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_东晋玄言诗研究之一

 第54卷 第2期      

  2001年3月       Wuhan Univer sity J our nal (Humanity Sciences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Vol . 54, No . 2 Ma r . 2001, 221~227 ●中国古代文学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

——东晋玄言诗研究之一

陈顺智1, 张 俊2

(1.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2.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X

[作者简介]陈顺智(1957-) , 男, 湖北石首人,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张俊(1978-) , 女, 湖北公安人,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

系硕士生, 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歌研究。

[摘 要]东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流行于其间百年诗坛的基本上

是那些被称之为“玄言诗”的诗歌。玄言诗的百年发展史可分为以郭璞、庾阐为代表的早期玄言

诗, 以孙绰、许询诸人为代表的中期玄言诗和以殷仲文、谢混为代表的晚期玄言诗。这3个阶段

由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到大振玄风, 再到山水新情, 恰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与

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东晋; 玄言诗; 发展

[中图分类号]I 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1) 02-0221-07

玄言诗, 就其本义而言, 当然是指以表现玄学哲学内容为主题的诗歌; 就其时代而言, 自然是以东晋之诗为主。如果我们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代方面都稍加拓宽, 那么玄言诗还可以指表现老庄思想的诗歌; 以此来追述玄言诗, 那么玄言诗的历史还可以上溯到汉代。因此, 玄言诗不仅是与玄学哲学之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还与老庄思想之流演相伴而行。从汉代始以黄老之术治国, 至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方能定于一尊, 造于极盛, 其他诸子之学或则渐趋消歇, 或则融入儒学; 然而, 唯独老庄思想却时时流露于作者之笔端。如扬雄之《太玄赋》、班固之《通幽赋》、张衡之《思玄赋》多为儒道之杂糅。至于高彪之《清诫》则已是完全祖述老庄, 而仲长统之《见志诗》则可以说是最早以诗歌形式表现老庄思想的作品。建安时期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感慨, 往往包含了一些哲学的意味, 所以刘师培于《中国中

”正始时期, 古文学史》中说:“建武以还, 士民秉礼。迨及建安, 渐尚通; 则侈陈哀乐; 通则渐藻玄思。

何晏王弼首倡玄学, 其哲理玄思也自然浸入创作, 诗歌中的玄学哲理明显地增多, 如何晏之《言志》, 嵇康之《赠兄秀才从军诗》之三、《代秋胡行》之六、七二章, 阮籍《咏怀》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七十二首等等,

[1]而且此时之玄思往往与游仙相杂, 所谓“正始明道, 诗杂仙心”(第199页) , 正此之谓。随着西晋统一, 玄

X 收稿日期:2000-11-0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00)

学更炽。如孙楚之《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便是基本上阐述老庄思想, 最为著名。此外, 还有很多诗

[2][2]中也涉及到玄学义理, 如:“太上立本, 至虚是崇”(第739页) 、“赠物虽陋薄, 识意在忘言”(第770页) 、

[2](第752页) 等等。“道贵无名, 德尚寡欲。俗牧其华, 我执其朴。人取其荣, 余守其辱”至于隐逸诗中表现

清虚恬静、居柔守雌思想者则更多。

公元311年, 刘曜攻陷洛阳, 烧杀虏掠, 洛阳几乎夷为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 西晋王朝被迫南迁, 定都建康, 是为东晋(317-420) 。东晋王朝是六朝中享祚最长的朝代, 它之前的西晋仅五十年, 它之后的南朝刘宋仅59年。在这具有家国之变、粟黍之感的时代, 西晋衣冠、中土豪族, 并无恢复之志, 其间虽或有刘琨、祖狄之辈闻鸡起舞, 过江诸人感慨“山河之异”, 但很多社会名流人士仍然若无其事, 依旧谈玄论道, 竞相争辩, 如火如荼。所以卫洗马

页) 正因为东晋一代玄学清谈之风炽盛以善谈名理而身价百倍, 被誉为江表之王弼:“王[3](第1067敦谓(谢) 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 此子复玉振于江表, 不意永嘉之末, 复闻正始之音。”, 导致文学创作上形成所谓“玄言诗”。如果我们把末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暂置不论, 那么整个东晋一代的诗歌创作几乎全都是玄言诗了。在百余年间文人们竞相仿效创作的玄言诗, 其总数当然是蔚为壮观的, 只是由于时间的淘汰今已所剩无几。齐梁时人屡屡说到玄风对于诗歌创作发生的深刻影响。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江左篇制, 溺乎玄风, 嗤笑徇务之志, 崇盛亡机之谈, 袁孙已下, 虽各有雕采, 而辞趣一揆, 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 挺拔而为俊矣。”又《时序》说:“自

, 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 赋乃漆园之义中朝贵玄, 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 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

疏,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于时序, 原始以要终, 虽百世可知也。”钟嵘《诗品序》也说:“永嘉时贵黄老, 稍尚虚谈。于时篇什, 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爰及江表, 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桓、庾诸公, 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也说:“有晋中兴, 玄风独振, 为学穷于柱下, 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 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 历载将百, 虽缀响联辞, 波属云委, 莫不寄言上德, 托意玄珠, 遒丽之辞, 无闻焉尔。”这些话大致上准确地反映了东晋社会谈玄之风及其影响下出现的玄言诗的真实面貌。

关于东晋玄言诗之发展, 齐梁宋三代学者也有所论述。刘宋檀道鸾说:“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 世尚赋颂, 皆体则诗骚, 傍综百家之言, 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 逮乎西朝之末, 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 正始中, 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 佛理尤盛, 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 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 自此作

[4]者悉体之, 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第362页) 钟嵘《诗品序》也说:“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 变创其体;

刘越石仗清刚之气, 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 未能动俗。逮义熙中, 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 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 富艳难踪, 固已含跨刘、郭, 凌轹潘、左。”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有这样一段话:“江左风味, 盛道家之言, 郭璞举其灵变, 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 犹不尽除; 谢混情新, 得名未盛。颜、谢并起, 询为东晋中期人, 而殷仲文、谢混则为东晋末年间人, 他们正好代表了玄言诗发展演变的3个阶段。乃各擅奇; 休、鲍后出, 咸亦标世。”上述诸人对其发展演进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郭璞为两晋之际人, 许

郭璞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 卒于明帝太宁二年(324) 间, 其文学活动主要在两晋之际, 创作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东晋初期玄言诗的特征。所以, 宋檀道鸾将他的创作看成是玄言诗的发端。所谓“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即是以诗歌来表现道家思想。但是, “道家”一语, 从辞义上看本就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追求长生不老, 希望肉体成仙的道教, 一是指追求风神潇洒, 遗形取神之老庄玄学。前者是一种宗教的人生理想, 后者是一种哲学或审美的人生理想, 两者略有差异。但是,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道教的建立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老子哲学; 而且在玄学兴起之后人们追求审美的人生理想和对精神的高扬, 也往往促使人们隐遁出世, 于是, 升仙的道教形式也往往被注入遗形取神的玄学内容。因之, 至郭

璞时代两者已被完全融合为一了。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便成为这一时代风尚的表征。檀道鸾称之为“始会合”, 也正因为其《游仙诗》还保持了传统游仙诗的那种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特点, 还富于一点“灵变”, 富于一种俊逸的色彩。但是, 他也开始表述老庄玄理了, 如说:“漆园有傲吏, 莱氏有逸妻”、“啸傲遗世罗, 纵情在独往; 明道虽若昧, 其中有妙象”等等之类, 这种写法和对游仙态度的改变, 也导致了其诗非纯为游仙而作。

