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爱玲档案里的故事
○刘心媛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10月11日生于上海,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童年时的张爱玲对于色彩、音符、字眼十分敏感,学写文章,也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诸如她画小人,也喜欢画上红的墙,这样她感到温暖而亲近。“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
1937年遭受父亲的毒打,张爱玲被禁闭了半年,使她不能不恨他。张爱玲认为,“如果把世界强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的对立,属于我父亲的一边必然是不好的。”这些在她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痛苦记忆。“我被监禁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里,没有了自由,也失去了就医疗病的机会。我躺在寂寥冰凉的床上,望着秋冬淡青的苍天,与忧伤哀婉的蓝月,我觉得时间与生命,在渐渐地暗淡下去,苍凉下去。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永远地、一去不回地逃离了这个家庭。我是永远地不回来了,但这苍凉,却如极热的铁铬深深地印在我早熟的心田。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这是1992年8月张爱玲为其自选集《张爱玲自选集》所作的序,半个世纪去了,这一生亦即将去了,可那逃不出的苍凉却没有去,它永远萦绕在张爱玲心中,成为她生命中抹不去的色彩。
说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有一个人无法绕过,那便是时任《天地》杂志总编的苏青。苏青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署名为冯和仪,后又以苏青为笔名。浙江宁波人,算得上是胡兰成的老乡。
作为上海沦陷区的两个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冷傲孤僻,苏青又声称“没有一个女朋友”。这样的两个人能够避开“文人相轻”的千古陋习,彼此看得起,并互相引为知己,实属意外。
1943年10月,苏青在汪伪政府要员陈公博和周佛海妻子杨淑慧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综合性文艺刊物——《天地》,创刊号出来后,苏青四处约稿,这其中便有张爱玲和胡兰成。
张爱玲在走红的两年间,作品主要发表于《新中国报》(社长袁殊)系统的《杂志》月刊、《新中国报》副刊《学艺》、《小天地》月刊、《新东方》月刊、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月刊、周黎庵主编的《古今》半月刊,以及由胡兰成创办的《苦竹》月刊等九大刊物中。张爱玲快速地“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她成为名噪一时的女作家。
抗战胜利前两年,上海太平书局创办了一份月刊,叫《风雨谈》,由柳雨生主编。那时苏青正处在家庭破裂的痛苦中,受柳雨生稿约,便把离婚的苦闷诉诸笔端,写成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就是《结婚十年》。
《结婚十年》一经面世,即受到读者的狂热欢迎,半年之内再版了9次,后竟达36版之多!苏青由此文名鹊起。
1952年7月张爱玲以恢复当年因战事中断的香港大学继续学业为名赴港,申请出境获准。此后直至她去世的43年中,从此告别大陆,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1953年在美国新闻署在香港的新闻处,张爱玲和宋淇(笔名林以亮)与他的妻子邝文美相识,以后这俩人成为她的终身挚友和相助者。
1956年2月13日,张爱玲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认识了美国著名剧作家赖雅。同年的8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参加婚礼的人有爱玲的好友炎樱和张爱玲的经纪人马莉·勒德尔。这也是炎樱第二次为张爱玲证婚。其时张爱玲36岁,赖雅已经65岁,两人相差了近30岁。
张爱玲曾在1956年9月9日致胡适的书简中写道:“……八月间我们在纽约结婚,极简单的婚礼,所以也没有通知亲友。”
胡适无疑是张爱玲接触过的人当中最让她崇仰的一位,他早年的小说考证影响到她后来的学术道路,他对《秧歌》的评价使她于寂寞的探索中得到鼓舞,他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她的长辈的关怀和帮助更令她铭记在心。
夏志清可说是捧红爱玲的第一人,他称爱玲为曹雪芹以来最好的小说家。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由耶鲁大学出版所出版了他的研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认为这时“在上海出现的最有天才的作家是后来写《秧歌》的张爱玲,她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国作家”。
1967年赖雅病逝后,张爱玲洗尽铅华,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张爱玲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一直不着一字,这沉默里自有一种尊严。
