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源于:中山商报 2011年3月13日 第 2021 期 A6版
北京时间11 日 14时 46分,日本发生里氏8.8级地震。据专家介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已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任何地方发生的天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在灾害面前,我们理应撇除偏见和宿怨,共同携手,尽快抢险救灾,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我们在为日本强震痛心之时,也要看到,日本政府与国民在灾难降临,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手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其一:信息公开,媒体专业。日本政府没有封锁灾难信息,相反还主动承认损失严重,愿意接受国外援助。媒体则在第一时间,直播地震画面,让信息毫无阻碍地传播给全世界。现在,在新旧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全世界都已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强震,关注灾害的即时状况,传播救灾的进展情况。 其二:国民素养高,社会有序。无论是在
媒体报道之中,还是网络上的微博、博客、论坛、QQ 里,网友均为日本国民在强震面前的井然有序、冷静从容而折服。在这样一场超强灾害发生时,居然还能保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国民依然在遵从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条不紊地自救和互救。
其三:政府应急快速有效。大地震发生仅仅4 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即成立紧急应变中心。首相菅直人通过媒体,呼吁日本国民冷静面对,救灾措施立即展开。由于日本核电站众多,且大多靠近海边,一旦发生核泄露或者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地震一发生,即刻自动停止运行,并紧急撤离周边民众,以防不测。
其四:建筑物抗震能力强。强震引发的大海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吞没数个沿海地区,并毁灭了无数房屋建筑和车辆船舶。同时,震区中央位置虽有建筑倒塌,却呈现出整体伏倒的形式为主,而不是土崩瓦解式的垮塌。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很强,因此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最小。 其五:有足够的避难区和应急物资。地震
发生后,日本国民纷纷前往开阔地带、学校、公园、体育馆等避难。日本的中小学校抗震等级最高,也是最佳避难场所。而我国汶川地震时,中小学的损失却最为惨重,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六:庞大的民间自救组织。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民间自救组织众多,国民从小就接受应急训练,自救、互救能力很强。因此,当地震发生后,民众首先采取自救措施,同时大量民间组织立刻行动,投入到抢险救灾的工作中,以便在最佳救援时间内,挽救更多生命。 江德斌
日本民众对地震处变不惊 在日本地震的第一时间(12日),我就在新浪微博读到网友权静转发的图文信息:“朋友在日本发的围脖: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没有。”
那么,震撼和感佩之余,更需要的是,我们怎么学,怎么做?已经有在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上海代表郑重地补充了一份议案,建议更切实地做好防灾工作,让每个居民有强大的物质与心理准备。
防震减灾教育要长期普及
对于日本中小学生在地震之后表现出的超强防灾能力和良好秩序,广州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认为,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差距。“日本的中小学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秩序是长期培养和学习的过程,但在中国,从家长到社会都对此重视不够,而且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什么艰难困苦,所以这方面的意识确实比较薄弱。”
“让我们的学生现在就能像日本学生那样在地震发生时淡定、有序还不太可能,”翁少静也认为,中国防震教育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大规模普及基本上是在汶川地震之后,而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已成熟,且是长期教育。
下一步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对此,翁少静提出,第一是要加固校舍,“日本的
提法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建筑塌了学校都不能塌”。其次,防震减灾的教育要“警钟长鸣”,做到长期普及,而不是一两次就完了。
日本临震不怕,从幼儿园开始的抗震教育 在日本国内,从幼儿园里五六岁的孩子开始,每个学期都要接受专业的地震知识辅导与培训。老师会在活动的时候详细地介绍地震的起因,中间的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等。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会现场告诉学生们,一旦发生地震,学校里面哪里最安全,学生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势,如何躲避等等。在日本,政府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生地震,市民要立即前往附近最近的学校,“一是那里比较空旷,二是学校的建筑质量最好”。 日本是个多灾的国家,日本幼教5大领域,第一点就是“爱惜生命,体贴关心别人”。徐晓教育体制一贯性的目标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能力”。日本幼儿园几乎每个月都有避难训练,除了火灾和地震外,近年又增加了防御歹徒的训练。曾有报道:1995
