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地理组 张惠娟
【高考动态分析】
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查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查,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
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
1. 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 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3.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 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5. 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高考复习建议】
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 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 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 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 进行迁移分析。
⏹ 技巧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
⏹ 技巧2--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② 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
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③ 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④ 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⑤ 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
一、区位因素分析
(一)、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
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
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政策:
(二) 、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
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三)、城市区位选择:
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
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
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
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四)、交通的区位选择
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
(五)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平坦) 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
水域→停泊条件、航运条件
(六)、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
稳定的销售区(人口城市集中)
便于商品集散(交通发达)
(七)、渔场区位选择
暖寒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大陆架、河流入海口、温带海区
(八)、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二、高考常涉及的区位问题类型
类型1: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类型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类型3: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
类型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重点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实际, 也是新教材强调较多、更灵活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商业等要素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而且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它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
(一)、每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例题分析
1右图是某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⑴符合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工业区位因素是
A .交通运输 B .劳动力素质
C .技术 D .原料
⑵导致该种区位因素战后影响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市场条件的变化
B .自然环境的变迁
C .工业生产对该因素使用总量日趋减少
D .科技和交通的发展
过渡: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代发展,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身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二)、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案例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变化
材料一:该城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该城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Ⅰ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主;第Ⅱ阶段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第Ⅲ阶段(近几年),当地在鼓励外企和民企的同时,制定了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甚至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⑴分析该城在第Ⅱ阶段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的区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答案: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宜的土地和房屋租金;优惠的政策。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经济和产业基础好于国内其它地区。
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
⑵第Ⅲ阶段,该城制定企业准入“门槛”的要求可能有哪些?为什么?
思路:调整解题顺序——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求
答案: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大(占地少);资源、能源消耗量小;环境效益好
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资源能源紧缺;环境质量下降
材料二:关于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下图为A 城工业区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渐在a 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年来,在b 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⑴初期,市中心以 和 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知识迁移:工业区不断向缘移动的原因
答案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位于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少;河运条件好;工业用水方便。
⑶试分析b 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接近研究院分院,科技条件好;接近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运输;本身无污染,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材料三:关于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B 地早期位于A 城的远郊,在不同时期,B 地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试运用区位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B A
⑴早期,B 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形成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
答案: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
(2)B 地粮、棉需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有部分出口。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随着城市化推进,B 地农业生产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市场需求起重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瓜果的利润高于粮、棉、油生产;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农副产口的出口
(3)B 地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成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上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要外调一部分。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①B 地逐步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②出租房屋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③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土地和房屋出租的对象。
材料四:关于交通区位的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长江成为长江以北地区融入苏南和上海的天然屏障;近几年,江苏省新建了多座跨江大桥,有望改变这一现象。
(1)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长江两岸交通不便,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属于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近年来,我省长江段新建了多架大桥,表明在交通建设中,因素已取代定性因素。
(3)拟新建一座经过A 城的长江大桥,建设该大桥的主要区位考虑有哪些?
合理布局交通网,改善运输条件,加强了长江两岸的区域联系;
带动江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利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技进步是重要保障。
材料五:关于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
M 城曾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近代,随着N 城的崛起,M 城的地位明显下降。
(1)促成M 城崛起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M 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大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
(2)左图中M 城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简析
这种变化可能对M 城的发展和布局形态带来的总体影
响?
