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留置导尿管

1 留置导尿管的相关知识

1.1 明确导尿目的 在任何情况下,实施导尿必须有具体的导尿目的:(1)对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患者确保尿路畅通;(2)预防尿液逆流引起的上行感染;(3)尿路的检查与治疗;

(4)预防尿液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和感染。如外阴部皮肤损伤、褥疮等。

1.2 尿管的选择 用美国产16号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1.3 导尿术的消毒方法及技术操作 在实施操作前备好所需物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完整。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周围。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导管机械性损伤尿道黏膜,因此动作要轻柔。如遇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取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润滑尿道重新取导尿管轻轻插入膀胱见尿后,将导尿管再插入2~3cm接上集尿袋,再从气囊口注入10~15ml灭菌注射用水,将导尿管略向外拉以确认其是否固定于膀胱颈部。最后固定外端尿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

1.4 留置导尿管时间的选择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已有较多报道 [1~3] 。长期导尿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1] 。因为更换导尿管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率与损伤频率成正比 [2] 。可见频繁多次更换导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严格掌握无菌清洁技术和更换尿管、尿袋时间,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月更换导尿管1次,尿袋3天更换1次 [4] 。

1.5 拔出导尿管时机的选择 为预防拔管后患者出现尿潴留,对留置导尿管患者拔管时机进行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充盈尿道口有漏尿时实施拔管,比尿道口没有漏尿时拔管复插率低。尿道口有漏尿说明膀胱肌功能恢复,患者能自行排尿,可拔出导尿管。

2 护理

2.1 留置导尿管过程中重点观察内容 留置导尿管过程中的观察重点是:(1)观察尿流情况。检查导尿管与储尿袋衔接部位是否紧密,有无曲折、压迫、闭塞、脱出。(2)注意导尿管插入部位及其周围有无溢尿。(3)观察尿袋中尿液的性状、尿量、尿袋的位置等。

2.2 预防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尿道口、导尿管与尿袋的衔接部位、尿袋的排尿口。预防的重点:(1)更换导尿管必须按无菌操作进行。(2)保持外阴清洁。尿道口易受粪便以及分泌物的污染,应每天清洗外阴。(3)尽可能减少导尿管与储尿袋接口的安装次数。因此在尿液清亮和无尿路感染时,避免冲洗膀胱,也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4)防止尿液潴留、逆流,并及早发现导尿管扭曲阻塞等异常情况,保持尿流畅通。为防止尿液逆流,放置储尿袋时应低于膀胱。每次放尿后应用酒精棉球消毒储尿袋放尿口,然后拧紧。(5)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多饮水,以稀释尿液。(6)定期更换导尿管。

2.3 预防尿道损伤、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 导尿管选择不当,患者烦躁、活动过大,易造成尿道损伤,尿道球部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形成尿道皮肤瘘,瘘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可造成尿道狭窄。预防的重点:一是导尿管难以插入时不要勉强,及时与医师联系。二是若有溢尿

不要盲目更换粗导尿管。三是导尿管固定囊注液不要超过20ml,并注意导尿管固定囊的位置。

2.4 预防膀胱萎缩 长期留置导尿管可使膀胱壁收缩机能下降,引发膀胱功能性萎缩及容量减少。预防的重点是尽早拔管,或及早进行膀胱肌恢复性训练。

2.5 心理护理 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注意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对患者亲切和蔼,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采用灵活的协调技巧,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让患者多与亲人见面,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孤独感,以最佳心理状态渡过留置尿管的时期。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住长沙市四医院重症脑外伤患者40例。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更换导尿管后,出现尿道口溢尿21例,发生率54%,其留置导尿时间为10~120天,平均32天。

2 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引起尿道口溢尿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及会阴部清洁:导尿前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部,再用0.1%新洁尔灭或1∶20络合碘消毒尿道口及会阴。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导尿。留置导尿后,每日2次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10 cm,清洗会阴部清洗会阴部每日2次,大便污染及尿液溢出时,及时清洗、消毒。女性患者分泌物多,可先用高锰酸钾清洗,再用新洁尔灭或稀释络合碘棉球擦拭。近来有学者研究表明,使用消毒液与使用清洁水护理留置导尿患者的尿道口周围,发生尿路感染无明显差异[1]。

神志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昏迷的患者给其多喂水(24 h大于2 000 ml)增加尿量以达到生理性冲洗膀胱的目的,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