年日本关西地区大地震,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女孩子,能把母亲从倒塌的废墟中救出来,自己也安然无恙。原来她就是按在学校里学的避难程序做的。难怪日本的孩子在夏令营中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知道如何保存体力,知道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把水喝光。日本的防震训练总是跟防火联系到一起。因为日本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木制结构的,容易燃烧。幼儿们脑袋上戴着防震用的棉套,每个棉套都是耐火的,所以很重,幼儿戴上以后必须学会奔跑,而且是聪明地奔跑,躲开厨房的煤气跟水管,一直往建筑外的空场跑。每年的防震训练都缺不了这个最基本的项目。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1955年至2004 年的59年里,日本共发生了210次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日本在地震中遇难人数却仅占世界死亡人数的0.4%左右。日本中小学学生在地震中伤亡比例更小。发现在这近10年里,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 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
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不仅如此,181所灾区中小学校舍还担负避难所功能,仅地震当日就接纳了40315名灾民。
日本为什么能将“地震大国”变为“减灾大国”?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日本人临“震”不乱的心态,除了人们常说的日本财政防灾预算比例大、日本地震速报系统先进之外,还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从小开始的危机意识教育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恐惧感。调查显示有高达75% 左右的小学生认为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人对地震灾害最为担心。为此,有60%的家庭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和,有20%的家庭储存了应急食品,有86%民众曾确认过去附近避难所的路线等。 日本地方自治团体和学校也为应对地震灾难而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只有 10万人口的千叶县镰谷市在19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等地设置了25个避难所和11个临时救
护所,储备了大量的食物饮用水等,所以当强烈地震等灾难来临时,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师生和当地居民也能依靠这些食品和设备进行自救。
2、防灾持之以恒、提高学生防灾知识和技能
为了让地震的灾害减低到最低限度,日本各地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防灾组织的建立、教师防灾研修、学生防灾知识的学习和防灾演习等防灾教育工作。以兵库县为例,该县所有的学校都设置了常设的防灾教育委员会,负责平时的防灾教育规划和灾时避难救灾的领导工作;有77%的小学、69%的初中、60%的高中和43%的特殊学校开展了定期的有关防灾对策、学生的防灾指导和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防灾研修会;几乎所有的学校每年都实施了1至2次防灾演习,30%左右的小学的每一学年的防灾演习更高达4、5次之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年间教育计划中,编制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机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提高学生防灾的实际技能。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总结每次演习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由于日本各地学校防灾教育都能做到持之以恒,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都要接受几十次防灾演习,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能迅速作出规范的避难行为,从而避免了无辜伤亡。积极的面对灾难,充分的应急准备,对于大灾后造成的心理危机也是极好的干预。
3、普及耐震校舍,给民众抗震求生信心
日本中小学在大地震中的伤亡率之所以很低,当然主要归因于他们的校舍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根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舍耐震性能调查结果的统计,日本全国60.1%的幼儿园、67%的小学和初中、67.8%的高中、82.8%的特殊学校的校舍到达了日本政府规定的耐震标准,即在发生震度为强6级至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时,校舍虽然有部分损伤但不会倒塌、没有人员死亡的标准。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据现行法律规定,日本国库等负责校舍达标加固或改建的86.7%的费用,地方政府负责其中的13.3%的费用。2010年日本国库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2100 栋左右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日本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
日本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校舍都能到达前述的耐震标准。
总而言之,面对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并非简单的杞人忧天,日本人的教育在硬件、软件上双管齐下,积极应对,把避免伤亡的努力尽力做到大地震发生之前,这些措施都对这次日本东北大地震产生了积极有力的影响。
日本校舍为何震不倒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截至2011年3月14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 11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 校舍补强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 12
