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穿的是什么:从慈母手中线到人造纤维

我们穿的是什么:从慈母手中线到人造纤维

导语:为什么衣服要用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有哪些原理和功效?我们打算通过一组短文,向大家介绍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但却不是很了解的、关于衣服的知识。本文是这个系列第一篇。

作者:科学公园 雯熙她爸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这个问题不仅历史学家感兴趣,也曾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科学家们从人类体表寄生虫的演化推测,人类穿衣的历史已超过十万年。从最开始可能存在的树叶遮挡,到兽皮,到棉麻丝绸等天然纤维,到现在应用广泛的合成纤维,衣服的形式和质料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化而发展变化着。人们对衣服的要求早已不满足于起初单一的御寒遮羞功能,而是不断朝着耐用、舒适、美观等更高要求和标准发展。

观察一下我们身上的衣服,你很容易找到一个白色长条形的标签,就像下面两张图:

标签上可以看到“锦纶”、“聚酯纤维”、“白鸭绒”这样的名词,这是制造衣服的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材料。然而,这些材料的称谓除了能给人以“天然”、“非天然”的粗浅分类,并不能包含更多关于衣服的其他信息。比如为什么衣服要用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有哪些原理和功效?

传统的衣服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我们最常用的、比较早的天然制衣材料是棉布,棉布由棉纱织成,棉纱由棉花纺成。刚收获的棉花是杂乱无序的、混有多种杂质的短纤维(长度只有25mm-35mm),这么短的纤维是无法织布的。棉田里采摘回来的叫籽棉,轧花去籽后就是原棉。轧花后的棉籽上残存着短而粗的纤维叫棉短绒(cotton linter),一般只有2-3毫米长,无法直接用来纺织,但由于纤维素含量高,一般用于制造人民币用纸和炸药。

原棉送到纺纱厂松解,去掉纤维间不需要的联系,清除掉杂质;再将棉纤维集合进行梳理,使之沿轴向排列成需要的粗细程度,形成粗纱;最后回捻成线状的细纱就可以织布了。总之,纺纱就是使短纤维相互纠结抱紧,形成细细长长的纱线,这一过程是通过纺纱机实现的。

半自动纺纱机

纺好的棉纱按照需要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再绕成一个个纱锭送到织布车间。织布机会通过不同的工艺,将纱线织成成各种面料。有些面料可以直接使用,有的还会再加工,比如上浆、印花、涂膜等。由于纤维材质、纺纱工艺、编织工艺的不同,面料有许许多多的种类。面料织好后送到服装厂,经过设计、裁剪、缝纫,制成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用途和款式的服装。

一切都从纤维开始

最初,人们获得纤维的途径极其有限,无外乎丝、麻、木棉、棉花甚至动物毛发。人类使用棉花的历史悠长久远,最早的棉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而棉花传到中国的时间则相当晚,唐朝时中国还没有能用来织布的棉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时中国人衣用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蚕丝和麻,直到宋朝才大面积种植。

动物的毛发是稀缺资源,并且由于是蛋白质,也容易虫蛀和腐烂;一条蚕一生只能结一个茧,能获得的纤维重量1g都不到;一亩亚麻最多能收获几十公斤纤维,一亩棉田即便现在也只能收获大约200kg籽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从前,普通人家添置衣服即使逢年过节,也不一定能有。

人类为满满足穿衣的需求,开始了纤维的探索历程。1891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斯·克洛斯(Charles Frederick Cross)和爱德华·比文(Edward John Bevan)以棉纤维为原料,制成了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这种溶液在酸的作用下,能重新析出纤维素,如果用很细的喷头把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喷出的液柱,引入酸的环境,就能获得纤维细丝。

人造纤维的历史从此开启。

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的粘度很大,因此被命名为粘胶(Viscose),由它制得的人造纤维被称为粘胶纤维。这种生产纤维的方法可以将以前难以利用的纤维素,比如碎木屑、稻草、棉短绒等利用起来制成纤维。用粘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手感柔软舒适,透气性、吸湿性、可染性都与棉花相似。

1905年,粘胶纤维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开始被大量制造,纤维的来源扩大了。随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与粘胶纤维类似的再生纤维素纤维——铜氨纤维,它的质量更好、档次更高,用它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更良好的触感,被用于制造高档面料。人们还把纤维素的醋酸酯也制成纤维,称作醋酸纤维,除了制造香烟的过滤嘴和扑克牌,还和其他纤维制成混纺面料。

