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及择偶的进化心理学观点

恋爱及择偶的进化心理学观点

摘要:两性的恋爱与择偶选择问题是人类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两性在配偶选择方面的策略和心理截然不同,都会运用不同的配偶保持策略使自己和对方获益。作为人类恋爱形式的一种,同性恋现象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进化心理学对此现象也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解释模型。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 择偶 同性恋

1 引言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生存和繁衍,而繁衍又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人类为了使自己的种系延续下去,必须挑选合适的配偶并成功的繁衍后代,但由于两性在生理及社会地位角色上的巨大差异,两性在挑选配偶时的原则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而作为人类恋爱现象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同性恋一直都饱受争议与非难,但此现象自古一来就存在着,而且没有消亡的迹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性取向,同性恋现象已受到心理学、动物学、生物学等各领域专家的关注,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原因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家对此也给出了比较合理、权威的解释,丰富了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深度。

2 择偶行为

2.1长期配偶选择策略的差异

进化心理学家 Buss等人提出的择偶机制性别差异元假设认为:为了将自身基因成功地遗传下去,男女针对择偶这一行为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可遗传的模块化心理机制。男性择偶者会寻找具有多育潜力的女性,而女性多育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年轻和吸引力,因此男性择偶者更关注女性的年龄和外貌;女性择偶者为能使自己有限的后代最大程度地生存下去,会寻找那些资源丰富,且愿意长久付出并提供承诺的男性共同抚养后代。

在人类进化史上,亲本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两性配偶选择的差异。性交结束后,女性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怀孕、生产、哺乳、养育、保护孩子,因此女性必须选择那些拥有大量资源并愿意承担起养育自己后代责任的男性。如果女性在选择时考虑疏忽,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光生殖率降低,甚至后代可能也很少能活到生殖的年龄。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解决生存及适应问题,女性形成了一定的配偶选择偏好。

女性的择偶偏好体现在其择偶时更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经济实力,并愿意提供承诺的男性。具体表现在:①偏爱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男性。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并拥有大量经济资源的男性才能使后代享受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获得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机会,所以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男性。②偏好年龄稍长的男性。已有调查研究指出,女性偏好比自己大3.42岁的男性,而且新娘与新郎的平均年龄差是2.99岁。男性年龄也是拥有社会地位及财富的重要线索,无论是在远古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年轻男性很少获得能够得到尊重的社会地位与充足的经济条件,一般只有年纪稍长的男性才有可能拥有权利和地位,因此年龄与资源、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并不是年龄越大越好,年龄太老的男性可能随时面临着死亡,不能承担起持续提供资源和养育后代的使命。③进化的心理机制的择偶偏好表明:女性偏好于运动能力强的男性。研究表明男人身体结构的特质:例如身高、肩宽、上身肌肉都对女人具有性吸引作用,对其他男人具有威慑作用。

从生理角度来说,男性只要让女性受孕并成功繁衍基因就可以了,并且选择配偶的次数越频繁,获得繁衍后代的机率就越大,那么男性为什么还要选择长期配偶呢?第一,远古时代的女性在性交之前需要得到获得男性大量资源投入的承诺,这样一来,如果男性倾向选择短期配偶,那么他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很多。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对大多数男性来说,为了繁衍基因频繁地对不同的女性投入大量的资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代价太昂贵了。第二,选择长期配偶可以确定孩子父亲的身份。在自然界,雌性动物每年大约只有一次的排卵期,在排卵期内雄性动物会表现的格外警惕,防止自己的配偶与其他雄性动物交配,以确定

雌性动物的怀胎是自己的后代。而对于人类来说,男性不可能整天守在女性身边以确保孩子父亲的身份,那样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男性通过结婚选定长期配偶,既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确保基因繁衍的准确性。第三,选择长期配偶增加了后代生存的可能性。在远古社会,缺乏父亲保护的孩子生存下来的机率是非常小的,如果男性选择短期性行为将会使自己的后代面临生存的危险,因此,为了基因的有效繁衍,大多数男性宁愿选择长期配偶。

