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话苏轼

游沙湖,话苏轼

——读《游沙湖》及苏轼

课程纲要

《游沙湖》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一篇小品文,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文本解读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着力点放在了“读文·读人”上,力求通过对文章和对苏轼的多重解读,实现认识和思想上的提升。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诗文回顾,了解苏轼的多彩人生,力图让学生通过综合以往学过的作品,在头脑中勾勒出较为清晰、完整的苏轼的形象;二是解读文本,在翻译、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和相互交流,理解文字含义,品读作品内涵;三是拓展延伸,把作品放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予以关照,最终实现“读文”和“读人”的统一。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而是有时为学生朗读某些书或文章中的相关段落,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是不想破坏整个教学的节奏和氛围。

教学实录

师:有人把苏轼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作了一番比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翻开黄玉峰《说苏轼》):“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中国的读书人对苏轼似乎有一种本能的亲近,他的许多作品大家也一定很喜欢;不过,我对今天的课不抱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我担心大家不能真正读懂苏轼。现在,我就作个调查,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

师:(指一个举手的同学)你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苏轼?

生:(点头)

师:我的问题是,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哪一篇作品?

(这个问题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他有点不知所措;其他同学笑,大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生:(思考了一会儿)《记承天寺夜游》!

师:还能背下来吗?在我的印象中,初中老师对背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生:记不大清了。

师: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

(老师大声背诵,学生跟着老师背)

师:(指一名学生)八年级下学期,学过苏轼的一首词,还记得篇名吗? 生:……

(有学生小声提醒:《水调歌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刚才提到的那些作品都是初中时学到的,进入高中之后,我们还学习了苏轼的哪些作品?

生:《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师:刚才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对今天的课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担心大家不能真正读懂苏轼。现在,我多少有一点儿信心了。

师:老师读一遍课文,大家要注意句读和字音。

(老师读《游沙湖》,学生听读,偶尔作记录)

师:大家为自己的同桌朗读一遍课文,同桌一定要及时指出对方的错误。开

始!

(学生相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师:从字面上看,这篇文章的难度似乎不算大。“左邻右舍”在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把课文翻译出来。如果有哪个句子不能确定,或者有争议,就把它标记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解决。(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

师:大家在翻译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生:“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用手当嘴,您用眼睛当耳朵,都是这个时代的怪人。

师:(追问)“我用手当嘴”是针对什么说的?

生:……

师:(追问)“您用眼睛当耳朵”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生:……

师:(追问)为什么“我们都是怪人呢”?

生:……

师:看来,字面上翻译出来了,似乎也对了,但并不一定就真的懂了。大家想一想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发表发表你的看法!“左邻右舍”也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了一小会儿,似乎没有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师:要想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究竟是什么意思。“以纸画字”的是“苏轼”,还是“安常”? (学生对此有点儿争议)

师:“别人在纸上给安常写字,写不上几个字,安常就能懂得别人的意思”;“安常在纸上写字,用不了几个字就能说中别人的心事”。这两种理解,你觉得哪一种更合乎情理?

生:第一种。

师:安常只看别人写下的不多的几个字,就能猜中对方的意图,所以苏轼说他“颖悟绝人”。“余以手为口”如何理解?

生:因为安常耳聋,我无法用语言和他沟通,只能通过写字和他交流,因此苏轼说“以手为口”。

师:苏轼为什么说他和安常都是“异人”呢?

(学生讨论)

师: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最后一年,侍妾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苏遁。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苏轼写了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从中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绪? 生:发牢骚。

师:从这个角度看,“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是否就能理解了呢?

生:我的手,也就是我写的字,传达出我内心的想法,我写的东西和我心里想的是一致的,你看到了,内心能够很好地领会,没有歪曲,这本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官场中却不是这样,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看到了却不能明察真相,甚至故意曲解,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

师:很好!我来概括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口”能像我苏轼的“手”一样传达心声,不用来造谣中伤,我的命运就不至于如此坎坷;如果一个人的“耳”能像安常的

“眼”一样明察是非,不轻信谗言,我也不至于蒙冤受屈。

师:还有问题吗?好,现在我们齐读、背诵课文。

(学生开始读、背课文)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把课文完整、准确地背诵了,但这还不能表明我们把文章读懂了。接下来,请大家结合你喜欢的词句加以点评。

(学生自由阅读)

生:我比较喜欢“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里面流露出非常乐观的情绪。苏轼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能够把自己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相比之下,我们有些人遇到一点点挫折、坎坷就自暴自弃,显得太可怜也太可笑了。

师:好!苏轼的乐观是有质量、有分量、有厚度、有内涵的乐观,是经过苦难淬炼之后的自我超越。老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生:因为诗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现在被贬黄州。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乌台诗案”呢?

