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生态学

鲑形目Salmoniformes 有9亚目25科146属510种,纯淡水种类82种。中国有7亚目18科约91种,其中一半是深海鱼。颌缘具齿;多数有脂鳍,位于背鳍后或臀鳍前;一般被圆鳞;通常胸鳍位低,腹鳍腹位。多为冷水性鱼类。栖息于淡水、海水中。有些是溯河洄游性鱼类。 鲑科 Salmonidae

有脂鳍,两颌有牙;鳃条骨7~20根;具中乌喙骨。鳃膜伸向前,但不与峡部相连,幽门盲囊11~210个,脊椎骨50~75个。最后椎骨向上弯。为海洋和淡水鱼类,分布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水域中,主要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胡瓜鱼科 Osmeridae 头侧扁,体鳞较大。口底黏膜不呈1对大褶膜。颅顶骨很少为上枕骨所分开。具脂鳍及侧线。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之温带与寒带水域,包括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与北极洋,少数种类分布于陆地之淡水域。

水珍鱼科 Argentinidae

身体为细长圆柱状,略偏侧扁,眼睛很大,居侧位。口裂为端位,上颌无齿,锄骨具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拟鳃相当发达,有侧线。背鳍仅一枚,基底很短,约位于体背中部,後方有脂鳍,臀鳍稍长。胸鳍低位,和背鳍位置几乎相对,尾鳍呈叉形。 黑头鱼科 Alepocephalidae

牙通常很小,鳃耙长而数目多,无鳔;无发光器或仅痕迹状。无脂鳍,尾鳍深叉形。一些种类无鳞。通常分布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域。

香鱼科 Plecoglossidae 香鱼体狭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口大眼小,身体呈青黄色,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背有细小鳞片,尾分叉,各鳍无硬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鲜活时各鳍淡黄色,腹鳍的上方有一黄色斑。

茴鱼科Thymallidae

体形长而侧扁。吻钝而短, 上下颌各有1列细齿。眼大。鳞细小,排列很密。背鳍长且高,呈旗状,背缘圆凸;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段上方;雄体的背、臀鳍较雌体为大。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色彩鲜艳;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上有2~4条纵列的红褐色斑点;幼鱼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列大斑点。

鲭亚目Scombroidei

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背鳍鳍棘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有或无皮肤血管系统。鱼体大多纺锤形,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是世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鲭科 Scombridae

体呈梭形而稍侧扁。背细小圆鳞。脂脸发达。两颌上的牙齿细弱。舌小而光滑。脊鳍两个,彼此分离很远,鳍条低于刺部。臀鳍与鳍条相似而相对。尾鳍深叉,尾柄上有上下两条较小的棱。

体延长侧扁,壮硕有力,体长可达2~3米。头高向后渐细,尾柄部坚强。体被小棱鳞,皮肤粗厚如皮革。上颔骨向前突出如枪头,其侧缘钝圆。背鳍2枚,第一背鳍由后头部直走尾部状如帆,与小型的第二背鳍接近。臀鳍2枚,尾鳍大形深分叉,胸鳍呈镰刀状,尾柄每侧有2条隆起棱脊。

剑鱼科 Xiphiidae

吻由前颌及鼻骨组成,向前延伸,呈剑状,平扁,边缘截形。无牙(幼鱼具牙)。背鳍2个,距离较远;无腹鳍。成鱼体粗糙,裸露无鳞。侧线不显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东海、南海。

带鱼科Trichiuridae

蛇鲭科Gempylidae

鲉形目Scorpaeniformes

因眶下骨突后延, 在颊部形成骨甲,故又称甲颊类。为中小型鱼类。多数体形粗钝,笨重,体平扁, 圆形或纺锤形。身体特化部位较多,如头部具棘突、皮瓣和毒腺;腹鳍连合成吸盘;具假鳃;口大,齿较细小,鳃耙粗短等。

鲉科 Scorpaenidae 体延长,略侧扁。头大,有棘突或棘棱。口大,齿锐利。眼中大至大。体被小型或中型栉鳞或圆鳞;侧线一条且完整。背鳍一个,连续,硬棘及软条间具缺亥,一般具XI-VXII 强壮之硬棘及 8-18软条;臀鳍具I-III 硬棘,3-9软条;胸鳍发达,有些种胸鳍下方具游离鳍;各鳍之硬棘基部均有毒腺。

鲂鮄科 Triglidae 体延长,呈纺锤状;或前头部稍平扁,后部渐细。头部完全被骨质甲,有时具棘。有的体被骨板,每板有一强棘。吻端截平,眶前骨有向前突出之角,称为吻突;角缘光滑或有锯齿,故有角鱼之称。口小,下位。上下颌齿无齿,或各具一带细齿,或仅上颌具齿;颐部具须或无。有鳔,能发声。体被小圆鳞、小栉鳞或骨板状鳞;背鳍基底有时具一列小棘。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硬棘VII-XI ;第二背鳍软条10-23;臀鳍硬棘0-I ,软条10-23;胸鳍大,下部具2或3游离之鳍条;尾鳍圆形或分叉。

前鳍鲉科 Congiopodidae

体无鳞,而被密集的绒粒状皮质小突起。眼前骨下缘有2尖棘,前鳃盖骨后缘有4尖棘。背鳍始于眼后缘上方。腹鳍喉位,有1鳍棘、2鳍条。各鳍鳍条均不分枝。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暗色小斑点。