李善《文选》注说:“凡游仙之篇, 皆所以滓秽尘网, 锱铢缨绂, 餐霞倒景, 饵玉玄都。而璞之制, 文多自叙, 虽志狭中区, 而辞兼(无) 俗累, 见非前识, 良有以哉! ”游仙在于否弃人世, 最终达到肉体成仙, 而李善认为郭璞之不够超脱, 没有彻底表现出遗弃人事的态度, 以至于“见非前识”, 与以前之游仙诗作不同。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李善眼光之犀利, 然而这种不同正在于玄学以即世为出世的审美人生态度。清代陈祚明《诗比兴笺》一语中的, 揭破了这层意思:“景纯本以仙姿游于方内, 其超越恒情, 乃在造语奇杰, 非关命意。”“以仙姿游于方内”正是玄学即世而出世的人生态度, 采用了“仙姿”这种超世的外在形式。其实郭璞诗作咏老庄玄学内容者不仅《游仙》, 其他诗也有, 如《答王门子诗》六章其六云:“遗物任性, 兀然自纵; 倚荣凋蔼, 寓音雅弄; 匪涉魏阙, 匪滞陋巷; 永赖不才, 逍遥无用。”又逸诗云“得意在兰荪, 忘怀寄萧艾”, 《赠温峤》诗云“言以忘得, 交以淡成”等, 除去这些直接表述玄学老庄思想观念的作品外, 他还有些作品则最为深刻准确地表现了玄学所崇尚的那种精神境界, 如《世说新语・文学》所载:“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 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 实不可言。每读此文, 辄觉神超形越’。”此为其《幽思篇》之逸句, 所表现的正是玄学那种不可言喻的精神:于动中觉宇宙之生生化化流衍不息, 又能于万物之动中体悟人生宇宙之本体即在静寂。然而由于其全篇已佚, 我们仅依此而知此句所表现之玄学观念; 也由于郭璞诗篇散佚太多, 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少数篇籍来考察其诗, 尽管如此, 我们仍不难窥见郭璞诗所含道诗体现了玄言诗形成期的重要特点和演化轨迹。家之言, 确实已经具有浓厚的玄言诗特征。就此而论, 郭璞即使不能称作玄言诗的导始者, 但至少可说其

初期还有较为重要的诗人卢谌(283-350) , 洛阳沦陷时(317) 34岁。今存诗七题26首及佚句若干。洛阳沦陷后与父志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 为刘粲所虏, 后随琨奔段匹; 段匹败, 奔段末流, 后复为石虎所得, 以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 虎死从冉闵于襄国, 后为其所杀。其后期之经历不可谓不复杂艰辛, 然而其诗中却似乎对此并无深刻的表现, 这倒是令人诧异的。在西晋时, 他尝与刘琨等

[2]人一起讨论玄理, 后来他追忆说“昔在暇日, 妙寻通理”(第881页) , 因而其诗之涉及玄理也就并不足

怪, 如《赠刘琨诗》之十六; 尤其是这一组诗之序言更是以玄理来参悟人生、以言意之论来审视诗歌非常值得注意:“易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书非尽言之器, 言非尽意之具矣。况言有不得至于尽意, 书有不得至于尽言邪! 不胜猥懑, 谨贡诗一篇, 抑不足以揄扬弘美, 亦以摅其所抱而已。”此种思想也贯穿到其诗歌表现之中, 若《赠刘琨诗》之十八首即如此。卢谌虽然较郭璞只晚逝20余年, 但其诗歌之玄言倾向却有天壤之别, 即使那些本非叙理之诗, 如吟咏节候的诗他也仍然从玄理入手, 其《时兴诗》即如此:“圆象运, 悠悠方仪廓。忽忽岁云暮, 游原采萧藿。北逾芒与河, 南临伊与洛。凝霜沾蔓草, 悲风振林薄。……下泉激冽清, 旷野增辽索。登高眺遐荒, 极望无崖。形变随时化, 神感因物作。澹乎至人心, 恬然存玄漠。”

与郭璞同时稍晚的有庾阐(字仲初) , 据曹道衡先生考证, 庾阐约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八(297-

[5]298) 间, 约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 前(第436页) 。其活动则主要在东晋初, 稍晚于郭璞而略早于

孙许诸人。另外有温峤(257-329) 和与之有诗交的梅陶, 他们的诗作均表现出浓厚的玄言情趣。综观东晋前期约30余年间诗歌之谈玄论道大抵有如下两种情况:其一, 直接谈道论玄, 如《赠刘琨诗》之十六:“纤质实微, 冲飚斯值; 谁谓言精, 致在赏意, 不见得鱼, 亦忘厥饵。遗其形骸, 寄之深识。”《赠刘琨诗》之十八:“爰造异论, 肝胆楚越, 惟同大观, 万涂一辙, 死生既齐, 荣辱奚别, 处其玄根, 廓焉靡结。”《赠刘琨》:“邈矣达度, 唯道是杖, 形有未泰, 神无不畅, 如川之流, 如渊之量, 上弘栋隆, 下塞民望。”前述卢谌之《时兴诗》也是如此; 复如庾阐之《游仙诗》“遥望至人玄堂, 心与罔象俱忘”, “晨濑水玉心玄, 故能灵化自然”、

梅陶之《怨仙行》“鼓枝游畦亩, 栖钓一丘壑。……庇身荫王猷, 罢蹇反幻迹”, 温峤之《回文虚言诗》“宁神静泊, 损有崇无”, 等等。其二, 是表现玄学中人散怀忘情、不拘物累、闲旷宁静的人生境界。如庾阐《衡山诗》:“北眺衡山首, 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 运目情四豁。翔虬凌九霄, 陆鳞困濡沫。未体江湖悠, 安识南溟阔。”复如《三月三日》:“心结湘川渚, 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 渌漂素濑, 悠想盼长川, 轻澜渺如常。”等等都是表现玄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如果说前者更则重于玄学思致的话, 那么后者则更侧重于人生态度; 它们所不同的还在于表达上, 前者将玄学思致直接表达出来, 所以蔽于理障、流于枯涩, 后者将抒情畅意人生态度寄托到外在自然山水之上, 并表现出这一情感的发展过程, 因此富于形象, 呈现出一种宁静虚淡的精神境界, 较之直接说理更易于为人所接受, 更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然而, 它们却都还不是产生了很大影响。完全论道的玄言诗, 只是表现了玄言诗的重要特征。东晋初期诗歌这种玄学化的倾向在东晋中期诗歌都

东晋诗风经历元帝、明帝、成帝、康帝30余年的发展, 至穆帝时期便进入玄言诗的极盛。而此时正值玄学清谈的极盛, 其间出现了颇多水平极高的清谈家, 譬如殷浩(305-356或362) 、刘(约314-约349) 、王(307-345) 、桓温(312-373) 、司马昱(312-373) 、孙盛(307-378) 、谢尚(308-357) 、阮裕(约300-约361) 、谢安(320-385) 、许询(325? -360?) 、王(约326-约349) 、王羲之(321-379) 、王胡之(? -371) , 其他如孙绰、袁宏、伏滔等等。有关此时谈之盛况, 仅举《世说新语・文学》第五十六条所载一例便可知一二:“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 悉在会稽王许, 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 孙语道合, 意气干云, 一坐咸不安孙理, 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 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 孙意已不如。真长既至, 先令孙自叙本理, 孙粗说己语, 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 辞难简切, 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抚掌而笑, 称美良久。”此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僧人也加入到玄学谈座之中来, 他们以内外兼修的深厚学养, 不仅顺利在中土站稳了脚跟, 而且还赢得江左士人的尊敬, 常常成为玄学谈座中的谈主, 其间的名僧有支遁(314-366) 、竺法深(286-374) 、支度愍、康僧渊、康法畅、竺法汰(320-387) 、于法开(约320-约370) , 其他如僧意、法冈、提婆、慧远、竺道壹、高座道人等等。“因谈余习, 流成文体”。随着清谈之臻于极盛, 玄言诗也臻于高潮, 其人之多, 其风之盛, 其诗之多, 可谓空前绝后, 其中最为重要的诗人则是孙绰与许询。

据《晋书・孙楚传》载:孙绰“字兴公, 博学善属文, 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 游放山水, 十有馀年, 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孙绰以一代才名, 享誉当时, 自己也颇为自负。《世说新语・品藻》载, 抚军(简文帝) 曾与他品评当时名士, 最后问如何批评自己, 他说:“下官才能所经, 悉不如诸贤, 至于斟酌时宜, 笼罩当世, 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 时复托怀玄胜, 远咏《老》、《庄》, 萧条高寄, 不与时务经怀, 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与其传所说相合, 他是不以时务萦怀的; 同时他又认为在心静情怀方面不如许询, 而才华则过之:“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询) ? 孙曰:高情远致, 弟子蚤已服膺; 一吟一咏, 许

