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圆的认识"

华应龙《圆的认识》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 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3.探讨大圆的画法。

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 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试教后的反思】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

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那,我“缺”在哪呢? 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

[NextPage]

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 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整理:云山 雪燕子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

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

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

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

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 。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

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

师:正六边行?

生:6条。

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

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

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 (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

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

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

3.探讨大圆的画法。

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华应龙《圆的认识》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 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3.探讨大圆的画法。

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 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试教后的反思】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

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词啊!——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那,我“缺”在哪呢? 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

[NextPage]

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 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华应龙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整理:云山 雪燕子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 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 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

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 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

生:对

师:这样的话,可以画多少个圆,可以无限延伸,对不对。那如果不说“以左脚为圆心”行不行?

生:不行,那样圆的位置就可以无限延伸,。

师:除了说“以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还可以怎么说?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也可以说直径是6米。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可以说:以左脚为圆心,直径为——”

生:6米

师:对。这个“直径:也能表达圆的大小。[板书:直径]

师:为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在一个圆内,所有的 半径都相等。

师:哦,他说了这个。什么 宝物可能所在的位置会是一个圆呢?

生:因为以他的左脚为圆心,他可以随便走一圈,就变成圆了。

师:哦,可以随便走一圈。方向没有定,是吧。这也是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刚才两个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圆的特点“来说明。你觉得圆有特点呢?

生:我觉得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师:我们说图形的特点的时候一般要和以前学过的图形作比较。一句话,有比较才有结论。[课件:三角形,正方形等]以前我们学过三角形,正方形等。我们以前说图形的时候往往从“边”和“角”两个角度来说明,那你看,从 边和角的角度来看,圆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既没有棱也没有角。

师:同意吗?同意的请点点头,她说圆没有棱也没有角,对吗?

生:对

师:没有棱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棱是说它没有边,它不象正方形有4条边。

师追问:那它是没有边吗?

生:不是,有边。

师:有边,几条边?

生:1条。

师:那你们说圆的边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线,而圆的边是曲线构成的。

师:同意?

生:同意。

师:看来我们从角来看,圆是没有角的。从边上来看,圆有没有边? 生:有!

师:有,几条边?

生:一条边。

师:这是圆很特别的地方。其他图形,最起码有3条边,而圆呢?只有一条边。并且它的边怎样?

生:是曲线的。

师:是曲线的。其他的是直线或者说是线段围成的。

师:圆,我们从边和角来看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祖先墨子说:圆一中同长也[板书]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一中指什么?

生:圆心

师:同长,什么同长?

生:半径

师:半径同长,有人说直径也同长。同意古人说的话吗?

生:同意。

师:“圆,一中同长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行不是“一中同长”吗?

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 。为什么不是呢?

生:这些图形中心到角的距离比到边的距离要长一些。上前面指着说。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一中同长?

生:不是。

师,不是的理由就是:从这个中心到边上的点跟到顶点的点的距离就不一样。那有没有一样的?正三角形里有几条一样的?

生:3条。

师:正方形呢?

生:4条。

师:正五边行呢?

生:5条。

师:正六边行?

生:6条。

师指圆:

生:无数条。

师:无数条?[板书]为什么是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半径都相等。所以有无数条。

师: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生:我们解决的问题是相等的半径有无数条。

师: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师:圆周上有多少个点?

生:无数个。

师:这些点和圆心连起来当然就有无数条,是吧。圆周上有无数点,请问:从这到这有多少个点?[指圆弧线]

生:无数个。

师:这些图形一中同长的条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古人说的“圆,一中同长”你认同吗?

生:认同。

师:经过我们讨论更认同了,不过刚才有同学说圆是没有角的。圆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我们来看[课件出示椭圆]这个图形是不是没有角的。是不是只有1条边,边是曲线。它是圆吗?它一中同长吗?所以说一中同长是圆最重要的特征。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谁能学古人的样子读一读??

生读。

师:圆有什么特点?

