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与"隆中对"

公元二百零一年秋天,曹操亲自率领将士攻击刘备,刘备不能抵挡,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听说刘备来到,亲自到襄阳城外迎接,把他尊为贵宾,又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

之后,刘备在荆州一呆就是七年。有一次,刘表宾客云集,宴席间,刘备起身上厕所,忍不住泪流满面。刘表感到奇怪,问他什么事。刘备说:过去,我从不离开马鞍,髀肉全消,而今不再骑马,髀肉复生。日月如同流水,将到老年,而功业毫无建树,不觉悲怆!

在荆州时期,刘备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感到要想建功立业,必须要有稳固的根据地,必须要有经天纬地的人才。为此,他开始多方寻访人才。一天,他找到襄阳人司马徽,司马徽说:普通的知识分子和庸俗之辈,怎么懂得政治大事?懂得政治大事的,只有俊杰。在襄阳地区,就有“卧龙”、“凤雏”。刘备问谁是卧龙、凤雏?司马徽说:这两人一位叫诸葛亮,一位叫庞统。不久以后,徐庶在新野晋见刘备,刘备对他非常器重,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我非常愿意见,请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位先生,你可以拜访他,他不可能来见你。你最好亲自登门请他。

刘备于是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前去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到达诸葛亮家时,家里的童子说:先生出门去了,几天之内回不来。刘备只好失望而归。住了几天,刘备带着关张二人,冒着大雪再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两次上门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显得很不耐烦,催着大哥赶紧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恳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的危亡。过了一段时间,冬去春来,刘备吃了三天素,决定第三次去请。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说:我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我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二人责备了一顿,三个人第三次来到诸葛亮家。到达卧龙岗的时候,天已中午,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十分诚恳地请他,就随刘备一起来到了新野。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顾茅庐”。这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五十四岁了。

关于三顾茅庐,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魏书》上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见的刘备。而史学家大多认为,刘备三次相请是确凿无意的。其依据如下:(1)《三国志》记载:“凡三往,乃见”。而《三国志》又是史学界评价极高的一部著作。范頵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裴松之说:《三国志》是“近世之嘉史。”而《晋书·陈寿传》说:“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摛辞综理。”(2)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作为诸葛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没有的事写在给后主的表上。(3)裴松之在对这段史料进行评价时说:“非亮先诣备,明矣”。裴松之是我国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裴松之认为:“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多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三国志》的三倍。使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

在诸葛亮的家里,刘备诉说了自己的志向,热切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并请教诸葛亮如何看待天下大势,如何完成兴汉统一的大业。刘备说:东汉王朝倾覆,奸臣把持朝政。我不考虑我的品德不够,不考虑我的力量不足,只盼望向天下展示大义。可是智短谋浅,直到今天,受到一连串挫败。然而雄心壮志,一如往昔,你以为应该如何?刘备的话,引出了诸葛亮的一番言论,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谋略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成为刘备的建国大计,因而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借这一典故为成都武侯祠撰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公元二百零一年秋天,曹操亲自率领将士攻击刘备,刘备不能抵挡,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听说刘备来到,亲自到襄阳城外迎接,把他尊为贵宾,又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

之后,刘备在荆州一呆就是七年。有一次,刘表宾客云集,宴席间,刘备起身上厕所,忍不住泪流满面。刘表感到奇怪,问他什么事。刘备说:过去,我从不离开马鞍,髀肉全消,而今不再骑马,髀肉复生。日月如同流水,将到老年,而功业毫无建树,不觉悲怆!

在荆州时期,刘备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感到要想建功立业,必须要有稳固的根据地,必须要有经天纬地的人才。为此,他开始多方寻访人才。一天,他找到襄阳人司马徽,司马徽说:普通的知识分子和庸俗之辈,怎么懂得政治大事?懂得政治大事的,只有俊杰。在襄阳地区,就有“卧龙”、“凤雏”。刘备问谁是卧龙、凤雏?司马徽说:这两人一位叫诸葛亮,一位叫庞统。不久以后,徐庶在新野晋见刘备,刘备对他非常器重,他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我非常愿意见,请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位先生,你可以拜访他,他不可能来见你。你最好亲自登门请他。

刘备于是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前去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到达诸葛亮家时,家里的童子说:先生出门去了,几天之内回不来。刘备只好失望而归。住了几天,刘备带着关张二人,冒着大雪再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两次上门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张飞显得很不耐烦,催着大哥赶紧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恳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的危亡。过了一段时间,冬去春来,刘备吃了三天素,决定第三次去请。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说:我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我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二人责备了一顿,三个人第三次来到诸葛亮家。到达卧龙岗的时候,天已中午,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十分诚恳地请他,就随刘备一起来到了新野。

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顾茅庐”。这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岁,而刘备已经五十四岁了。

关于三顾茅庐,历史上有不同的记载,《魏书》上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见的刘备。而史学家大多认为,刘备三次相请是确凿无意的。其依据如下:(1)《三国志》记载:“凡三往,乃见”。而《三国志》又是史学界评价极高的一部著作。范頵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裴松之说:《三国志》是“近世之嘉史。”而《晋书·陈寿传》说:“陈寿含章,岩岩孤峙。彪溥励节,摛辞综理。”(2)在著名的《出师表》中,诸葛亮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作为诸葛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没有的事写在给后主的表上。(3)裴松之在对这段史料进行评价时说:“非亮先诣备,明矣”。裴松之是我国南朝宋著名史学家,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裴松之认为:“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所以裴注不仅解释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于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对于陈寿议论的不当,裴注也多加以批评。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三国志》的三倍。使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

在诸葛亮的家里,刘备诉说了自己的志向,热切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并请教诸葛亮如何看待天下大势,如何完成兴汉统一的大业。刘备说:东汉王朝倾覆,奸臣把持朝政。我不考虑我的品德不够,不考虑我的力量不足,只盼望向天下展示大义。可是智短谋浅,直到今天,受到一连串挫败。然而雄心壮志,一如往昔,你以为应该如何?刘备的话,引出了诸葛亮的一番言论,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著名谋略的《隆中对》。

诸葛亮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作为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成为刘备的建国大计,因而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新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曾借这一典故为成都武侯祠撰联:“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相关内容

  • [端午襄阳]之三顾茅庐古隆中
  • (2012-09-04 20:56:45) 标签: 襄阳 古隆中 诸葛亮 三顾茅庐 武侯祠 分类: 行走/全国 古隆中: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 ...

  • 古隆中导游词
  • 古隆中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 ...

  •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
  •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 ...

  • 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导游词
  •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 ...

  • 襄阳古隆中:孔明隐居躬耕 刘备三顾茅庐
  • 襄阳古隆中:孔明隐居躬耕 刘备三顾茅庐 2017-01-07 10:06:48 阿峰视界 (本文转自:北京时间) 位于湖北襄阳市内的古隆中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罗贯中曾这样描写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刘备三往此地,诚请 ...

  • 九上语文第二十二课[隆中对]
  •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g ...

  • 23.[隆中对]教案
  • 23.<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的积累. 难点: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 ...

  • 隆中对说课稿
  • <隆中对>说课稿 棋盘中学 王燏隆 一.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 ...

  • 23隆中对(教案)
  • 易中天教授品三国时说道:"千古奇文<隆中对>,为当时穷途末路的刘备点燃了希望之灯,同时,也为诸葛亮自己找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究竟这对君臣是如何结缘,诸葛亮又是如何点燃了刘备的希望之灯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千古奇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重点) 2 ...

  • 隆中对教案
  • 隆中对教案 周龙华中学 魏纪成 本教案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必是巧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