保持留置导尿系统密闭,众多学者认为:变开放式引流为密闭式引流可减少感染机会。为避免外源性感染,均不予膀胱冲洗,必须冲洗时,最好选用三腔气囊导尿管。更换集尿袋时,要洗手带无菌手套,防止污染造成逆行感染。留取尿标本时应在密闭状态下取尿,严禁不必要地打开密闭系统,增加感染机会。

保持引流通畅,经常巡视,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引流管及集尿袋勿高于膀胱水平,以防尿液反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发现患者尿液混浊,有絮状物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更换集尿袋保证引流通畅,并取尿标本做细菌培养。

拔管的方法:拔除尿管前,先用络合碘消毒尿道口,放出尿液,排空膀胱,以1∶5 000呋喃西林溶液500 ml行膀胱冲洗,保留冲洗液20~30 min后排净再拔管。如病情许可,最好在3周内拔管。

2.2 充盈气囊方法不当 充盈气囊有注入空气和注入生理盐水两种方法。前者由于空气为气态,分子间隔较大,吸引力相对较弱,容易外泄,致气囊塌瘪,而引起固定失败;后者向气囊内注入10~15 ml生理盐水至气囊膨胀起固定和预防尿液外渗作用。

2.3 膀胱痉挛 由于导尿刺激尿道黏膜和膀胱三角区易引起患者的尿道口疼痛和膀胱痉挛,也是导致溢尿的原因之一。护理上除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外,可遵医嘱使用解除膀胱痉挛的药物如异搏定、654-2等。

2.4 尿道括约肌松弛 长期卧床患者,会阴部肌肉弹性差,尿道括约肌松弛,伴前列腺肥大只能选择型号较小的导尿管,易致尿液外溢。尿道括约肌松弛者可选择型号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可防止尿液外溢。部分只能选择较小型号导尿管者可垫尿垫或保鲜袋接尿,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褥疮、皮疹等并发症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之探讨

导尿管之使用时机

一般临床上当病人发生下列情况时会使用导尿管:(一)膀胱阻塞无法排尿时;(二)尿失禁且会阴周围有皮肤破损之情形,或临终护理解决病人尿失禁的情形;(三)为了準确监测病危病人尿液输出量及尿液之收集;(四)协助外科手术及麻醉之进行[4]。

放置存留导尿管依病情需要可分为短期使用及长期使用,短期使用导尿管通常定义为使用时间小于2周,使用于协助手术外科之进行、手术后病人需密切监测尿液输出量,以及解决神经性膀胱出现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液滞留等情形。长期使用导尿管通常定义为使用时间大于2周以上,使用于膀胱出口阻塞导致尿滞留或尿失禁,而无法以药物或手术等其他方法解决者;尿失禁且会阴周围皮肤破损者;以及安寧照护长期卧床且尿失禁之病人[6]。

致病机转

导尿管的放置会破坏泌尿系统的防卫机转,破坏膀胱壁之上皮细胞,造成炎症反应,使深层的黏膜细胞和细菌接触,而且会阻止尿液的完全排空,导尿管外之细胞或黏膜碎屑也可成为细菌生长的核心。易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常见的有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Proteus spp.、Enterococcus

spp.、Pseudomonas spp.、Enterobacter spp.、Serratiaspp.、Candida spp.,大部份为病患本身肠胃道中

的内因性菌丛(endogenous bowel flora)。

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径大致上可分为管腔内感染 (intraluminal infection)和管腔外感染(extraluminal infection)

当插入导尿管时,聚集在尿道口或尿道前段的微生物可直接进入膀胱而感染,而且当病人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微生物就更容易经由尿管外移行潜入膀胱造成感染,此为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最常发生的原因有二:经由其他病患或工作人员引起的交互感染、使用污染的液体或医疗器材[7,8]。

危险因子

影响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之因素有导尿管放置时间长短、放置时之无菌技术、密闭式引流系统之维护、引流袋位置及排空、性别、年龄、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潜在性疾病如糖尿病或摄护腺阻塞等皆是造成尿路感染之危险因素。而尿滞留、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更因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使得罹患尿路感染的机率增加[4,9]。