生:一中同长。

师:我们来看小明的宝藏在什么范围?我们第2个问题解决完了吗?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师:孩子们,想自己画一个圆吗? 画圆用什么?

生:用圆规。

师: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看,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带着直角的尺。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师:既然大家都回会画?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生自己画圆)

师:画好了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此时的作品都不怎么标准)

师:从这些圆里,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它们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师:看来画圆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小组里交流一下,怎样画圆才能标准? (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交流完了,好了。那现在你们说一下是怎么画的?

生:用圆规

师:了解圆规的发展,现在圆规的优点在哪里?

师:用这样的圆规画圆,手必须拿着哪,圆规就不动了?

生:拿着圆规的头,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师:对,就是拿住圆规的头,而不能捏着它的两条腿。

*(课件出示:再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生画,师巡视

师:哎呀,老师在巡视时,我发现你们画的较规范的圆,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生:这里要我们画的是直径4厘米的圆。

师:你知道什么是直径吗?顾名思义,它和半径是什么关系?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订好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师:孩子们,谁愿意上来画一画。这个机会老师留着了。

师:展示画圆,故意出现破绽一:没有“圆”上?破绽二:没有画完? 生:两脚之间距离变化了;粗细不均匀;

师:你们真仔细,我把汗都画出来了。

2标上半径、直径。

师:学生标直径和半径;你说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什么?

生:在画半径时特别注意对齐圆的圆心,画完后表上字母r;

师:半径有两个端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呢?

生:圆心;

师:再画一条直径;刚才他画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那位戴眼镜的小伙子。

生:一定得通过圆心。

师:直径用字母d表示,数学上就是这么规定的。d和r是什么关系? 生:2倍,d=2r。

师:画圆是怎样画的?

师:先确定一条半径,也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然后确定一个圆心,再旋转一圈。为什么随手就能画出一个圆呢?

生:圆规画长是半径

师:为什么这么做呢?先确定圆心,半径长度。

生: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不相等了

师: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知道圆的特点太重要了。

四、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师: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中间为什么是个圆?不知道篮球比赛是怎么开始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师:为什么中间要是个圆呢?

生:刚开始比赛要往对方场地传球,这样中间画圆比较公平。

师:队员在圆上,球在中心。圆一周同长,比较公平。

3.探讨大圆的画法。

师:这个圆怎么画?

生:先找到圆心,两点间距离固定好,再画

师:大圆,再大,超大呢?没有圆规可以画?

生:用大拇指当圆心,用食指画

师:画大圆?

生:确定圆心半径再画。

师:这个大圆,没有圆规怎么画?

生自由交流

4.追问大圆的画法。

师:不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吗?怎么没有圆规也能画圆?

生:规矩不一定单独指圆规,指的应该是画图的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画。

师:我们这句话还是对的。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师:一定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西瓜]宝物可能在哪里?

生: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们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相关内容

  •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复习
  • 高二政治 学案 5.2.1认识的根本任务 预习导学 一.心中有数 1.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2.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觉与假象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什么是感性认识 是什么 什么是理性认识 根本任务 为什么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从认识的作用来看: ...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及要点: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特点.形式.关系? 答: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含义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客体是指进入认识主体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对象(或客观物质世界).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特点 1.主体的特征 ...

  • 马克思-2-第2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 ...

  •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 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 ...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 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其中,"生动的直观"就是指感性认识,"抽象的思维" ...

  • 认识论基本原理
  • 认识论(大题最多的一章) 6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62.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 ...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摘 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反作用,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文将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 ...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 ...

  • 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相反,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 规律性的理论认识, 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随着实践的发展 和水平的提高, 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它往往走在实 ...

  • 英语词汇量测试量表
  • 英语词汇量测试量表 [本测试摘自新东方雅思国际学习中心相关教材版权归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本量表是新东方英语能力测评体系的一部分,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词汇量.词汇量测试共100道题,分为 6个级别 词汇量的计算方法: Level 1答对的题目数×180 + Level 2答对的题目数×280 + 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