体延长,平扁或后方稍侧扁。头部相当平扁,且多布小棘或棱脊。眼大,上侧位。口端位;上下颌、锄骨具绒毛状齿带,有时齿大,呈犬齿状。鳃耙短而少。体被栉鳞;侧线完全。无鳔。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均为硬棘,有 VI-X 枚;第二背鳍软条11-15;臀鳍软条11-14;腹鳍位于胸鳍基底后方。

杜父鱼科 Cottidae

两腹鳍不愈合成吸盘。肛门腹位;体圆筒形,最长约60cm ,有时具骨板。约300种。主要产于北半球北部海洋和淡水水域。底栖,活动少。多产于浅海,少数生活于深水中。 圆鳍鱼科 Cyclopteridae 两腹鳍愈合成吸盘;背鳍2个;臀鳍基底短。我国仅产雀鱼Lethotremus awae ,见于东海、黄海。体呈球形,尾短小,侧扁,皮肤光滑,无颗粒小棘或骨质瘤突。皮须有或无,眼上侧位,口中大,前位,上颌稍突出。两颌具绒毛齿群,犁骨及腭骨无齿,鳃孔颇小,上侧位,鳃盖条6,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宽大 ,基底向前,向下伸延,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吸盘,尾鳍圆形。背鳍Ⅵ~Ⅶ~8~10,臀鳍7~9,胸鳍20~25,尾鳍10~11,上颌至鳃盖区有3~4对长棒状皮须,体色绿色到褐色,腹面色浅,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具浅色小斑。 豹鲂鮄科 Neoceratiidae

头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凹。口小,下颌较短。上下颌具颗粒状牙,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小,垂直;鳃粑短小;假鳃发达。前鳃盖骨具长棘。鳞片中央有1纵嵴,尾基具2~3强嵴。第1和第2背鳍间有一个不活动鳍棘,第一背鳍前方有1~2游离鳍棘。臀鳍短于第二背鳍;胸鳍长大,分两部,前部鳍条较短,后部鳍条伸达或伸越尾鳍基底;腹鳍尖长;尾鳍凹入。幽门盲囊很多。胸鳍翼状,略能飞翔。胸鳍前部的短鳍条可在海底爬行。鳔能发声。广布于太平洋和东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为暖水性海洋鱼类。

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尖突, 头顶无棘棱。眼较小, 上侧位。口较小,端位。两颌具细牙,犁骨及腭骨常有牙。鼻孔每侧一个。体被小栉鳞或圆鳞。侧线一至数条。第四鳃弓后有一裂孔。鳃盖膜一般相连, 跨越鳃峡。背鳍延长, 连续或分离,鳍棘细弱;臀鳍长,与第二背鳍同形,鳍棘或有或无;胸鳍宽大;腹鳍亚胸位;尾鳍截形或稍凹入。体棕褐色或黄色。仅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冷温带海域。

诺曼鱼科 Normanichthyidae

本鱼身体延长,呈梭形。头中大,眼较大,口小,端位。头无骨棘,第二眶下骨不完全达到前鳃盖骨。体被栉鳞,颊部、鳃盖及胸部均被鳞。背鳍两个,分离且相距甚远;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鳍前方;胸鳍侧位且中大;尾鳍叉形。无肋骨。体长可达11厘米。

鲇形目Siluriformes

鱼体大多裸露无鳞,有的被以骨板。头骨无顶骨,下鳃盖骨等。上颌骨一般退化变小, 无齿, 仅作为上颌须的须基。第二、三、四节椎骨愈合为复合椎骨,第一及第五节椎骨常分别固连或愈合于其前后。齿发达。眼小。胸鳍及背鳍常有用于自卫的硬刺,刺基分别与喙骨或背鳍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动装置,一旦竖起,外力不易使之复原。脂鳍常存在。 海鲇科 Ariidae

无鼻须,口须3对。背鳍前有棘。有脂鳍。臀鳍不太长,14~16根鳍条。尾鳍深叉形。鳃膜与颊部相连。均为海产。

鳗鲇科 Plotosidae

体延长,头部宽圆,尾部极侧扁而延长,略呈鳗鱼状。吻平扁而圆突;须4对 。体光滑无鳞,多黏液。第一背鳍短,前有坚强之硬棘;第二背鳍及臀鳍与尾鳍连续相接,皆为软条;胸鳍位头部正后方,上缘具数枚锐利的硬棘。

鲿科(鮠科)Bagridae

我国有4属50多种。背鳍短,有锯齿状的棘;具脂鳍。鳃膜与峡部相连。有须4对,1对鼻须,1对颌须及2对颐须。

胡子鲇科 Clariidae

背鳍59~63;臀鳍42~46;胸鳍I-8;腹鳍6。体头部宽平,头背平斜,有骨板及前、后额囱门,腹部平直。口裂大,弧形,近前位;上颌突出,下颌短于上颌。唇较厚;口角处唇褶发达;上唇沟和下唇沟明显。须4对,长短不一:鼻须1对,最短,在后鼻孔后缘;上、下颌须最长,各1对,后端伸达或伸越胸鳍;颏须1对,伸近胸鳍。眼小。胸鳍棘特别发达。体黄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横行的白色小点。