导尿管之大小及材质的选择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时尽可能选择较小号管径且适合病人的导管,既可维持良好的引流系统,亦可减少对尿道的磨损造成伤害[8]。虽然经文献查证并无相关研究可证实此项建议可有效的降低尿路感染,但不容置疑其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及减少对尿道造成的损伤[6]。

导尿管的材质一般可选择的有硅胶(silicone)、乳胶(latex)及两者混合。乳胶材质的导尿管价钱较便宜,但对病患可能会產生刺激和过敏反应;硅胶材质的导尿管,病患在使用上会比较舒服,因此一般在病患需长期使用时会选择硅胶材质之导尿管。

有文献指出涂氧化银(silver oxide)之导尿管可延缓短期使用病患菌尿症之发生,而且以涂银合金(silver

alloy)的导尿管效果最好,因此病人使用银合金的导尿管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尤其是短期使用导尿管之女性病人效果最好。但亦有专家认为在选择使用不同材质的导尿管时仍应考量其经济效益,由于银合金之导尿管的价钱较高,所以一般当病人具有罹患尿路感染之高危险性,且会產生严重的合併症时才会考虑使用[4,6,9]。

建立住院病人存留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

传统的住院病人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调查,仍依据1988年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定义,依病人是否有放置存留导尿管及是否有尿路感染症状(如发烧)之区别,加以判定是否收案为院内尿路感染作为感染率计算之分子,分母为当月之住(出)院人日数或住(出)院人数,因此往往无法分辨此尿路感染发生率是否与放置存留导尿管有关。

民国88年11月起医院评鑑暨医疗品质策进会推动「台湾医疗品质指标计划」(TQIP),针对特定重症单位执行「加护病房侵入性装置(含中心导管、导尿管、呼吸器)相关感染率」之调查,以病人有放置相关侵入性装置及符合感染症状(如发烧)者,列入导管相关之院内感染个案作为感染率计算之分子,分母为当月该病房住院病人有使用侵入性装置之人日数。所得之

数据将可与国际、国内同级医院及全国作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各院相关侵入性措施之感染管制改善方向与重点。健保局于94年总额预算将「住院病人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率」列入监测指标,使得各医院须建立此一指标,并重新思考预防存留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管制措施之执行是否落实及适当性。

根据Goetz等人于1995年4月至1996年9月在一家荣民医院特殊病房单位进行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率介入性的调查,定期将此感染率回馈给病房单位及主管,并对病房单位同仁进行在职教育,而经由感染率之回馈比较及在职教育之加强,使得同仁开始注意存留导尿管相关感染管制措施之执行。此介入性调查开始实施的第一季(1995年4月至6月)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32 0/00,到实施后的第六季(1996年7月至9月)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下降为17.4 0/00,预估可节省医疗成本403,000美元[10]。

相关感染管制措施之探讨

一、放置导尿管无菌技术之执行: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须遵守无菌技术并使用无菌器具,放置导尿管前须以含消毒剂之洗手液洗手,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布单覆盖病人,并以消毒剂清洁消毒尿道口[8]。Carpeyi等人的研究指出放置导尿管时使用含普优酮碘(povidone-iodine)溶液消毒,并不能改善病人菌尿症之產生[11]。因此一般建议放置导尿管前尿道口基本的去污清洁一定要先执行,最好病人能先沐浴,以减少身上菌落之聚集。

二、尿道口及会阴之清洁:定期执行尿道口及会阴的清洁可减少菌落的形成,降低细菌延著导尿管上行性感染的机会。至于应多久执行一次会阴护理?是否需使用消毒剂或药膏?更是众说纷紜。urke等人于1981年发表的研究指出一天使用两次含优碘溶液清洁并使用优碘药膏涂抹,与一天一次以肥皂清水清洁进行比较,并没有明显成效上的差异,相反的涂抹优碘药膏反而有较高的机会发生菌尿症[12]。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中亦提到每天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两次或肥皂清水清洁一次,皆无法证实可有效的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尔后虽有Matsumoto等人于1997年发表的研究指出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会阴可降低菌尿症的发生,但此研究缺少未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之控制组进行比较,因此仍有争议[13]。

三、导尿管之固定: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后应确实固定,以免发生移动及拉扯。但经文献的查证仅于1962年Desautels等人对此措施进行研究,结果对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其成效不得而知,所以此项措施只能说是为避免病人因导尿管移动或拉扯所造成尿道的伤害,并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6,14]。

