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黑膏药制作方法(下)

(四)、熬成的膏药,黑而有光泽者佳。除必须注意油、丹及火候外,不可复火再熬。临时使用膏药,下丹多少要注意季节,二般春夏季节应当增加丹的用量,因天气热膏药易软化,冬秋季节可酌情减少用量。下丹的火候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两种:

1、大火:因下丹是油与丹的化学变化过程,是含有脂肪酸的油和四氧化三铅发生复杂反应后变为高级脂肪酸铅盐的过程。因此,大火(武火)能力顺这一变化的进行,相应的使下丹的时间缩短。

2、小火(文火):因下丹时,油的沸腾会高出原来的油面,如果锅小火大,则油沸溢锅外,会造成浪费或引起意外。所以小锅下丹时要小火,徐徐撒匀,充分搅拌,以保证油和丹的化合作用。

这两种火候各有所长和不足之处,采用时可按需要条件及操作者习惯选用,如果当锅内油外溢时,可用少量冷水喷之,则沸涨自落(喷洒少量冷水对膏药质量并无影响,因锅内温度达300―360℃左右,水会很快蒸发),下丹时要不住手搅,这可防止油沸外溢,也可防止窝烟,影响膏药的质量和色泽,故有“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的说法。下丹时锅内温度很高,木棍搅动很快,棍头因高温摩擦容易着火引起锅内燃烧,故需小心操作,万一发生着火,千万不可惊慌失措用水去灭火,应速加盖以隔绝空气,则火自息。

(五)、膏药熬制中的“老”与“嫩”是很重要的一环,熬的“太老’’则脆而硬,没有粘性,“太嫩”则粘性太大并有弹性,不易固定贴于患处,容易移动,而且难揭下。所以膏药的:老嫩”一定要适中,火候适中制成膏药贴之易粘,揭之易落。如果膏药熬得“太嫩”,可加火再熬,“太老”可酌加“嫩油”,但万不可加生油,如加入生油则会使膏药粘性减弱,不堪使用。

(六)、熬膏药在房内要有防火设备,如灭火器等。

(七)、熬膏药处要注意通风,以防烟毒。操作时,操作者要戴石棉手套和口罩,防止膏药放出烟毒刺激人体,造成伤害。

熬制膏药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一)用油煎取药物有效成分。

1.将油按配料量(一般一料用油7500毫升),入锅内加热熬至40―80℃后,按处方要求将应入的药物陆续下锅,也有先将药物完全浸泡油内,以不同季节分别时间多少,然后加火熬药。但后者不如前者,因为药物各有不同的耐热力,同时煎熬很难掌握火候,细小的药易于枯焦而变性。

2.根据处方要求,将用药秤准,配齐,分批入油中煎(漳丹和细料除外),先将大根、茎、骨肉、坚果之类放入油中,次下枝梗种子等,最后下细小籽种、花叶之类。有些树脂和松香、乳香、没药等因在高温下易着火燃烧,所以常在膏药将成时,熄火等油微凉时才下锅,以免发生意外。香窜药及珍贵细料如麝香、冰片、珍珠、藏红花不能同油共熬,必须碾成细粉在膏成摊贴时掺入膏药内,或在膏成冷后掺入揉匀备用。

3.下药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药物,需用漏勺压沉,数分钟后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即“三上三下”使诸药均能煎透以达到更好地撮取药物有效成分。这—操作熬至诸药焦枯(但不可枯而变炭),即使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这时用漏勺将药渣捞出,把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这一过程一般约用20―30分钟,去药渣时油的温度约在200―250℃左右。但也可根据药料的不同、煎透的难易,灵活掌握温度的时间,总之,火力不宜太大,以防药料焦枯变质,所以历来常以“微火”煎炸。去渣后,将药油继续煎熬约10分钟。

4.将熬成的药油倾人瓷盆内,等沉淀后再进行过滤,以保证膏药质量柔细。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搅动。这一过程约需5―6小时,这一操作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因熬油适中与否决定膏药的质量,如油熬得不到火候则膏药质软松,贴后受热流动不能固着患部;如熬油太过,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药质硬,粘着力小,容易脱落或者造成废品。熬油恰到好处的标志是所谓“滴水成珠”,即以搅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开并凝聚成一团呈饼状。如油滴散开,说明油还未煎好即“太嫩”,须再熬,再试至油熬成时要举大火。炼油约3―5分钟(此时的温度一般在300―360℃上下)。立即将锅离火,趁热下漳丹,不停地搅动。熬油时,还可以以发生的烟色来判断成否。油熬至沸,发青色烟,但烟很淡,当青烟由淡变浓并发灰白色时再熬,则烟又渐渐由青烟变白色并还有清香药味,此时表示油快要熬成。时间约1―2分钟,须精心操作,并要不停地搅动,以免油在高温时发生燃烧。

