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陶渊明的精神:菊花.古剑和酒

[摘要]菊花代表了渊明的隐逸之气,古剑代表了渊明的猛志与气节,酒则是渊明用以调和痛苦的良药。而陶渊明爱菊,主要是爱其象征意义:“黄花晚节”——以后凋之菊花象征保持晚节之高士。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十一章《菊解制颓龄》,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

这是我比较小的时候,流行过的唐朝乐队的主打曲目《梦回唐朝》的开端。歌词我已经不能全记了,只有这两句十几年来未曾抹去。当我读了无数的名文古诗,不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白丁时,我依然喜欢这两句。“菊花、古剑和酒”,只这三个意象就代表了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紧接着一句“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就这两句便把这样一种感觉写了个淋漓尽致:现代的喧嚣逐渐取代了古时的静谧。后来我仔细想想,菊花、古剑、酒这三个意象选择得确实不错,但和“梦回唐朝”的主题略有不合:菊花不是唐人最爱的花。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他说对于菊花,从陶渊明之后就一直很少有人喜爱了。周敦颐是宋人,可见有唐一代,大家还是喜欢富贵雍容的牡丹。因此“菊花、古剑和酒”并不能代表唐朝的风格。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觉得“菊花、古剑和酒”这三个意象,几乎能概括陶渊明的精神。菊花代表了渊明的隐逸之气,古剑代表了渊明的猛志与气节(从《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中可以见出),酒则是渊明用以调和痛苦的良药。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位与菊花精神相契合的人,那么这个人只可能是陶渊明。就像要找与梅花精神契合的人,这个人只可能是林逋一样。林逋爱梅,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为梅花传神的句子。而我有时觉得很奇怪,渊明虽然爱菊,虽然诗中也写菊,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句。渊明诗中写菊的句子,大约就是这几处: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其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

仅此而已。而“采菊东篱”虽是名句,却不像“疏影”那样写出梅的风神与品格。甚至渊明诗中都没有一句像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注1]这样直写菊花精神的句子。那么为什么只有渊明与菊花的精神最契合呢?原来,爱一种花,并不是要把它写到自己的诗里,而是要把它写进自己的生活里。渊明与菊花的契合,恰恰是在他的生活中见出的: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沈约《宋书·隐逸传》)(按,弘指江州刺史王弘)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萧统《陶渊明传》)

萧统在沈约文字的基础上加了“满手把菊”四字,虽然很可能是出于他的臆测,但写得真是美。即使没有“满手把菊”,只是“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已是让人钦慕不已了。后来王维把这段话改成了一首诗,题为《偶然作》,其中两句写得真是自然: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但同样是用菊花的意象,前些年流行的歌曲《中华民谣》里有一句“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被很多人讥为“最烂的歌词”,还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说:“有没有毛病啊,菊花插满头……”确实,戴花哪有插一脑袋菊花的道理。杜甫诗云:“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也只是说“乱插梅花”而已。歌词并不能只是意象典故的堆砌。“满手把菊”,其人必为高士;“菊花插满头”,其人则近乎大观园中之刘姥姥了。

再有就是前面《饮酒复止酒》一章中提到的“见南山”还是“望南山”的公案。苏轼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采菊之时,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明代梁桥《冰川诗式》中说得更细一点:

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高情,趣闲而思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他说的“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是说陶渊明非刻意要写好诗给世人看,只是借诗记载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罢了。从这点上讲,渊明与菊花是最相称的。

当然,说渊明咏菊无“佳句”,这个“佳”只是从后人极力描摹的角度来看,实则渊明写菊,是从大处写其精神。如“秋菊有佳色”一句,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诗》卷三引了定斋、艮斋两人的评语:

定斋曰:自南北朝以来,菊诗多矣,未有能及渊明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花不足当此一佳字。然通篇寓意高远,皆由菊而发耳。

艮斋曰:“秋菊有佳色”一语,洗尽古今尘俗气。

有人说渊明爱菊,是爱其象征意义。唐代元稹《菊花》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说自己,更是在说陶渊明。

明初以倔强著称的方孝孺在《菊趣轩记》中写道:

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乐乎物而不玩物,故其乐全;得乎物之乐,而不损已之天趣,故其用周。

清代陈伟勋在《酌雅诗话》中说:

其寓情于菊者,正韩魏公所云晚节黄花之意,正其抚时傲世之心性所见端。周子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子岂沾沾取先生之爱菊而已哉,盖别有取焉者也。知周子之所以爱莲,则知先生之所以爱菊矣。