[4]将北面。”(第529页) 正因为他才名甚高, 所以当温、王、郗、庾等名人谢世时必须绰为碑文, 方才刊石。在他今存不多的诗中, 我们仍可窥见玄言诗的风貌, 如其《赠温峤》五首之一:“大朴无像, 钻之者鲜; 玄风虽存, 微言靡演; 邈矣哲人, 测深钩缅; 谁谓道辽, 得之无远。”即为论玄学之道的诗; 其《答许询》九首之三:“遗荣荣在, 外身身全; 卓哉先师, 修德就闲。散以玄风, 涤以清川; 或步崇基, 或恬蒙园; 道足匈(胸) 怀, 神栖浩然。”即为论玄学人生观之诗, 其余诗作基本如此, 均是全篇论道谈玄; 与其文、赋相比较, 确实缺乏一种情致韵味, 缺乏一种生动形象, 而流于理障、枯涩, 我们读其诗, 仿佛不是在看一种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的艺术表演, 而是在聆听一位哲人用一些我们陌生的概念, 语汇讲叙着尽管深刻却枯燥无味的道理。

尽管孙绰自认为在“一吟一咏”方面要比许询强, 然而许询的诗歌并不太差, 简文帝曾经赞赏其诗

[4]说“玄度(询字) 五言诗, 可谓妙绝时人”(第262页) 。简文帝司马昱也是位极好玄学与文学的君主, 对许

评价如此之高, 似乎其诗作竟出孙绰之右; 当然他可能是出于对玄理方面的考虑, 但孙绰诗也是谈论玄句, 即“良工眇芳林, 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 团取望舒景”、“

的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有《许征君询自叙》一首, 云:“张子

凌虚上。曲玄思得, 濯濯情累除”、“青松凝素髓, 理, 因之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可惜许询存诗极少, 仅存《竹扇诗》四句和《农里诗》二句, 逸名诗二秋菊落芳英”, 仅此而论确实要比孙绰诗疏朗、清淡一些。此外, 梁代颇善于模仿别人风格而且拟谁似谁内机, 单生蔽外象。一时排冥筌, 冷然空中赏。遣此弱丧情, 资神任独往。采药白云隈, 聊以肆所养。丹葩曜芳蕤, 绿竹阴间敞。苕苕寄意胜, 不觉激鲜飚, 石宝有幽响, 去矣从所欲, 得失非外奖。至哉操斤客, 重明固已朗。五难既洒落, 超迹绝尘网。”其风格特征酷似许询上述诗句, 与孙绰上述诗, 即便是江淹所拟《孙廷尉绰杂述》相比, 都要

[2]疏淡、清通、流畅得多。就连孙绰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许询“贻我新诗, 韵灵旨清, 粲如挥锦, 琅若叩琼”

(第900页) 。尽管如此, 许询诗到底还是玄言诗, 从总体格局上没有很大区别, 没有突破其规范。

东晋中叶与孙许二人交往的大多是名门望族, 社会名士和清谈家, 如刘王修、王、王羲之, 谢安、

、支道林、简文帝。他们常聚在一起谈玄论道, 悠游山水, 作诗属文, 研究文义, 以此为乐。其中影响最大, 为后世传为美谈的兰亭集会, 便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世说新语・企羡》注引王羲之《临河叙》说:“故列序时人, 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 赋诗如左, 前馀姚令会会稽谢胜等十五人, 兰亭诗后跋》, 唐何延之《兰亭记》、宋秦观《书兰亭叙后》等均有说明, 但其中以宋张不能赋诗, 罚酒各三斗。”关于与会者具体人物和作诗情况,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 宋黄伯思《书唐人《玄谷杂记》卷一说得最清楚:“予尝得兰亭石刻一卷, 首列羲之序文, 次则诸人之诗, 末有孙绰后序。其诗四言二十二首, 五言二十六首。羲之而下, 凡四十有二人。成两篇者十一人:……。成一篇者十五人:……。十六人未成诗, 各罚酒三觥:……。诸诗及后序, 文多不载。姑记作者姓名于此。”关于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兰亭集会, 唐以后考证, 流传甚众, 一则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一则是因为景仰晋人风流余韵; 此会之后, 晋之名士仰其风流、竞相仿效亦是自然之理, 更何况会中多为孙绰、谢安、王羲之晚辈, 更何况他们都有同样的地位名望, 有同样的清谈兴趣和同样的人生态度呢! 此外, 加之孙绰诸人活动期较长, 所以对东晋中叶诗风影响也更大, 如绰卒于简文咸安元年(371) 、王羲之卒于孝武太元四年(379) 、谢安卒于太元十年(385) , 而羲之诸子, 卒年更晚, 如凝之卒于安帝隆安三年(398) 、徽之卒于太元十三年(338) 等。因之此风之盛行至少延至孝武帝太元年间。世人模仿他们, 当然也包括其诗, 而兰亭诗正是典型的谈玄说理的玄言诗, 此仅举王羲之五言一首为例:“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 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 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 逍遥良辰会。”即是传达任化而行的人生态度。道鸾所说“自此学者悉体之”, 也应包括兰亭一类诗吧! 而模仿者亦当不脱此牢笼。但有关晋中叶诗除兰亭诗外, 多已不存, 无法详论, 只能作如此推测而已, 檀

综观东晋中期玄言诗, 较前期郭璞诸人, 显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 此期的玄言诗绝大多数是整首纯粹谈论玄理, 而前期整首谈玄者少见, 多穿插散见于各诗之中; 其二, 除玄理的内容以外, 佛理内容有所增加, 而前期几乎没有佛理出现, 这反映了东晋中叶佛教流传更为广泛深刻, 中土士大夫与佛教徒的交往更为密切频繁, 如支遁与孙绰等人; 相反前期中所常常表露的那种道教升仙的思想色彩相应减少。其三, 与玄道佛理的激增相反, 前期诗歌中那种较清新、开阔的自然风物, 山水景象的描写锐减。我们在中期诗中, 几乎难见到山水环境、自然风物, 尤其兰亭聚会之地环境极美, 然而诗所表现的却远不及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之美、之感动人。其四, 其时诗歌作者大多为清谈家, 好老庄, 而不是以文士身份涉猎玄学或受玄学老庄影响, 而是以清谈名士、玄学中人身份来从事文学创作的。此处颇不同于前期作备, 真长、仲祖、桓、庾诸公犹相袭。”所说王济、刘

之辈便更不待言。、王者之具备诗人素质。如《诗品》卷下云:“永嘉以来, 清虚在俗, 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爰及江表, 玄风尚、桓温、庾亮等人皆为一时谈宗, 至于孙绰、许询

玄言诗汹涌澎湃的浪潮经过四五十年奔流不息的历程之后, 至东晋末期, 仿佛流入了一片草地、一片丛林, 再没有那么大的势头, 而且也渐渐澄澈下来, 出现了殷仲文、谢混以及以慧远为中心的庐山诸道人的诗歌, 从而使得风靡数十年的玄言诗坛略有改观, 稍有起色。檀道鸾《续晋阳秋》说:“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嗣后沈约、钟嵘诸人均指出了这一风气变化的现象。《宋书・谢灵运传论》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 叔源大变太元之气。”《诗品序》说:“逮义熙中, 谢益寿斐然继作。”即指殷仲文、谢混变革孙许之气。谢混于义熙八年(412) 因与刘毅善, 被刘裕所杀。又孝武帝曾以晋陵公主为配, 孝武驾崩后, “袁山松欲以女妻之, (王) [3]曰:卿莫近禁脔。”(第2079页) 此时混尚未与晋陵公主成婚。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九月卒于位, 年35岁, 晋陵公主当不过20岁, 充其量约十七年左右, 孝武长子安帝生于太元五年(381) ; 如此则谢混此时仅为弱冠, 故有议婚求婿之事。因此, 谢混的文学活动当从隆安以后方才渐著, 并为世所称。而且《南史・谢弘微传》说“混少所交纳, 惟与族子灵运、瞻、晦、曜以文义赏会。”亦为一证。兴三年(404) 年兵败被杀, 年36岁, 生于公元369年; 仲文当约大于桓, 约生于废帝太和初(366-367) , 如此则生于太元初, 享年35岁左右。仲文义熙三年(407) 谋反, 亦为刘裕所杀。仲文为桓玄夫姐, 桓玄元享年约40左右。如此则殷仲文约长谢混10岁。