岐须鮠科 Mochokidae

有10属。分布于非洲的淡水中。小型种类可做观赏鱼。如真鳍歧须鮠Synodontis eupterus商品名为“珍珠鼠”;花鳍歧须鮠Synodontis angelicus商品名为“天星反游猫”;斯考顿歧须鮠Synodontis schoutedeni商品名为“黑翅反游猫”。

电鲇科 Malapteruridae

有2属19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尼罗河。可作观赏鱼。

花鲇科(长须鲇科)Pimelodidae

有6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可作观赏鱼。

美鲇科 Callichthyidae

有1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常被称为“鼠鱼”。

甲鲇科 Loricariidae

有5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被称为“清道夫”、“琵琶鱼”。

角鲨目Squaliformes

背鳍2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5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眼侧位或上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角鲨科 Squalidae

体长1米以上。鳃孔5个,吻短或中长,眼侧位。鼻孔距口颇远。背鳍2个,各具1硬棘;胸鳍位于最后一鳃孔后面。牙单齿头或多齿头型。

铠鲨科 Dalatiidae 通常第一背鳍或第二背鳍无棘或隐藏,上颌牙细圆锥形,下颌牙宽,呈叶状,彼此相叠、边缘光滑或有细锯齿。

棘鲨科 Echinorhimidae

2背鳍均无棘。上、下颌牙同型, 均具数齿尖。只有棘鲨属1属,2种。

刺鲨科Centrophoridae 体修长,不明显平扁。头锥形或平扁。喷水孔大型,位于眼之后上方。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彼此远隔,其间距通常大于鼻孔宽度;前鼻瓣有一个小三角形突出。上下颌齿不同形,下颌齿较大型,上颌齿尖,下颌齿宽扁,齿头外斜,侧缘重叠或无。背鳍两个,皆具有沟槽之硬棘;臀鳍消失;胸鳍宽大或钝圆;尾鳍前不具凹槽;尾柄不具侧隆脊。

灯笼棘鲛科Etmopteridae 体延长。眼大,椭圆形,无瞬膜。喷水孔中大。背鳍两个,各具一硬棘,硬棘具侧沟。尾鳍上叶发达,下叶后部近尾端具一缺刻。身体通常存在着发光器。

锯鲨科Pristiophoridae

巨口鱼目Stomiiformes

. 褶胸鱼科Sternoptychidae

体极度侧扁,短而高或稍延长。眼大。口裂垂直或近于垂直。两颌齿小,锄骨齿有或无。体无鳞或排列稀疏。眼眶周围、颏部、鳃盖膜和体上具成群的发光器,峡部和腹鳍之间的腹面和腹侧有数列发光器。背鳍第一支鳍骨或脊椎的上背棘在背鳍前方突出,特化为一背翼突(dorsal blade)。体腹部有鳞状骨板形成腹棱。

巨口鱼科Stomiidae

个眶下骨; 1个或无上颌骨;中翼骨退化或缺乏。发光器无导管。大部份鱼种皆具连结于

大洋中层或底层。

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 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

合鳃鱼科 Synbranchidae 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

虾鱼科Centriscidae

体型极为侧扁,呈薄板状,体色透明,体表覆盖著由脊柱发展而成的骨板。骨板有分节,

部长而突出,如同一根细管,前方为口,端位,口小且无牙齿。鱼鳍特别的地方在于,尾鳍并非在虾鱼的最後端,最後端有一根又长又尖的棘刺,是由背鳍特化而成,长棘下方另有两根较小的硬棘。而第二背鳍、尾鳍及臀鳍都位于身体下方且向下方弯曲。

马鞭鱼科Fistulariidae 马鞭鱼科身体非常细长若蛇形,前半部平扁,後半部成圆柱形,吻部细长如同一根吸管。口极小,位于吻部前端,又称为「端位」。没有牙齿,下颌无须,鱼鳃没有具滤食功能的

尾鳍的特征为:中间有两条软鳍条特别长,像丝状一般随著游动方向摆动。

刺鳅科Mastacembelidae

体延长,呈鳗形。吻向前伸出成吻突。前鼻孔小,具短管。口端位;颌齿细尖,多列,锄骨及腭骨无齿。鳃耙退化。被甚小圆鳞,侧线有或无。背鳍基底甚长,硬棘IX-XXXXII ,短小而游离,软条52-131;臀鳍硬棘II 或III ,软条30-130;背鳍与臀鳍末端与尾鳍相连或不相连;胸鳍短而圆;腹鳍消失;尾鳍尖尾。

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 颞颥骨不分叉,与翼耳骨相连。无肋骨、顶骨、鼻骨及眶下骨。上颌骨常与前颌骨相连或愈合。牙圆锥状、门齿状或愈合成喙状牙板。鳃孔小,侧位。体被骨化鳞片、骨板、小刺或裸露。背鳍1或2个;腹鳍胸位或亚胸位,或消失。腰带愈合或消失。鳔和气囊或有或无。

翻车鲀科 Moloidae 体高而侧扁,椭圆形或长方形,后端圆形、截状或尖突。尾鳍消失或退化细小。口小,前位。体粗糙,被粒状突起或光滑,具六角形骨板。无腹鳍,无腰带。其他特征与亚目特征相同。