与女性偏爱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等因素不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需要考虑的是女性的年龄与身体条件。①年龄,为了有效的将基因繁衍下去,男性必须寻找到生殖力强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年龄便是衡量生殖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女性生殖的黄金年龄在25岁左右,过了这个时期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生殖力也随之下降,年龄越大,生殖力越差。因此,男性愿意寻找年轻的女性作为长期配偶,因为她代表了较强的生殖能力。②衡量生殖力的另一个有效指标就是身体情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性在择偶时都将头发有光泽、皮肤有弹性、走路轻快有力等标志身体健康的线索作为考虑的因素和作为男性评价女性美的标准和依据。另外,影响生殖力的因素还有女性的腰臀比,大量证据表明腰臀比是女性生殖状况的一个精确的指标,这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男人很看重配偶的身材。

2.2短期配偶选择策略的差异

远古男性选择尽可能多的性伴侣的短期择偶策略是对“繁衍”这一特定适应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之一。也正因为这样,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男性就进化出喜欢与多个配偶发生短期性行为的心理偏好,生物学上把男性这种追求配偶多样性的偏好称为柯立芝效应。根据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论观点,现代男性很可能遗传这种心理偏好,从而对短期性交往或随意性行为表现出比女性更大的欲望。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奉行的“一夫一妻” 制,不允许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因此,人们往往通过“一夜情”、“外遇”等道德和法律不认可的短期择偶策略来满足这种心理偏好。

Trivers( 1972) 的亲代投资理论提出元假设: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所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所以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短期择偶策略。男性短期择偶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男性在人类繁衍中扮演一次性投资者的角色,即男性只要与女性发生一次性交行为就有可能得到自己的后代。女性就算与多个男性交配,都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且只能得到一胎后代。从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上看。如果一对男女发生一次繁衍行为并产生一个后代,该行为中的男性投资比女性少,而繁殖收益却与女性相同。另外,男性短期择偶所付出的潜在代价也远小于女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与多个异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在繁衍过程中男性主要通过增加性伴侣数量来增加后代数量,而短期择偶策略是男性增加后代数量的有效策略。现代男性虽不能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但仍从祖先那里遗传了与很多女性发生短暂性关系的心理偏好。

研究表明,女性选择短期性伴侣的标准明显与男性不同。无论是选择长期性伴侣还是短期性对象,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比原配偶拥有更优秀基因、占有资源较多和保护能力较强的男性。选择这些男性不仅可以使女性繁殖的后代获得比原配偶更优越的基因,而且还可以使她们获得保证后代存活与成长的更多资源(如食物、 金钱和其它服务等) 以及受到更多保护。而男性在选择短期性伴侣时,比较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繁殖力特征(如乳房丰满、 臀部圆润) 和无需承诺的女性,并且渴望与尽可能多的女性发生性关系。

3 同性恋现象

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当代人类学研究发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同性恋被极力推崇,甚至在20世纪已有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同性恋现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张庆辉,2005) 。

同性恋的成因,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家也给出了他们的

解释。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学派不同,进化心理学家的解释别具一格。如果说上述理论更注重对同性恋成因的解释的话,那么,进化心理学则更注重对同性恋现象持续存在的原因的解释。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任何降低生殖成功率的倾向都应该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被淘汰,然而同性恋的存在是进化理论中的一个谜团。由于同性恋行为不管是在人类还是动物身上一代代都显示出生物学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程度又远远超过了生物学上的误差,因此早在 1959 年,Hutchinson 就认为,同性恋行为有其进化功能(Kershaw & Jeffrey, 2005) 。

目前进化心理学家们已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设来对同性恋现象加以解释,其中比较广泛被认可的有:

(1) 杂合优势理论 (heterozygote superiority theory)

杂合优势理论 (heterozygote superiority theory) ,又称平衡的杂合优势适应性理论(balanced superior heterozygote fitness theory) ,该理论从基因视角来解释同性恋进化的潜在机制,它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隐性基因获得遗传是因为它伴随着高适应性的第二特征。该理论认为隐性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杂合性等位基因比纯合性等位基因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提倡同性恋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者认为,同性恋虽然没有生殖上的意义,但是其基因本身却携带着其他高适应性的特征。比如女性更易被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所吸引,因为这种杂合性异性恋男性较敏感、有创造性、交际技巧良好。