详考二人诗作及诸家所评, 可见如下几点:其一, 二人并称殷谢。《文心雕龙・才略》云:“殷仲文之《孤兴》, 谢叔源之《闲情》, 并解散辞体, 缥渺浮音。”《诗品》卷下戴逵、殷仲文条亦以二人并提:“义熙中, 人常认为谢高于殷, 若钟记室所谓“殷不竟矣”正是此意。又其《序》“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而不谈殷; 以谢益寿、殷仲文为华绮之冠, 殷不竟矣。”其二, 两人虽然文名并称, 成就并不是没有轩轾高低之别, 有又以混与谢瞻、袁淑、王僧达诸人并列入卷中, 殷亦不曾受此青睐。记室暗抑殷仲文, 当受宋时有关殷仲文之评价有关, 《晋书・殷仲文传》载:“仲文善属文, 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 则

[3]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而“谢混虽不及(刘) 真长() , 不减(王) 子敬(献之) ”(第2079

页) , 可知其轩轾所分, 乃在才学, 而非文采。其三, 两人并称之时间, 太元末谢混年方弱冠, 仲文已届而立; 混虽得王佳评, 崭露头角, 恐难与仲文相匹, 故诸家皆称享名义熙中, 则似太晚, 或当于隆安元兴年间为宜。尤其殷仲文“素有名望”, 故两人并称定不太早, 《晋书・殷仲文传》说:“帝初反正, 抗表自辞; ……仲文素有名望, 自谓必当朝政, 又谢混之徒, 畴昔所轻者, 并皆比肩, 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 意弥不平。”恒玄元兴三年被诛, 仲文旋即左迁东阳太守, 谢混等得升迁要职, 但两人关系实不好。其人风流余韵去此不远, 加以谢安、凝之、微之诸人仍然在世, 因此殷仲文的创作受玄言诗影响应当更大; 四, 如前云, 殷仲文约长谢益寿十岁, 所受玄学风习熏染亦当远过于谢混, 而且太元间孙绰、羲之、许询等而谢混至太元末始弱冠, 晋中期名士均已谢世, 那么他受直接影响当较殷仲文为小。如此则与檀道鸾“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之语符合, 而萧子显所说:“仲文玄气, 犹不尽除; 谢混情新, 得名末盛”, 最合实情。

殷、谢两家, 今存诗极少, 这里略举两家较有名的诗作一比较。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云:“四运虽鳞次, 理化各有准。独有清秋日, 能使高兴尽。景气多明远, 风物自凄紧。爽籁惊幽律, 哀壑叩在虚。岁寒无早秀, 浮荣甘夙陨; 何以标贞脆, 薄言寄松菌。哲匠感萧晨, 肃此尘外轸。广筵散泛爱, 逸爵纡胜引, 伊余乐好仁, 感祛吝亦泯, 猥首阿衡朝, 将贻匈奴哂。”谢混《游西池诗》云:“悟彼蟋蟀唱, 信此劳者歌。有景昃鸣禽集, 水木湛清华; 褰裳顺兰来岂不疾, 良游常蹉跎。逍遥越城肆, 愿言屡经过。回阡被陵阙, 高台眺飞霞。惠凤荡繁囿, 白云屯曾阿。, 徒倚引芳柯。美人愆岁月, 迟暮独如何。无为牵所思, 南荣戒其多。”又二人都有送别诗, 其风貌亦略有差异:仲文《送东阳太守诗》说:“昔人深诚叹, 临水送将离。如何祖良游, 心事孱在斯:虚亭无留宾, 东川缅逶迤。”益寿《送二王在领军府集诗》说:“苦哉远征人, 将乖萃理, 后者则侧重于描绘与抒情; 重叙事说理, 必然导致注重内心、人生、思致, 忽略外物环境; 重描绘抒情, 余室。明窗通朝晖, 丝行盛萧瑟。乐酒辍今辰, 离端起来日。”虽然都有写景之句, 但前者侧着于叙事和说

必然导致注重外物环境与人生情致之契合。这也正是写景诗(山水田园) 与说理诗最大差异。当然, 这并看, 也总流入玄言清虚恬淡一路, 虽程度有别, 但总体未脱玄言诗规范, 不过略有“新情”而已。尽管如此, 非意味着谢混便没有说理诗, 其《诫族子诗》便品评诸侄才性神情, 纯入理障; 而且就殷、谢两人之诗来这一点新情清风能从玄言诗统治的炎炎夏日中吹起, 虽是杯水车薪无解于弥天炎热, 但毕竟暗示了清新秋日即将来临的消息, 惟其如此, 他们才受到南宋以来诸家的赞赏, 人们才一致充分肯定他们在由玄言诗向山水诗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从郭璞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到孙许诸人大振玄风, 为一时文宗, 再到殷仲文初革玄言、谢混山水新情, 这样玄言诗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詹. 文心雕龙义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 房玄龄, 等.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Z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 曹道衡. 中古文学论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责任编辑 何良昊)

Development of East J in ' s Metaphysics -poetry :Outline

CHEN Shun -zhi 1, ZHANG Jun 2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uhan Univer 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sit 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Biographies :CHEN Shun -zhi (1957-) , male , Professor , School of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

Wuhan U niversity , major 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 ature ; ZHANG Jun (1978-) ,

female,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 sity, majoring in poetry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bstr act :T he East Jin Dynasty is a comparatively special per iod in the history of of Chinese poetry's development. In essence, it is those poems named metaphysics-poetr y that prevail in that centenary poetry world. T he centenary history of metaphysics-poetry' s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 Poets GUO Pu and YU Chan were representative figur es for early metaphysics -poetry , Wr iters SUN Zhuo and XU xun wer e leading exponents of the mid -term metaphysics -poetry , and YIN Zhong-wen and XIE Hun were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later metaphysics-poetry during that time. Above three periods, from describing the arguments of Taoism with poems, followed by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metaphysics to the feelings of loving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 just right go thr ough a course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the unity of the history and the logic.

Key wor ds :the East Jin Dynasty; metaphysics-poetry; development

 第54卷 第2期      

  2001年3月       Wuhan Univer sity J our nal (Humanity Sciences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Vol . 54, No . 2 Ma r . 2001, 221~227 ●中国古代文学

东晋玄言诗发展述略

——东晋玄言诗研究之一

陈顺智1, 张 俊2

(1.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2.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X

[作者简介]陈顺智(1957-) , 男, 湖北石首人, 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张俊(1978-) , 女, 湖北公安人,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

系硕士生, 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诗歌研究。

[摘 要]东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流行于其间百年诗坛的基本上

是那些被称之为“玄言诗”的诗歌。玄言诗的百年发展史可分为以郭璞、庾阐为代表的早期玄言

诗, 以孙绰、许询诸人为代表的中期玄言诗和以殷仲文、谢混为代表的晚期玄言诗。这3个阶段

由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到大振玄风, 再到山水新情, 恰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与

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东晋; 玄言诗; 发展

[中图分类号]I 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1) 02-0221-07

玄言诗, 就其本义而言, 当然是指以表现玄学哲学内容为主题的诗歌; 就其时代而言, 自然是以东晋之诗为主。如果我们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代方面都稍加拓宽, 那么玄言诗还可以指表现老庄思想的诗歌; 以此来追述玄言诗, 那么玄言诗的历史还可以上溯到汉代。因此, 玄言诗不仅是与玄学哲学之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而且还与老庄思想之流演相伴而行。从汉代始以黄老之术治国, 至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方能定于一尊, 造于极盛, 其他诸子之学或则渐趋消歇, 或则融入儒学; 然而, 唯独老庄思想却时时流露于作者之笔端。如扬雄之《太玄赋》、班固之《通幽赋》、张衡之《思玄赋》多为儒道之杂糅。至于高彪之《清诫》则已是完全祖述老庄, 而仲长统之《见志诗》则可以说是最早以诗歌形式表现老庄思想的作品。建安时期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感慨, 往往包含了一些哲学的意味, 所以刘师培于《中国中