动物的毛发由蛋白质构成,抚摸起来光滑、柔软、舒适。羊毛等动物毛发用于纺织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动物毛发相对于天然植物纤维来说更加稀少,更难以获得。于是人们开发出了蛋白质纤维——从牛奶、玉米、大豆中提取蛋白质,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再制成纤维,用它们来模仿动物的毛发。比如酪素纤维和玉米蛋白纤维都属于人造蛋白质纤维。

合成纤维技术的诞生

上述各种纤维所使用的生产原料,全都属于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高分子,但人们直接利用这些高分子,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制成纤维,因此把它们统称为人造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醋酸纤维、蛋白质纤维都是人造纤维。然而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产量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2.5%的可耕地被用于种植棉花,目前的年产量也只有大约250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棉花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在中国,“粮棉争地”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自己动手弥补自然界的不足,人为制造更多的高分子纤维——人类对丰衣足食的追求和对科学的探索,促成了一系列合成纤维技术的诞生。

我们穿的是什么:从慈母手中线到人造纤维

导语:为什么衣服要用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有哪些原理和功效?我们打算通过一组短文,向大家介绍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但却不是很了解的、关于衣服的知识。本文是这个系列第一篇。

作者:科学公园 雯熙她爸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这个问题不仅历史学家感兴趣,也曾引起科学家们的兴趣。科学家们从人类体表寄生虫的演化推测,人类穿衣的历史已超过十万年。从最开始可能存在的树叶遮挡,到兽皮,到棉麻丝绸等天然纤维,到现在应用广泛的合成纤维,衣服的形式和质料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化而发展变化着。人们对衣服的要求早已不满足于起初单一的御寒遮羞功能,而是不断朝着耐用、舒适、美观等更高要求和标准发展。

观察一下我们身上的衣服,你很容易找到一个白色长条形的标签,就像下面两张图:

标签上可以看到“锦纶”、“聚酯纤维”、“白鸭绒”这样的名词,这是制造衣服的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材料。然而,这些材料的称谓除了能给人以“天然”、“非天然”的粗浅分类,并不能包含更多关于衣服的其他信息。比如为什么衣服要用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有哪些原理和功效?

传统的衣服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我们最常用的、比较早的天然制衣材料是棉布,棉布由棉纱织成,棉纱由棉花纺成。刚收获的棉花是杂乱无序的、混有多种杂质的短纤维(长度只有25mm-35mm),这么短的纤维是无法织布的。棉田里采摘回来的叫籽棉,轧花去籽后就是原棉。轧花后的棉籽上残存着短而粗的纤维叫棉短绒(cotton linter),一般只有2-3毫米长,无法直接用来纺织,但由于纤维素含量高,一般用于制造人民币用纸和炸药。

原棉送到纺纱厂松解,去掉纤维间不需要的联系,清除掉杂质;再将棉纤维集合进行梳理,使之沿轴向排列成需要的粗细程度,形成粗纱;最后回捻成线状的细纱就可以织布了。总之,纺纱就是使短纤维相互纠结抱紧,形成细细长长的纱线,这一过程是通过纺纱机实现的。

半自动纺纱机

纺好的棉纱按照需要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再绕成一个个纱锭送到织布车间。织布机会通过不同的工艺,将纱线织成成各种面料。有些面料可以直接使用,有的还会再加工,比如上浆、印花、涂膜等。由于纤维材质、纺纱工艺、编织工艺的不同,面料有许许多多的种类。面料织好后送到服装厂,经过设计、裁剪、缝纫,制成市场上销售的各种用途和款式的服装。

一切都从纤维开始

最初,人们获得纤维的途径极其有限,无外乎丝、麻、木棉、棉花甚至动物毛发。人类使用棉花的历史悠长久远,最早的棉织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千年;而棉花传到中国的时间则相当晚,唐朝时中国还没有能用来织布的棉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那时中国人衣用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蚕丝和麻,直到宋朝才大面积种植。

动物的毛发是稀缺资源,并且由于是蛋白质,也容易虫蛀和腐烂;一条蚕一生只能结一个茧,能获得的纤维重量1g都不到;一亩亚麻最多能收获几十公斤纤维,一亩棉田即便现在也只能收获大约200kg籽棉。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从前,普通人家添置衣服即使逢年过节,也不一定能有。

