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利弊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起源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定义 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改革?主要原因是"一言堂"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课程?上哪个老师的课?学制多少年?不上课到底交不交学费?想提前毕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都是学校说了算。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教学制度明显不合时宜。现行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时代。 好处

一是学分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同时,学生选课、选教师使教师上课"创造"的收入一目了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学生刘东梅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提前一年毕业的她告诉记者,只要修满本专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刘东梅说:"我在大一大二就选修了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大三上学期就把规定学分修满,剩下的时间就做论文和找工作。"

更多的同学是享受学分制带来的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好处。武汉大学新闻系学生蒋乐进在毕业时选修课学分远远高于规定的学分,他说:"我从大一开始就拿着学分卡在学校到处选课,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哲学、法学等课程。学分制让我有机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二是学分制整合教育资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广西较早试行学分制改革学校。教师鲁娟说,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三是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四是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刘冬梅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提前一年毕业可以省下学费3600元,一年工作下来净收入大概20000元,这样就可以为家庭节约开支23600元。"这笔钱对贫困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学分制的不足

(1)教学计划的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2)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

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3)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分类 学分制是由学年制到选课制再到学分制这么过渡过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所学校所实行的学分制虽然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其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却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修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 、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的学历层次,你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

3 、绩点学分制: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

4 、加权学分制: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

5 、附加学分制: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对以上几种学分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复合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可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功能 计量功能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在美国,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相对比较弹性,学生每周修习一个小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获得1学分。而在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学分的计算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1个学分至少为45个学时,讲义课、演习课、实验实习课分别按1∶2∶3的比例计算。当今,学分仍然是衡量学习量的重要工具,但其作为计量单位的功能已渗透到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聘任和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人员编制岗位、预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办学成本、收取学费、进行财政拨款、调配教学资源以及跟踪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流通功能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工商管理培养计划规定,学生至少修满120个学分,其中至少30个学分在亚利桑那大学修得,最后30个学分至少在亚利桑那获得。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94年,湖北省武汉大学等5所院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宗旨,实施五校互相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联合办学”。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这种学分互认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能够跨校交流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交流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资源配置功能 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年制与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高等学校里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校对构成资源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运作、调控、评价,形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和方式。在学年制状态下,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习

方式都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多具有计划性质。但是,在学分制状态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前或推迟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因而,谁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这一结果导致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时,无法按照学年制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指令性计划进行预先设置,只能根据长期的经验判断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学分制资源配置更具有市场性质。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由于资源本身的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所以,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契约功能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学分制的这种契约功能随处可见,例如,市场行为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使按学分收费成为必要。这一改革一方面会推动学校必须精确地核算每门课程的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依法治教意识,实现内部民主管理。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会使每个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慎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分类分流功能 在以往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就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和分类,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推出自由转专业,推行按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趋势分类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又是对人才进行一次分流筛选。

计算方法 学分制计算方法。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每周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各种专业课程的不同的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每一学年和学期修习的学分并不平均分配,以 4年制大学为例,

一、二年级主要修习基础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多。三、四年级修习专门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少。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已实行学分制。学分计算方法并不划一,因而所规定的学分总数并不一律。美国有的大学规定4年内修习120学分,有的大学规定修习360学分,也有规定修习500以上学分的。二年制社区大学和其他短期大学也实行学分制,其毕业学分总数相当于4年制大学前2年的学分总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学也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文部省统一规定,4年制大学所应修习的学分总数,最少要达到 124学分,方能毕业。其计算方法一般以30学时的授课计作 1学分。英国只有少数大学实行学分制,而所采用的学分制称为课程单元制,一个课程单元相当于60~70小时的讲授课程或 150小时的实验课,而在第三学年的课程则以积点为计算单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分量不得低于20积点。法国大学不采用美国式的学分制,实行等值单元制。一般要求修习16单元的必修课程和 4单元的选修课程,方能毕业。西德大学采用周学时制, 4年的周学时总数为203~210学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大学不采用学分制,实行学年学时制。中国的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曾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代初起采用苏联大学的学年学时制,70年代末由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试行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

首先,大学完全实行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大学教育目的的,是根本性的,而弊是相对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发展科学。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激