(2) 亲族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 model)

Weinrich 和 Wilson (1975)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亲族选择(Kin selection) 理论模型来解释同性恋的进化机制。该理论模型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同性恋基因能保存下来的是因为同性恋者对亲族成员有更多地投入提高他们的基因传递效果,从而补偿了他们放弃繁殖所带来的损失,而这些亲族的后代就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

(3) 同盟形成假说(Alliance Formation model)

Muscarella 于2000年系统提出了同盟形成假说(Alliance Formation model)。该理论认为,同性性行为有助于同性之间形成一种长期互相支持的同盟关系,同辈之间的帮助以及拥有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同伴能增加个体对资源获得的可能性;同时当其他个体入侵时同盟也能起到帮助抵御的作用。所以同性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生存策略(张雷,2007; Adriaens & Block , 2006;Davies & Shackelford ,2008) 。与传统理论不同,该理论更关注的是性行为本身而非仅仅性取向。

(4) 父母操纵理论(Parental Manipulation model)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Ruse 认为父母操纵(Parental Manipulation)可能是同性倾向进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从进化角度而言,父母十分关注后代对自己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哪个孩子传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因得到最大限度遗传。因此,父母可能会减少某个后代的生育机会,将其培养成同性取向,作为家族内抚养孩子的助手,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在他们看来生殖力更强的子女身上以实现基因遗传的最大化。从该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推测, 父母对孩子投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够从孩子身上获得的生殖益处的大小(张雷,2007) 。

总之,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动物行为学派以及生物学派相比,进化心理学更关注同性恋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现象存在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个体。前几种理论更注重同性恋形成原因的探讨。而进化心理学则更注重同性恋现象得以维持的原因的探讨。

4 总结

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大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解释,其中人类的择偶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它对人类择偶行为以及同性恋现象的解释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还不够完善,受到了很多质疑,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陈浩,王恩界,等. 初婚者与再婚者择偶心理机制之比较——对西方进化心理学“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检验[J]. 应用心理学. 2006(2): 107-113.

[2] 韩璀璀,韩璨璨,彭丽艳.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透析女性与年长男性的婚姻[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9): 172-185.

[3] 张秋棠. 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J]. 知识经济. 2010(22): 49-50.

[4] 黄洋子. 进化心理学两性配偶选择及相关问题差异的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6): 44-47.

[5]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 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 心理学报. 2005(4): 561-568.

[6] 林振林,王国芳. 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2): 262-270.

[7]朱新秤著. 进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恋爱及择偶的进化心理学观点

摘要:两性的恋爱与择偶选择问题是人类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两性在配偶选择方面的策略和心理截然不同,都会运用不同的配偶保持策略使自己和对方获益。作为人类恋爱形式的一种,同性恋现象是一种很独特的存在,进化心理学对此现象也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论解释模型。

关键词:进化心理学 择偶 同性恋

1 引言 在进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生存和繁衍,而繁衍又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人类为了使自己的种系延续下去,必须挑选合适的配偶并成功的繁衍后代,但由于两性在生理及社会地位角色上的巨大差异,两性在挑选配偶时的原则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而作为人类恋爱现象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同性恋一直都饱受争议与非难,但此现象自古一来就存在着,而且没有消亡的迹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性取向,同性恋现象已受到心理学、动物学、生物学等各领域专家的关注,研究者们对其产生的原因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家对此也给出了比较合理、权威的解释,丰富了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深度。

2 择偶行为

2.1长期配偶选择策略的差异

进化心理学家 Buss等人提出的择偶机制性别差异元假设认为:为了将自身基因成功地遗传下去,男女针对择偶这一行为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可遗传的模块化心理机制。男性择偶者会寻找具有多育潜力的女性,而女性多育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年轻和吸引力,因此男性择偶者更关注女性的年龄和外貌;女性择偶者为能使自己有限的后代最大程度地生存下去,会寻找那些资源丰富,且愿意长久付出并提供承诺的男性共同抚养后代。