四、维持密闭性之引流系统:Garibaldi等人于1974年发表的研究指出放置存留导尿管小于14天者,一旦破坏密闭性引流系统将会增加菌尿症之危险[15]。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亦建议导尿管放置后应维持无菌且持续密闭性的引流系统;当採集尿液检体时,应在採检口先以消毒剂消毒,再以无菌空针抽取。尔后另有若干文献指出维持密闭性的引流系统以降低尿路感染,仅对短期放置存留导尿管的病人有效,对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是无法被证实的,即使导尿管增加防逆流的活瓣(catheter valve)亦无法有效降低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病人发生尿路感染[6,16]。

而重病卧床患者或妊娠女性为20%,留置导尿管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如留置导尿管1 d,感染率约50%,若为3~4 d,则可达90%以上,长期留置导尿管则100%出现菌尿[2]。现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导致小便控制不能患者,采取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法进行分组对照观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脊髓损伤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患者均留置尿管,泌尿系超声无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留置尿管天数和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留置导尿法:入院后用14~16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施行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插管时动作轻柔,深浅适度,气囊内注水10 ml,每天用0.5%碘伏无菌棉球消毒会阴、尿道口、导尿管近端一次每日更换引流袋一个,鼓励患者多饮水,每3~4 h放尿1次,每次放尿量不超过500 ml为宜,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导尿管通畅,尿袋提高超过膀胱位置时须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

干预组采取间歇导尿法:①采取常规导尿术;②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神经源性膀胱的训练方法并给予心理护理,以取得配合;③控制饮水:限制患者每天摄水量,控制在1500~1800 ml,防止膀胱过度充盈,早、中、晚餐各饮水400 ml(包括饮食水份、中药、饮料)两餐之间饮水200 ml,要求均匀摄水,125 ml/h,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定期排尿,20:00~06:00时不饮水;④膀胱功能训练:利用刺激逼尿肌排尿反射的触发点来促进排尿,如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茎、龟头等方法促进自发排尿反射。耻骨上区轻叩法:通过逼尿肌对牵拉反射的反应,经骶髓排尿中枢引起逼尿肌收缩,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而不伴有尿道括约肌的同时收缩,即产生排尿。叩击宜轻而快,避免重叩,频率约100次/min,时间15~20 min,睡前最后一次训练排尿,夜间不采取手法刺激;⑤一般患者无尿失禁和自发性排尿,可4~6 h导尿1次,每次尿量保持在300~500 ml,出现自发排尿后可延长至每6~8 h导尿1次,残余尿量少于100 ml时可停止导尿[3]。

1.3 观察指标

1.3.1 尿路感染指标 革兰阴性杆菌>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

cfu/ml[4]。

1.3.2 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15 d尿细菌培养计数。

1.3.3 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30 d尿细菌培养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留置导尿管的相关知识

1.1 明确导尿目的 在任何情况下,实施导尿必须有具体的导尿目的:(1)对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患者确保尿路畅通;(2)预防尿液逆流引起的上行感染;(3)尿路的检查与治疗;

(4)预防尿液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和感染。如外阴部皮肤损伤、褥疮等。

1.2 尿管的选择 用美国产16号一次性双腔气囊尿管。1.3 导尿术的消毒方法及技术操作 在实施操作前备好所需物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完整。采用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周围。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导管机械性损伤尿道黏膜,因此动作要轻柔。如遇男性尿道狭窄难以插入时,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取掉针头,抽取少量灭菌石蜡油,从尿道口注入,润滑尿道重新取导尿管轻轻插入膀胱见尿后,将导尿管再插入2~3cm接上集尿袋,再从气囊口注入10~15ml灭菌注射用水,将导尿管略向外拉以确认其是否固定于膀胱颈部。最后固定外端尿管,位置应低于耻骨联合。

1.4 留置导尿管时间的选择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已有较多报道 [1~3] 。长期导尿的患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1] 。因为更换导尿管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率与损伤频率成正比 [2] 。可见频繁多次更换导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严格掌握无菌清洁技术和更换尿管、尿袋时间,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月更换导尿管1次,尿袋3天更换1次 [4] 。

1.5 拔出导尿管时机的选择 为预防拔管后患者出现尿潴留,对留置导尿管患者拔管时机进行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充盈尿道口有漏尿时实施拔管,比尿道口没有漏尿时拔管复插率低。尿道口有漏尿说明膀胱肌功能恢复,患者能自行排尿,可拔出导尿管。