" 屋顶花园" ,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 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 13
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 14
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 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在巨大的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还不惜拨出巨款加固改建校舍,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一、学校是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为了在地震发生时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首先必须提高校舍的耐震性能;第二、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用作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震性能,不仅能经得起主震而且还必须经得起不断余震的冲击;第三、校舍加固或改建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因地震引起校舍大量倒塌的重建费用。
15
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源于:中山商报 2011年3月13日 第 2021 期 A6版
北京时间11 日 14时 46分,日本发生里氏8.8级地震。据专家介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已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任何地方发生的天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在灾害面前,我们理应撇除偏见和宿怨,共同携手,尽快抢险救灾,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我们在为日本强震痛心之时,也要看到,日本政府与国民在灾难降临,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手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其一:信息公开,媒体专业。日本政府没有封锁灾难信息,相反还主动承认损失严重,愿意接受国外援助。媒体则在第一时间,直播地震画面,让信息毫无阻碍地传播给全世界。现在,在新旧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全世界都已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强震,关注灾害的即时状况,传播救灾的进展情况。 其二:国民素养高,社会有序。无论是在
媒体报道之中,还是网络上的微博、博客、论坛、QQ 里,网友均为日本国民在强震面前的井然有序、冷静从容而折服。在这样一场超强灾害发生时,居然还能保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国民依然在遵从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条不紊地自救和互救。
其三:政府应急快速有效。大地震发生仅仅4 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即成立紧急应变中心。首相菅直人通过媒体,呼吁日本国民冷静面对,救灾措施立即展开。由于日本核电站众多,且大多靠近海边,一旦发生核泄露或者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地震一发生,即刻自动停止运行,并紧急撤离周边民众,以防不测。
其四:建筑物抗震能力强。强震引发的大海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吞没数个沿海地区,并毁灭了无数房屋建筑和车辆船舶。同时,震区中央位置虽有建筑倒塌,却呈现出整体伏倒的形式为主,而不是土崩瓦解式的垮塌。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很强,因此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最小。 其五:有足够的避难区和应急物资。地震
发生后,日本国民纷纷前往开阔地带、学校、公园、体育馆等避难。日本的中小学校抗震等级最高,也是最佳避难场所。而我国汶川地震时,中小学的损失却最为惨重,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六:庞大的民间自救组织。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民间自救组织众多,国民从小就接受应急训练,自救、互救能力很强。因此,当地震发生后,民众首先采取自救措施,同时大量民间组织立刻行动,投入到抢险救灾的工作中,以便在最佳救援时间内,挽救更多生命。 江德斌
日本民众对地震处变不惊 在日本地震的第一时间(12日),我就在新浪微博读到网友权静转发的图文信息:“朋友在日本发的围脖:几百人在广场避震完毕,整个过程,无一人抽烟,服务员在跑,拿来一切毯子、热水、饼干,所有男人帮助女人,跑回大楼为女人拿东西。接来电线放收音机,3个小时后,人散,地上没有一片垃圾,一点没有。”
那么,震撼和感佩之余,更需要的是,我们怎么学,怎么做?已经有在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上海代表郑重地补充了一份议案,建议更切实地做好防灾工作,让每个居民有强大的物质与心理准备。
防震减灾教育要长期普及
对于日本中小学生在地震之后表现出的超强防灾能力和良好秩序,广州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认为,中国学生在这方面还有差距。“日本的中小学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秩序是长期培养和学习的过程,但在中国,从家长到社会都对此重视不够,而且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什么艰难困苦,所以这方面的意识确实比较薄弱。”
“让我们的学生现在就能像日本学生那样在地震发生时淡定、有序还不太可能,”翁少静也认为,中国防震教育毕竟还在起步阶段,大规模普及基本上是在汶川地震之后,而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已成熟,且是长期教育。