在人类进化史上,亲本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两性配偶选择的差异。性交结束后,女性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怀孕、生产、哺乳、养育、保护孩子,因此女性必须选择那些拥有大量资源并愿意承担起养育自己后代责任的男性。如果女性在选择时考虑疏忽,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光生殖率降低,甚至后代可能也很少能活到生殖的年龄。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解决生存及适应问题,女性形成了一定的配偶选择偏好。

女性的择偶偏好体现在其择偶时更倾向于寻找具有实际或潜在的经济实力,并愿意提供承诺的男性。具体表现在:①偏爱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男性。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并拥有大量经济资源的男性才能使后代享受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获得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机会,所以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社会经济状况好的男性。②偏好年龄稍长的男性。已有调查研究指出,女性偏好比自己大3.42岁的男性,而且新娘与新郎的平均年龄差是2.99岁。男性年龄也是拥有社会地位及财富的重要线索,无论是在远古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年轻男性很少获得能够得到尊重的社会地位与充足的经济条件,一般只有年纪稍长的男性才有可能拥有权利和地位,因此年龄与资源、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女性在选择配偶时,并不是年龄越大越好,年龄太老的男性可能随时面临着死亡,不能承担起持续提供资源和养育后代的使命。③进化的心理机制的择偶偏好表明:女性偏好于运动能力强的男性。研究表明男人身体结构的特质:例如身高、肩宽、上身肌肉都对女人具有性吸引作用,对其他男人具有威慑作用。

从生理角度来说,男性只要让女性受孕并成功繁衍基因就可以了,并且选择配偶的次数越频繁,获得繁衍后代的机率就越大,那么男性为什么还要选择长期配偶呢?第一,远古时代的女性在性交之前需要得到获得男性大量资源投入的承诺,这样一来,如果男性倾向选择短期配偶,那么他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大很多。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对大多数男性来说,为了繁衍基因频繁地对不同的女性投入大量的资源显然是非常不合适的,代价太昂贵了。第二,选择长期配偶可以确定孩子父亲的身份。在自然界,雌性动物每年大约只有一次的排卵期,在排卵期内雄性动物会表现的格外警惕,防止自己的配偶与其他雄性动物交配,以确定

雌性动物的怀胎是自己的后代。而对于人类来说,男性不可能整天守在女性身边以确保孩子父亲的身份,那样的话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因此,男性通过结婚选定长期配偶,既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确保基因繁衍的准确性。第三,选择长期配偶增加了后代生存的可能性。在远古社会,缺乏父亲保护的孩子生存下来的机率是非常小的,如果男性选择短期性行为将会使自己的后代面临生存的危险,因此,为了基因的有效繁衍,大多数男性宁愿选择长期配偶。

与女性偏爱男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年龄等因素不同,男性在选择长期配偶时需要考虑的是女性的年龄与身体条件。①年龄,为了有效的将基因繁衍下去,男性必须寻找到生殖力强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年龄便是衡量生殖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女性生殖的黄金年龄在25岁左右,过了这个时期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生殖力也随之下降,年龄越大,生殖力越差。因此,男性愿意寻找年轻的女性作为长期配偶,因为她代表了较强的生殖能力。②衡量生殖力的另一个有效指标就是身体情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男性在择偶时都将头发有光泽、皮肤有弹性、走路轻快有力等标志身体健康的线索作为考虑的因素和作为男性评价女性美的标准和依据。另外,影响生殖力的因素还有女性的腰臀比,大量证据表明腰臀比是女性生殖状况的一个精确的指标,这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男人很看重配偶的身材。

2.2短期配偶选择策略的差异

远古男性选择尽可能多的性伴侣的短期择偶策略是对“繁衍”这一特定适应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之一。也正因为这样,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男性就进化出喜欢与多个配偶发生短期性行为的心理偏好,生物学上把男性这种追求配偶多样性的偏好称为柯立芝效应。根据达尔文的遗传进化论观点,现代男性很可能遗传这种心理偏好,从而对短期性交往或随意性行为表现出比女性更大的欲望。在现代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奉行的“一夫一妻” 制,不允许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因此,人们往往通过“一夜情”、“外遇”等道德和法律不认可的短期择偶策略来满足这种心理偏好。

