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序良俗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日益健全,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本文阐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溯源,概念,适用等方面。通过描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说明了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官裁判案件中的必要性。最后,为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其结果大大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在法治日益健全的社会,我们将有必要对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公序良俗原则概述   (一)起源    公序良俗原则流变源远流长。其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但那时它与诚实信用原则一样,并不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出现。罗马法中规定:通奸双方不能结婚,正是该原则的体现。同时,罗马法中还规定了法律行为方面有关公序良俗原则方面的内容,例如赌博,为娼等行为是伤风败俗的行为,该行为归于无效。由此可见,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公序良俗原则方面的法律规定,即使它不是作为基本原则来使用,也不是明确的法律概念,但确是公序良俗原则最早的法律体现。   罗马法学家认为:公序是指国家的安全;人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则是指人民的一般道德规范。查士丁尼在《学说汇纂》中就认为,订立合同约定终身不结婚或必须结婚,必须信奉某种宗教或不信奉某种宗教,限制宗教和遗漏自由等行为,以及以赌博为标的的行为都是违反公序良俗的无效行为。   我国民法中则认为:公序良俗即是对契约自由的例外限制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国民法典第一次将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法典中。在法国,公序良俗即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   我国清朝末期制定第一次民法典草案中,仅规定了公共秩序;到民国时期,则用了“风化”一词将其取代;1929-1930年的民法典第72条采用了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立法体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未用“公序良俗”这一概念,而是用了模糊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来取代。   (二)概念   公共秩序的具体含义学界并无定论。黄茂荣认为:公共秩序即是指由现代法的具体规定及其基础原则、制度等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它所强调的是某种起码秩序的规范性。而史尚宽则认为:公共秩序为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不独宪法的国家根本组织,而且是个人之言论、出版、信仰、营业自由及私有财产、继承制度,都属于公共秩序;周楠则将公序理解为国家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综上,公序不仅仅指某一个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的公序,还包括经济的公序,重要的是,公共秩序一定要体现国家的统治,维护阶级统治的利益,这才是最起码的公共秩序,只有有了安定的国内环境,人们的社会公共利益,生活秩序才能得到最终的保障,也才有其实现的可能。   关于善良风俗的定义,学界依然存在争论。黄茂荣认为:善良风俗应当指某一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它强调法律和社会秩序最起码的“伦理性”,从而将这种伦理要求补充的予以规范化,禁止逾越;史尚宽认为:善良风俗即社会国家的存在及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周楠认为是市民之一般道德准则。综上,善良风俗其实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准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其具体的标准又是不同的,具有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如在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抢婚”等的习俗,在那些地区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反而还广为流传,这说明善良风俗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二、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   (一)适用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公序良俗原则,但体现该原则精神的法律规定是存在的。如《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形式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权利”。《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以上的法律规定都是对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予以强调,与公序良俗原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即使我国回避了直接使用“公序良俗”这一概念,但其法律精神是有所体现的。   (二)实例及在法学上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关系分析   2001年4月18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某厂职工黄永彬立下书面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遗赠给自1996年起与其同居的“第三者”张学英。4月22日,黄永彬病逝后,张学英索要财产末果。以黄永彬之妻蒋伦芳侵害其财产权为由,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她受遗赠的权利。   该案一、二审判决的结果是一致的,均以遗嘱人遗嘱处分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为由,认定遗嘱无效,驳回了受遗赠人的诉讼请求。该遗赠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损害了善良风俗,因而是违反《民法通则》基本原则的行为。   综上所述,公序良俗原则不仅在理论上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同时,在实践中也为个案的公正处理提供了法学依据,法学指导,达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其他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其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真正让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这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如原则过于抽象,容易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等。   三、完善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公序良俗的具体概念,但其第七条的规定是该原则的体现。鉴于其抽象性,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程度操作上的主观因素。在此,将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具体规定公序良俗原则的操作性条款    虽然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但在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时能否直接适用?学术上有两种观点,认同和否定。我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对民事法规的进行解释的依据,即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结果都不违背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填补法律漏洞的基础。我国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司法解释,这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二)应将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类型的界定   由于公序良俗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正确认定公序良俗。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具体范围纳如具体案例,即使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确定当事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还应考虑具体情况,如当事人的动机,目的及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程度等。         参考文献:   [1] 钟其.论公序良俗原则[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q   [2] 罗满景,王晶晶.对民法上公序良俗原则的几点思考[J] �q法制与社会,2007,(01) �q   [3]董灵.公序良俗原则与法制现代化[J] �q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05) �q   [4]孟俊红.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J] �q河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q   [5]黄江东.公序良俗原则的规范功能[J].法律适用,2002(03) �q   [6]李改华.