发师生的积极性,促进边缘科学的发展。这些作用与大学教育的目的一一对应。它们是目标趋同的! 其次,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律的,是长远的,而弊是暂时的。现代教育越来越具有人性化,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学分制恰恰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因此它带来的利是长远的。而弊的产生是因为学分制的实行正处于调整期,还没有完善。只要给它完善、调整的时间,这些弊都是可以解决的。弊只是分娩时的阵痛,当新生命降临时它就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大学实行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是科学的,而弊是不全面的。大学生是一个追求知识的群体,具有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创新性。而学分制的特点是灵活性、宽阔性、开放性、适应性,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它是科学的。也许对方辩友会指出部分学生盲目选课、荒废学业、自由散漫,但是您方是否注意到造成这种结果其内因才是关键啊!所以它的弊是不全面的。 大学实行学分制在当前形势下是弊大于利。当然不得不承认学分制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仍远远不能掩盖学分制的弊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学分制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增加了学生的灵活性,同时也减低了学校老师对学生的监督性,这样学生的自我选择成了主导,而学校多年来的有益经验则没有的引领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知识体系架构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

二、无固定年限和具体课程的束缚限制,对于一部分贫困生可能会有经济上的部分帮助,但是容易演变为“快餐教育”,贪多吸收不了,理解不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危机感的增加会提高学术能力,但是也会为了吸引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出现哗众取宠,抛弃基础知识等等饮鸠止渴的长期弊端。最后再加一条,学生的自制力和判断力是关键,商业化的教师竞争是最大的危险。

四、学生感觉没有归属感,虽为一个班级,但平时不照面,仅仅每学期班会全体才得相聚。

五、学风大幅下降,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表示。在进行选课之后后,由于缺少班级、学院监督。逃课旷课现象大幅增加,上课睡觉的同学也大量存在。原先对于集体问题可以通过班干向学院辅导员甚至院长反映,但现在不在同一班级,无法解决。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起源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一个学分约等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1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它不包括学生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的课外讨论与交流、准备考试以及从事其他与课程有关但与课程教学无直接联系的学术工作的量。这个关于学分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提出的,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用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便是学分制,又称学分累计制。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认为学生若要获得某个学术性的学位,如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必须达到某一个最低限度的学分量。这个学分量代表着学生所修习的课程量。1894年学分制源于美国,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采用学分制,哈佛大学医学院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学分制。到了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陆续推行了学分制。

定义 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改革?主要原因是"一言堂"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课程?上哪个老师的课?学制多少年?不上课到底交不交学费?想提前毕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都是学校说了算。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教学制度明显不合时宜。现行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时代。 好处

一是学分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同时,学生选课、选教师使教师上课"创造"的收入一目了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学生刘东梅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提前一年毕业的她告诉记者,只要修满本专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刘东梅说:"我在大一大二就选修了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大三上学期就把规定学分修满,剩下的时间就做论文和找工作。"

更多的同学是享受学分制带来的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好处。武汉大学新闻系学生蒋乐进在毕业时选修课学分远远高于规定的学分,他说:"我从大一开始就拿着学分卡在学校到处选课,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哲学、法学等课程。学分制让我有机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二是学分制整合教育资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广西较早试行学分制改革学校。教师鲁娟说,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三是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四是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刘冬梅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提前一年毕业可以省下学费3600元,一年工作下来净收入大概20000元,这样就可以为家庭节约开支23600元。"这笔钱对贫困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学分制的不足

(1)教学计划的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充分自由,在第一学期往往会因学生的选课经验不足,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有关人员的指导。(2)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

致学习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3)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分类 学分制是由学年制到选课制再到学分制这么过渡过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所学校所实行的学分制虽然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其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却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学年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高等学校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修业年限,有的学校是刚性的,有的学校虽有一定弹性,但弹性不大,都规定学生在一定年限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

2 、完全学分制:完全学分制是高等学校只规定毕业总学分,不限定修业年限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的学历层次,你可以提前修满学分,二、三年毕业,你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还可以休学工作后再复学学习,直到修满学分,五、六年甚至七、八年毕业。