Trivers( 1972) 的亲代投资理论提出元假设:男性选择短期择偶策略所获得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付出的潜在代价却小于女性,所以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选择短期择偶策略。男性短期择偶的繁殖收益远大于女性,男性在人类繁衍中扮演一次性投资者的角色,即男性只要与女性发生一次性交行为就有可能得到自己的后代。女性就算与多个男性交配,都必须经历十月怀胎,且只能得到一胎后代。从投资与收益的关系上看。如果一对男女发生一次繁衍行为并产生一个后代,该行为中的男性投资比女性少,而繁殖收益却与女性相同。另外,男性短期择偶所付出的潜在代价也远小于女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与多个异性发生性关系。因为在繁衍过程中男性主要通过增加性伴侣数量来增加后代数量,而短期择偶策略是男性增加后代数量的有效策略。现代男性虽不能合法拥有多个性伴侣,但仍从祖先那里遗传了与很多女性发生短暂性关系的心理偏好。

研究表明,女性选择短期性伴侣的标准明显与男性不同。无论是选择长期性伴侣还是短期性对象,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比原配偶拥有更优秀基因、占有资源较多和保护能力较强的男性。选择这些男性不仅可以使女性繁殖的后代获得比原配偶更优越的基因,而且还可以使她们获得保证后代存活与成长的更多资源(如食物、 金钱和其它服务等) 以及受到更多保护。而男性在选择短期性伴侣时,比较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繁殖力特征(如乳房丰满、 臀部圆润) 和无需承诺的女性,并且渴望与尽可能多的女性发生性关系。

3 同性恋现象

从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开始,同性恋现象就已进入史实记载。当代人类学研究发现,在很多原始部落中,同性恋被极力推崇,甚至在20世纪已有三分之二的社会默认了同性恋及其活动。同性恋现象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张庆辉,2005) 。

同性恋的成因,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进化心理学家也给出了他们的

解释。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学派不同,进化心理学家的解释别具一格。如果说上述理论更注重对同性恋成因的解释的话,那么,进化心理学则更注重对同性恋现象持续存在的原因的解释。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任何降低生殖成功率的倾向都应该在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中被淘汰,然而同性恋的存在是进化理论中的一个谜团。由于同性恋行为不管是在人类还是动物身上一代代都显示出生物学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程度又远远超过了生物学上的误差,因此早在 1959 年,Hutchinson 就认为,同性恋行为有其进化功能(Kershaw & Jeffrey, 2005) 。

目前进化心理学家们已提出了许多理论假设来对同性恋现象加以解释,其中比较广泛被认可的有:

(1) 杂合优势理论 (heterozygote superiority theory)

杂合优势理论 (heterozygote superiority theory) ,又称平衡的杂合优势适应性理论(balanced superior heterozygote fitness theory) ,该理论从基因视角来解释同性恋进化的潜在机制,它认为同性恋作为一种隐性基因获得遗传是因为它伴随着高适应性的第二特征。该理论认为隐性基因存在的情况下,杂合性等位基因比纯合性等位基因在适应性上更具优势。提倡同性恋基因进化机制的研究者认为,同性恋虽然没有生殖上的意义,但是其基因本身却携带着其他高适应性的特征。比如女性更易被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异性恋男性所吸引,因为这种杂合性异性恋男性较敏感、有创造性、交际技巧良好。

(2) 亲族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 model)

Weinrich 和 Wilson (1975)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亲族选择(Kin selection) 理论模型来解释同性恋的进化机制。该理论模型认为,在进化过程中同性恋基因能保存下来的是因为同性恋者对亲族成员有更多地投入提高他们的基因传递效果,从而补偿了他们放弃繁殖所带来的损失,而这些亲族的后代就可能携带同性恋基因。

(3) 同盟形成假说(Alliance Formation model)

Muscarella 于2000年系统提出了同盟形成假说(Alliance Formation model)。该理论认为,同性性行为有助于同性之间形成一种长期互相支持的同盟关系,同辈之间的帮助以及拥有具有高社会地位的同伴能增加个体对资源获得的可能性;同时当其他个体入侵时同盟也能起到帮助抵御的作用。所以同性恋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生存策略(张雷,2007; Adriaens & Block , 2006;Davies & Shackelford ,2008) 。与传统理论不同,该理论更关注的是性行为本身而非仅仅性取向。