(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补充,虽不完整,但也能说出个大概)

师:一些人之所以把苏轼作为攻击的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对苏轼反对新政的痛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苏轼的恐惧,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影响极大;第三方面,其中或许还掺杂进了文人相互倾轧的险恶与卑鄙。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捕,在4个多月里,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与羞辱。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12月29日,判决书下来了,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无权签署公文。除夕这一天,出狱,在牢中关了130天。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苏轼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前往黄州。初到黄州的苏轼内心更多的是惶恐与难言的孤独,他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把苏轼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让他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生:我比较喜欢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是日剧饮而归”,特别是“剧饮”这个词,仿佛能让人想到苏轼谈笑风生的样子;同时,也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与传统文人文文弱弱截然相反的豪侠之气,有点儿笑傲江湖、我行我素的感觉。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里的“剧饮”有没有借酒消愁的味道?如果有,如何理解?

生:借酒消愁未必不好,当一个人陷入困境中的时候,需要找一个宣泄的渠道,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师: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苏轼解救自己是很有办法的。他特别会享受人生。被贬黄州后,他研制出了“东坡肉”。他到处奔波流放,有的地方没有酒,就自己酿,往往一面做酒一面品尝,还没等酿好,已经大醉。被贬岭南,苏东坡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2岁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这个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东坡同样能

够寻得美味,还写了一篇文章《食蚝》,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他人提起这一美味:“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学生笑)在幽默的嘲讽中,他将一肩沉重的苦难化为虚无缥缈的云烟。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写苏轼的文章,题目叫做《微笑着面对》。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只是,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和磨难,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议论纷纷,一时给不出一个好的理由)

师:被贬黄州时期,苏轼亲近宗教,大量阅读佛经,他每隔一天就要到安国寺参禅。然而,他没有完全接受佛教把人生视为苦海的厌世主义。他仍然执著地热爱生命,珍惜人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东坡那里发生了奇妙的综合,他以儒修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他把儒家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和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缕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安然。

师:我们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就到这里,大家再来背诵一下课文。

(学生背诵)

师:1084年4月,49岁的苏轼结束了黄州的贬谪生活,仕途得到好转,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给小皇帝当老师、担任主考官,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接近世俗追求的顶点。在整整八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排挤倾轧,但总的说来苏东坡的生活是轻松的、富有的、风光的,只是没有什么好作品留下来。“文章憎命达”,“痛苦出诗人”,1094年,59岁的苏轼一路被贬,最终被贬往岭外惠州。然而,苏东坡这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在惠州写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的午睡:“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政敌看后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这一次,被贬往大宋王朝的最南端——海南岛儋州。侍妾朝云已经去世,此时的苏东坡已是62岁的暮年,垂垂老矣,形单影只,生命的帷幕很快就要降落了。而三年后北归渡海时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一生的贬谪苦旅竟成了平生最奇绝的一次漫游。然而,这快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大荒谬。苏轼北归后途经金山寺,北宋名画家李公麟为他画像。苏轼对像自鉴,回首平生,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人生即将谢幕,他在遗嘱中托付弟弟子由说:“既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1101年7月28日,66岁的苏轼在这一天去世。

在这一堂课就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促,艺术永恒。”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我看选修课

选修课给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灵活的施教平台,我个人认为,对选修课的处理可以不必太拘泥,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考虑的:第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可以有更大的主动权。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专题进行完善和整合,甚至篇目替换。第二,教师可以更加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并在此基础

上围绕具体的某一点做一些文章,真正把教师本身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往的被动传授。就目前选修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开设方式而言,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线教师大有可为的创新空间。

(辽宁东北育才学校;110179)

游沙湖,话苏轼

——读《游沙湖》及苏轼

课程纲要

《游沙湖》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一篇小品文,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文本解读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着力点放在了“读文·读人”上,力求通过对文章和对苏轼的多重解读,实现认识和思想上的提升。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诗文回顾,了解苏轼的多彩人生,力图让学生通过综合以往学过的作品,在头脑中勾勒出较为清晰、完整的苏轼的形象;二是解读文本,在翻译、背诵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和相互交流,理解文字含义,品读作品内涵;三是拓展延伸,把作品放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予以关照,最终实现“读文”和“读人”的统一。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而是有时为学生朗读某些书或文章中的相关段落,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是不想破坏整个教学的节奏和氛围。

教学实录

师:有人把苏轼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些重量级人物作了一番比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翻开黄玉峰《说苏轼》):“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中国的读书人对苏轼似乎有一种本能的亲近,他的许多作品大家也一定很喜欢;不过,我对今天的课不抱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我担心大家不能真正读懂苏轼。现在,我就作个调查,自认为了解苏轼的同学请举手!

师:(指一个举手的同学)你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苏轼?

生:(点头)

师:我的问题是,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哪一篇作品?

