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

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趣味,更加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

作品

观念,

贝氏

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

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有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所的精神。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年,所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积聚交流,共同营建事务所的风格,这正是建筑师事务所成功的要素。

PCF的员工,除了一般的建筑从业员外,按年资与能力分为四级。在组织方面,除建筑部门外,另设有财务行政、工程财务、人事管理、图书档

案与公共关系等。为加强同仁间的情感与沟通交流,曾一度不定期地发行内部刊物。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大大方便了施工。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施工文件、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总结

贝聿铭成功的因素

从小对建筑的憧憬

在学生时代遇到了他的伯乐,受到了他的鼓励,开始埋首图书馆

在史威工程公司的工作经验,奠定他个人在混凝土材料之表现佳绩

确立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

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是其成为建筑中的亮点和标志

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注重团队合作

我的启示

一个成功设计师的背后,总有一条贯穿于他设计作品的主线。就像贝聿铭,他希望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与风格,并融合现代建筑的特色。还有他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这些往往成为他的建筑作品中的标志。

在设计心态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要经得起世俗的眼光,不要因为别人的冷嘲热讽磨灭了自己在设计上的创新。在设计态度上,应认真严谨,不可马虎草率,适当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

要注重在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因为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全能,在团队合作中可以部署分工,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这样会收获更多。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

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趣味,更加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

作品

观念,

贝氏

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

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有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所的精神。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年,所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积聚交流,共同营建事务所的风格,这正是建筑师事务所成功的要素。

PCF的员工,除了一般的建筑从业员外,按年资与能力分为四级。在组织方面,除建筑部门外,另设有财务行政、工程财务、人事管理、图书档

案与公共关系等。为加强同仁间的情感与沟通交流,曾一度不定期地发行内部刊物。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

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大大方便了施工。

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施工文件、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

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总结

贝聿铭成功的因素

从小对建筑的憧憬

在学生时代遇到了他的伯乐,受到了他的鼓励,开始埋首图书馆

在史威工程公司的工作经验,奠定他个人在混凝土材料之表现佳绩

确立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

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是其成为建筑中的亮点和标志

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注重团队合作

我的启示

一个成功设计师的背后,总有一条贯穿于他设计作品的主线。就像贝聿铭,他希望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与风格,并融合现代建筑的特色。还有他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这些往往成为他的建筑作品中的标志。

在设计心态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要经得起世俗的眼光,不要因为别人的冷嘲热讽磨灭了自己在设计上的创新。在设计态度上,应认真严谨,不可马虎草率,适当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

要注重在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因为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全能,在团队合作中可以部署分工,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这样会收获更多。


相关内容

  •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三.课堂互动探究 (二) 1. 1935年 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 1948年 被纽约房地产商聘用,担任某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其间 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 1960年 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3年 费城莱斯大学授予他"人民建 ...

  • 发现︱贝聿铭今天一百岁了,让我们走进经典现代建筑
  • 今天我们要聊得是世界级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在其长达70的职业生涯中,融合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创造了无数经典作品.恰逢大师百岁生日,我们将从作品出发,与各位一起走近经典现代主义代表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誉为"现 ...

  • 大师与中国
  • 我曾在北京两所高校就/你们最 大 与师 国 董豫赣喜爱的现代建筑大师是谁?0为卷,两校建筑系的学生除一张纸上写着柯布西耶的名字外,其余的一律是赖特或贝聿铭.赖特确是本世纪最具天才及个性的大师.活了九十二岁的赖特拥有七十 二年的建筑生涯,几十种著作及论文 集,四百余件建成作品,使他成为大中 师中的大师 ...

  • 建筑大师贝聿铭
  • 我喜欢的建筑师:传播中国建筑风的美籍华人--贝聿铭 摘要:贝聿铭,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划时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创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始终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并用自己独到的设计为许多国家留下了一道道风景,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美学观的影响,不管是建筑风格上还是 ...

  •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

  •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在当代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在当代 作者:蒋理 来源:<设计>2013年第11期 摘 要: 香山饭店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先 生在中国大陆主持设计建造的第一个作品,也是北京第一座具有中国园林建筑特点的现代化饭店.香山饭店的落成,为当时我国现代建筑 ...

  • 中外建筑赏析6th2
  • 第二十三章: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 (三)密斯-凡-德-罗 • 主要思想:  建筑要有时代特点  建筑必须满足现实与功能需要  重视结构和建造方法的革新  结构和构造是建筑的基础  用少数墙体和构件组成流动空间  提倡"少就是多"的装饰原则  "皮包骨&quo ...

  •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 ...

  • 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3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授予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