下一步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对此,翁少静提出,第一是要加固校舍,“日本的
提法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建筑塌了学校都不能塌”。其次,防震减灾的教育要“警钟长鸣”,做到长期普及,而不是一两次就完了。
日本临震不怕,从幼儿园开始的抗震教育 在日本国内,从幼儿园里五六岁的孩子开始,每个学期都要接受专业的地震知识辅导与培训。老师会在活动的时候详细地介绍地震的起因,中间的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等。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会现场告诉学生们,一旦发生地震,学校里面哪里最安全,学生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势,如何躲避等等。在日本,政府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生地震,市民要立即前往附近最近的学校,“一是那里比较空旷,二是学校的建筑质量最好”。 日本是个多灾的国家,日本幼教5大领域,第一点就是“爱惜生命,体贴关心别人”。徐晓教育体制一贯性的目标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能力”。日本幼儿园几乎每个月都有避难训练,除了火灾和地震外,近年又增加了防御歹徒的训练。曾有报道:1995
年日本关西地区大地震,一个小学高年级的女孩子,能把母亲从倒塌的废墟中救出来,自己也安然无恙。原来她就是按在学校里学的避难程序做的。难怪日本的孩子在夏令营中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知道如何保存体力,知道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把水喝光。日本的防震训练总是跟防火联系到一起。因为日本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木制结构的,容易燃烧。幼儿们脑袋上戴着防震用的棉套,每个棉套都是耐火的,所以很重,幼儿戴上以后必须学会奔跑,而且是聪明地奔跑,躲开厨房的煤气跟水管,一直往建筑外的空场跑。每年的防震训练都缺不了这个最基本的项目。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1955年至2004 年的59年里,日本共发生了210次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日本在地震中遇难人数却仅占世界死亡人数的0.4%左右。日本中小学学生在地震中伤亡比例更小。发现在这近10年里,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 5级以上地震18次,累计死亡人数113人,但无一中小学师
生因校舍倒塌等事故而遇难。不仅如此,181所灾区中小学校舍还担负避难所功能,仅地震当日就接纳了40315名灾民。
日本为什么能将“地震大国”变为“减灾大国”?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日本人临“震”不乱的心态,除了人们常说的日本财政防灾预算比例大、日本地震速报系统先进之外,还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从小开始的危机意识教育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恐惧感。调查显示有高达75% 左右的小学生认为身边随时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人对地震灾害最为担心。为此,有60%的家庭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手电筒和,有20%的家庭储存了应急食品,有86%民众曾确认过去附近避难所的路线等。 日本地方自治团体和学校也为应对地震灾难而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只有 10万人口的千叶县镰谷市在19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等地设置了25个避难所和11个临时救
护所,储备了大量的食物饮用水等,所以当强烈地震等灾难来临时,即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师生和当地居民也能依靠这些食品和设备进行自救。
2、防灾持之以恒、提高学生防灾知识和技能
为了让地震的灾害减低到最低限度,日本各地中小学都非常重视防灾组织的建立、教师防灾研修、学生防灾知识的学习和防灾演习等防灾教育工作。以兵库县为例,该县所有的学校都设置了常设的防灾教育委员会,负责平时的防灾教育规划和灾时避难救灾的领导工作;有77%的小学、69%的初中、60%的高中和43%的特殊学校开展了定期的有关防灾对策、学生的防灾指导和心理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教师防灾研修会;几乎所有的学校每年都实施了1至2次防灾演习,30%左右的小学的每一学年的防灾演习更高达4、5次之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中小学一般都把防灾教育列入学校年间教育计划中,编制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防灾教育课程。如在理科、社会等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地震发生的机理、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过去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课、综合学习课、课外活动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讲解日常生活中防灾的注意事项、灾害发生时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提高学生防灾的实际技能。防灾演习是把学生平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的一项综合活动,日本各校分别针对地震发生在课上、课间、放学回家途中等不同情形进行各种实战训练,并请防灾教育专家或当地消防员来校指导,总结每次演习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由于日本各地学校防灾教育都能做到持之以恒,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都要接受几十次防灾演习,所以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能迅速作出规范的避难行为,从而避免了无辜伤亡。积极的面对灾难,充分的应急准备,对于大灾后造成的心理危机也是极好的干预。