(这个问题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他有点不知所措;其他同学笑,大有“幸灾乐祸”的意味)

生:(思考了一会儿)《记承天寺夜游》!

师:还能背下来吗?在我的印象中,初中老师对背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生:记不大清了。

师:我们一起尝试背一下。

(老师大声背诵,学生跟着老师背)

师:(指一名学生)八年级下学期,学过苏轼的一首词,还记得篇名吗? 生:……

(有学生小声提醒:《水调歌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刚才提到的那些作品都是初中时学到的,进入高中之后,我们还学习了苏轼的哪些作品?

生:《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

师:刚才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对今天的课不抱乐观的态度,因为,我担心大家不能真正读懂苏轼。现在,我多少有一点儿信心了。

师:老师读一遍课文,大家要注意句读和字音。

(老师读《游沙湖》,学生听读,偶尔作记录)

师:大家为自己的同桌朗读一遍课文,同桌一定要及时指出对方的错误。开

始!

(学生相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师:从字面上看,这篇文章的难度似乎不算大。“左邻右舍”在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把课文翻译出来。如果有哪个句子不能确定,或者有争议,就把它标记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解决。(学生分小组翻译课文)

师:大家在翻译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生:“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用手当嘴,您用眼睛当耳朵,都是这个时代的怪人。

师:(追问)“我用手当嘴”是针对什么说的?

生:……

师:(追问)“您用眼睛当耳朵”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生:……

师:(追问)为什么“我们都是怪人呢”?

生:……

师:看来,字面上翻译出来了,似乎也对了,但并不一定就真的懂了。大家想一想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发表发表你的看法!“左邻右舍”也可以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了一小会儿,似乎没有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师:要想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究竟是什么意思。“以纸画字”的是“苏轼”,还是“安常”? (学生对此有点儿争议)

师:“别人在纸上给安常写字,写不上几个字,安常就能懂得别人的意思”;“安常在纸上写字,用不了几个字就能说中别人的心事”。这两种理解,你觉得哪一种更合乎情理?

生:第一种。

师:安常只看别人写下的不多的几个字,就能猜中对方的意图,所以苏轼说他“颖悟绝人”。“余以手为口”如何理解?

生:因为安常耳聋,我无法用语言和他沟通,只能通过写字和他交流,因此苏轼说“以手为口”。

师:苏轼为什么说他和安常都是“异人”呢?

(学生讨论)

师: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最后一年,侍妾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苏遁。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苏轼写了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从中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绪? 生:发牢骚。

师:从这个角度看,“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是否就能理解了呢?

生:我的手,也就是我写的字,传达出我内心的想法,我写的东西和我心里想的是一致的,你看到了,内心能够很好地领会,没有歪曲,这本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可是,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官场中却不是这样,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看到了却不能明察真相,甚至故意曲解,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

师:很好!我来概括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口”能像我苏轼的“手”一样传达心声,不用来造谣中伤,我的命运就不至于如此坎坷;如果一个人的“耳”能像安常的

“眼”一样明察是非,不轻信谗言,我也不至于蒙冤受屈。

师:还有问题吗?好,现在我们齐读、背诵课文。

(学生开始读、背课文)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把课文完整、准确地背诵了,但这还不能表明我们把文章读懂了。接下来,请大家结合你喜欢的词句加以点评。

(学生自由阅读)

生:我比较喜欢“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里面流露出非常乐观的情绪。苏轼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并没有消沉,而是能够把自己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相比之下,我们有些人遇到一点点挫折、坎坷就自暴自弃,显得太可怜也太可笑了。

师:好!苏轼的乐观是有质量、有分量、有厚度、有内涵的乐观,是经过苦难淬炼之后的自我超越。老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生:因为诗人经历了“乌台诗案”,现在被贬黄州。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乌台诗案”呢?

(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补充,虽不完整,但也能说出个大概)

师:一些人之所以把苏轼作为攻击的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对苏轼反对新政的痛恨;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苏轼的恐惧,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影响极大;第三方面,其中或许还掺杂进了文人相互倾轧的险恶与卑鄙。1079年7月28日苏轼被捕,在4个多月里,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与羞辱。好在宋代有不杀士人的传统,12月29日,判决书下来了,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无权签署公文。除夕这一天,出狱,在牢中关了130天。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在人们欢庆新春的喜悦中,苏轼在儿子苏迈的陪同下前往黄州。初到黄州的苏轼内心更多的是惶恐与难言的孤独,他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把苏轼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让他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新的眼光,而这正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生:我比较喜欢文章最后的一句话“是日剧饮而归”,特别是“剧饮”这个词,仿佛能让人想到苏轼谈笑风生的样子;同时,也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与传统文人文文弱弱截然相反的豪侠之气,有点儿笑傲江湖、我行我素的感觉。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里的“剧饮”有没有借酒消愁的味道?如果有,如何理解?