著名作家张爱玲档案里的故事
○刘心媛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10月11日生于上海,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
童年时的张爱玲对于色彩、音符、字眼十分敏感,学写文章,也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诸如她画小人,也喜欢画上红的墙,这样她感到温暖而亲近。“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
1937年遭受父亲的毒打,张爱玲被禁闭了半年,使她不能不恨他。张爱玲认为,“如果把世界强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的对立,属于我父亲的一边必然是不好的。”这些在她一生中留下抹不去的痛苦记忆。“我被监禁在一间空荡荡的房里,没有了自由,也失去了就医疗病的机会。我躺在寂寥冰凉的床上,望着秋冬淡青的苍天,与忧伤哀婉的蓝月,我觉得时间与生命,在渐渐地暗淡下去,苍凉下去。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永远地、一去不回地逃离了这个家庭。我是永远地不回来了,但这苍凉,却如极热的铁铬深深地印在我早熟的心田。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这是1992年8月张爱玲为其自选集《张爱玲自选集》所作的序,半个世纪去了,这一生亦即将去了,可那逃不出的苍凉却没有去,它永远萦绕在张爱玲心中,成为她生命中抹不去的色彩。
说起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有一个人无法绕过,那便是时任《天地》杂志总编的苏青。苏青本名冯允庄,早年发表作品署名为冯和仪,后又以苏青为笔名。浙江宁波人,算得上是胡兰成的老乡。
作为上海沦陷区的两个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冷傲孤僻,苏青又声称“没有一个女朋友”。这样的两个人能够避开“文人相轻”的千古陋习,彼此看得起,并互相引为知己,实属意外。
1943年10月,苏青在汪伪政府要员陈公博和周佛海妻子杨淑慧的支持下创办了一个综合性文艺刊物——《天地》,创刊号出来后,苏青四处约稿,这其中便有张爱玲和胡兰成。
张爱玲在走红的两年间,作品主要发表于《新中国报》(社长袁殊)系统的《杂志》月刊、《新中国报》副刊《学艺》、《小天地》月刊、《新东方》月刊、苏青主编的《天地》月刊、柯灵主编的《万象》月刊、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月刊、周黎庵主编的《古今》半月刊,以及由胡兰成创办的《苦竹》月刊等九大刊物中。张爱玲快速地“占领”了上海滩几乎所有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杂志,她成为名噪一时的女作家。
抗战胜利前两年,上海太平书局创办了一份月刊,叫《风雨谈》,由柳雨生主编。那时苏青正处在家庭破裂的痛苦中,受柳雨生稿约,便把离婚的苦闷诉诸笔端,写成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这就是《结婚十年》。
《结婚十年》一经面世,即受到读者的狂热欢迎,半年之内再版了9次,后竟达36版之多!苏青由此文名鹊起。
1952年7月张爱玲以恢复当年因战事中断的香港大学继续学业为名赴港,申请出境获准。此后直至她去世的43年中,从此告别大陆,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1953年在美国新闻署在香港的新闻处,张爱玲和宋淇(笔名林以亮)与他的妻子邝文美相识,以后这俩人成为她的终身挚友和相助者。
1956年2月13日,张爱玲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认识了美国著名剧作家赖雅。同年的8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参加婚礼的人有爱玲的好友炎樱和张爱玲的经纪人马莉·勒德尔。这也是炎樱第二次为张爱玲证婚。其时张爱玲36岁,赖雅已经65岁,两人相差了近30岁。
张爱玲曾在1956年9月9日致胡适的书简中写道:“……八月间我们在纽约结婚,极简单的婚礼,所以也没有通知亲友。”
胡适无疑是张爱玲接触过的人当中最让她崇仰的一位,他早年的小说考证影响到她后来的学术道路,他对《秧歌》的评价使她于寂寞的探索中得到鼓舞,他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她的长辈的关怀和帮助更令她铭记在心。
夏志清可说是捧红爱玲的第一人,他称爱玲为曹雪芹以来最好的小说家。196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由耶鲁大学出版所出版了他的研究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认为这时“在上海出现的最有天才的作家是后来写《秧歌》的张爱玲,她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最有才华的中国作家”。
1967年赖雅病逝后,张爱玲洗尽铅华,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张爱玲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一直不着一字,这沉默里自有一种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