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党委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针对当前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去富有成效地加强党支部建设以推动高校工作上新台阶,这是摆在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面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调查和研讨,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支部建设: 一、明确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针和任务 《决定》提出要以四个“必须”的指导方针去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即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四个“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指导方针,学校、机关、企业、农村等不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只有将这一方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订具体的工作方针,才能有效地指导支部建设,否则会失之空谈而违背四个“必须”的精神。 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将高校党支部的工作方针表述为“一中心,两加强”——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为两翼,全面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方针的涵义分解如下: 1.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体现了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特征 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对象。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支部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系。一个党支部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效如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提高。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必须通过决策、组织、管理、保障、监督和思想工作等环节去推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不断上台阶。唯有如此,党的威信才能树立,党的作用才能体现。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科研中心得以落实的思想保障 思想教育应通过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教研活动、日常管理、参观调查等中介达到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形成对当前中心工作的共识为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策略;分析总结本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和教书育人思想的教育以及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民主、竞争、公平、效益、自主、开放等现代观念。支部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时效性。 3.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是关心群众生活、稳定教职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单位的凝聚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以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对高校的投入仍不足以消灭分配上的“剪刀差”,以致于高校(院、系)不得不靠自己的“创收”来补足教职工的收入。因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必然(现实如此)要协同行政一道去组织创收,增强单位的经济实力。诚然,加强经济实力并非仅是“赚钱”,党组织要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使创收活动在合法和结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它应有四个要素:(1)结合本单位教学科研情况的社会服务收入;(2)以关心群众生活为目标的生活福利的提高;(3)增加教学科研改革的资金基础;(4)为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上述“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党支部工作机制比作一辆车,那么“一个中心”如同方向盘,方向盘上出了偏差,车子必须误入歧途甚至濒临险境,“两加强”恰似车子两轮,任何一轮的故障或偏废均会致使前进受阻。 二、全面强化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工作方针的首要保证。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支部组织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以教研室为基地建立党支部 如同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队有助于加强党的战斗力一样,大学的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助于加强党的群众性、针对性、时效性。教研室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通性,教研室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有助于落实“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支部工作直接面对具体人员和问题,便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发挥核心作用。 2.支部领导班子的科学产生(设置) 设置合理的领导班子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关键。由于党政领导不协调而导致工作陷入困境是管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教研室(系)的管理幅度小、工作十分具体等特点,我们认为应提倡党政合一,党支部的主要领导应采取“双肩挑”方式,即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研室(系)的主任或副主任,其优点是:(1)从领导体制上使党的监督保证作用落到实处,确保中心工作的有效进行;(2)有助于党政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减少党政不协调产生的矛盾,提高管理效能;(3)党绩与政绩合一有助于提高党的威信;(4)有助于全面统筹工作,克服思想教育工作的“两张皮”现象。总之,党政合一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的高效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实施党政合一的领导班子的党支部均体现了较高的管理效能。 3.加强党员自身的素质建设 党员的素质是支部战斗力的源泉。凡是党员素质高、工作积极主动的支部一定是有威信的好支部。例如佛山大学的土建系党支部、华南师大政治系的哲学支部均是本校的优秀支部,主要特征表现为支部党员的素质高,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优秀教师绝大部分是党员,加之政治素质好,使党支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 4.加强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支部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完备的制度下,支部要依靠和运用制度的功能与机制,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整顿党内秩序、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全面推动支部建设。从调查的情况分析,当前支部的制度建设重点是:(1)完善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2)完善党员发展与教育制度;(3)坚持两周一次的支部组织生活制度;(4)每学期两次的民主生活制度;(5)每学期一次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6)据情况召开不定期的支委会议制度,等等。诚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 5.加快发展优秀教师和学生入党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改善党的结构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是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举措。调查中我们发现:(1)当前教工党支部的发展任务其中心是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各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工党员比例偏低及随老党员退休出现的“断层”趋势将会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应加快步伐。目前各校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在5%。与军队中的党员的比例对照,高校显然偏低。而大学生的素质从整体上应当高于军人。当然,大力发展仍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华南师大思政系形成了一套培养、发展、教育党员的规范的工作系统,值得借鉴。(3)在坚持严格标准、提高质量的同时,发展工作一定要主动出击,华南农大曾形象比喻为变“在家等客”为“开门迎客”和“出门请客”。学生发展要从入学抓起,教工发展工作应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三、以高质量的组织生活带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组织生活是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筹工作的阵地,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生活不定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致使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率不高。