3 、绩点学分制: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

4 、加权学分制: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

5 、附加学分制: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对以上几种学分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复合学分制,如可将学年学分制和绩点学分制复合成学年绩点学分制,可将完全学分制和加权学分制复合成完全加权学分制,其余仿此。当然,学分制还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常用的主要是以上几种。 功能 计量功能 作为测量学生学习量的工具或手段,这是学分制最早出现的功能。这一功能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选课制,为了方便计算学生的学习量而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计量单位—“学分”。目前不同的学校对学分计算办法不一致,但基本上都是与一定学时挂钩。在美国,对学分的计算办法相对比较弹性,学生每周修习一个小时,修满一学期并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获得1学分。而在日本大学设置基准对学分的计算方法有着明确的规定,1个学分至少为45个学时,讲义课、演习课、实验实习课分别按1∶2∶3的比例计算。当今,学分仍然是衡量学习量的重要工具,但其作为计量单位的功能已渗透到高等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聘任和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核定人员编制岗位、预测学校办学规模、测算办学成本、收取学费、进行财政拨款、调配教学资源以及跟踪评估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认为学分制的本质是一种测量手段,是一种建立在以测量手段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流通功能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为了寻求高等教育更广阔的合作空间,欧盟启动了“伊拉斯莫”计划,该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立一套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学分互换系统,使在不同高校学习的学生能够互相转换,促进学生自由流动。在美国,高校间学分互认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工商管理培养计划规定,学生至少修满120个学分,其中至少30个学分在亚利桑那大学修得,最后30个学分至少在亚利桑那获得。不仅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学分互认,就是高校与中学之间也有学分互认的做法。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部分高校在学分互认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94年,湖北省武汉大学等5所院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宗旨,实施五校互相选课、辅修双学位的“联合办学”。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实现跨校、跨学科辅修制度。但是,由于中国的学分制改革还不太成熟,这种学分互认改革还只是刚刚起步,能够跨校交流学习还只是局部性质,能够走出国门的跨校交流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资源配置功能 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年制与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高等学校里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学校对构成资源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运作、调控、评价,形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和方式。在学年制状态下,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学习

方式都是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的。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更多具有计划性质。但是,在学分制状态下,由于实行了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前或推迟毕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因而,谁也无法对每个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这一结果导致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时,无法按照学年制的那种一成不变的指令性计划进行预先设置,只能根据长期的经验判断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学分制资源配置更具有市场性质。

在实际教学改革中,由于资源本身的短缺和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要求,不可能存在完全学年制或完全学分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学分制与学年制两种配置方式可能并存。所以,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变化也不只是简单地以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取代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寻找某个最佳的结合点,从而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效益。 契约功能 传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基于一种知识传授关系以及道德教养关系,这种理解使教师往往以一个知识传播者或道德宣教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甚至还赋予教师监护的职责,“教不严,师之惰”。而学校部门往往也站在监护或管理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由于这种理解的偏差,使学校经常处在一种错位和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实际教学改革中,学分制的这种契约功能随处可见,例如,市场行为对高等教育的渗透使按学分收费成为必要。这一改革一方面会推动学校必须精确地核算每门课程的办学成本和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校依法治教意识,实现内部民主管理。另一方面,这一改革会使每个学生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选择课程时更加慎重,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

分类分流功能 在以往学年制教学管理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类型单一,课程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就很难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和分类,这也是当前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在当前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许多高校推出自由转专业,推行按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三、四年级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趋势分类培养,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单一的学术精英型转向学术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做法与其说是增加学生学习自由度,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而言,实际上又是对人才进行一次分流筛选。

计算方法 学分制计算方法。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每周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为学分的计算依据,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各种专业课程的不同的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每一学年和学期修习的学分并不平均分配,以 4年制大学为例,

一、二年级主要修习基础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多。三、四年级修习专门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少。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已实行学分制。学分计算方法并不划一,因而所规定的学分总数并不一律。美国有的大学规定4年内修习120学分,有的大学规定修习360学分,也有规定修习500以上学分的。二年制社区大学和其他短期大学也实行学分制,其毕业学分总数相当于4年制大学前2年的学分总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学也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文部省统一规定,4年制大学所应修习的学分总数,最少要达到 124学分,方能毕业。其计算方法一般以30学时的授课计作 1学分。英国只有少数大学实行学分制,而所采用的学分制称为课程单元制,一个课程单元相当于60~70小时的讲授课程或 150小时的实验课,而在第三学年的课程则以积点为计算单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分量不得低于20积点。法国大学不采用美国式的学分制,实行等值单元制。一般要求修习16单元的必修课程和 4单元的选修课程,方能毕业。西德大学采用周学时制, 4年的周学时总数为203~210学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大学不采用学分制,实行学年学时制。中国的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曾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代初起采用苏联大学的学年学时制,70年代末由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试行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

首先,大学完全实行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大学教育目的的,是根本性的,而弊是相对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发展科学。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激