2 护理

2.1 留置导尿管过程中重点观察内容 留置导尿管过程中的观察重点是:(1)观察尿流情况。检查导尿管与储尿袋衔接部位是否紧密,有无曲折、压迫、闭塞、脱出。(2)注意导尿管插入部位及其周围有无溢尿。(3)观察尿袋中尿液的性状、尿量、尿袋的位置等。

2.2 预防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尿道口、导尿管与尿袋的衔接部位、尿袋的排尿口。预防的重点:(1)更换导尿管必须按无菌操作进行。(2)保持外阴清洁。尿道口易受粪便以及分泌物的污染,应每天清洗外阴。(3)尽可能减少导尿管与储尿袋接口的安装次数。因此在尿液清亮和无尿路感染时,避免冲洗膀胱,也减少尿路感染机会。

(4)防止尿液潴留、逆流,并及早发现导尿管扭曲阻塞等异常情况,保持尿流畅通。为防止尿液逆流,放置储尿袋时应低于膀胱。每次放尿后应用酒精棉球消毒储尿袋放尿口,然后拧紧。(5)在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多饮水,以稀释尿液。(6)定期更换导尿管。

2.3 预防尿道损伤、尿道皮肤瘘、尿道狭窄 导尿管选择不当,患者烦躁、活动过大,易造成尿道损伤,尿道球部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易形成尿道皮肤瘘,瘘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可造成尿道狭窄。预防的重点:一是导尿管难以插入时不要勉强,及时与医师联系。二是若有溢尿

不要盲目更换粗导尿管。三是导尿管固定囊注液不要超过20ml,并注意导尿管固定囊的位置。

2.4 预防膀胱萎缩 长期留置导尿管可使膀胱壁收缩机能下降,引发膀胱功能性萎缩及容量减少。预防的重点是尽早拔管,或及早进行膀胱肌恢复性训练。

2.5 心理护理 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注意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对患者亲切和蔼,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同时采用灵活的协调技巧,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让患者多与亲人见面,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孤独感,以最佳心理状态渡过留置尿管的时期。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住长沙市四医院重症脑外伤患者40例。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更换导尿管后,出现尿道口溢尿21例,发生率54%,其留置导尿时间为10~120天,平均32天。

2 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引起尿道口溢尿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长期留置导尿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及会阴部清洁:导尿前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部,再用0.1%新洁尔灭或1∶20络合碘消毒尿道口及会阴。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导尿。留置导尿后,每日2次用消毒液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10 cm,清洗会阴部清洗会阴部每日2次,大便污染及尿液溢出时,及时清洗、消毒。女性患者分泌物多,可先用高锰酸钾清洗,再用新洁尔灭或稀释络合碘棉球擦拭。近来有学者研究表明,使用消毒液与使用清洁水护理留置导尿患者的尿道口周围,发生尿路感染无明显差异[1]。

神志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多饮水,昏迷的患者给其多喂水(24 h大于2 000 ml)增加尿量以达到生理性冲洗膀胱的目的,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

保持留置导尿系统密闭,众多学者认为:变开放式引流为密闭式引流可减少感染机会。为避免外源性感染,均不予膀胱冲洗,必须冲洗时,最好选用三腔气囊导尿管。更换集尿袋时,要洗手带无菌手套,防止污染造成逆行感染。留取尿标本时应在密闭状态下取尿,严禁不必要地打开密闭系统,增加感染机会。

保持引流通畅,经常巡视,避免引流管受压、扭曲、堵塞,引流管及集尿袋勿高于膀胱水平,以防尿液反流,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如发现患者尿液混浊,有絮状物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更换集尿袋保证引流通畅,并取尿标本做细菌培养。

拔管的方法:拔除尿管前,先用络合碘消毒尿道口,放出尿液,排空膀胱,以1∶5 000呋喃西林溶液500 ml行膀胱冲洗,保留冲洗液20~30 min后排净再拔管。如病情许可,最好在3周内拔管。

2.2 充盈气囊方法不当 充盈气囊有注入空气和注入生理盐水两种方法。前者由于空气为气态,分子间隔较大,吸引力相对较弱,容易外泄,致气囊塌瘪,而引起固定失败;后者向气囊内注入10~15 ml生理盐水至气囊膨胀起固定和预防尿液外渗作用。