生:借酒消愁未必不好,当一个人陷入困境中的时候,需要找一个宣泄的渠道,这样才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师:一个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苏轼解救自己是很有办法的。他特别会享受人生。被贬黄州后,他研制出了“东坡肉”。他到处奔波流放,有的地方没有酒,就自己酿,往往一面做酒一面品尝,还没等酿好,已经大醉。被贬岭南,苏东坡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62岁时,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这个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苏东坡同样能

够寻得美味,还写了一篇文章《食蚝》,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他人提起这一美味:“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学生笑)在幽默的嘲讽中,他将一肩沉重的苦难化为虚无缥缈的云烟。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我曾经读到过一篇写苏轼的文章,题目叫做《微笑着面对》。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只是,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公和磨难,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学生议论纷纷,一时给不出一个好的理由)

师:被贬黄州时期,苏轼亲近宗教,大量阅读佛经,他每隔一天就要到安国寺参禅。然而,他没有完全接受佛教把人生视为苦海的厌世主义。他仍然执著地热爱生命,珍惜人生。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东坡那里发生了奇妙的综合,他以儒修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他把儒家推己及人的博爱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和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缕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的独立与安然。

师:我们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就到这里,大家再来背诵一下课文。

(学生背诵)

师:1084年4月,49岁的苏轼结束了黄州的贬谪生活,仕途得到好转,八个月之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给小皇帝当老师、担任主考官,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接近世俗追求的顶点。在整整八年的时间里,虽然也有排挤倾轧,但总的说来苏东坡的生活是轻松的、富有的、风光的,只是没有什么好作品留下来。“文章憎命达”,“痛苦出诗人”,1094年,59岁的苏轼一路被贬,最终被贬往岭外惠州。然而,苏东坡这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在惠州写诗描写在春风中酣美的午睡:“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政敌看后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蛮舒服!”于是颁发了新贬谪的命令。这一次,被贬往大宋王朝的最南端——海南岛儋州。侍妾朝云已经去世,此时的苏东坡已是62岁的暮年,垂垂老矣,形单影只,生命的帷幕很快就要降落了。而三年后北归渡海时他却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一生的贬谪苦旅竟成了平生最奇绝的一次漫游。然而,这快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大荒谬。苏轼北归后途经金山寺,北宋名画家李公麟为他画像。苏轼对像自鉴,回首平生,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人生即将谢幕,他在遗嘱中托付弟弟子由说:“既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1101年7月28日,66岁的苏轼在这一天去世。

在这一堂课就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促,艺术永恒。”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我看选修课

选修课给任课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灵活的施教平台,我个人认为,对选修课的处理可以不必太拘泥,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考虑的:第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可以有更大的主动权。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专题进行完善和整合,甚至篇目替换。第二,教师可以更加主动地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并在此基础

上围绕具体的某一点做一些文章,真正把教师本身也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以往的被动传授。就目前选修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开设方式而言,还有许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线教师大有可为的创新空间。

(辽宁东北育才学校;110179)


相关内容

  • 苏轼[游沙湖]探析
  • 内容摘要:<游沙湖>作者以"异"为核心,把"异人""异景""异趣"写的神足气饱,情寓于中,意溢言外,实为千古"异文". 关键词:异人 异景 异趣 异文 读苏轼的<游沙湖>,感其 ...

  • 苏轼 导学案
  •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苏轼 (1)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 ...

  •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 第30卷第4期2010年8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 fH uanggang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V o. l 30N o . 4 A ug . 2010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作思想分析 郭杏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冈438002) 摘 ...

  • [定风波]赏析
  •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⑤烟雨任平生.料峭⑥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⑦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 ...

  • [定风波]教案设计
  • <定风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 ...

  • ["一簑烟雨任平生" 谈谈苏东坡的豁达]古诗词介绍系列(二十三)
  • 一位哲人是这样解释"命运"的: "命",好比是一辆车,但牌子各异,有法拉利跑车.卡宴.宝马.奔驰,当然也有大众.丰田.雪佛兰.奇瑞QQ等等.它是落地生就的. "运"是车前面的各式各样的路,可能是一马平川,可能是羊肠小道,也可能是颠簸崎岖的山 ...

  • 逍遥游记---泛舟沙湖[散文欣赏]
  • 有人曾有把人生当作一场旅行,目的地是不在乎的,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有多少次,我想象着自己背上行囊,开始一段灵魂独处的旅程.许多时候,来到一个地方不需要任何理由,冥冥中自有前世注定的缘分,在遥远的时间里向你召唤.于是,我到来了这个叫沙湖的地方.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

  • 苏轼词两首试讲教案
  • <苏轼词两首> 一.导入 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书中写到,正是由于被贬,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的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历来被称为是苏东坡豪放情怀的代表作 ...

  • 苏轼定风波鉴赏
  •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 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