”正始时期, 古文学史》中说:“建武以还, 士民秉礼。迨及建安, 渐尚通; 则侈陈哀乐; 通则渐藻玄思。

何晏王弼首倡玄学, 其哲理玄思也自然浸入创作, 诗歌中的玄学哲理明显地增多, 如何晏之《言志》, 嵇康之《赠兄秀才从军诗》之三、《代秋胡行》之六、七二章, 阮籍《咏怀》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七十二首等等,

[1]而且此时之玄思往往与游仙相杂, 所谓“正始明道, 诗杂仙心”(第199页) , 正此之谓。随着西晋统一, 玄

X 收稿日期:2000-11-05   基金项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00)

学更炽。如孙楚之《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便是基本上阐述老庄思想, 最为著名。此外, 还有很多诗

[2][2]中也涉及到玄学义理, 如:“太上立本, 至虚是崇”(第739页) 、“赠物虽陋薄, 识意在忘言”(第770页) 、

[2](第752页) 等等。“道贵无名, 德尚寡欲。俗牧其华, 我执其朴。人取其荣, 余守其辱”至于隐逸诗中表现

清虚恬静、居柔守雌思想者则更多。

公元311年, 刘曜攻陷洛阳, 烧杀虏掠, 洛阳几乎夷为废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 西晋王朝被迫南迁, 定都建康, 是为东晋(317-420) 。东晋王朝是六朝中享祚最长的朝代, 它之前的西晋仅五十年, 它之后的南朝刘宋仅59年。在这具有家国之变、粟黍之感的时代, 西晋衣冠、中土豪族, 并无恢复之志, 其间虽或有刘琨、祖狄之辈闻鸡起舞, 过江诸人感慨“山河之异”, 但很多社会名流人士仍然若无其事, 依旧谈玄论道, 竞相争辩, 如火如荼。所以卫洗马

页) 正因为东晋一代玄学清谈之风炽盛以善谈名理而身价百倍, 被誉为江表之王弼:“王[3](第1067敦谓(谢) 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 此子复玉振于江表, 不意永嘉之末, 复闻正始之音。”, 导致文学创作上形成所谓“玄言诗”。如果我们把末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暂置不论, 那么整个东晋一代的诗歌创作几乎全都是玄言诗了。在百余年间文人们竞相仿效创作的玄言诗, 其总数当然是蔚为壮观的, 只是由于时间的淘汰今已所剩无几。齐梁时人屡屡说到玄风对于诗歌创作发生的深刻影响。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江左篇制, 溺乎玄风, 嗤笑徇务之志, 崇盛亡机之谈, 袁孙已下, 虽各有雕采, 而辞趣一揆, 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 挺拔而为俊矣。”又《时序》说:“自

, 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 赋乃漆园之义中朝贵玄, 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 流成文体, 是以世极

疏,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于时序, 原始以要终, 虽百世可知也。”钟嵘《诗品序》也说:“永嘉时贵黄老, 稍尚虚谈。于时篇什, 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爰及江表, 微波尚传。孙绰、许询, 桓、庾诸公, 诗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也说:“有晋中兴, 玄风独振, 为学穷于柱下, 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 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 历载将百, 虽缀响联辞, 波属云委, 莫不寄言上德, 托意玄珠, 遒丽之辞, 无闻焉尔。”这些话大致上准确地反映了东晋社会谈玄之风及其影响下出现的玄言诗的真实面貌。

关于东晋玄言诗之发展, 齐梁宋三代学者也有所论述。刘宋檀道鸾说:“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 世尚赋颂, 皆体则诗骚, 傍综百家之言, 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 逮乎西朝之末, 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 正始中, 王弼、何晏好庄、老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至过江, 佛理尤盛, 故郭璞五言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 又加以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询、绰并为一时文宗, 自此作

[4]者悉体之, 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第362页) 钟嵘《诗品序》也说:“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 变创其体;

刘越石仗清刚之气, 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 未能动俗。逮义熙中, 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 有谢灵运, 才高词盛, 富艳难踪, 固已含跨刘、郭, 凌轹潘、左。”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有这样一段话:“江左风味, 盛道家之言, 郭璞举其灵变, 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 犹不尽除; 谢混情新, 得名未盛。颜、谢并起, 询为东晋中期人, 而殷仲文、谢混则为东晋末年间人, 他们正好代表了玄言诗发展演变的3个阶段。乃各擅奇; 休、鲍后出, 咸亦标世。”上述诸人对其发展演进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郭璞为两晋之际人, 许

郭璞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 卒于明帝太宁二年(324) 间, 其文学活动主要在两晋之际, 创作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东晋初期玄言诗的特征。所以, 宋檀道鸾将他的创作看成是玄言诗的发端。所谓“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即是以诗歌来表现道家思想。但是, “道家”一语, 从辞义上看本就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追求长生不老, 希望肉体成仙的道教, 一是指追求风神潇洒, 遗形取神之老庄玄学。前者是一种宗教的人生理想, 后者是一种哲学或审美的人生理想, 两者略有差异。但是,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道教的建立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老子哲学; 而且在玄学兴起之后人们追求审美的人生理想和对精神的高扬, 也往往促使人们隐遁出世, 于是, 升仙的道教形式也往往被注入遗形取神的玄学内容。因之, 至郭

璞时代两者已被完全融合为一了。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便成为这一时代风尚的表征。檀道鸾称之为“始会合”, 也正因为其《游仙诗》还保持了传统游仙诗的那种形象生动、富于变化的特点, 还富于一点“灵变”, 富于一种俊逸的色彩。但是, 他也开始表述老庄玄理了, 如说:“漆园有傲吏, 莱氏有逸妻”、“啸傲遗世罗, 纵情在独往; 明道虽若昧, 其中有妙象”等等之类, 这种写法和对游仙态度的改变, 也导致了其诗非纯为游仙而作。

李善《文选》注说:“凡游仙之篇, 皆所以滓秽尘网, 锱铢缨绂, 餐霞倒景, 饵玉玄都。而璞之制, 文多自叙, 虽志狭中区, 而辞兼(无) 俗累, 见非前识, 良有以哉! ”游仙在于否弃人世, 最终达到肉体成仙, 而李善认为郭璞之不够超脱, 没有彻底表现出遗弃人事的态度, 以至于“见非前识”, 与以前之游仙诗作不同。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李善眼光之犀利, 然而这种不同正在于玄学以即世为出世的审美人生态度。清代陈祚明《诗比兴笺》一语中的, 揭破了这层意思:“景纯本以仙姿游于方内, 其超越恒情, 乃在造语奇杰, 非关命意。”“以仙姿游于方内”正是玄学即世而出世的人生态度, 采用了“仙姿”这种超世的外在形式。其实郭璞诗作咏老庄玄学内容者不仅《游仙》, 其他诗也有, 如《答王门子诗》六章其六云:“遗物任性, 兀然自纵; 倚荣凋蔼, 寓音雅弄; 匪涉魏阙, 匪滞陋巷; 永赖不才, 逍遥无用。”又逸诗云“得意在兰荪, 忘怀寄萧艾”, 《赠温峤》诗云“言以忘得, 交以淡成”等, 除去这些直接表述玄学老庄思想观念的作品外, 他还有些作品则最为深刻准确地表现了玄学所崇尚的那种精神境界, 如《世说新语・文学》所载:“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 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 实不可言。每读此文, 辄觉神超形越’。”此为其《幽思篇》之逸句, 所表现的正是玄学那种不可言喻的精神:于动中觉宇宙之生生化化流衍不息, 又能于万物之动中体悟人生宇宙之本体即在静寂。然而由于其全篇已佚, 我们仅依此而知此句所表现之玄学观念; 也由于郭璞诗篇散佚太多, 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少数篇籍来考察其诗, 尽管如此, 我们仍不难窥见郭璞诗所含道诗体现了玄言诗形成期的重要特点和演化轨迹。家之言, 确实已经具有浓厚的玄言诗特征。就此而论, 郭璞即使不能称作玄言诗的导始者, 但至少可说其