2.3 膀胱痉挛 由于导尿刺激尿道黏膜和膀胱三角区易引起患者的尿道口疼痛和膀胱痉挛,也是导致溢尿的原因之一。护理上除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护理外,可遵医嘱使用解除膀胱痉挛的药物如异搏定、654-2等。

2.4 尿道括约肌松弛 长期卧床患者,会阴部肌肉弹性差,尿道括约肌松弛,伴前列腺肥大只能选择型号较小的导尿管,易致尿液外溢。尿道括约肌松弛者可选择型号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可防止尿液外溢。部分只能选择较小型号导尿管者可垫尿垫或保鲜袋接尿,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褥疮、皮疹等并发症发生。

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之探讨

导尿管之使用时机

一般临床上当病人发生下列情况时会使用导尿管:(一)膀胱阻塞无法排尿时;(二)尿失禁且会阴周围有皮肤破损之情形,或临终护理解决病人尿失禁的情形;(三)为了準确监测病危病人尿液输出量及尿液之收集;(四)协助外科手术及麻醉之进行[4]。

放置存留导尿管依病情需要可分为短期使用及长期使用,短期使用导尿管通常定义为使用时间小于2周,使用于协助手术外科之进行、手术后病人需密切监测尿液输出量,以及解决神经性膀胱出现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液滞留等情形。长期使用导尿管通常定义为使用时间大于2周以上,使用于膀胱出口阻塞导致尿滞留或尿失禁,而无法以药物或手术等其他方法解决者;尿失禁且会阴周围皮肤破损者;以及安寧照护长期卧床且尿失禁之病人[6]。

致病机转

导尿管的放置会破坏泌尿系统的防卫机转,破坏膀胱壁之上皮细胞,造成炎症反应,使深层的黏膜细胞和细菌接触,而且会阻止尿液的完全排空,导尿管外之细胞或黏膜碎屑也可成为细菌生长的核心。易引起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常见的有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Proteus spp.、Enterococcus

spp.、Pseudomonas spp.、Enterobacter spp.、Serratiaspp.、Candida spp.,大部份为病患本身肠胃道中

的内因性菌丛(endogenous bowel flora)。

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径大致上可分为管腔内感染 (intraluminal infection)和管腔外感染(extraluminal infection)

当插入导尿管时,聚集在尿道口或尿道前段的微生物可直接进入膀胱而感染,而且当病人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微生物就更容易经由尿管外移行潜入膀胱造成感染,此为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最常发生的原因有二:经由其他病患或工作人员引起的交互感染、使用污染的液体或医疗器材[7,8]。

危险因子

影响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之因素有导尿管放置时间长短、放置时之无菌技术、密闭式引流系统之维护、引流袋位置及排空、性别、年龄、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潜在性疾病如糖尿病或摄护腺阻塞等皆是造成尿路感染之危险因素。而尿滞留、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更因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使得罹患尿路感染的机率增加[4,9]。

导尿管之大小及材质的选择

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时尽可能选择较小号管径且适合病人的导管,既可维持良好的引流系统,亦可减少对尿道的磨损造成伤害[8]。虽然经文献查证并无相关研究可证实此项建议可有效的降低尿路感染,但不容置疑其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及减少对尿道造成的损伤[6]。

导尿管的材质一般可选择的有硅胶(silicone)、乳胶(latex)及两者混合。乳胶材质的导尿管价钱较便宜,但对病患可能会產生刺激和过敏反应;硅胶材质的导尿管,病患在使用上会比较舒服,因此一般在病患需长期使用时会选择硅胶材质之导尿管。

有文献指出涂氧化银(silver oxide)之导尿管可延缓短期使用病患菌尿症之发生,而且以涂银合金(silver

alloy)的导尿管效果最好,因此病人使用银合金的导尿管可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尤其是短期使用导尿管之女性病人效果最好。但亦有专家认为在选择使用不同材质的导尿管时仍应考量其经济效益,由于银合金之导尿管的价钱较高,所以一般当病人具有罹患尿路感染之高危险性,且会產生严重的合併症时才会考虑使用[4,6,9]。