如何改进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形式到内容更新和充实组织生活成为当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这方面不少高校的党支部做了有益的探索。 1.将支部生活与教研室(系)的日常业务活动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调查的优秀党支部中几乎都把这一条作为支部成功经验而加以推广。随形势的变化和党支部工作中心的确立、党政合一领导体制的落实,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开展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必须,因此组织生活关心和讨论的内容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扩展到教研室(系)的改革发展方面、教学改革和科技开发、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创收问题、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问题。总之,拓宽组织生活关心的领域、丰富讨论内容、参与对单位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只将组织生活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使党的工作面对中心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找准党政工作的结合点,体现“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的精神,真正把党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全体党员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率先垂范,而且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为先锋模范。 2.更新组织生活方式 以往提到组织生活人们往往联想到“开会”,事实证明,单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生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校与社会生活的隔阂而变成“象牙之塔”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囿于“围墙”之中,高校党员缺乏对生机勃勃的社会改革的感性认识,阻碍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目前,不少高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组织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走出去”,就是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基层实际,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广东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他们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促进经济改革,改革的成果(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则提高了党的威信,加强了党的建设。高校党员通过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感性认识和优秀党建典型的采访调查,增强现实感、使命感,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借鉴党建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走出去”还可以是结合专业的系列活动,如走访相关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了解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本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支持、软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等。“走出去”还可以是去兄弟院校的对口单位取经;可以是轻松的“郊游”、“烧烤”等。“走出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友情,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一些“坐下来开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了解不到的情况,在“走出去”的轻松气氛中找到答案。 所谓“请进来”是指:(1)请校外的学者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企业家等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2)请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人士参加组织生活,听取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前者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重点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难题;后者可以“兼听则明”,了解党外人士对党支部的期望和“旁观者清”的建议,扫除工作中的“盲点”,真正使工作面对群众、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关系到培养跨世纪高级专门人才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实现现代化的千秋大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基本细胞,是党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党委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何针对当前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去富有成效地加强党支部建设以推动高校工作上新台阶,这是摆在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面前的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调查和研讨,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支部建设: 一、明确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具体工作方针和任务 《决定》提出要以四个“必须”的指导方针去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即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这四个“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指导方针,学校、机关、企业、农村等不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只有将这一方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制订具体的工作方针,才能有效地指导支部建设,否则会失之空谈而违背四个“必须”的精神。 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将高校党支部的工作方针表述为“一中心,两加强”——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为两翼,全面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方针的涵义分解如下: 1.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中心体现了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特征 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对象。促使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支部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系。一个党支部是否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效如何?其根本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水平是否提高。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必须通过决策、组织、管理、保障、监督和思想工作等环节去推动教研室(系)的教学科研不断上台阶。唯有如此,党的威信才能树立,党的作用才能体现。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科研中心得以落实的思想保障 思想教育应通过政治学习、组织生活、教研活动、日常管理、参观调查等中介达到以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形成对当前中心工作的共识为目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策略;分析总结本单位的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和教书育人思想的教育以及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民主、竞争、公平、效益、自主、开放等现代观念。支部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探索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高时效性。 3.加强关心教职工生活是关心群众生活、稳定教职工队伍、激发工作热情、强化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物质基础 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单位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单位的凝聚力。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以政府的经济实力和对高校的投入仍不足以消灭分配上的“剪刀差”,以致于高校(院、系)不得不靠自己的“创收”来补足教职工的收入。因而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必然(现实如此)要协同行政一道去组织创收,增强单位的经济实力。诚然,加强经济实力并非仅是“赚钱”,党组织要发挥监督保证作用,使创收活动在合法和结合专业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它应有四个要素:(1)结合本单位教学科研情况的社会服务收入;(2)以关心群众生活为目标的生活福利的提高;(3)增加教学科研改革的资金基础;(4)为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上述“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党支部工作机制比作一辆车,那么“一个中心”如同方向盘,方向盘上出了偏差,车子必须误入歧途甚至濒临险境,“两加强”恰似车子两轮,任何一轮的故障或偏废均会致使前进受阻。 