初期还有较为重要的诗人卢谌(283-350) , 洛阳沦陷时(317) 34岁。今存诗七题26首及佚句若干。洛阳沦陷后与父志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 为刘粲所虏, 后随琨奔段匹; 段匹败, 奔段末流, 后复为石虎所得, 以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 虎死从冉闵于襄国, 后为其所杀。其后期之经历不可谓不复杂艰辛, 然而其诗中却似乎对此并无深刻的表现, 这倒是令人诧异的。在西晋时, 他尝与刘琨等

[2]人一起讨论玄理, 后来他追忆说“昔在暇日, 妙寻通理”(第881页) , 因而其诗之涉及玄理也就并不足

怪, 如《赠刘琨诗》之十六; 尤其是这一组诗之序言更是以玄理来参悟人生、以言意之论来审视诗歌非常值得注意:“易曰: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则书非尽言之器, 言非尽意之具矣。况言有不得至于尽意, 书有不得至于尽言邪! 不胜猥懑, 谨贡诗一篇, 抑不足以揄扬弘美, 亦以摅其所抱而已。”此种思想也贯穿到其诗歌表现之中, 若《赠刘琨诗》之十八首即如此。卢谌虽然较郭璞只晚逝20余年, 但其诗歌之玄言倾向却有天壤之别, 即使那些本非叙理之诗, 如吟咏节候的诗他也仍然从玄理入手, 其《时兴诗》即如此:“圆象运, 悠悠方仪廓。忽忽岁云暮, 游原采萧藿。北逾芒与河, 南临伊与洛。凝霜沾蔓草, 悲风振林薄。……下泉激冽清, 旷野增辽索。登高眺遐荒, 极望无崖。形变随时化, 神感因物作。澹乎至人心, 恬然存玄漠。”

与郭璞同时稍晚的有庾阐(字仲初) , 据曹道衡先生考证, 庾阐约生于西晋惠帝元康七、八(297-

[5]298) 间, 约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 前(第436页) 。其活动则主要在东晋初, 稍晚于郭璞而略早于

孙许诸人。另外有温峤(257-329) 和与之有诗交的梅陶, 他们的诗作均表现出浓厚的玄言情趣。综观东晋前期约30余年间诗歌之谈玄论道大抵有如下两种情况:其一, 直接谈道论玄, 如《赠刘琨诗》之十六:“纤质实微, 冲飚斯值; 谁谓言精, 致在赏意, 不见得鱼, 亦忘厥饵。遗其形骸, 寄之深识。”《赠刘琨诗》之十八:“爰造异论, 肝胆楚越, 惟同大观, 万涂一辙, 死生既齐, 荣辱奚别, 处其玄根, 廓焉靡结。”《赠刘琨》:“邈矣达度, 唯道是杖, 形有未泰, 神无不畅, 如川之流, 如渊之量, 上弘栋隆, 下塞民望。”前述卢谌之《时兴诗》也是如此; 复如庾阐之《游仙诗》“遥望至人玄堂, 心与罔象俱忘”, “晨濑水玉心玄, 故能灵化自然”、

梅陶之《怨仙行》“鼓枝游畦亩, 栖钓一丘壑。……庇身荫王猷, 罢蹇反幻迹”, 温峤之《回文虚言诗》“宁神静泊, 损有崇无”, 等等。其二, 是表现玄学中人散怀忘情、不拘物累、闲旷宁静的人生境界。如庾阐《衡山诗》:“北眺衡山首, 南睨五岭末。寂坐挹虚恬, 运目情四豁。翔虬凌九霄, 陆鳞困濡沫。未体江湖悠, 安识南溟阔。”复如《三月三日》:“心结湘川渚, 目散冲霄外。清泉吐翠流, 渌漂素濑, 悠想盼长川, 轻澜渺如常。”等等都是表现玄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如果说前者更则重于玄学思致的话, 那么后者则更侧重于人生态度; 它们所不同的还在于表达上, 前者将玄学思致直接表达出来, 所以蔽于理障、流于枯涩, 后者将抒情畅意人生态度寄托到外在自然山水之上, 并表现出这一情感的发展过程, 因此富于形象, 呈现出一种宁静虚淡的精神境界, 较之直接说理更易于为人所接受, 更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然而, 它们却都还不是产生了很大影响。完全论道的玄言诗, 只是表现了玄言诗的重要特征。东晋初期诗歌这种玄学化的倾向在东晋中期诗歌都

东晋诗风经历元帝、明帝、成帝、康帝30余年的发展, 至穆帝时期便进入玄言诗的极盛。而此时正值玄学清谈的极盛, 其间出现了颇多水平极高的清谈家, 譬如殷浩(305-356或362) 、刘(约314-约349) 、王(307-345) 、桓温(312-373) 、司马昱(312-373) 、孙盛(307-378) 、谢尚(308-357) 、阮裕(约300-约361) 、谢安(320-385) 、许询(325? -360?) 、王(约326-约349) 、王羲之(321-379) 、王胡之(? -371) , 其他如孙绰、袁宏、伏滔等等。有关此时谈之盛况, 仅举《世说新语・文学》第五十六条所载一例便可知一二:“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 悉在会稽王许, 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 孙语道合, 意气干云, 一坐咸不安孙理, 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 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 孙意已不如。真长既至, 先令孙自叙本理, 孙粗说己语, 亦觉殊不及向。刘便作二百许语, 辞难简切, 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抚掌而笑, 称美良久。”此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僧人也加入到玄学谈座之中来, 他们以内外兼修的深厚学养, 不仅顺利在中土站稳了脚跟, 而且还赢得江左士人的尊敬, 常常成为玄学谈座中的谈主, 其间的名僧有支遁(314-366) 、竺法深(286-374) 、支度愍、康僧渊、康法畅、竺法汰(320-387) 、于法开(约320-约370) , 其他如僧意、法冈、提婆、慧远、竺道壹、高座道人等等。“因谈余习, 流成文体”。随着清谈之臻于极盛, 玄言诗也臻于高潮, 其人之多, 其风之盛, 其诗之多, 可谓空前绝后, 其中最为重要的诗人则是孙绰与许询。

据《晋书・孙楚传》载:孙绰“字兴公, 博学善属文, 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 游放山水, 十有馀年, 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孙绰以一代才名, 享誉当时, 自己也颇为自负。《世说新语・品藻》载, 抚军(简文帝) 曾与他品评当时名士, 最后问如何批评自己, 他说:“下官才能所经, 悉不如诸贤, 至于斟酌时宜, 笼罩当世, 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 时复托怀玄胜, 远咏《老》、《庄》, 萧条高寄, 不与时务经怀, 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与其传所说相合, 他是不以时务萦怀的; 同时他又认为在心静情怀方面不如许询, 而才华则过之:“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询) ? 孙曰:高情远致, 弟子蚤已服膺; 一吟一咏, 许

[4]将北面。”(第529页) 正因为他才名甚高, 所以当温、王、郗、庾等名人谢世时必须绰为碑文, 方才刊石。在他今存不多的诗中, 我们仍可窥见玄言诗的风貌, 如其《赠温峤》五首之一:“大朴无像, 钻之者鲜; 玄风虽存, 微言靡演; 邈矣哲人, 测深钩缅; 谁谓道辽, 得之无远。”即为论玄学之道的诗; 其《答许询》九首之三:“遗荣荣在, 外身身全; 卓哉先师, 修德就闲。散以玄风, 涤以清川; 或步崇基, 或恬蒙园; 道足匈(胸) 怀, 神栖浩然。”即为论玄学人生观之诗, 其余诗作基本如此, 均是全篇论道谈玄; 与其文、赋相比较, 确实缺乏一种情致韵味, 缺乏一种生动形象, 而流于理障、枯涩, 我们读其诗, 仿佛不是在看一种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的艺术表演, 而是在聆听一位哲人用一些我们陌生的概念, 语汇讲叙着尽管深刻却枯燥无味的道理。

尽管孙绰自认为在“一吟一咏”方面要比许询强, 然而许询的诗歌并不太差, 简文帝曾经赞赏其诗

[4]说“玄度(询字) 五言诗, 可谓妙绝时人”(第262页) 。简文帝司马昱也是位极好玄学与文学的君主, 对许

评价如此之高, 似乎其诗作竟出孙绰之右; 当然他可能是出于对玄理方面的考虑, 但孙绰诗也是谈论玄句, 即“良工眇芳林, 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 团取望舒景”、“