建立住院病人存留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

传统的住院病人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调查,仍依据1988年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定义,依病人是否有放置存留导尿管及是否有尿路感染症状(如发烧)之区别,加以判定是否收案为院内尿路感染作为感染率计算之分子,分母为当月之住(出)院人日数或住(出)院人数,因此往往无法分辨此尿路感染发生率是否与放置存留导尿管有关。

民国88年11月起医院评鑑暨医疗品质策进会推动「台湾医疗品质指标计划」(TQIP),针对特定重症单位执行「加护病房侵入性装置(含中心导管、导尿管、呼吸器)相关感染率」之调查,以病人有放置相关侵入性装置及符合感染症状(如发烧)者,列入导管相关之院内感染个案作为感染率计算之分子,分母为当月该病房住院病人有使用侵入性装置之人日数。所得之

数据将可与国际、国内同级医院及全国作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各院相关侵入性措施之感染管制改善方向与重点。健保局于94年总额预算将「住院病人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率」列入监测指标,使得各医院须建立此一指标,并重新思考预防存留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管制措施之执行是否落实及适当性。

根据Goetz等人于1995年4月至1996年9月在一家荣民医院特殊病房单位进行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率介入性的调查,定期将此感染率回馈给病房单位及主管,并对病房单位同仁进行在职教育,而经由感染率之回馈比较及在职教育之加强,使得同仁开始注意存留导尿管相关感染管制措施之执行。此介入性调查开始实施的第一季(1995年4月至6月)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为32 0/00,到实施后的第六季(1996年7月至9月)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下降为17.4 0/00,预估可节省医疗成本403,000美元[10]。

相关感染管制措施之探讨

一、放置导尿管无菌技术之执行: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须遵守无菌技术并使用无菌器具,放置导尿管前须以含消毒剂之洗手液洗手,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布单覆盖病人,并以消毒剂清洁消毒尿道口[8]。Carpeyi等人的研究指出放置导尿管时使用含普优酮碘(povidone-iodine)溶液消毒,并不能改善病人菌尿症之產生[11]。因此一般建议放置导尿管前尿道口基本的去污清洁一定要先执行,最好病人能先沐浴,以减少身上菌落之聚集。

二、尿道口及会阴之清洁:定期执行尿道口及会阴的清洁可减少菌落的形成,降低细菌延著导尿管上行性感染的机会。至于应多久执行一次会阴护理?是否需使用消毒剂或药膏?更是众说纷紜。urke等人于1981年发表的研究指出一天使用两次含优碘溶液清洁并使用优碘药膏涂抹,与一天一次以肥皂清水清洁进行比较,并没有明显成效上的差异,相反的涂抹优碘药膏反而有较高的机会发生菌尿症[12]。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中亦提到每天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两次或肥皂清水清洁一次,皆无法证实可有效的降低长期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尔后虽有Matsumoto等人于1997年发表的研究指出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会阴可降低菌尿症的发生,但此研究缺少未使用优碘溶液清洁之控制组进行比较,因此仍有争议[13]。

三、导尿管之固定: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建议放置导尿管后应确实固定,以免发生移动及拉扯。但经文献的查证仅于1962年Desautels等人对此措施进行研究,结果对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因此其成效不得而知,所以此项措施只能说是为避免病人因导尿管移动或拉扯所造成尿道的伤害,并可增加病人的舒适感[6,14]。

四、维持密闭性之引流系统:Garibaldi等人于1974年发表的研究指出放置存留导尿管小于14天者,一旦破坏密闭性引流系统将会增加菌尿症之危险[15]。美国疾病管制中心1981年指引亦建议导尿管放置后应维持无菌且持续密闭性的引流系统;当採集尿液检体时,应在採检口先以消毒剂消毒,再以无菌空针抽取。尔后另有若干文献指出维持密闭性的引流系统以降低尿路感染,仅对短期放置存留导尿管的病人有效,对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是无法被证实的,即使导尿管增加防逆流的活瓣(catheter valve)亦无法有效降低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病人发生尿路感染[6,16]。

而重病卧床患者或妊娠女性为20%,留置导尿管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如留置导尿管1 d,感染率约50%,若为3~4 d,则可达90%以上,长期留置导尿管则100%出现菌尿[2]。现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导致小便控制不能患者,采取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法进行分组对照观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脊髓损伤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患者均留置尿管,泌尿系超声无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留置尿管天数和细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留置导尿法:入院后用14~16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施行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插管时动作轻柔,深浅适度,气囊内注水10 ml,每天用0.5%碘伏无菌棉球消毒会阴、尿道口、导尿管近端一次每日更换引流袋一个,鼓励患者多饮水,每3~4 h放尿1次,每次放尿量不超过500 ml为宜,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导尿管通畅,尿袋提高超过膀胱位置时须夹闭尿管,防止逆行感染。