发师生的积极性,促进边缘科学的发展。这些作用与大学教育的目的一一对应。它们是目标趋同的! 其次,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律的,是长远的,而弊是暂时的。现代教育越来越具有人性化,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学分制恰恰是因材施教的一种体现,因此它带来的利是长远的。而弊的产生是因为学分制的实行正处于调整期,还没有完善。只要给它完善、调整的时间,这些弊都是可以解决的。弊只是分娩时的阵痛,当新生命降临时它就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大学实行学分制的利在于它是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是科学的,而弊是不全面的。大学生是一个追求知识的群体,具有广博性、专精性、自主性、创新性。而学分制的特点是灵活性、宽阔性、开放性、适应性,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它是科学的。也许对方辩友会指出部分学生盲目选课、荒废学业、自由散漫,但是您方是否注意到造成这种结果其内因才是关键啊!所以它的弊是不全面的。 大学实行学分制在当前形势下是弊大于利。当然不得不承认学分制确实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这仍远远不能掩盖学分制的弊端。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学分制还存在很大的弊端:

一、增加了学生的灵活性,同时也减低了学校老师对学生的监督性,这样学生的自我选择成了主导,而学校多年来的有益经验则没有的引领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知识体系架构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

二、无固定年限和具体课程的束缚限制,对于一部分贫困生可能会有经济上的部分帮助,但是容易演变为“快餐教育”,贪多吸收不了,理解不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随之而来。

三、教师危机感的增加会提高学术能力,但是也会为了吸引学生选自己的课,而出现哗众取宠,抛弃基础知识等等饮鸠止渴的长期弊端。最后再加一条,学生的自制力和判断力是关键,商业化的教师竞争是最大的危险。

四、学生感觉没有归属感,虽为一个班级,但平时不照面,仅仅每学期班会全体才得相聚。

五、学风大幅下降,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表示。在进行选课之后后,由于缺少班级、学院监督。逃课旷课现象大幅增加,上课睡觉的同学也大量存在。原先对于集体问题可以通过班干向学院辅导员甚至院长反映,但现在不在同一班级,无法解决。


相关内容

  • 实行学分制弊大于利的一些切入点
  • ~~先要弄清学分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对于大学生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它在怎样背景和要求下提出的~?具体有哪些环节和要求?又是怎样操作和落实的?学分制本身学分划分是否合理?对于大学生大学生涯有何影响? 还可以比较下~~学分制当时提出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有何异同?是否还适合现在~? 也许都是可以作为切 ...

  • 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选题
  • <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选题 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 考核标准采用百分制.论点明确(20分),论据充分(40分),条例清楚(20分). 1.论点: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应尽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由官定利率走向市场利率.(20分) 2.论据和结构: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 ...

  • 美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实用主义哲学精神
  • 美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中的实用主义哲学精神 --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 黄水清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介绍了加利福尼亚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指出了其制度设计中的几个特别之处,如普及与卓越并行.双向转学.分层治理.分级考核.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等,阐述了作为美国精神哲学基础的 ...

  •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学科:教育学 项目类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项目负责人:朱永新 项目依托高校:苏州大学 成果信息 成果名称: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研究 作者(含主要成员):朱永新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1.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本书共分为五章来加以论 ...

  • 实践报告书写要求
  • 中国销售管理专业水平证书考试 证书课程社会实践及调研论文报告考核(手册)细则(草案) (简称证书课程实践考核实施办法草案) (审定稿) 中国市场学会 证书实践课程考核委员会 第一部分:证书课程社会实践及调研论文报告实施细则与说明 1.证书课程社会实践与调研论文报告应根据实践课程考核实施细则布置的要求 ...

  • 教改项目申请书-王玫黎
  • 附件1: 项目所属科类 申报类别代码 法学 2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 项目名称 学分制下法学本科考试的实践与改革 申 请 人 王玫黎 学校名称 西南政法大学 通讯地址 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 邮政编码 401120 联系电话 [1**********] 申请日期 2010 ...

  • 南京医科大学转专业小指南
  • 欢迎来到南京医科大学~ 希望所有同学的大学生活 愉快~ 转专业的同学们顺利~ ^_^ 南京医科大学转专业小指南 小编:sunny heaven 截稿日期:2013年7月8日 修订:2014年7月3日 标题注解:此处的转专业不包括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学生不适合在原专业学习的情况 小编:这份指南是小编综合学 ...

  • 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
  • 研究新的变化建立新的平衡--美国部分著名高校教育考察报告 余寿文/张玫/袁德宁/张再兴 1994年4月6日至26日,清华大学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考察.先后访问 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5校,其中重点在MIT 深入考察访问1周.这 ...

  • 大学生微商创业与创业意识培养
  • 摘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微商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通过研究大学生微商创业的利弊,发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创业提出切实解决途径,并对普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系统教育与互联网创业意识培养的具体实践也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互联网+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