的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有《许征君询自叙》一首, 云:“张子

凌虚上。曲玄思得, 濯濯情累除”、“青松凝素髓, 理, 因之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可惜许询存诗极少, 仅存《竹扇诗》四句和《农里诗》二句, 逸名诗二秋菊落芳英”, 仅此而论确实要比孙绰诗疏朗、清淡一些。此外, 梁代颇善于模仿别人风格而且拟谁似谁内机, 单生蔽外象。一时排冥筌, 冷然空中赏。遣此弱丧情, 资神任独往。采药白云隈, 聊以肆所养。丹葩曜芳蕤, 绿竹阴间敞。苕苕寄意胜, 不觉激鲜飚, 石宝有幽响, 去矣从所欲, 得失非外奖。至哉操斤客, 重明固已朗。五难既洒落, 超迹绝尘网。”其风格特征酷似许询上述诗句, 与孙绰上述诗, 即便是江淹所拟《孙廷尉绰杂述》相比, 都要

[2]疏淡、清通、流畅得多。就连孙绰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许询“贻我新诗, 韵灵旨清, 粲如挥锦, 琅若叩琼”

(第900页) 。尽管如此, 许询诗到底还是玄言诗, 从总体格局上没有很大区别, 没有突破其规范。

东晋中叶与孙许二人交往的大多是名门望族, 社会名士和清谈家, 如刘王修、王、王羲之, 谢安、

、支道林、简文帝。他们常聚在一起谈玄论道, 悠游山水, 作诗属文, 研究文义, 以此为乐。其中影响最大, 为后世传为美谈的兰亭集会, 便为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世说新语・企羡》注引王羲之《临河叙》说:“故列序时人, 录其所述。右将军司马太原孙丞公等二十六人, 赋诗如左, 前馀姚令会会稽谢胜等十五人, 兰亭诗后跋》, 唐何延之《兰亭记》、宋秦观《书兰亭叙后》等均有说明, 但其中以宋张不能赋诗, 罚酒各三斗。”关于与会者具体人物和作诗情况,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 宋黄伯思《书唐人《玄谷杂记》卷一说得最清楚:“予尝得兰亭石刻一卷, 首列羲之序文, 次则诸人之诗, 末有孙绰后序。其诗四言二十二首, 五言二十六首。羲之而下, 凡四十有二人。成两篇者十一人:……。成一篇者十五人:……。十六人未成诗, 各罚酒三觥:……。诸诗及后序, 文多不载。姑记作者姓名于此。”关于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兰亭集会, 唐以后考证, 流传甚众, 一则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一则是因为景仰晋人风流余韵; 此会之后, 晋之名士仰其风流、竞相仿效亦是自然之理, 更何况会中多为孙绰、谢安、王羲之晚辈, 更何况他们都有同样的地位名望, 有同样的清谈兴趣和同样的人生态度呢! 此外, 加之孙绰诸人活动期较长, 所以对东晋中叶诗风影响也更大, 如绰卒于简文咸安元年(371) 、王羲之卒于孝武太元四年(379) 、谢安卒于太元十年(385) , 而羲之诸子, 卒年更晚, 如凝之卒于安帝隆安三年(398) 、徽之卒于太元十三年(338) 等。因之此风之盛行至少延至孝武帝太元年间。世人模仿他们, 当然也包括其诗, 而兰亭诗正是典型的谈玄说理的玄言诗, 此仅举王羲之五言一首为例:“悠悠大象运, 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 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 适足缠利害, 未若任所遇, 逍遥良辰会。”即是传达任化而行的人生态度。道鸾所说“自此学者悉体之”, 也应包括兰亭一类诗吧! 而模仿者亦当不脱此牢笼。但有关晋中叶诗除兰亭诗外, 多已不存, 无法详论, 只能作如此推测而已, 檀

综观东晋中期玄言诗, 较前期郭璞诸人, 显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其一, 此期的玄言诗绝大多数是整首纯粹谈论玄理, 而前期整首谈玄者少见, 多穿插散见于各诗之中; 其二, 除玄理的内容以外, 佛理内容有所增加, 而前期几乎没有佛理出现, 这反映了东晋中叶佛教流传更为广泛深刻, 中土士大夫与佛教徒的交往更为密切频繁, 如支遁与孙绰等人; 相反前期中所常常表露的那种道教升仙的思想色彩相应减少。其三, 与玄道佛理的激增相反, 前期诗歌中那种较清新、开阔的自然风物, 山水景象的描写锐减。我们在中期诗中, 几乎难见到山水环境、自然风物, 尤其兰亭聚会之地环境极美, 然而诗所表现的却远不及王羲之《兰亭集序》所写之美、之感动人。其四, 其时诗歌作者大多为清谈家, 好老庄, 而不是以文士身份涉猎玄学或受玄学老庄影响, 而是以清谈名士、玄学中人身份来从事文学创作的。此处颇不同于前期作备, 真长、仲祖、桓、庾诸公犹相袭。”所说王济、刘

之辈便更不待言。、王者之具备诗人素质。如《诗品》卷下云:“永嘉以来, 清虚在俗, 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爰及江表, 玄风尚、桓温、庾亮等人皆为一时谈宗, 至于孙绰、许询

玄言诗汹涌澎湃的浪潮经过四五十年奔流不息的历程之后, 至东晋末期, 仿佛流入了一片草地、一片丛林, 再没有那么大的势头, 而且也渐渐澄澈下来, 出现了殷仲文、谢混以及以慧远为中心的庐山诸道人的诗歌, 从而使得风靡数十年的玄言诗坛略有改观, 稍有起色。檀道鸾《续晋阳秋》说:“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嗣后沈约、钟嵘诸人均指出了这一风气变化的现象。《宋书・谢灵运传论》称:“仲文始革孙许之风, 叔源大变太元之气。”《诗品序》说:“逮义熙中, 谢益寿斐然继作。”即指殷仲文、谢混变革孙许之气。谢混于义熙八年(412) 因与刘毅善, 被刘裕所杀。又孝武帝曾以晋陵公主为配, 孝武驾崩后, “袁山松欲以女妻之, (王) [3]曰:卿莫近禁脔。”(第2079页) 此时混尚未与晋陵公主成婚。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 九月卒于位, 年35岁, 晋陵公主当不过20岁, 充其量约十七年左右, 孝武长子安帝生于太元五年(381) ; 如此则谢混此时仅为弱冠, 故有议婚求婿之事。因此, 谢混的文学活动当从隆安以后方才渐著, 并为世所称。而且《南史・谢弘微传》说“混少所交纳, 惟与族子灵运、瞻、晦、曜以文义赏会。”亦为一证。兴三年(404) 年兵败被杀, 年36岁, 生于公元369年; 仲文当约大于桓, 约生于废帝太和初(366-367) , 如此则生于太元初, 享年35岁左右。仲文义熙三年(407) 谋反, 亦为刘裕所杀。仲文为桓玄夫姐, 桓玄元享年约40左右。如此则殷仲文约长谢混10岁。

详考二人诗作及诸家所评, 可见如下几点:其一, 二人并称殷谢。《文心雕龙・才略》云:“殷仲文之《孤兴》, 谢叔源之《闲情》, 并解散辞体, 缥渺浮音。”《诗品》卷下戴逵、殷仲文条亦以二人并提:“义熙中, 人常认为谢高于殷, 若钟记室所谓“殷不竟矣”正是此意。又其《序》“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而不谈殷; 以谢益寿、殷仲文为华绮之冠, 殷不竟矣。”其二, 两人虽然文名并称, 成就并不是没有轩轾高低之别, 有又以混与谢瞻、袁淑、王僧达诸人并列入卷中, 殷亦不曾受此青睐。记室暗抑殷仲文, 当受宋时有关殷仲文之评价有关, 《晋书・殷仲文传》载:“仲文善属文, 为世所重。谢灵运尝云:‘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 则