人类为满满足穿衣的需求,开始了纤维的探索历程。1891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斯·克洛斯(Charles Frederick Cross)和爱德华·比文(Edward John Bevan)以棉纤维为原料,制成了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这种溶液在酸的作用下,能重新析出纤维素,如果用很细的喷头把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喷出的液柱,引入酸的环境,就能获得纤维细丝。

人造纤维的历史从此开启。

纤维素黄原酸钠溶液的粘度很大,因此被命名为粘胶(Viscose),由它制得的人造纤维被称为粘胶纤维。这种生产纤维的方法可以将以前难以利用的纤维素,比如碎木屑、稻草、棉短绒等利用起来制成纤维。用粘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手感柔软舒适,透气性、吸湿性、可染性都与棉花相似。

1905年,粘胶纤维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开始被大量制造,纤维的来源扩大了。随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与粘胶纤维类似的再生纤维素纤维——铜氨纤维,它的质量更好、档次更高,用它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更良好的触感,被用于制造高档面料。人们还把纤维素的醋酸酯也制成纤维,称作醋酸纤维,除了制造香烟的过滤嘴和扑克牌,还和其他纤维制成混纺面料。

动物的毛发由蛋白质构成,抚摸起来光滑、柔软、舒适。羊毛等动物毛发用于纺织虽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动物毛发相对于天然植物纤维来说更加稀少,更难以获得。于是人们开发出了蛋白质纤维——从牛奶、玉米、大豆中提取蛋白质,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再制成纤维,用它们来模仿动物的毛发。比如酪素纤维和玉米蛋白纤维都属于人造蛋白质纤维。

合成纤维技术的诞生

上述各种纤维所使用的生产原料,全都属于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高分子,但人们直接利用这些高分子,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制成纤维,因此把它们统称为人造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醋酸纤维、蛋白质纤维都是人造纤维。然而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产量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世界上2.5%的可耕地被用于种植棉花,目前的年产量也只有大约2500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棉国,棉花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在中国,“粮棉争地”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自己动手弥补自然界的不足,人为制造更多的高分子纤维——人类对丰衣足食的追求和对科学的探索,促成了一系列合成纤维技术的诞生。


相关内容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主题班会
  • 论我们走到哪里,在我们心中,父母都与我们血肉相连,而在父母心中,我们永远是最可爱.最需要保护的孩子. 陈昱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

  • 读[慈母情深]有感
  • 读<慈母情深>有感 其一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直想要一本<青年近卫军>,作者的母亲不顾同事阻拦,将辛苦挣来的钱给了作者买书,而作者拿着钱给母亲买了一听罐头.结果母亲把作者数落了一顿,之后,母亲又凑足了钱给作者买书.这样,作者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这篇 ...

  • [游子吟]
  • <游子吟>教学设计 郴州市九完小 欧珍钰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借助图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句的情真意切.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对母爱的赞颂,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母爱,歌颂 ...

  • 游子吟和晒旧衣对比
  • --<游子吟>和<晒旧衣>对比赏析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及清代周寿昌的<晒旧衣>两首诗都歌颂了人类最自然.最深厚.最神圣的母爱,表达了母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正如苏轼在读孟郊诗时所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下面我们对比分析这两首诗. ...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思路
  •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 ...

  • 慈母手中线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不仅为我塑造了完美的身躯,而且把我养育成人,教我文化知识.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看见许多同学都有一件玩具,而且非常好玩.回到家里,我想您给我一些钱去买玩具,便拼命地乞求买玩具,但是您怎 ...

  •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 严父出孝子 : 需要有严厉的父亲才会有孝顺的儿子 . 慈母多败儿 : 母亲太仁慈骄纵孩子会让孩子学坏 . "慈母多败儿"  ?在中国,谁都知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绝句.谁都会永远感恩自己的"慈母".但是别忘,恰恰也是慈母,却又多&q ...

  • 我的母亲初中作文
  • 我的母亲初中作文(一) 我的母亲叫吴晓东,今年42岁了,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秀美的睫毛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她很喜欢笑,她的身高是1.60米,稍胖. 我的母亲很温柔,她总是对我和哥哥笑呵呵的,但是每当我和哥哥不听话.犯错误的时候,母亲就会发脾气,会给我们讲很多很多的道理,让我们懂得怎样学习和怎样 ...

  • 关于歌颂母亲的格言
  •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