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手稿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柯学手稿》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重要理 论资源: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来源于《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童庆炳的文学审美 活动论来源于《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

【关键词】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新时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为了纠正以往受“文艺从属 于政治”口号影响而轻视文学审美特征的弊端,积极致力于文学审美特征的研究,取得丰硕 的成果。童先生说过,他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的启发下 “开始了自己的关于„文学审美特性‟论的学术跋涉的”。的确,童先生的文学审美特征 论,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辨学手稿》(下称《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 《手稿》的启迪下取得的。

一、《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规定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 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2](p50)马克思在这里从 人和动物的区别出发,肯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点——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怠识” 的生命活动。人的这种本质使人可以把生产活动与本能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这种区别是 人的觉醒,正是这种觉醒,使人能够合规律性、合H的性地改造A然,把自己的本质力fi 运用于自然之上,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A身,并在作品中体会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 特征。

当马克思从“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出发考察现存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他看到了与 人的木质完全相反的、人变成“物”的劳动异化状况。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剥削的存在,劳 动成为维持生活的被迫行为,劳动所具有的“自由A觉”的人的性质荡然无存。“劳动者在& 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A己,而是否定A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A由的发 挥內己的肉体力S:和精神力S:,而是使A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2](p81)人 “只是在执行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饮食男女时才觉得0己是白由的。” [2](p81)人在资 木主义制度下异化,人变为物。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严重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复 归‟‟思想。他呼吁将人从非人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回到人的“ A由自觉”的本质活动,恢复劳 动者的属人木质,完成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全而发展。

“人的复归”思想是马克思早期从人类学角度对人的全而发展的思考,到了后期,马克 思把人放在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的关系上,在诸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来阐述时,则称为“人的 解放”。显然,“人的复归”和“人的解放”虽然考察的角度不同,但是其中心含义是一致的,

都是回到自由自觉的人的本性中,完成人的全而发展。人的全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出发点和归宿。

童庆炳文学审美功能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根木要义, 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共产主义时所涉及到的“人的复归‟‟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他曾明确表示:“在好儿个共产主义的定义中,我最喜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n 学手稿》中给共产主义下的定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A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 是通过人并i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A身、向社会的(人的) 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A觉的而i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l](p237)”具 体而言,他主要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性、人的异化、人的复归的思想,从人的精神全而发 展的角度,阐释文学对人的M义,强调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学是人类精神之鼎不可缺少的一 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而发展的内在精神贯穿于审美特征论始终。

按照马克思对人木质的定义,童庆炳认为人在实践中发展了 A己全而的人的本质力S, 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木质力fi,知、情、怠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心理标志,是人在劳 动实践中创造0己的结果。因此,完整的人的精神本质应具有知、情、意全而发展的心理 机制。童庆炳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试阁解决人为什么离不开文学艺术的问题。他把文学在 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定为“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精神活动” [3](P54)在他看来, 知、情、怠作为人完美发展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犹如中国古代的鼎的三足,共同构成 人的精神生活。他指出:“人有三种潜能:知、情、意,科学、哲学、艺术就是人的知、情、 怠潜能的发挥。人要而对三个世界:A然、人际世界、内心世界,科学、哲学、艺术就是 伸向这三个世界的桥梁。人性的建构有三个领域:认识的领域、伦理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科学、哲学、艺术就是打开这三个领域的三把钥匙。人要达到三种境界:真、善、美,哲 学、科学和艺术就是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有力手段。”[l](p240)他特别指出,如果科学、哲学 主要帮助人同外在向然对话,艺术则连接着人类的情感,主要帮助人类同自己的内心对话。 生命活动由外出和归隐两部分组成。人只有在外出的活动中,将A己的本质力fi对象化, 人才会发现真、善,发现美,发现生命的怠义。但人又不能总是外出,人需要归隐,归隐 到A己的精神家园,回到心灵的故乡。所以,他认为艺术就是人类的情感故乡,人类对艺 术的追求就是回归精神家园的行动,艺术自然是支撑人类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支 柱之一。

上述可见,童庆炳首先以马克思“自由A觉”的生命活动为理论依据。马克思把人和动 物区别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怠识的觉醒。童庆炳则吸收了马克思美学思想 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及“人的本质力S:对象化”思想,认为审美与人、人性的觉醒密切相关, “没有人的觉醒,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人的审美。‟‟ [7] (pl3)审美是人在区别于动物的有怠识 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是人的主体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ffl的一种确认。其次,

童庆炳吸收了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同时 损伤,人无法在劳动中实行人的机能,变成动物,人沦为物。童庆炳在讨论文学这一精神 世界的骄子时,则更强调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人的精神的片断化、异化,关注人的精 神现状的残缺,十分明显地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最后,他借用了马克思针 对人的异化提出的“人的复归”的思想,强调了人的精神的复归。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避难所, 是断片的人复归精神家园、精神故乡的有力途径。“艺术在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完善人性的 建构,促使„人的复归‟的过程中,起了一种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作用。”[1](P246)

二、《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历史上一切皙学的根木不同就是引进了实践的范畴,以实践为逻辑 起点讨论人与人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朱光潜先生肯定了实践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对马克思的论„劳动过程‟的这段文章对美学的重 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如果懂透其中的道理,就会懂得这个实践的观点,必 然要导致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 [4](pl01)