这两段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说陶渊明爱菊,主要是爱其象征意义:“黄花晚节”——以后凋之菊花象征保持晚节之高士。方孝孺说渊明“其意不在菊”,更是直接说渊明只是爱其象征意义了。这恐怕是因为宋代理学家反对“玩物丧志”,以致人们对自己的爱好都要加上一些精神的象征意义。

但对于渊明爱菊理由,朱自清《诗多义举例》给的理由最有趣,就是菊花可以吃,可以泡酒喝。朱先生还引了许多前人吃菊花、饮菊花酒的诗文为例,来证明渊明确实吃菊饮菊。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屈原《离骚》中便说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除了朱先生引的诗文,还有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西京杂记》中则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较渊明晚些的梁简文帝在《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也是说采菊酿酒。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仍有饮菊花酒的记载。可见从魏晋开始直到明清,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作者简介:

转播到腾讯微博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摘要]菊花代表了渊明的隐逸之气,古剑代表了渊明的猛志与气节,酒则是渊明用以调和痛苦的良药。而陶渊明爱菊,主要是爱其象征意义:“黄花晚节”——以后凋之菊花象征保持晚节之高士。

本文摘自程滨先生所著《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第十一章《菊解制颓龄》,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菊花古剑和酒

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

这是我比较小的时候,流行过的唐朝乐队的主打曲目《梦回唐朝》的开端。歌词我已经不能全记了,只有这两句十几年来未曾抹去。当我读了无数的名文古诗,不再是一个干干净净的白丁时,我依然喜欢这两句。“菊花、古剑和酒”,只这三个意象就代表了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紧接着一句“被咖啡泡入喧嚣的庭院”,就这两句便把这样一种感觉写了个淋漓尽致:现代的喧嚣逐渐取代了古时的静谧。后来我仔细想想,菊花、古剑、酒这三个意象选择得确实不错,但和“梦回唐朝”的主题略有不合:菊花不是唐人最爱的花。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他说对于菊花,从陶渊明之后就一直很少有人喜爱了。周敦颐是宋人,可见有唐一代,大家还是喜欢富贵雍容的牡丹。因此“菊花、古剑和酒”并不能代表唐朝的风格。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觉得“菊花、古剑和酒”这三个意象,几乎能概括陶渊明的精神。菊花代表了渊明的隐逸之气,古剑代表了渊明的猛志与气节(从《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中可以见出),酒则是渊明用以调和痛苦的良药。

转播到腾讯微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位与菊花精神相契合的人,那么这个人只可能是陶渊明。就像要找与梅花精神契合的人,这个人只可能是林逋一样。林逋爱梅,写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为梅花传神的句子。而我有时觉得很奇怪,渊明虽然爱菊,虽然诗中也写菊,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句。渊明诗中写菊的句子,大约就是这几处: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其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酒》其七)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

仅此而已。而“采菊东篱”虽是名句,却不像“疏影”那样写出梅的风神与品格。甚至渊明诗中都没有一句像苏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注1]这样直写菊花精神的句子。那么为什么只有渊明与菊花的精神最契合呢?原来,爱一种花,并不是要把它写到自己的诗里,而是要把它写进自己的生活里。渊明与菊花的契合,恰恰是在他的生活中见出的:

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沈约《宋书·隐逸传》)(按,弘指江州刺史王弘)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萧统《陶渊明传》)

萧统在沈约文字的基础上加了“满手把菊”四字,虽然很可能是出于他的臆测,但写得真是美。即使没有“满手把菊”,只是“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已是让人钦慕不已了。后来王维把这段话改成了一首诗,题为《偶然作》,其中两句写得真是自然: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但同样是用菊花的意象,前些年流行的歌曲《中华民谣》里有一句“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被很多人讥为“最烂的歌词”,还有网友在天涯社区说:“有没有毛病啊,菊花插满头……”确实,戴花哪有插一脑袋菊花的道理。杜甫诗云:“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也只是说“乱插梅花”而已。歌词并不能只是意象典故的堆砌。“满手把菊”,其人必为高士;“菊花插满头”,其人则近乎大观园中之刘姥姥了。

再有就是前面《饮酒复止酒》一章中提到的“见南山”还是“望南山”的公案。苏轼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宋代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采菊之时,无意于山,而景与意会,此渊明得意处也。”明代梁桥《冰川诗式》中说得更细一点:

陶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此,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悠然高情,趣闲而思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

他说的“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是说陶渊明非刻意要写好诗给世人看,只是借诗记载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罢了。从这点上讲,渊明与菊花是最相称的。