[3]文才不减班固。’言其文多而见书少也。”而“谢混虽不及(刘) 真长() , 不减(王) 子敬(献之) ”(第2079

页) , 可知其轩轾所分, 乃在才学, 而非文采。其三, 两人并称之时间, 太元末谢混年方弱冠, 仲文已届而立; 混虽得王佳评, 崭露头角, 恐难与仲文相匹, 故诸家皆称享名义熙中, 则似太晚, 或当于隆安元兴年间为宜。尤其殷仲文“素有名望”, 故两人并称定不太早, 《晋书・殷仲文传》说:“帝初反正, 抗表自辞; ……仲文素有名望, 自谓必当朝政, 又谢混之徒, 畴昔所轻者, 并皆比肩, 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 意弥不平。”恒玄元兴三年被诛, 仲文旋即左迁东阳太守, 谢混等得升迁要职, 但两人关系实不好。其人风流余韵去此不远, 加以谢安、凝之、微之诸人仍然在世, 因此殷仲文的创作受玄言诗影响应当更大; 四, 如前云, 殷仲文约长谢益寿十岁, 所受玄学风习熏染亦当远过于谢混, 而且太元间孙绰、羲之、许询等而谢混至太元末始弱冠, 晋中期名士均已谢世, 那么他受直接影响当较殷仲文为小。如此则与檀道鸾“至义熙中, 谢混始改”之语符合, 而萧子显所说:“仲文玄气, 犹不尽除; 谢混情新, 得名末盛”, 最合实情。

殷、谢两家, 今存诗极少, 这里略举两家较有名的诗作一比较。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云:“四运虽鳞次, 理化各有准。独有清秋日, 能使高兴尽。景气多明远, 风物自凄紧。爽籁惊幽律, 哀壑叩在虚。岁寒无早秀, 浮荣甘夙陨; 何以标贞脆, 薄言寄松菌。哲匠感萧晨, 肃此尘外轸。广筵散泛爱, 逸爵纡胜引, 伊余乐好仁, 感祛吝亦泯, 猥首阿衡朝, 将贻匈奴哂。”谢混《游西池诗》云:“悟彼蟋蟀唱, 信此劳者歌。有景昃鸣禽集, 水木湛清华; 褰裳顺兰来岂不疾, 良游常蹉跎。逍遥越城肆, 愿言屡经过。回阡被陵阙, 高台眺飞霞。惠凤荡繁囿, 白云屯曾阿。, 徒倚引芳柯。美人愆岁月, 迟暮独如何。无为牵所思, 南荣戒其多。”又二人都有送别诗, 其风貌亦略有差异:仲文《送东阳太守诗》说:“昔人深诚叹, 临水送将离。如何祖良游, 心事孱在斯:虚亭无留宾, 东川缅逶迤。”益寿《送二王在领军府集诗》说:“苦哉远征人, 将乖萃理, 后者则侧重于描绘与抒情; 重叙事说理, 必然导致注重内心、人生、思致, 忽略外物环境; 重描绘抒情, 余室。明窗通朝晖, 丝行盛萧瑟。乐酒辍今辰, 离端起来日。”虽然都有写景之句, 但前者侧着于叙事和说

必然导致注重外物环境与人生情致之契合。这也正是写景诗(山水田园) 与说理诗最大差异。当然, 这并看, 也总流入玄言清虚恬淡一路, 虽程度有别, 但总体未脱玄言诗规范, 不过略有“新情”而已。尽管如此, 非意味着谢混便没有说理诗, 其《诫族子诗》便品评诸侄才性神情, 纯入理障; 而且就殷、谢两人之诗来这一点新情清风能从玄言诗统治的炎炎夏日中吹起, 虽是杯水车薪无解于弥天炎热, 但毕竟暗示了清新秋日即将来临的消息, 惟其如此, 他们才受到南宋以来诸家的赞赏, 人们才一致充分肯定他们在由玄言诗向山水诗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从郭璞始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到孙许诸人大振玄风, 为一时文宗, 再到殷仲文初革玄言、谢混山水新情, 这样玄言诗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詹. 文心雕龙义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 房玄龄, 等.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 1987.

[4]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Z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5] 曹道衡. 中古文学论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责任编辑 何良昊)

Development of East J in ' s Metaphysics -poetry :Outline

CHEN Shun -zhi 1, ZHANG Jun 2

(1. School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Wuhan Univer sit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sit y, Wuhan 430072, Hubei, China)

Biographies :CHEN Shun -zhi (1957-) , male , Professor , School of Foreign Student Education ,

Wuhan U niversity , major 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 ature ; ZHANG Jun (1978-) ,

female,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 sity, majoring in poetry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bstr act :T he East Jin Dynasty is a comparatively special per iod in the history of of Chinese poetry's development. In essence, it is those poems named metaphysics-poetr y that prevail in that centenary poetry world. T he centenary history of metaphysics-poetry' s develop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 Poets GUO Pu and YU Chan were representative figur es for early metaphysics -poetry , Wr iters SUN Zhuo and XU xun wer e leading exponents of the mid -term metaphysics -poetry , and YIN Zhong-wen and XIE Hun were representatives for the later metaphysics-poetry during that time. Above three periods, from describing the arguments of Taoism with poems, followed by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metaphysics to the feelings of loving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 just right go thr ough a course of negation of negation, the unity of the history and the logic.

Key wor ds :the East Jin Dynasty; metaphysics-poetry; development


相关内容

  • 近十五年魏晋南北朝士族研究综述_卢朝
  • 第31卷 第6期Vol.31No.6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ZhaotongTeachersCollege2009年12月 Dec.2009 ○历史学 近十五年魏晋南北朝士族研究综述 卢 朝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 ...

  • 顾恺之生平及作品研究综述
  • 山 东 艺 术 学 院 论 文 顾恺之生平及代表作品研究综述 指导教师: 崔云伟 专业名称: 文化产业管理 姓 名: 张志强 班 级: 2011级 学 号: 顾恺之生平及代表作品研究综述 顾恺之(348- 409 )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 ...

  • 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
  • 第17卷第1期 2004年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Ⅵ17No1ofNenji"gUniversityofScienceendTechnologyFeb2004 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 高华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武汉430079) 摘要:对于东晋的一代名相-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学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人口的大流动和民族关系的大变动带来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大交流.玄学.佛学.道教.儒学以至法家.名家既相互争胜又相互吸收.此时,由于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官学教育呈现出时兴时废之状,难以担当起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

  • 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虚构?
  • 作者:孙卫国 河北学刊 2004年02期 [中图分类号]K207.8;K23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1-0077-07 公元383年,东晋谢玄率八万军队在淝水击败前秦苻坚近百万大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不仅使江山得以稳固,而且 ...

  • 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之比较
  • 摘 要: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年代跨越三国东吴.两晋至南朝和隋代,洗砚池晋墓出土鸡首壶为之一系 关键词:洗砚池:晋墓:鸡首壶:比较 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原型来制造铜器.陶器和瓷器,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鸡首壶始见于 ...

  • 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的课后题
  • 第一讲 郡县:秦汉时期的疆域与政区 县:我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原指国度以外的郊野乡聚之地,最早设立是在南方的大国楚和西方的大国秦,真正标志其出现是在公元前514年晋国 . 郡:设在诸侯国的边地,也是国家的行政区划,与县不存在统属关系.郡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93年晋国. 郡县制:县与郡都起源于春秋战国 ...

  • [一点资讯]西晋灭亡时间介绍 西晋灭亡的原因解释
  • 西晋灭亡时间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在历史上和东晋并称为晋朝.但是在历史上,对于西晋的描述并不是很多,西晋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西晋灭亡时间是什么? 羌人分布地区图 西晋王朝从公元266年开始,但是如果以灭东吴的时间来算的话,那么便是公元279年开始.西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在灭吴之后,司 ...

  • 中国通史古代名词解释
  • 中国通史名词解释(古代) 名词解释 1.北府兵:东晋南朝时期,京口是东晋政权的军事重镇,时称北府.这里是北方南下流民集中留居的地方,也是南方政权的主要兵源所在.东晋大臣郗鉴.桓温均 以此为基地组建军队,并募北方流民和江淮间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号称「北府兵」.桓温死后,谢安当政,遣其子谢玄去京口重新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