论公序良俗原则[J] �q消费导刊,2008�q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日益健全,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本文阐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溯源,概念,适用等方面。通过描述了公序良俗原则的作用,说明了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官裁判案件中的必要性。最后,为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公序良俗原则;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其结果大大起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在法治日益健全的社会,我们将有必要对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公序良俗原则概述   (一)起源    公序良俗原则流变源远流长。其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但那时它与诚实信用原则一样,并不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出现。罗马法中规定:通奸双方不能结婚,正是该原则的体现。同时,罗马法中还规定了法律行为方面有关公序良俗原则方面的内容,例如赌博,为娼等行为是伤风败俗的行为,该行为归于无效。由此可见,早在罗马法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公序良俗原则方面的法律规定,即使它不是作为基本原则来使用,也不是明确的法律概念,但确是公序良俗原则最早的法律体现。   罗马法学家认为:公序是指国家的安全;人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则是指人民的一般道德规范。查士丁尼在《学说汇纂》中就认为,订立合同约定终身不结婚或必须结婚,必须信奉某种宗教或不信奉某种宗教,限制宗教和遗漏自由等行为,以及以赌博为标的的行为都是违反公序良俗的无效行为。   我国民法中则认为:公序良俗即是对契约自由的例外限制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国民法典第一次将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法典中。在法国,公序良俗即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   我国清朝末期制定第一次民法典草案中,仅规定了公共秩序;到民国时期,则用了“风化”一词将其取代;1929-1930年的民法典第72条采用了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立法体例;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就未用“公序良俗”这一概念,而是用了模糊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德”来取代。   (二)概念   公共秩序的具体含义学界并无定论。黄茂荣认为:公共秩序即是指由现代法的具体规定及其基础原则、制度等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它所强调的是某种起码秩序的规范性。而史尚宽则认为:公共秩序为国家、社会之存在及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不独宪法的国家根本组织,而且是个人之言论、出版、信仰、营业自由及私有财产、继承制度,都属于公共秩序;周楠则将公序理解为国家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综上,公序不仅仅指某一个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的公序,还包括经济的公序,重要的是,公共秩序一定要体现国家的统治,维护阶级统治的利益,这才是最起码的公共秩序,只有有了安定的国内环境,人们的社会公共利益,生活秩序才能得到最终的保障,也才有其实现的可能。   关于善良风俗的定义,学界依然存在争论。黄茂荣认为:善良风俗应当指某一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它强调法律和社会秩序最起码的“伦理性”,从而将这种伦理要求补充的予以规范化,禁止逾越;史尚宽认为:善良风俗即社会国家的存在及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周楠认为是市民之一般道德准则。综上,善良风俗其实是以道德为核心的准则,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其具体的标准又是不同的,具有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如在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抢婚”等的习俗,在那些地区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反而还广为流传,这说明善良风俗有着明显的地域性。   二、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   (一)适用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法律虽未明确规定公序良俗原则,但体现该原则精神的法律规定是存在的。如《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形式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权利”。《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以上的法律规定都是对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予以强调,与公序良俗原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即使我国回避了直接使用“公序良俗”这一概念,但其法律精神是有所体现的。   (二)实例及在法学上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关系分析   2001年4月18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某厂职工黄永彬立下书面遗嘱,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遗赠给自1996年起与其同居的“第三者”张学英。4月22日,黄永彬病逝后,张学英索要财产末果。以黄永彬之妻蒋伦芳侵害其财产权为由,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她受遗赠的权利。   该案一、二审判决的结果是一致的,均以遗嘱人遗嘱处分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损害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为由,认定遗嘱无效,驳回了受遗赠人的诉讼请求。该遗赠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损害了善良风俗,因而是违反《民法通则》基本原则的行为。   综上所述,公序良俗原则不仅在理论上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同时,在实践中也为个案的公正处理提供了法学依据,法学指导,达到了定分止争的作用。也为其他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以其来约束我们的行为,真正让其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指导我们的行为方式,这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不足之处:如原则过于抽象,容易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等。   三、完善   我国《民法通则》没有公序良俗的具体概念,但其第七条的规定是该原则的体现。鉴于其抽象性,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程度操作上的主观因素。在此,将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具体规定公序良俗原则的操作性条款    虽然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但在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时能否直接适用?学术上有两种观点,认同和否定。我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对民事法规的进行解释的依据,即无论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其结果都不违背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填补法律漏洞的基础。我国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司法解释,这也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   (二)应将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类型的界定   由于公序良俗原则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体现,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正确认定公序良俗。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具体范围纳如具体案例,即使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确定当事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还应考虑具体情况,如当事人的动机,目的及对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程度等。         参考文献:   [1] 钟其.论公序良俗原则[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q   [2] 罗满景,王晶晶.对民法上公序良俗原则的几点思考[J] �q法制与社会,2007,(01) �q   [3]董灵.公序良俗原则与法制现代化[J] �q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05) �q   [4]孟俊红.论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J] �q河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06) �q   [5]黄江东.公序良俗原则的规范功能[J].法律适用,2002(03) �q   [6]李改华.论公序良俗原则[J] �q消费导刊,2008�q