鲀科(四齿鲀科)Tetraodontidae

体短粗,皮肤光滑或被小刺。上、下颌分别愈合成 2个喙状齿板,有中央缝。背鳍单个,与臀鳍相似且对生,无鳍棘;缺乏腹鳍。有鳔,气囊发达。肉味细腻而美,但肝脏和生殖腺等均含有河豚毒素。

刺鲀科(二齿鲀科)Diodontidae 体呈圆筒形,头部与身体前半部又宽又圆,到尾部逐渐短小而呈锥状。背部宽平有气囊,腹部能膨胀。上下颌各具一枚发达的齿板,且无中央缝,故名“二齿鲀”。体被长棘,受惊吓时可竖立。无背鳍棘,无腹鳍,背鳍与臀鳍相对,位置稍后;尾鳍圆形,鳍条9~10根。 鳞鲀科 Balist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上下颌每侧常各有1~2行楔状牙齿。背鳍2个,第1背鳍3鳍棘,第1鳍棘粗大,其余2鳍棘短小;第2背鳍及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腹鳍合成1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体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状厚鳞,不相互覆盖。无气囊。体色美丽。

单角鲀科Monacanthidae

单角魨体侧扁,口小。具2背鳍棘,第一棘大且可竖起,第二棘小,可後面嵌入第一棘而使之直立。鳞小且具小棘,使皮肤具丝绒感或沙纸感,而有「锉鱼」之称。

海鲂目Zeiformes 体侧极扁且高;上颌显著突出,无辅上颌骨;鳞细小或仅有痕迹;背、臀鳍基部及胸腹部有棘状骨板;后颞骨不分叉,与头盖骨连接;第一脊椎骨与头盖骨密切连接;背鳍鳍棘部发达,与鳍条部区分显明;背鳍有5~10鳍条,棘间膜延长呈丝状;臀鳍有1~4鳍棘;背、臀鳍及胸鳍条均不分枝;腹鳍胸位,通常有1鳍棘5~9鳍条;无目匡蝶骨;鳔无管,有或无牙。

海鲂科Zeidae 体卵圆形,侧扁。头中大。眼中大。口前位。前颌骨能明显突出。体被小鳞,或退化,不存在。

绵鳚亚目Zoarcoidei

体延长,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大多呈淡黄黑色,侧扁。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一个鼻孔。全身鳞甚细小,深埋于皮下。背鳍与臀鳍延长,背鳍鳍条基骨与髓棘连接,臀鳍鳍条基骨与脉棘连接;腹鳍小,喉位;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或不相连。多为冷温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

绵鳚科 Zoarcidae 体延长而侧扁;吻端至臀鳍起点之距离常等于或小于臀鳍起点至尾鳍之距离。眼上位或近上部。头部有或无皮质突起。口小或中位,端位。颌齿锄骨具齿,腭骨或有或无。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或不相连。体裸露无鳞或被细小圆鳞,侧线1-4条,分支或无,分支末端常有1小孔。背、臀鳍基底长,伸达尾鳍基部附近,有些种则借鳍膜与尾鳍相连;背鳍几全为弱硬棘组成,少数为软条;臀鳍无或I-V 硬棘,20-102软条;腹鳍喉位或无。无鳔。 狼鳚科Anarhichadidae

体远大于大多数其他鳚类。最大的种约可长达2.3公尺(7.5呎) 。头大,体长而後端渐细,

壳也会被嚼碎。

Thymallus thymallus

姓名:肖志强

学号:1433091007

其他鱼类图片为电子档

鲑形目Salmoniformes 有9亚目25科146属510种,纯淡水种类82种。中国有7亚目18科约91种,其中一半是深海鱼。颌缘具齿;多数有脂鳍,位于背鳍后或臀鳍前;一般被圆鳞;通常胸鳍位低,腹鳍腹位。多为冷水性鱼类。栖息于淡水、海水中。有些是溯河洄游性鱼类。 鲑科 Salmonidae

有脂鳍,两颌有牙;鳃条骨7~20根;具中乌喙骨。鳃膜伸向前,但不与峡部相连,幽门盲囊11~210个,脊椎骨50~75个。最后椎骨向上弯。为海洋和淡水鱼类,分布于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水域中,主要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胡瓜鱼科 Osmeridae 头侧扁,体鳞较大。口底黏膜不呈1对大褶膜。颅顶骨很少为上枕骨所分开。具脂鳍及侧线。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之温带与寒带水域,包括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与北极洋,少数种类分布于陆地之淡水域。

水珍鱼科 Argentinidae

身体为细长圆柱状,略偏侧扁,眼睛很大,居侧位。口裂为端位,上颌无齿,锄骨具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拟鳃相当发达,有侧线。背鳍仅一枚,基底很短,约位于体背中部,後方有脂鳍,臀鳍稍长。胸鳍低位,和背鳍位置几乎相对,尾鳍呈叉形。 黑头鱼科 Alepocephalidae

牙通常很小,鳃耙长而数目多,无鳔;无发光器或仅痕迹状。无脂鳍,尾鳍深叉形。一些种类无鳞。通常分布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域。

香鱼科 Plecoglossidae 香鱼体狭长而侧扁,头小而吻尖,口大眼小,身体呈青黄色,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背有细小鳞片,尾分叉,各鳍无硬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鲜活时各鳍淡黄色,腹鳍的上方有一黄色斑。