5.下丹时将丹置在细筛内,一人持筛缓缓弹动,使丹均匀撒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搅拌,使丹与药油充分产生作用,勿使丹浮油面或结粒沉于锅底。下丹时间,一般约5―10分钟,用丹的标准,因膏药种类、季节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夏季每500毫升油用漳丹240克,冬季用120克,秋春两季用210克为宜,如因丹不纯可酌情增加、夏季用至300克。

下丹后,丹与药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立刻起沫沸腾。此时必须不住地搅动或酌情喷点冷水,则油沫自落。否则会使药油外溢,发生火患,造成浪费,甚至造成灾害。由于丹与油发生化学变化,使油由黄褐色稀浆变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渐变成黑亮的膏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浓烟(青烟)。此时应迅速搅动,让烟与热尽可能飞散,不然会发火燃烧,使膏药变质。当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药已成。这时倒入少量冷水入膏药中激之,则发生爆响声,烟大出,更须加强搅动3―5分钟,以除去烟毒,然后离火。

6.检查膏药“老嫩”适中的方法:

(1)滴水成珠:将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

(2)滴冷水中,冷后粘手发软拉不成丝者,表示太嫩,如象豆腐渣似的则为太老,火候适中,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润而有光泽。

7.膏药熬成后,倾人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倒时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3―7天,并每日换新水以除去火毒,这是制作膏药的最后环节、不拔火毒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伤害或造成疾病更加严重。

8.拔过火毒的膏药不能放潮湿或太阳下曝晒,应放人敷有滑石粉的瓷罐中,用盐泥密封,可很长时间不会变质。

膏药的摊涂

(一)膏药的被子有方形与长方形两种。摊涂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直径为一寸到七寸。

(二)摊涂膏药被子的材料现在最为常用的是布纸被子,在布面上糊一至两层有韧性的柔纸,以防止渗漏弄脏衣服。

(三)摊涂膏药方法

把膏药被子准备好,把拔过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用蒸气加热,以防止火大使膏药变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勤搅动,受热均匀,温度为70―90℃之间,待膏药完全熔化后再加入细料,涂膏药时要由中央慢慢向四周摊涂为好,最后对折即可。

(四)用时可将膏药在小火上烘软,敷于患处即可。

(四)、熬成的膏药,黑而有光泽者佳。除必须注意油、丹及火候外,不可复火再熬。临时使用膏药,下丹多少要注意季节,二般春夏季节应当增加丹的用量,因天气热膏药易软化,冬秋季节可酌情减少用量。下丹的火候各不相同,大体可分为两种:

1、大火:因下丹是油与丹的化学变化过程,是含有脂肪酸的油和四氧化三铅发生复杂反应后变为高级脂肪酸铅盐的过程。因此,大火(武火)能力顺这一变化的进行,相应的使下丹的时间缩短。

2、小火(文火):因下丹时,油的沸腾会高出原来的油面,如果锅小火大,则油沸溢锅外,会造成浪费或引起意外。所以小锅下丹时要小火,徐徐撒匀,充分搅拌,以保证油和丹的化合作用。

这两种火候各有所长和不足之处,采用时可按需要条件及操作者习惯选用,如果当锅内油外溢时,可用少量冷水喷之,则沸涨自落(喷洒少量冷水对膏药质量并无影响,因锅内温度达300―360℃左右,水会很快蒸发),下丹时要不住手搅,这可防止油沸外溢,也可防止窝烟,影响膏药的质量和色泽,故有“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搅”的说法。下丹时锅内温度很高,木棍搅动很快,棍头因高温摩擦容易着火引起锅内燃烧,故需小心操作,万一发生着火,千万不可惊慌失措用水去灭火,应速加盖以隔绝空气,则火自息。

(五)、膏药熬制中的“老”与“嫩”是很重要的一环,熬的“太老’’则脆而硬,没有粘性,“太嫩”则粘性太大并有弹性,不易固定贴于患处,容易移动,而且难揭下。所以膏药的:老嫩”一定要适中,火候适中制成膏药贴之易粘,揭之易落。如果膏药熬得“太嫩”,可加火再熬,“太老”可酌加“嫩油”,但万不可加生油,如加入生油则会使膏药粘性减弱,不堪使用。