干预组采取间歇导尿法:①采取常规导尿术;②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神经源性膀胱的训练方法并给予心理护理,以取得配合;③控制饮水:限制患者每天摄水量,控制在1500~1800 ml,防止膀胱过度充盈,早、中、晚餐各饮水400 ml(包括饮食水份、中药、饮料)两餐之间饮水200 ml,要求均匀摄水,125 ml/h,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定期排尿,20:00~06:00时不饮水;④膀胱功能训练:利用刺激逼尿肌排尿反射的触发点来促进排尿,如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牵拉阴茎、龟头等方法促进自发排尿反射。耻骨上区轻叩法:通过逼尿肌对牵拉反射的反应,经骶髓排尿中枢引起逼尿肌收缩,用手指轻叩耻骨上区,引起逼尿肌收缩而不伴有尿道括约肌的同时收缩,即产生排尿。叩击宜轻而快,避免重叩,频率约100次/min,时间15~20 min,睡前最后一次训练排尿,夜间不采取手法刺激;⑤一般患者无尿失禁和自发性排尿,可4~6 h导尿1次,每次尿量保持在300~500 ml,出现自发排尿后可延长至每6~8 h导尿1次,残余尿量少于100 ml时可停止导尿[3]。

1.3 观察指标

1.3.1 尿路感染指标 革兰阴性杆菌>105 cfu/ml,革兰阳性球菌>104

cfu/ml[4]。

1.3.2 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15 d尿细菌培养计数。

1.3.3 观察留置导尿与间歇导尿30 d尿细菌培养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相关内容

  • 神经内科患者长期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 神经内科患者长期留置尿管漏尿原因分 析及护理干预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陈建芸戴兴珍陈宏珍 神经内科疾病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患者由于病情需要,常采取留置导尿用于解除尿潴留.充溢性尿失禁及记录出入 ...

  • 11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 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摘要:留置导尿管术是基础护理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上极为广泛.但它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忽视,长期留置导尿管,不恰当的导尿护理可能导致泌尿感染.尿道损伤.膀胱痉挛.膀胱结石等并发症.今年来,护理界对尿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进行大量研究.常用于手术.截瘫或昏迷等患者.目的 ...

  • ICU患者留置导尿的常见问题及护理
  • [摘要] 通过对387例ICU患者留置导尿的观察,总结常见问题,提出护理对策,降低重症患者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率,提高导尿成功率. [关键词] 重症患者:留置导尿:护理 ICU患者留置导尿,是治疗排尿困难及观察尿量的基本手段.虽然大部分护士都会运用导尿术,但常因操作不熟练或导尿管选择不正确,造成置管困难 ...

  • 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 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关系,探讨尿路感染的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将300例在不同时间段(≤2d.3-7d .8-13d .≥14d)留置导尿患者的中段尿作致病菌培养,回顾性分析其尿路感染的情况.结果300例中发生尿路感染有85例,留置时间≤2d ...

  • 妇科手术病人导尿与留置尿管的护理进展
  • 摘要:导尿与留置尿管是妇科手术前后的一项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护理工作.通常情况下为妇科手术病人进行导尿时,选择的尿管为气囊导尿管,因为其操作简单,无需外固定,轻易不会脱出,并且外阴部容易清洁.在留置尿管期间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有无尿路感染的症状,本文重点描述了在妇科手术中留置尿管与尿路感 ...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 ...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 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 通 知 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 ...

  • 留置导尿管放置位置的方法
  •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3期(上半月版) ·131· 留置导尿管放置位置的方法探讨 周爱红 梁梅兰张桂珍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3.075 留置导尿管的固定位置不妥可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患者生理心理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1] ...

  • 高位截瘫病人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措施
  • [摘 要]高位截瘫,医学上一般指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是一种严重创伤,患者不能自行排尿,因此预防泌尿系感染成为预防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尿管的护理.卫生的护理.自律性膀胱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为其后期功能恢复与重建创造条件[1]. [关键词]高位截瘫:泌尿系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