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诗词浅谈苏东坡人格魅力

从诗词谈苏东坡的魅力

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迹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至奔大海,再不回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岭峰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词人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陡峭矗立的赤壁发出的感慨。紧接着,词的下阙词人很容易的便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周瑜,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魄力!作者通过对当年周瑜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赞赏,也是对所有像周瑜一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们的崇敬激赏。读者读到这里里的时候,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让人不禁对理想对希望充满了向往之情。苏东坡与一般词人不同的旷达情怀就表现在这里,江河翻转,斗转星移,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而苏东坡则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看待这一切,虽然他也会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然而在他的心中,无论自己的处境遭遇如何,英雄始终是英雄,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苏东坡的这种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是纯粹的,不含任何私心的。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表示赞叹,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当一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仍能怀着这样的一颗纯粹的心是需要很大的胸襟的。我们由此便可看出苏东坡此人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博大。

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是词人贬居黄州时作的。词的意思大概是,一日词人和一群朋友出外游玩,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雨,可是一行人一个都没有带伞,当时的雨应该有些大,一群人都被淋得十分狼狈,然而词人却说自己完全没有觉得下雨了。其实我觉得,词人这里不是说自己没有发现下雨。一般来说,雨下得稍微大一点的话,正常人可能都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害怕衣服被淋湿,或者淋了雨会生病什么的,而且,下雨天,天空往往是阴沉沉的,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不太喜欢下雨的。但是苏东坡却不一样,他之所以没有觉得是因为,他的内心因为旷达而带来的一份平和宁静掩盖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简而言之,苏东坡是超脱的。所以天气好或者下雨,人生起伏,对他来说对他的心境是造不成影响的。

读这首词的时候,最喜欢的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那份淡泊,在历代诗词人中是独特的,他的淡薄不是麻木,不是消极的避世寻求解脱,而是一种岁月积淀下来的成熟,

一种历万事经风雨的潇洒。苏东坡的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日后重回朝堂仍旧为国为民的重要原因。

3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实在苏轼的词中极少有这种读起来很伤感的词的。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的词一向是旷达的豪放的,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豪放的词人,写起婉约词来一样的催人泪下,此词丝毫不逊于李清照的词。李清照的婉约词,在表达愁情上自然是很好的,然而她的词大都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已,除了愁就是愁。反观东坡的这首词,由于有了真挚的感情在里面,词人的愁就有了一个厚实的依托,这首词与其说伤感,更多的我认为是一种沧桑。这种沧桑使的东坡词里的愁比之李清照的有了一种更加成熟的味道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词人和他的妻子王弗伉俪情深,然而仅仅在婚后11年后,王弗就去世了,这无疑给了苏轼很沉重的打击。不仅如此,词人的政治仕途在这以后也十分的不顺利,在经历人生的各种跌宕起伏之后,此时词人已年近40,他心中有很多话想要对曾经那个巧笑倩兮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妻子说,可是妻子已经死了十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许苏东坡在妻子死后并不曾对人提起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可是这种感情却早已扎根在词人的心中了,不用刻意去想,如影随形。可是这般的思念又能怎么样呢?面对的还是亡妻的孤魂,曾经的那个人她已不在了,此人满腹的凄凉又要对谁去说?想要找人诉说而不得的无奈又有谁人能懂?词人苦叹一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我们能再相见,你也应该不会再认识我了吧!词人心中的妻子永远是美丽贤惠的,而自己已经老了。词人这一叹,当真感人肺腑,让人落泪,他把自己和读者都带入了那种往昔和妻子相处的美好的时光中,让人羡慕,然而岁月不饶人,转眼你已死了十年,而我也老了,此处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一种沧桑。因为人都会死,生前和挚爱之间的感情就显得特别的难能可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若词人能再与亡妻相遇,恐怕真的会说不出话来吧!相视一眼,便已互通心意。即使词人之前写了这么多的感情,词的末尾还是脱不了东坡诗的一贯作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的词即使是伤也伤的让人看到希望。

我们从这首词中便可瞥见苏东坡的至情至性。其实很矛盾,一般来说,如若一个人至情至性,重感情,那么他做事的时候难免有些拖拖拉拉,不果断,但是苏东坡貌似将两者结合得很好,他既重视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又有一份阔达的胸怀,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苏东坡都有其独有的魅力。

从诗词谈苏东坡的魅力

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一开始,以一泻千里、日夜东流的长江着笔,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迹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至奔大海,再不回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岭峰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第三句写„拍岸”后的“惊涛”所出现的浪花飞溅的奇丽景象。这三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词人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陡峭矗立的赤壁发出的感慨。紧接着,词的下阙词人很容易的便想到了三国时期的周瑜,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何等的魄力!作者通过对当年周瑜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赞赏,也是对所有像周瑜一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建功立业的英雄们的崇敬激赏。读者读到这里里的时候,一股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让人不禁对理想对希望充满了向往之情。苏东坡与一般词人不同的旷达情怀就表现在这里,江河翻转,斗转星移,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而苏东坡则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看待这一切,虽然他也会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然而在他的心中,无论自己的处境遭遇如何,英雄始终是英雄,他们是值得尊敬的,苏东坡的这种对英雄的崇敬和向往,是纯粹的,不含任何私心的。一个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对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表示赞叹,这个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当一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仍能怀着这样的一颗纯粹的心是需要很大的胸襟的。我们由此便可看出苏东坡此人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博大。