茴鱼科Thymallidae

体形长而侧扁。吻钝而短, 上下颌各有1列细齿。眼大。鳞细小,排列很密。背鳍长且高,呈旗状,背缘圆凸;脂鳍小,位于臀鳍基后段上方;雄体的背、臀鳍较雌体为大。体背部黑紫色,体侧上方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色彩鲜艳;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上有2~4条纵列的红褐色斑点;幼鱼体侧在侧线上方有一列大斑点。

鲭亚目Scombroidei

前颌骨固着于上颌骨,不能向前伸出。背鳍鳍棘正常。臀鳍前无游离鳍棘。有或无皮肤血管系统。鱼体大多纺锤形,多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是世界渔业重要捕捞对象。 鲭科 Scombridae

体呈梭形而稍侧扁。背细小圆鳞。脂脸发达。两颌上的牙齿细弱。舌小而光滑。脊鳍两个,彼此分离很远,鳍条低于刺部。臀鳍与鳍条相似而相对。尾鳍深叉,尾柄上有上下两条较小的棱。

体延长侧扁,壮硕有力,体长可达2~3米。头高向后渐细,尾柄部坚强。体被小棱鳞,皮肤粗厚如皮革。上颔骨向前突出如枪头,其侧缘钝圆。背鳍2枚,第一背鳍由后头部直走尾部状如帆,与小型的第二背鳍接近。臀鳍2枚,尾鳍大形深分叉,胸鳍呈镰刀状,尾柄每侧有2条隆起棱脊。

剑鱼科 Xiphiidae

吻由前颌及鼻骨组成,向前延伸,呈剑状,平扁,边缘截形。无牙(幼鱼具牙)。背鳍2个,距离较远;无腹鳍。成鱼体粗糙,裸露无鳞。侧线不显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见于东海、南海。

带鱼科Trichiuridae

蛇鲭科Gempylidae

鲉形目Scorpaeniformes

因眶下骨突后延, 在颊部形成骨甲,故又称甲颊类。为中小型鱼类。多数体形粗钝,笨重,体平扁, 圆形或纺锤形。身体特化部位较多,如头部具棘突、皮瓣和毒腺;腹鳍连合成吸盘;具假鳃;口大,齿较细小,鳃耙粗短等。

鲉科 Scorpaenidae 体延长,略侧扁。头大,有棘突或棘棱。口大,齿锐利。眼中大至大。体被小型或中型栉鳞或圆鳞;侧线一条且完整。背鳍一个,连续,硬棘及软条间具缺亥,一般具XI-VXII 强壮之硬棘及 8-18软条;臀鳍具I-III 硬棘,3-9软条;胸鳍发达,有些种胸鳍下方具游离鳍;各鳍之硬棘基部均有毒腺。

鲂鮄科 Triglidae 体延长,呈纺锤状;或前头部稍平扁,后部渐细。头部完全被骨质甲,有时具棘。有的体被骨板,每板有一强棘。吻端截平,眶前骨有向前突出之角,称为吻突;角缘光滑或有锯齿,故有角鱼之称。口小,下位。上下颌齿无齿,或各具一带细齿,或仅上颌具齿;颐部具须或无。有鳔,能发声。体被小圆鳞、小栉鳞或骨板状鳞;背鳍基底有时具一列小棘。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硬棘VII-XI ;第二背鳍软条10-23;臀鳍硬棘0-I ,软条10-23;胸鳍大,下部具2或3游离之鳍条;尾鳍圆形或分叉。

前鳍鲉科 Congiopodidae

体无鳞,而被密集的绒粒状皮质小突起。眼前骨下缘有2尖棘,前鳃盖骨后缘有4尖棘。背鳍始于眼后缘上方。腹鳍喉位,有1鳍棘、2鳍条。各鳍鳍条均不分枝。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暗色小斑点。

体延长,平扁或后方稍侧扁。头部相当平扁,且多布小棘或棱脊。眼大,上侧位。口端位;上下颌、锄骨具绒毛状齿带,有时齿大,呈犬齿状。鳃耙短而少。体被栉鳞;侧线完全。无鳔。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均为硬棘,有 VI-X 枚;第二背鳍软条11-15;臀鳍软条11-14;腹鳍位于胸鳍基底后方。

杜父鱼科 Cottidae

两腹鳍不愈合成吸盘。肛门腹位;体圆筒形,最长约60cm ,有时具骨板。约300种。主要产于北半球北部海洋和淡水水域。底栖,活动少。多产于浅海,少数生活于深水中。 圆鳍鱼科 Cyclopteridae 两腹鳍愈合成吸盘;背鳍2个;臀鳍基底短。我国仅产雀鱼Lethotremus awae ,见于东海、黄海。体呈球形,尾短小,侧扁,皮肤光滑,无颗粒小棘或骨质瘤突。皮须有或无,眼上侧位,口中大,前位,上颌稍突出。两颌具绒毛齿群,犁骨及腭骨无齿,鳃孔颇小,上侧位,鳃盖条6,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胸鳍宽大 ,基底向前,向下伸延,腹鳍愈合成一圆形吸盘,尾鳍圆形。背鳍Ⅵ~Ⅶ~8~10,臀鳍7~9,胸鳍20~25,尾鳍10~11,上颌至鳃盖区有3~4对长棒状皮须,体色绿色到褐色,腹面色浅,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具浅色小斑。 豹鲂鮄科 Neoceratiidae