可以促进该城的新一轮发展;可能使该城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沿铁路延伸)。
四、拓展---比较区位与产业转移
区位因素影响力和区域区位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不同地区“比较区位”的变化。进而导致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地区,形成产业转移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苏南向苏北等地转移
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教学反思:
专题区位因素的分析共两课时,本节课重点分析了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分析了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互动活跃,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既复习了区位因素又对区位的动态变化有了很深的了解,在解题过程中也教给大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总体效果还是不错。
不足之处: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简单,应该多一些延伸。教学时节奏再慢一些更好。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地理组 张惠娟
【高考动态分析】
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查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查,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
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
1. 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 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3. 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 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5. 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高考复习建议】
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 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 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 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 进行迁移分析。
⏹ 技巧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
⏹ 技巧2--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② 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
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③ 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④ 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⑤ 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
一、区位因素分析
(一)、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
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
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政策:
(二) 、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
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
(三)、城市区位选择:
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
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
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头、鞍山;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约翰内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武汉、重庆、宜宾);铁路枢纽(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
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宗教: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桂林、张家界)
(四)、交通的区位选择
铁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线路长,经济效益高;新修线路短,成本低;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
(五)港口: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平坦) 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
水域→停泊条件、航运条件
(六)、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稳定的商品来源(工农业发达)
稳定的销售区(人口城市集中)
便于商品集散(交通发达)
(七)、渔场区位选择
暖寒流交汇、上升补偿流、大陆架、河流入海口、温带海区
(八)、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二、高考常涉及的区位问题类型
类型1: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类型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类型3: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
类型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三、重点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实际, 也是新教材强调较多、更灵活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商业等要素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而且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也会导致其它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
(一)、每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例题分析
1右图是某种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⑴符合图中曲线变化趋势的工业区位因素是
A .交通运输 B .劳动力素质
C .技术 D .原料
⑵导致该种区位因素战后影响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市场条件的变化
B .自然环境的变迁
C .工业生产对该因素使用总量日趋减少
D .科技和交通的发展
过渡: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代发展,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身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二)、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案例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变化
材料一:该城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该城工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Ⅰ阶段以乡镇企业为主;第Ⅱ阶段大量装配、加工型外资企业进入;第Ⅲ阶段(近几年),当地在鼓励外企和民企的同时,制定了较高的企业准入门槛,甚至动员一些早期进入的企业转产,或迁往苏中、苏北、安徽等地。
⑴分析该城在第Ⅱ阶段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的区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什么?
答案: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便宜的土地和房屋租金;优惠的政策。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经济和产业基础好于国内其它地区。
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
⑵第Ⅲ阶段,该城制定企业准入“门槛”的要求可能有哪些?为什么?
思路:调整解题顺序——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要求
答案:技术含量高;资金密度大(占地少);资源、能源消耗量小;环境效益好
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资源能源紧缺;环境质量下降
材料二:关于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下图为A 城工业区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渐在a 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年来,在b 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⑴初期,市中心以 和 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知识迁移:工业区不断向缘移动的原因
答案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⑵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 a 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位于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少;河运条件好;工业用水方便。
⑶试分析b 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接近研究院分院,科技条件好;接近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运输;本身无污染,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材料三:关于农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B 地早期位于A 城的远郊,在不同时期,B 地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试运用区位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B A
⑴早期,B 地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组成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形成相应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哪些?
答案: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
(2)B 地粮、棉需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有部分出口。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随着城市化推进,B 地农业生产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市场需求起重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瓜果的利润高于粮、棉、油生产;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便于农副产口的出口
(3)B 地许多农民出租土地,或建成简易房出租;粮食基本上从外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和副食品也要外调一部分。试分析这一阶段B 地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变化
答案:①B 地逐步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②出租房屋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③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土地和房屋出租的对象。
材料四:关于交通区位的发展变化
长期以来,长江成为长江以北地区融入苏南和上海的天然屏障;近几年,江苏省新建了多座跨江大桥,有望改变这一现象。
(1)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长江两岸交通不便,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属于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近年来,我省长江段新建了多架大桥,表明在交通建设中,因素已取代定性因素。
(3)拟新建一座经过A 城的长江大桥,建设该大桥的主要区位考虑有哪些?
合理布局交通网,改善运输条件,加强了长江两岸的区域联系;
带动江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利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科技进步是重要保障。
材料五:关于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
M 城曾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近代,随着N 城的崛起,M 城的地位明显下降。
(1)促成M 城崛起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M 城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大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
(2)左图中M 城的区位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简析
这种变化可能对M 城的发展和布局形态带来的总体影
响?
可以促进该城的新一轮发展;可能使该城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沿铁路延伸)。
四、拓展---比较区位与产业转移
区位因素影响力和区域区位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不同地区“比较区位”的变化。进而导致有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条件更好的地区,形成产业转移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由苏南向苏北等地转移
再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教学反思:
专题区位因素的分析共两课时,本节课重点分析了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分析了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互动活跃,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既复习了区位因素又对区位的动态变化有了很深的了解,在解题过程中也教给大家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总体效果还是不错。
不足之处: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相对来讲还是比较简单,应该多一些延伸。教学时节奏再慢一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