2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是词人贬居黄州时作的。词的意思大概是,一日词人和一群朋友出外游玩,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大雨,可是一行人一个都没有带伞,当时的雨应该有些大,一群人都被淋得十分狼狈,然而词人却说自己完全没有觉得下雨了。其实我觉得,词人这里不是说自己没有发现下雨。一般来说,雨下得稍微大一点的话,正常人可能都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害怕衣服被淋湿,或者淋了雨会生病什么的,而且,下雨天,天空往往是阴沉沉的,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不太喜欢下雨的。但是苏东坡却不一样,他之所以没有觉得是因为,他的内心因为旷达而带来的一份平和宁静掩盖了外界环境的影响,简而言之,苏东坡是超脱的。所以天气好或者下雨,人生起伏,对他来说对他的心境是造不成影响的。

读这首词的时候,最喜欢的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那份淡泊,在历代诗词人中是独特的,他的淡薄不是麻木,不是消极的避世寻求解脱,而是一种岁月积淀下来的成熟,

一种历万事经风雨的潇洒。苏东坡的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日后重回朝堂仍旧为国为民的重要原因。

3 江 城 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其实在苏轼的词中极少有这种读起来很伤感的词的。在我们的印象中,苏轼的词一向是旷达的豪放的,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如此豪放的词人,写起婉约词来一样的催人泪下,此词丝毫不逊于李清照的词。李清照的婉约词,在表达愁情上自然是很好的,然而她的词大都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已,除了愁就是愁。反观东坡的这首词,由于有了真挚的感情在里面,词人的愁就有了一个厚实的依托,这首词与其说伤感,更多的我认为是一种沧桑。这种沧桑使的东坡词里的愁比之李清照的有了一种更加成熟的味道更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词人和他的妻子王弗伉俪情深,然而仅仅在婚后11年后,王弗就去世了,这无疑给了苏轼很沉重的打击。不仅如此,词人的政治仕途在这以后也十分的不顺利,在经历人生的各种跌宕起伏之后,此时词人已年近40,他心中有很多话想要对曾经那个巧笑倩兮与自己心意相通的妻子说,可是妻子已经死了十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许苏东坡在妻子死后并不曾对人提起自己对亡妻的思念,可是这种感情却早已扎根在词人的心中了,不用刻意去想,如影随形。可是这般的思念又能怎么样呢?面对的还是亡妻的孤魂,曾经的那个人她已不在了,此人满腹的凄凉又要对谁去说?想要找人诉说而不得的无奈又有谁人能懂?词人苦叹一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即使我们能再相见,你也应该不会再认识我了吧!词人心中的妻子永远是美丽贤惠的,而自己已经老了。词人这一叹,当真感人肺腑,让人落泪,他把自己和读者都带入了那种往昔和妻子相处的美好的时光中,让人羡慕,然而岁月不饶人,转眼你已死了十年,而我也老了,此处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一种沧桑。因为人都会死,生前和挚爱之间的感情就显得特别的难能可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若词人能再与亡妻相遇,恐怕真的会说不出话来吧!相视一眼,便已互通心意。即使词人之前写了这么多的感情,词的末尾还是脱不了东坡诗的一贯作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的词即使是伤也伤的让人看到希望。

我们从这首词中便可瞥见苏东坡的至情至性。其实很矛盾,一般来说,如若一个人至情至性,重感情,那么他做事的时候难免有些拖拖拉拉,不果断,但是苏东坡貌似将两者结合得很好,他既重视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同时又有一份阔达的胸怀,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苏东坡都有其独有的魅力。


相关内容

  •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
  •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之--豁达篇 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 苏 ...

  • [苏东坡传]读后感
  •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选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一(17)班 沙智勇 腾达也好,困顿也罢,每个人都该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东坡". 他,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 ...

  • 李清照的人格与风格
  • 目 录 内容摘要„„„„„„„„„„„„„„„„„„„„„„„„„„„„ (1) 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重要经历.文学地位„„„„„„„„„„„„ (1) 1.李清照的生平简介„„„„„„„„„„„„„„„„„„„„„„„(1) 2.李清照的重要经历„„„„„„„„„„„„„„„„„„„„„„„(2 ...

  • 广告学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
  •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运用 文学院广电[1**********]7刘诗楠 摘要:广告文案设计是广告的前提工作,直接影响着广告效果,因此必须做好文案设计.从目前状况来看,各企业为提高竞争力,创造独特的品牌,纷纷将广告与古典文学相联系,使广告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

  • 东坡书法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 东坡书法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4-11-03 10:24 分类: 邓思华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尔后一贬再贬,几起几落,曾任礼部尚书,明殿大学士.其父苏洵,弟苏辙,均为唐宋八大家.其中,苏轼成就最高,对后世之影响也最大. ...

  • 记承天寺夜游_教学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神品之文" 2. 品"月色之美" 3. 悟"闲人之情" [教学重点]:1.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2.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课 ...

  •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诸暨市赵家镇中何玉铉 [内容摘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文蕴涵的民族精神:结合初中生特点,通过激发兴趣.欣赏品读.实践演练.解读形象.家校合力等策略,大力弘扬. [关键词]:古诗词 赏读策略 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中荟萃了不少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 ...

  • 苏东坡传读后感
  • 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的诗词.读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之后更是对苏东坡的处世观及人生态度敬佩不已,我想苏东坡的诗词之所以为人称赞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苏东坡独特的人生思想.写传记不如写小说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必须要对史料有详实的考证,对人物要有清楚的认识.即便是这样,林语 ...

  • 中国古代咏茶诗词的欣赏
  • 我国古代咏茶诗词,可谓是源远流长.佳作如林.赏读这些诗词佳作,我们可以了解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状况.传统的制茶技术和古代优秀的茶文化. 当然,欣赏咏茶诗词更重要的是领略中国茶人的基本品德和精神风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直接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培养和增进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既是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