头大,方形,全被骨板。眼大,上侧位,眼间隔宽凹。口小,下颌较短。上下颌具颗粒状牙,犁骨和腭骨无牙。鳃孔小,垂直;鳃粑短小;假鳃发达。前鳃盖骨具长棘。鳞片中央有1纵嵴,尾基具2~3强嵴。第1和第2背鳍间有一个不活动鳍棘,第一背鳍前方有1~2游离鳍棘。臀鳍短于第二背鳍;胸鳍长大,分两部,前部鳍条较短,后部鳍条伸达或伸越尾鳍基底;腹鳍尖长;尾鳍凹入。幽门盲囊很多。胸鳍翼状,略能飞翔。胸鳍前部的短鳍条可在海底爬行。鳔能发声。广布于太平洋和东大西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为暖水性海洋鱼类。

六线鱼科Hexagrammidae

体延长,侧扁。头中大,尖突, 头顶无棘棱。眼较小, 上侧位。口较小,端位。两颌具细牙,犁骨及腭骨常有牙。鼻孔每侧一个。体被小栉鳞或圆鳞。侧线一至数条。第四鳃弓后有一裂孔。鳃盖膜一般相连, 跨越鳃峡。背鳍延长, 连续或分离,鳍棘细弱;臀鳍长,与第二背鳍同形,鳍棘或有或无;胸鳍宽大;腹鳍亚胸位;尾鳍截形或稍凹入。体棕褐色或黄色。仅分布于北太平洋北部冷温带海域。

诺曼鱼科 Normanichthyidae

本鱼身体延长,呈梭形。头中大,眼较大,口小,端位。头无骨棘,第二眶下骨不完全达到前鳃盖骨。体被栉鳞,颊部、鳃盖及胸部均被鳞。背鳍两个,分离且相距甚远;臀鳍起点于第二背鳍前方;胸鳍侧位且中大;尾鳍叉形。无肋骨。体长可达11厘米。

鲇形目Siluriformes

鱼体大多裸露无鳞,有的被以骨板。头骨无顶骨,下鳃盖骨等。上颌骨一般退化变小, 无齿, 仅作为上颌须的须基。第二、三、四节椎骨愈合为复合椎骨,第一及第五节椎骨常分别固连或愈合于其前后。齿发达。眼小。胸鳍及背鳍常有用于自卫的硬刺,刺基分别与喙骨或背鳍基板形成特殊的制动装置,一旦竖起,外力不易使之复原。脂鳍常存在。 海鲇科 Ariidae

无鼻须,口须3对。背鳍前有棘。有脂鳍。臀鳍不太长,14~16根鳍条。尾鳍深叉形。鳃膜与颊部相连。均为海产。

鳗鲇科 Plotosidae

体延长,头部宽圆,尾部极侧扁而延长,略呈鳗鱼状。吻平扁而圆突;须4对 。体光滑无鳞,多黏液。第一背鳍短,前有坚强之硬棘;第二背鳍及臀鳍与尾鳍连续相接,皆为软条;胸鳍位头部正后方,上缘具数枚锐利的硬棘。

鲿科(鮠科)Bagridae

我国有4属50多种。背鳍短,有锯齿状的棘;具脂鳍。鳃膜与峡部相连。有须4对,1对鼻须,1对颌须及2对颐须。

胡子鲇科 Clariidae

背鳍59~63;臀鳍42~46;胸鳍I-8;腹鳍6。体头部宽平,头背平斜,有骨板及前、后额囱门,腹部平直。口裂大,弧形,近前位;上颌突出,下颌短于上颌。唇较厚;口角处唇褶发达;上唇沟和下唇沟明显。须4对,长短不一:鼻须1对,最短,在后鼻孔后缘;上、下颌须最长,各1对,后端伸达或伸越胸鳍;颏须1对,伸近胸鳍。眼小。胸鳍棘特别发达。体黄褐色或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有横行的白色小点。

岐须鮠科 Mochokidae

有10属。分布于非洲的淡水中。小型种类可做观赏鱼。如真鳍歧须鮠Synodontis eupterus商品名为“珍珠鼠”;花鳍歧须鮠Synodontis angelicus商品名为“天星反游猫”;斯考顿歧须鮠Synodontis schoutedeni商品名为“黑翅反游猫”。

电鲇科 Malapteruridae

有2属19种。分布于热带非洲和尼罗河。可作观赏鱼。

花鲇科(长须鲇科)Pimelodidae

有6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可作观赏鱼。

美鲇科 Callichthyidae

有1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常被称为“鼠鱼”。

甲鲇科 Loricariidae

有50属。分布于南美淡水中。为常见观赏鱼,被称为“清道夫”、“琵琶鱼”。

角鲨目Squaliformes

背鳍2个,通常各具一棘;臀鳍消失。鳃孔5个,位于胸鳍基低前方。眼侧位或上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温水、冷水海区或深海。