(六)、熬膏药在房内要有防火设备,如灭火器等。

(七)、熬膏药处要注意通风,以防烟毒。操作时,操作者要戴石棉手套和口罩,防止膏药放出烟毒刺激人体,造成伤害。

熬制膏药的程序和操作方法:

(一)用油煎取药物有效成分。

1.将油按配料量(一般一料用油7500毫升),入锅内加热熬至40―80℃后,按处方要求将应入的药物陆续下锅,也有先将药物完全浸泡油内,以不同季节分别时间多少,然后加火熬药。但后者不如前者,因为药物各有不同的耐热力,同时煎熬很难掌握火候,细小的药易于枯焦而变性。

2.根据处方要求,将用药秤准,配齐,分批入油中煎(漳丹和细料除外),先将大根、茎、骨肉、坚果之类放入油中,次下枝梗种子等,最后下细小籽种、花叶之类。有些树脂和松香、乳香、没药等因在高温下易着火燃烧,所以常在膏药将成时,熄火等油微凉时才下锅,以免发生意外。香窜药及珍贵细料如麝香、冰片、珍珠、藏红花不能同油共熬,必须碾成细粉在膏成摊贴时掺入膏药内,或在膏成冷后掺入揉匀备用。

3.下药后,如有漂浮在油面的药物,需用漏勺压沉,数分钟后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即“三上三下”使诸药均能煎透以达到更好地撮取药物有效成分。这—操作熬至诸药焦枯(但不可枯而变炭),即使诸药外表呈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这时用漏勺将药渣捞出,把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这一过程一般约用20―30分钟,去药渣时油的温度约在200―250℃左右。但也可根据药料的不同、煎透的难易,灵活掌握温度的时间,总之,火力不宜太大,以防药料焦枯变质,所以历来常以“微火”煎炸。去渣后,将药油继续煎熬约10分钟。

4.将熬成的药油倾人瓷盆内,等沉淀后再进行过滤,以保证膏药质量柔细。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不停地搅动。这一过程约需5―6小时,这一操作是熬制膏药的关键。因熬油适中与否决定膏药的质量,如油熬得不到火候则膏药质软松,贴后受热流动不能固着患部;如熬油太过,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药质硬,粘着力小,容易脱落或者造成废品。熬油恰到好处的标志是所谓“滴水成珠”,即以搅棒蘸油滴冷水中,油滴在水中不散开并凝聚成一团呈饼状。如油滴散开,说明油还未煎好即“太嫩”,须再熬,再试至油熬成时要举大火。炼油约3―5分钟(此时的温度一般在300―360℃上下)。立即将锅离火,趁热下漳丹,不停地搅动。熬油时,还可以以发生的烟色来判断成否。油熬至沸,发青色烟,但烟很淡,当青烟由淡变浓并发灰白色时再熬,则烟又渐渐由青烟变白色并还有清香药味,此时表示油快要熬成。时间约1―2分钟,须精心操作,并要不停地搅动,以免油在高温时发生燃烧。

5.下丹时将丹置在细筛内,一人持筛缓缓弹动,使丹均匀撒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搅拌,使丹与药油充分产生作用,勿使丹浮油面或结粒沉于锅底。下丹时间,一般约5―10分钟,用丹的标准,因膏药种类、季节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夏季每500毫升油用漳丹240克,冬季用120克,秋春两季用210克为宜,如因丹不纯可酌情增加、夏季用至300克。

下丹后,丹与药油在高温下迅速发生化学变化,油立刻起沫沸腾。此时必须不住地搅动或酌情喷点冷水,则油沫自落。否则会使药油外溢,发生火患,造成浪费,甚至造成灾害。由于丹与油发生化学变化,使油由黄褐色稀浆变成黑褐色的稠膏,并逐渐变成黑亮的膏药,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放出大量具有刺激性的浓烟(青烟)。此时应迅速搅动,让烟与热尽可能飞散,不然会发火燃烧,使膏药变质。当烟由青色变成白色时,并有膏药的香味放出,表示膏药已成。这时倒入少量冷水入膏药中激之,则发生爆响声,烟大出,更须加强搅动3―5分钟,以除去烟毒,然后离火。

6.检查膏药“老嫩”适中的方法:

(1)滴水成珠:将膏油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表示火候适中;灰色表示未成需再熬。

(2)滴冷水中,冷后粘手发软拉不成丝者,表示太嫩,如象豆腐渣似的则为太老,火候适中,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润而有光泽。