相关内容

  • 浅议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 浅议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 [摘要]公序良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其是指导民事主体行为和引导司法裁判的重要准则.本文从公序良俗的概念.适用范围和适用范围方面论述了公序良俗原则.同时,文中也谈到了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相冲突,以及公序良俗原则的滥用的问题. [关键词]公序良俗:公共秩序 ...

  • 浅析公序良俗原则
  • [摘 要]公序良俗原则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维护社会正常有序运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各国对它的概念和制度的设计还不完善,各国的发展不同也使它的概念和制度设计出现了不同的表达,但是它维护社会妥当性和社会正当性的作用逐渐被各国学者发现.在新兴的互联网虚拟世界里发挥公序良俗的调控作用,对如今互联网领域的 ...

  • 公序良俗原则
  • 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以及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在 德国民法中,与公序良俗相当的概念是善良风俗.在英美法中,与此类似的概念则是公共政策.我国现行法并未采纳公序良俗的概念和表述,但<民法通则>第七条.<合 ...

  • 民间借贷纠纷案
  • 案例要旨: 根据<民法通则>第六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对于违反法律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属于无效的民事行为.对于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 ...

  • 民法基本原则探讨
  •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民法基本原则探讨 李锡鹤 华东政法大学 教授 关键词: 民法/哲学/体系 内容提要: 笔者近年来出版了一本<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发表了一些民法学论文,字数不多,问题不少,有观点上的,表述上的,也有排校上 ...

  • 民法的意义
  • 第一章 民法的意义 一.民法的语源 "民法"一词并非我国所固有.现代民法是欧洲大陆法系法律文明的产物.近现代民法传承自古代罗马法.在法律概念.法律技术.法律文化.民法的社会基础诸方面,中国古代均未发育出现代意义上的民法. 依通说,"民法"一词移译自日本,系日本 ...

  • 关于公序良俗
  • 浅谈公序良俗与法律(一) 摘要 不管从法律的渊源,还是从法条的规定来看,公序良俗都是规范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当案件真正遇到公序良俗的问题时,却又往往引起很大的争议,这些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法官判案时可不可以使用公序良俗,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公序良俗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与法律应该是相辅 ...

  • 合同自由原则2
  • 摘要 合同自由原则最早产生于罗马法时期,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确立并得到充分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各国立法普遍对这一原则给予一定的限制,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合同自由原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能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合同法的核心和精髓.绝对的合同自由从来没有过,合 ...

  • 论格式条款效力判断的动态正义观
  • 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中文摘要 目 录 1 格式条款效力判断的难题............................1 2 动态正义观概述....................................1 3 合同效力判断的动态正义观..........................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