角鲨科 Squalidae

体长1米以上。鳃孔5个,吻短或中长,眼侧位。鼻孔距口颇远。背鳍2个,各具1硬棘;胸鳍位于最后一鳃孔后面。牙单齿头或多齿头型。

铠鲨科 Dalatiidae 通常第一背鳍或第二背鳍无棘或隐藏,上颌牙细圆锥形,下颌牙宽,呈叶状,彼此相叠、边缘光滑或有细锯齿。

棘鲨科 Echinorhimidae

2背鳍均无棘。上、下颌牙同型, 均具数齿尖。只有棘鲨属1属,2种。

刺鲨科Centrophoridae 体修长,不明显平扁。头锥形或平扁。喷水孔大型,位于眼之后上方。眼椭圆形,无瞬膜。鼻孔彼此远隔,其间距通常大于鼻孔宽度;前鼻瓣有一个小三角形突出。上下颌齿不同形,下颌齿较大型,上颌齿尖,下颌齿宽扁,齿头外斜,侧缘重叠或无。背鳍两个,皆具有沟槽之硬棘;臀鳍消失;胸鳍宽大或钝圆;尾鳍前不具凹槽;尾柄不具侧隆脊。

灯笼棘鲛科Etmopteridae 体延长。眼大,椭圆形,无瞬膜。喷水孔中大。背鳍两个,各具一硬棘,硬棘具侧沟。尾鳍上叶发达,下叶后部近尾端具一缺刻。身体通常存在着发光器。

锯鲨科Pristiophoridae

巨口鱼目Stomiiformes

. 褶胸鱼科Sternoptychidae

体极度侧扁,短而高或稍延长。眼大。口裂垂直或近于垂直。两颌齿小,锄骨齿有或无。体无鳞或排列稀疏。眼眶周围、颏部、鳃盖膜和体上具成群的发光器,峡部和腹鳍之间的腹面和腹侧有数列发光器。背鳍第一支鳍骨或脊椎的上背棘在背鳍前方突出,特化为一背翼突(dorsal blade)。体腹部有鳞状骨板形成腹棱。

巨口鱼科Stomiidae

个眶下骨; 1个或无上颌骨;中翼骨退化或缺乏。发光器无导管。大部份鱼种皆具连结于

大洋中层或底层。

合鳃鱼目Synbranchiformes 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

合鳃鱼科 Synbranchidae 体鳗形,鳍无棘,背鳍、臀鳍延长,与尾鳍相连,无腹鳍,或者小如存在为喉位。左右鳃孔移至腹面呈一“V”裂缝,鳃常退化由口咽腔及肠代行呼吸。无鳔。

虾鱼科Centriscidae

体型极为侧扁,呈薄板状,体色透明,体表覆盖著由脊柱发展而成的骨板。骨板有分节,

部长而突出,如同一根细管,前方为口,端位,口小且无牙齿。鱼鳍特别的地方在于,尾鳍并非在虾鱼的最後端,最後端有一根又长又尖的棘刺,是由背鳍特化而成,长棘下方另有两根较小的硬棘。而第二背鳍、尾鳍及臀鳍都位于身体下方且向下方弯曲。

马鞭鱼科Fistulariidae 马鞭鱼科身体非常细长若蛇形,前半部平扁,後半部成圆柱形,吻部细长如同一根吸管。口极小,位于吻部前端,又称为「端位」。没有牙齿,下颌无须,鱼鳃没有具滤食功能的

尾鳍的特征为:中间有两条软鳍条特别长,像丝状一般随著游动方向摆动。

刺鳅科Mastacembelidae

体延长,呈鳗形。吻向前伸出成吻突。前鼻孔小,具短管。口端位;颌齿细尖,多列,锄骨及腭骨无齿。鳃耙退化。被甚小圆鳞,侧线有或无。背鳍基底甚长,硬棘IX-XXXXII ,短小而游离,软条52-131;臀鳍硬棘II 或III ,软条30-130;背鳍与臀鳍末端与尾鳍相连或不相连;胸鳍短而圆;腹鳍消失;尾鳍尖尾。

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 颞颥骨不分叉,与翼耳骨相连。无肋骨、顶骨、鼻骨及眶下骨。上颌骨常与前颌骨相连或愈合。牙圆锥状、门齿状或愈合成喙状牙板。鳃孔小,侧位。体被骨化鳞片、骨板、小刺或裸露。背鳍1或2个;腹鳍胸位或亚胸位,或消失。腰带愈合或消失。鳔和气囊或有或无。

翻车鲀科 Moloidae 体高而侧扁,椭圆形或长方形,后端圆形、截状或尖突。尾鳍消失或退化细小。口小,前位。体粗糙,被粒状突起或光滑,具六角形骨板。无腹鳍,无腰带。其他特征与亚目特征相同。

鲀科(四齿鲀科)Tetraodontidae

体短粗,皮肤光滑或被小刺。上、下颌分别愈合成 2个喙状齿板,有中央缝。背鳍单个,与臀鳍相似且对生,无鳍棘;缺乏腹鳍。有鳔,气囊发达。肉味细腻而美,但肝脏和生殖腺等均含有河豚毒素。

刺鲀科(二齿鲀科)Diodontidae 体呈圆筒形,头部与身体前半部又宽又圆,到尾部逐渐短小而呈锥状。背部宽平有气囊,腹部能膨胀。上下颌各具一枚发达的齿板,且无中央缝,故名“二齿鲀”。体被长棘,受惊吓时可竖立。无背鳍棘,无腹鳍,背鳍与臀鳍相对,位置稍后;尾鳍圆形,鳍条9~10根。 鳞鲀科 Balistidae