二、全面强化党支部的组织建设 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工作方针的首要保证。针对以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支部组织建设应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以教研室为基地建立党支部 如同军队的党支部建在连队有助于加强党的战斗力一样,大学的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有助于加强党的群众性、针对性、时效性。教研室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教学科研等业务上的共通性,教研室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在活动的目标、方式、内容上容易达成共识,有助于落实“一中心,两加强”的支部工作方针。支部工作直接面对具体人员和问题,便于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找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发挥核心作用。 2.支部领导班子的科学产生(设置) 设置合理的领导班子是加强支部建设的关键。由于党政领导不协调而导致工作陷入困境是管理上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教研室(系)的管理幅度小、工作十分具体等特点,我们认为应提倡党政合一,党支部的主要领导应采取“双肩挑”方式,即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教研室(系)的主任或副主任,其优点是:(1)从领导体制上使党的监督保证作用落到实处,确保中心工作的有效进行;(2)有助于党政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减少党政不协调产生的矛盾,提高管理效能;(3)党绩与政绩合一有助于提高党的威信;(4)有助于全面统筹工作,克服思想教育工作的“两张皮”现象。总之,党政合一有助于管理的科学化和工作的高效率。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实施党政合一的领导班子的党支部均体现了较高的管理效能。 3.加强党员自身的素质建设 党员的素质是支部战斗力的源泉。凡是党员素质高、工作积极主动的支部一定是有威信的好支部。例如佛山大学的土建系党支部、华南师大政治系的哲学支部均是本校的优秀支部,主要特征表现为支部党员的素质高,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优秀教师绝大部分是党员,加之政治素质好,使党支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是加强组织建设的当务之急。 4.加强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支部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完备的制度下,支部要依靠和运用制度的功能与机制,调节党内关系、规范党员行为、整顿党内秩序、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全面推动支部建设。从调查的情况分析,当前支部的制度建设重点是:(1)完善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2)完善党员发展与教育制度;(3)坚持两周一次的支部组织生活制度;(4)每学期两次的民主生活制度;(5)每学期一次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制度;(6)据情况召开不定期的支委会议制度,等等。诚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贯彻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 5.加快发展优秀教师和学生入党的步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昭示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从改善党的结构和促进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是党组织建设的战略举措。调查中我们发现:(1)当前教工党支部的发展任务其中心是积极发展青年教师入党。各校普遍存在青年教工党员比例偏低及随老党员退休出现的“断层”趋势将会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2)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应加快步伐。目前各校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在5%。与军队中的党员的比例对照,高校显然偏低。而大学生的素质从整体上应当高于军人。当然,大力发展仍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华南师大思政系形成了一套培养、发展、教育党员的规范的工作系统,值得借鉴。(3)在坚持严格标准、提高质量的同时,发展工作一定要主动出击,华南农大曾形象比喻为变“在家等客”为“开门迎客”和“出门请客”。学生发展要从入学抓起,教工发展工作应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三、以高质量的组织生活带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组织生活是学习理论、统一认识、交流思想、总结经验、统筹工作的阵地,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生活不定期、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致使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率不高。如何改进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形式到内容更新和充实组织生活成为当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这方面不少高校的党支部做了有益的探索。 1.将支部生活与教研室(系)的日常业务活动结合起来 在我们的调查的优秀党支部中几乎都把这一条作为支部成功经验而加以推广。随形势的变化和党支部工作中心的确立、党政合一领导体制的落实,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开展党支部工作已成为必须,因此组织生活关心和讨论的内容不仅必须而且可能扩展到教研室(系)的改革发展方面、教学改革和科技开发、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与创收问题、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问题。总之,拓宽组织生活关心的领域、丰富讨论内容、参与对单位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有助于改变以往那种只将组织生活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使党的工作面对中心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找准党政工作的结合点,体现“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的精神,真正把党建工作与学校的中心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全体党员不仅在政治思想方面率先垂范,而且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成为先锋模范。 2.更新组织生活方式 以往提到组织生活人们往往联想到“开会”,事实证明,单调的活动方式是组织生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高校与社会生活的隔阂而变成“象牙之塔”仍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囿于“围墙”之中,高校党员缺乏对生机勃勃的社会改革的感性认识,阻碍了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目前,不少高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组织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走出去”,就是党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的基层实际,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广东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一大批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先进党支部,他们以党支部的先锋作用促进经济改革,改革的成果(经济实力增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则提高了党的威信,加强了党的建设。高校党员通过对改革开放成就的感性认识和优秀党建典型的采访调查,增强现实感、使命感,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借鉴党建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走出去”还可以是结合专业的系列活动,如走访相关的企业和社会机构,了解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本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支持、软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运用等。“走出去”还可以是去兄弟院校的对口单位取经;可以是轻松的“郊游”、“烧烤”等。“走出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增进党员之间的交流、了解和友情,加强支部的凝聚力,一些“坐下来开会”解决不了的问题,了解不到的情况,在“走出去”的轻松气氛中找到答案。 所谓“请进来”是指:(1)请校外的学者专家、优秀党务工作者、企业家等做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2)请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人士参加组织生活,听取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前者可以通过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深入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重点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难题;后者可以“兼听则明”,了解党外人士对党支部的期望和“旁观者清”的建议,扫除工作中的“盲点”,真正使工作面对群众、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关系到培养跨世纪高级专门人才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实现现代化的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