当然,说渊明咏菊无“佳句”,这个“佳”只是从后人极力描摹的角度来看,实则渊明写菊,是从大处写其精神。如“秋菊有佳色”一句,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诗》卷三引了定斋、艮斋两人的评语:

定斋曰:自南北朝以来,菊诗多矣,未有能及渊明之妙。如“秋菊有佳色”,他花不足当此一佳字。然通篇寓意高远,皆由菊而发耳。

艮斋曰:“秋菊有佳色”一语,洗尽古今尘俗气。

有人说渊明爱菊,是爱其象征意义。唐代元稹《菊花》云: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说自己,更是在说陶渊明。

明初以倔强著称的方孝孺在《菊趣轩记》中写道:

渊明之属意于菊,其意不在菊也,寓菊以舒其情耳。乐乎物而不玩物,故其乐全;得乎物之乐,而不损已之天趣,故其用周。

清代陈伟勋在《酌雅诗话》中说:

其寓情于菊者,正韩魏公所云晚节黄花之意,正其抚时傲世之心性所见端。周子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子岂沾沾取先生之爱菊而已哉,盖别有取焉者也。知周子之所以爱莲,则知先生之所以爱菊矣。

这两段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说陶渊明爱菊,主要是爱其象征意义:“黄花晚节”——以后凋之菊花象征保持晚节之高士。方孝孺说渊明“其意不在菊”,更是直接说渊明只是爱其象征意义了。这恐怕是因为宋代理学家反对“玩物丧志”,以致人们对自己的爱好都要加上一些精神的象征意义。

但对于渊明爱菊理由,朱自清《诗多义举例》给的理由最有趣,就是菊花可以吃,可以泡酒喝。朱先生还引了许多前人吃菊花、饮菊花酒的诗文为例,来证明渊明确实吃菊饮菊。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屈原《离骚》中便说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除了朱先生引的诗文,还有就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西京杂记》中则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较渊明晚些的梁简文帝在《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也是说采菊酿酒。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仍有饮菊花酒的记载。可见从魏晋开始直到明清,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作者简介:

转播到腾讯微博

程滨

程滨,字子浔,号矫庵,网名反客生。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叶嘉莹先生习诗词、吟诵。师从尹连城先生学习书法。2008年获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优秀青年诗人奖。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河西区中华吟诵社名誉社长。嗜京剧、昆曲,工小生。现为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师。著有《矫庵语业》(澳门学人出版社)、《矫庵集》(巴蜀书社)、《迦陵词稿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来源。


相关内容

  • 浅析古诗词中菊花意象
  •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98-01 摘要:菊花伴随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时间和空间里走出了一道由原厚重的人文风景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秋天的使者和象征,在萧瑟凋敝的深秋开放,傲寒凌霜,他战西风而不怯,经严霜而愈妍,袅袅娜娜 ...

  • 花神系列之[九月菊花]
  • 花神系列之<九月菊花> Post By:2008-12-16 22:52:00 [只看该作者] ',1)"> ',2)"> 急转弯 小大  2楼博客 |信息 |搜索 |邮箱 |主页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空军中尉 帖子:313 积分:2746 威望 ...

  • 人共菊花醉重阳
  •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 1700多年的历史.<易经>"以阳爻为九"两个九相会,九为阳数,日月并阳, 故曰 "重阳 ".是祷颂阖家安康的佳节. 传统庆祝习俗 登高远眺 出游赏景 观赏菊花 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 重 ...

  • 高二语文自助餐第1期文化名人陶渊明
  • 高二语文自助餐第1期 历史文化名人--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 独向田园觅超然 陶渊明的寂寞 文继炬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 ...

  • 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里安排一场咏菊诗会
  • 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里安排一场咏菊诗会? 说菊 菊花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非常有象征意味的.从<楚辞>开始,文人们就写菊花,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归去来兮辞>里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时,菊花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

  •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 第1l卷总35期 V01.11SumNo.35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XINJIANGRTVU 2007年第l期 No.1.2007 <聊斋志异>之<黄英>篇中传统文化语码的解析 史 玮 库尔勒 841000)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 摘要:短篇 ...

  • 归去来兮辞_并序(教学设计)
  •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 ...

  • 关于好品质的作文
  • 我喜欢菊.宋朝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晋陶渊明独爱菊".有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因了陶氏的钟爱,菊花遂于隐士结了缘,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几分高标与孤隐的意味来.但我以为,隐者虽有爱菊之意,菊花却无孤隐之心,说她孤标傲世,似有误解,她只是不媚流俗而已. 菊花的美,淡而有味 ...

  •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