(4) 父母操纵理论(Parental Manipulation model)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Ruse 认为父母操纵(Parental Manipulation)可能是同性倾向进化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从进化角度而言,父母十分关注后代对自己基因遗传的作用,但哪个孩子传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因得到最大限度遗传。因此,父母可能会减少某个后代的生育机会,将其培养成同性取向,作为家族内抚养孩子的助手,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在他们看来生殖力更强的子女身上以实现基因遗传的最大化。从该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推测, 父母对孩子投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够从孩子身上获得的生殖益处的大小(张雷,2007) 。

总之,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动物行为学派以及生物学派相比,进化心理学更关注同性恋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现象存在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个体。前几种理论更注重同性恋形成原因的探讨。而进化心理学则更注重同性恋现象得以维持的原因的探讨。

4 总结

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大家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很多问题都有独到的分析与解释,其中人类的择偶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它对人类择偶行为以及同性恋现象的解释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还不够完善,受到了很多质疑,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乐国安,陈浩,王恩界,等. 初婚者与再婚者择偶心理机制之比较——对西方进化心理学“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检验[J]. 应用心理学. 2006(2): 107-113.

[2] 韩璀璀,韩璨璨,彭丽艳.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透析女性与年长男性的婚姻[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9): 172-185.

[3] 张秋棠. 短期择偶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进化心理学视角[J]. 知识经济. 2010(22): 49-50.

[4] 黄洋子. 进化心理学两性配偶选择及相关问题差异的研究述评[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6): 44-47.

[5]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 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 心理学报. 2005(4): 561-568.

[6] 林振林,王国芳. 同性恋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2): 262-270.

[7]朱新秤著. 进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相关内容

  • 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实践
  • [摘 要] 本文总结我们九年来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实践,认为性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结合,三理结合,三理同步:弘扬性文明,发展性科学,提倡性道德,普及性教育,防治性疾病,促进性健康.主要观点和内容有"性健康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健康"等26个方面.讲座.学术报告和系 ...

  • 进化心理学论文
  • 进化心理学论文 学号:D01214xxx 专业:生物技术 姓名:XXX -简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男性的择偶观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 ...

  • 婚姻观调查
  • 2010-2011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的关键词解读 自行车7号 发表在 新闻聚焦 华声论坛 http://bbs.voc.com.cn/forum-68-1.html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关于爱情这个词,也许你早已经耳熟能详,但要知道,这个词对于人类的进化历程而言 ...

  • 略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的婚恋观
  •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结束了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的历史,体现了部门规章与国家法律的统一性,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婚姻禁令的解除,也给大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也成了高等院校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

  • 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 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一:恋爱观 根据调查有八成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淡过恋爱的,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中,不论男女生,大部分都对恋爱有一定的亲身经历. 1.恋爱动机 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过恋爱的经历,他们的动机都不尽相同有部的男生和女生的目的学习动力:有男生和女生认为他们恋爱的动机是寻觅毕 ...

  •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
  •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分析报告 本次调研报告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抽样调研的方法,对我校150名各年级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目标是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普遍的恋爱观以及当今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内容为通过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科学合理地分析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等以及调查成员对诸项数据的感悟和看 ...

  • 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问卷
  • 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 这是一份关于当代大学生择偶观的调查问卷,目的在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是如何变化着,更好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倾向的变化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及家庭教育提供建议.对您提供的资料,我们将以匿名处理,仅供学术研究之用,请安心填写. 2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
  • 1.人诞生下来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就是生存和繁殖后代: 2.择偶方面的问题,女人喜欢拥有资源的男人,男人喜欢有繁殖价值的女人: 为什么人喜欢吃甜食和油炸类高热量食品?因为在远古时代食物缺乏,而甜食和高热量的油脂食品可以提供很高的能量.为什么成年后人体脂肪比例增加?因为在远古时代食物缺乏并且没有冰箱,食物 ...

  •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 人口学调查方案 一.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意义: 目前,在各大高校大学生恋爱是普遍的现象,当然,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也成为了社会讨论的热点,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还有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生恋爱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以前由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进而到了现在的正视现实,积极引导.在2005年3月出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