7.膏药熬成后,倾人备好的冷水盆中,倾倒时将水朝一个方向搅转,使膏药倾入后,集聚成整团,浸泡3―7天,并每日换新水以除去火毒,这是制作膏药的最后环节、不拔火毒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伤害或造成疾病更加严重。

8.拔过火毒的膏药不能放潮湿或太阳下曝晒,应放人敷有滑石粉的瓷罐中,用盐泥密封,可很长时间不会变质。

膏药的摊涂

(一)膏药的被子有方形与长方形两种。摊涂的形状,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直径为一寸到七寸。

(二)摊涂膏药被子的材料现在最为常用的是布纸被子,在布面上糊一至两层有韧性的柔纸,以防止渗漏弄脏衣服。

(三)摊涂膏药方法

把膏药被子准备好,把拔过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用蒸气加热,以防止火大使膏药变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勤搅动,受热均匀,温度为70―90℃之间,待膏药完全熔化后再加入细料,涂膏药时要由中央慢慢向四周摊涂为好,最后对折即可。

(四)用时可将膏药在小火上烘软,敷于患处即可。


相关内容

  • 松香膏药熬制方法
  • 松香膏药熬制方法 本帖最后由 dahongyiyao 于 2009-9-25 21:38 编辑 制川乌 10 制草乌 10 熟地 70 当归 60 元胡 40 川芎 40 川杜仲 40 川牛膝 40 狗脊 40 骨碎补 40 透骨草 70 白芷 10 .皂角刺 20 大黄 20 B组: 生山甲 40 ...

  • 无铅膏药制作工艺
  • 无铅膏药制作工艺 第一章 松香型无铅膏药 第一节 概述 松香膏药是无铅膏药的一种,它是以植物油和松香为赋形剂,以中药为原料,以乙醇为介质,将中药的有效成份掺入到赋形剂内制成.制成的膏药形态和作用机理和黑膏药基本一致. 松香型无铅膏药是一种新型制剂,对传统的黑膏药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治疗功能与黑膏药 ...

  • 河南咳喘网的图书馆[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培训目录]
  • 金丝万应膏 阅1  转自龙凤冈  公众公开  14-11-21 09:38 [ ]384种膏药专利秘方大全 阅1  转自pengxq书斋  公众公开  14-11-21 09:35 各种膏药的配方 阅1  转自龙凤冈  公众公开  14-11-21 09:33 中医针推外治版?我的外敷药制剂方法 阅 ...

  • 各种膏药的配方(一)
  • 威灵仙 /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五虎痹症膏 1.药物组成 A组:生马钱子60 g,生川乌30 g,生草乌30 g,生南星30 g,生半夏30 g,当归30 g,五加皮30 g,透骨草30 g,肉桂30 g,川芎45 g,细辛15 g,干姜30 g,红花30 g,杜仲30 g ...

  • 各种膏药的配方
  • 白佛寺颐养斋上百年的老膏药(虎方) 1.药物组成 羌活25克 独活25克 鸡血藤60克 川芎35克 赤芍35克 灵仙40克 当归30克 牛膝35克 葛根30克 苍术20克 防风20克 防已20克 秦艽30克 骨碎补35克 狗脊35克 萆薢20克 干姜30克 黄芪40克 生首乌40克 川断35克 龟板 ...

  • 什么是巴布贴
  • 唯一可以水洗.唯一可以反复使用.唯一不受季节影响的膏药 济南平民百姓药业关于"巴布剂"系列产品的资料 一.什么是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剂型.巴布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它的生产工艺起源于日本,90年代传入我国.它 ...

  • 风湿病的中医外治法
  • 中医外治方法是历史上治疗风湿病最早的有效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外治方法的发展.临证时应依患者不同的病情.体质.地域.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合理选用. 一.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经过制作的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敷贴所用物品是按 ...

  •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
  • 黑膏药的民间熬制方法 民间, 膏药 第一步.炒黄丹 把黄丹放在干净的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松散为度.急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丹炒过头膏药则老.黄丹炒制过程中会变成深红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色第二步 炼油 把不放碱的香油放入干净的锅内,武火煮翻花,再改 ...

  • 黑膏药的制作
  • 一,药料的处理:分粗料(坚硬药),细料(细软药),精料(贵重,不耐高温.挥发性药如乳香,没药,冰片,樟脑,麝香,血竭,明矾,雄黄,红花,麻黄,桂枝,大黄等需加工成120目细粉后下) 二.泡药:药材3倍的香油浸泡5天(粗细料分开泡). 三.油炸提取:用文火炸药,先粗后细,至药材表面黑褐内枯黄为度,去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