏类型及特征

志丹油田的的主要产层属于上三叠统延长组,主力生油层为延长组长6油层

组。孔隙度最小为3.36%,最大为18.38%。主要分布在8.0%~16%之间。平均为10.51%,渗透率最大值为6.05×10-3μm 2,最小值为0.003×10-3μm 2,主要分布在0.01×10-3μm 2~2.0×10-3μm 2之间,平均值为0.49×10-3μm 2,属于低孔超低渗储集层。长6油藏由于受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复合沉积砂体纵横向的交错叠置变化,油藏类型主要为隐蔽油气藏。此次研究认为区内长6油气藏主要类型为:①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②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③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④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2.1 岩性油气藏

由于区内处于相对稳定的陕北斜坡上,地层整体为一向西缓倾的单斜,仅局部发育一些低幅鼻褶构造。三角洲前缘复合砂体与泥岩盖层在纵横向叠置变化,致使区内圈闭类型主要为空间上岩性及物性突变形成的岩性圈闭,油藏类型也主要为岩性油藏。其中以砂岩上倾尖灭及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较为普遍。

2.1.1 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这类油藏以区内东西向S892-1井—S994-1井—S985-3井长61油藏剖面为例(图13) 。含油砂体由S892-1井向S985-3井逐渐变薄并势于尖灭,由于储集体上倾方向渗透率变差而造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于此而形成油气藏。

图13 志丹油田长6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

2.1.2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这类油藏以区内南北向S881-2井-S882-1井-S985-3井长2

6油藏剖面为例

(图14) 。由于透镜体储集层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周围被非渗透性泥岩所包围从而形成岩性圈闭。这类油藏在区内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泥包砂”及远砂坝中,一般油藏规模较小,易见于长62、长62亚油层组之内。

2.1.3 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

由于同一砂体渗透率相差较大,油气储集主要靠渗透率的变化而实现。也就是说渗透率相对高的储集体中油气聚集,而渗透率低的致密层则形成遮挡条件。这类油藏在区内普遍存在,见东西向S929井—S982-2井—S986井长6油藏剖面(图15) 。

图14 志丹油田长6砂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

图15 志丹油田长6非均质性遮挡岩性油气藏

2.2 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由于差异压实作用造成区内局部部位发育低幅鼻褶构造,这些低幅鼻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往往与储集相带相匹配,在双重因素控制下形成复合圈闭,两者共同制油藏的规模及具体形态。

此类油藏以双884井区长4

6油藏为例(图16) 。该油藏主体处于低幅鼻褶构

造轴部,砂体相对较厚。其轴部双982-4井、双884-1井含油饱和度高达55%左右,砂岩厚度>14m,甚至高达18m 。而其侧翼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 砂体也相对减薄。该油藏孔隙度最大值11.16%,最小值8.48%,平均值为9.65%,渗透率最

大值0.329×10-3μm 2,最小值0.138×10-3μm 2,平均值为0.212×10-3μm 2,储集物性较差。

图16 志丹油田长6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

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656-663.

[2] ross T A ,Lessenger M A.Sediment volume partitioning :Rationale for

stratigraphic model evaluation and high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C]∥Anon.Norwegian Petroleums-ForeningConference Volume ,[S.l.]:[s.n.],1996:1-24.

[3]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

沉积学报,2000,18(3):369-375.

[4] 郑荣才,彭军,高红灿. 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河流相砂体等时对比中的应用

[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6):641-647.

[5] 肖七林,何生,李水福. 沉积有机含氮化合物的成因及其分布综述[J].地质

科技情报,2005,24(3):60-66.


相关内容

  •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 <石油地质学>课程设计 题目: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藏形成条件的分析与综述 院 系: 班 级: 老 指导地球科学与工程学 班 地工院1301蒲泊伶 目录 1.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况.......................................................... ...

  • 长庆油田在"三低"油气藏上实现大跨越
  • 长庆油田在"三低"油气藏上实现大跨越 时间:2010-10-22 15:12:16   来源:陇东报社   作者:方文琳 张新合   编辑:刘晓丹 浏览次数: ●连续10年领跑中国石油储量产量增长,每年为国家奉献一个中型油田 ●2009年实现油气当量3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二大油 ...

  •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 论 文 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张水昌 梁狄刚 朱光有 张兴阳 张宝民 陈建平 张 斌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E-mail: [email protected]) 摘要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 ...

  • 我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直接控制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与分布.根据沉积环境,可将富有机质页岩划分为海相页岩.海陆交互相煤系炭质页岩.陆相页岩3种基本类型(见表9) . 表9 中国页岩分类及分布地区 (1)海相页岩 中国南方.华北地台及塔里木地台发育的古生界海相黑色页岩多形成于水深200m ...

  • 深层油气藏-7
  • 1. 深层油气藏 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000m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000m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000nm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 ...

  •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 地质科技情报第30卷 第6期Vol.30 No.6 2011年 11月GeoloicalScienceandTechnoloInformationNov.011 2ggy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a1ba1bb ,屈红军1,张功成2,郑艳荣1冯杨伟1 ()西北大学a大陆动力学国家重 ...

  • 中国石油资源前景
  • 中国石油资源前景 沈平平赵文智窦立荣 (院长)(副院长)(副处长)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石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尚未探明的石油资源中有经济性.可持续勘探的资源比例较大.立足国内勘探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资 ...

  • 低渗透油田老井综合挖潜的应用
  • ·54·开采工艺钻采工艺2010年6月June 2010DRILL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低渗透油田老井综合挖潜的应用 任雁鹏,王小文,王忍峰,马托 (川庆钻探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压裂酸化研究所) 2010,33(增):54-58任雁鹏等.低渗透油田老井综合挖潜的 ...

  • 非常规油气资源现状
  • 非常规油气资源现状及关键问题 1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基础 据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42个主要含煤盆地煤层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为36.8×10m. 目前煤层气的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地面开采方式,通过地面钻井方式进行开采,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产能大约7.5×10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