3、普及耐震校舍,给民众抗震求生信心
日本中小学在大地震中的伤亡率之所以很低,当然主要归因于他们的校舍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根据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舍耐震性能调查结果的统计,日本全国60.1%的幼儿园、67%的小学和初中、67.8%的高中、82.8%的特殊学校的校舍到达了日本政府规定的耐震标准,即在发生震度为强6级至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时,校舍虽然有部分损伤但不会倒塌、没有人员死亡的标准。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据现行法律规定,日本国库等负责校舍达标加固或改建的86.7%的费用,地方政府负责其中的13.3%的费用。2010年日本国库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2100 栋左右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日本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
日本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校舍都能到达前述的耐震标准。
总而言之,面对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并非简单的杞人忧天,日本人的教育在硬件、软件上双管齐下,积极应对,把避免伤亡的努力尽力做到大地震发生之前,这些措施都对这次日本东北大地震产生了积极有力的影响。
日本校舍为何震不倒
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文部省关于加固校舍的文件: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截至2011年3月14日,在大地震过后三天内,整个灾区有2052所中小学校停学,少闻学校在这次地震中倒塌。其他房子可以倒,但学校不可以倒。在日本,这是一个常识。在大灾难里,中小学校舍往往是当地人的第一避难所。 11
校舍按最新标准进行加固,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 校舍补强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很多学校进行的抗震改造与重建工作历史长达数年。而在学校的防震返修工程时,也非常专业复杂。以东京立池袋小学为例,这所学校在修补工程时经历了7-10日的抗震预备诊断、2个月以上的现场调查诊断、加固设计、施工和竣工多个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按最新防震标准进行的加固,一直没有中断过。
中小学楼禁止超过4层,外墙用钢管穿插包裹
日本政府规定,中小学的教学楼不得超过4层。根据施设情报提供的资料,教学楼所实施的加固主要集中在加固铁骨、柱卷,免震构造化等细节。细化来说也就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四层教学楼的最高一层削减为 12
" 屋顶花园" ,以减轻整个建筑的重量。另一种方法是对整个大楼的外墙采用钢管(直径10厘米) 穿插进行网状包裹。
教学楼外必有临时梯,教室内有紧急出口
日本学校体育馆、教室可以供灾民避难休息,运动场可以作为直升机的停机场。一旦灾害发生后,建筑坚固的学校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救灾中心日本学校又是避难所。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按照日本政府规定,所有学校建筑物必须在楼外安装临时楼梯———非常楼梯,教室里要有紧急出口:非常口,而且哪个班走哪条线路,都要事先规划好,以避免地震发生后出现拥堵、混乱、无序等状况保证每个老师和学生都能迅速、安全地撤离。
吸取中国汶川地震经验,对学校建筑物进行排查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 13
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日本不仅未雨绸缪,也吸取别国教训,这是其学校经受住地震考验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后,校舍倒塌引起高度关注。日本马上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调查后发现有近四成校舍存在抗震不足问题,针对学校的抗震加固工作随即展开。2008年6月16日,日本国会通过了增加中央财政补贴以提高教育设施抗震能力的修正案。
政府注重对校舍抗震改造的资金投入 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日本开始反思自己的校舍建筑问题,开始加大对校舍抗震加固排查并投巨资开启抗震加固项目,据媒体报道仅2008财年,日本政府就已拨付专款1150亿日元用于校舍的抗震加固。在有的地方,仅用于一所学校的抗震加固经费就高达1亿日元。而中国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日本又提高了抗震的警惕——2010年4月16日,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阁僚恳谈会上向文部科学相川端达夫发出指示,要求动用 14
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的1万亿日元(约合733亿元人民币) 预留资金等款项,尽早推进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校舍抗震及防老化工程。
在巨大的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还不惜拨出巨款加固改建校舍,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一、学校是学生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为了在地震发生时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首先必须提高校舍的耐震性能;第二、大部分的公立学校都用作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难场所,所以它必须具有一定的耐震性能,不仅能经得起主震而且还必须经得起不断余震的冲击;第三、校舍加固或改建的费用要远远小于因地震引起校舍大量倒塌的重建费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