体侧扁,长椭圆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上下颌每侧常各有1~2行楔状牙齿。背鳍2个,第1背鳍3鳍棘,第1鳍棘粗大,其余2鳍棘短小;第2背鳍及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腹鳍合成1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体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状厚鳞,不相互覆盖。无气囊。体色美丽。

单角鲀科Monacanthidae

单角魨体侧扁,口小。具2背鳍棘,第一棘大且可竖起,第二棘小,可後面嵌入第一棘而使之直立。鳞小且具小棘,使皮肤具丝绒感或沙纸感,而有「锉鱼」之称。

海鲂目Zeiformes 体侧极扁且高;上颌显著突出,无辅上颌骨;鳞细小或仅有痕迹;背、臀鳍基部及胸腹部有棘状骨板;后颞骨不分叉,与头盖骨连接;第一脊椎骨与头盖骨密切连接;背鳍鳍棘部发达,与鳍条部区分显明;背鳍有5~10鳍条,棘间膜延长呈丝状;臀鳍有1~4鳍棘;背、臀鳍及胸鳍条均不分枝;腹鳍胸位,通常有1鳍棘5~9鳍条;无目匡蝶骨;鳔无管,有或无牙。

海鲂科Zeidae 体卵圆形,侧扁。头中大。眼中大。口前位。前颌骨能明显突出。体被小鳞,或退化,不存在。

绵鳚亚目Zoarcoidei

体延长,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大多呈淡黄黑色,侧扁。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一个鼻孔。全身鳞甚细小,深埋于皮下。背鳍与臀鳍延长,背鳍鳍条基骨与髓棘连接,臀鳍鳍条基骨与脉棘连接;腹鳍小,喉位;尾鳍与背鳍、臀鳍相连或不相连。多为冷温性近海底层小型鱼类。

绵鳚科 Zoarcidae 体延长而侧扁;吻端至臀鳍起点之距离常等于或小于臀鳍起点至尾鳍之距离。眼上位或近上部。头部有或无皮质突起。口小或中位,端位。颌齿锄骨具齿,腭骨或有或无。鳃盖膜与峡部相连或不相连。体裸露无鳞或被细小圆鳞,侧线1-4条,分支或无,分支末端常有1小孔。背、臀鳍基底长,伸达尾鳍基部附近,有些种则借鳍膜与尾鳍相连;背鳍几全为弱硬棘组成,少数为软条;臀鳍无或I-V 硬棘,20-102软条;腹鳍喉位或无。无鳔。 狼鳚科Anarhichadidae

体远大于大多数其他鳚类。最大的种约可长达2.3公尺(7.5呎) 。头大,体长而後端渐细,

壳也会被嚼碎。

Thymallus thymallus

姓名:肖志强

学号:1433091007

其他鱼类图片为电子档


相关内容

  •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 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 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 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 ...

  •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
  • 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 ACTAECOLOGICASINICA 生态学报 Vol.36,No.1Jan.,2016 DOI:10.5846/stxb[**************]6,36(1):69鄄76. 鹿志创,田甲申,王召会,马志强,韩家波,高天翔.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Ne ...

  • 水动力学条件对鱼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_刘稳
  • DOI :10. 14042/j . cn ki . 32. 1309. 2009. 06. 001 第20卷第6期 2009年11月 水科学进展ADVANCE S IN WATER SCIE NCE Vol . 20, No . 6 Nov . , 2009 水动力学条件对鱼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

  • 难解小南海水电站
  • 3月29日10时05分,位于长江江心的重庆巴南区中坝岛,人头攒动,重庆长江小南海水电站奠基暨"三通一平"工程开工仪式正值高潮,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宣布,小南海水电站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开工. 随后,礼炮齐鸣,升起一片粉色的烟雾. 小南海水电站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大中坝,由重庆 ...

  •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修复原理课程论文
  • 鄱阳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摘要:鄱阳湖生态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对调蓄长江洪水.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护候鸟和湿地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湿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本文就鄱阳湖生态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 ...

  • 综合生态修复技术对景观湖原位修复的实践
  • 综合生态修复技术对景观湖原位修复的实践 福建省肿瘤医院 陈伯武等 摘要 以福建省肿瘤医院内湖为研究处理对象,采用包括人工复氧.水生植物净化和鱼类控藻生物操纵的综合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其劣V 类水质湖水.近年的综合生态修复结果表明,修复后DO 恢复到5.8 mg/L 以上,BOD .COD Cr 和NH ...

  •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 <河北渔业>总第2014年第12期(52期)2 ○专论与综述 :/D.issn.1004-6755.2014.12.025OI10.3969j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建设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222,,李柯懋1,申志新1,关弘弢1,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西宁8青海省 ...

  •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淡水渔业的特点 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 ...

  • 课时作业三十二
  • 课时作业(三十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 代表的成分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不能确定 2.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 B .沿着食物链的方向,动物 ...

  • 初一科学 第八章 第二节答案
  • 第2节 生态系统(一) 按住ctrl 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 一.选择题 1.在陆地上对环境作用最明显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2.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个体数量极多 B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