马克思在《资木论》中对“劳动过程”所作的总结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S然之间的过 程,是人以0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A然之间的物质的变换过程。人A身作为 一种A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向然物质,人就使他 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动作作用与他身外的自然,并 改变内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A身的自然。......”[6](pl77)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劳动

也就是实践在人从动物中分离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与 自然的主体、对象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A然具有 人的印迹,成为“人化自然”,同时人也在劳动实践中改造了 A身,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丰 富、发展了岛己的本质力量,完成“自然的人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然人化‟‟和 “人化自然”的过程表达为“人的彻底的P然主义”和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正是这种相 互作用的主体——对象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与动物完全区别开,促成人的全而发展。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在活动论的框架中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审美实践论的特 点。文学活动论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得以建构的理论构架,从文学活动论我们可以看 到马克思实践美学对童庆炳的影响。他曾援引《手稿》中的以下论述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A己同&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 自己的生命活动。” [5](p46)这段话指出,有怠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童先生 则把这种人的有怠识的生命活动称为“人的生活活动”。为了清楚地说明人的生活活动与动 物的生命活动的直接区别,他乂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编第五章中对“劳动过程” 问题所作的总结与《手稿》中谈到的人与动物的五点区别为基础,指出人的生活活动与动 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十分明显:第一,人的生活活动是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第二,人的生

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第三,人的活动是富于美感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在生 活活动之外,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体验、和改造之外就没有人。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 特有的存在方式。既然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人的任何一种生活活 动都是它的某种存在方式。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PKP4849)然后,童先生把文学活动放在整个人类活动的系统中,具体考察文学活动在人 的活动系统中的位置,认为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可以看 出,童先生把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称作人的生活活动,他所说的“人的生活活动”实际上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实践活动。由此他把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引入文学的审美活动中,而 他对文学的解读从此具有了实践美学的纬度。这样,在童庆炳的文学观念中,不再仅仅用 单一的认识论的、哲学的方式解读文学问题,不再提“文学是什么”这样的哲学层而的问题, 而要提“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样的文学实践层而的问题。应该看到,这种变 化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而言并非细枝末节的变动,而是哲学基础的变更。根据当时文论研究 的实际情况看,用认识论的单一视角来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学现状,已经不能胜任文学发展 的要求,而I,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学方法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们 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们不能深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无法揭示文学的内部规律。时代提 出要求,要求哲学层而的根本变化,童庆炳应和时代的要求把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与审 美论结合在一起,构成富有特色的实践的审美特征论。

童庆炳在“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实践论基础上,运 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以实践为联结点的主体——对象样式,深入到文学实践活动的内部, 论证了文学活动的结构关系。他说:“人的活动的要素共有两个:主体及其能动性,客体及 其属性。所谓活动就是这两个要素之间所产生的复杂关系。具体到文学活动,其要素是四 个:第一主体及其能动性(作家),第一客体及其属性(生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 (欣赏者)’第二客体及其属性(作品)。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两组关系,即第一主体及 其能动性与第一客体所形成的关系(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二客 体所形成的关系(欣赏者与作品的关系)》‟‟ [3](P62)可以看到,在文学实践活动的框架中, 由文学实践活动的实际出发,他的文学审美活动论紧扣文学实践活动中的两组主客体关系: 作家——生活;读者——作品关系进行论证,是明显的实践怠义上的主客体。文学的主客 体关系作为文学审美特征论研究的视角之一,对文学现象的当代性解读也以主体——对象 样式为根木样式,以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统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注怠了主客体相互 作用、不可分割的特性。实贱意义上的主客体与认识论层次的主客体关系不同,主体与客 体不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过程。正是因 为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建立在实践怠义的主客体基础之上,所以文学创作和接受不再是 一种平而的反映,而成为流动的过程,因而也才使得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文学成为可能,为

进一步研究文学实践活动中的深层规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纬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朱光潜.美学拾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8、刘文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柯学手稿》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重要理 论资源: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来源于《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童庆炳的文学审美 活动论来源于《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

【关键词】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新时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为了纠正以往受“文艺从属 于政治”口号影响而轻视文学审美特征的弊端,积极致力于文学审美特征的研究,取得丰硕 的成果。童先生说过,他是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的启发下 “开始了自己的关于„文学审美特性‟论的学术跋涉的”。的确,童先生的文学审美特征 论,同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辨学手稿》(下称《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 《手稿》的启迪下取得的。

一、《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规定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 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2](p50)马克思在这里从 人和动物的区别出发,肯定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点——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怠识” 的生命活动。人的这种本质使人可以把生产活动与本能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这种区别是 人的觉醒,正是这种觉醒,使人能够合规律性、合H的性地改造A然,把自己的本质力fi 运用于自然之上,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A身,并在作品中体会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 特征。

当马克思从“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出发考察现存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他看到了与 人的木质完全相反的、人变成“物”的劳动异化状况。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剥削的存在,劳 动成为维持生活的被迫行为,劳动所具有的“自由A觉”的人的性质荡然无存。“劳动者在& 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A己,而是否定A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A由的发 挥內己的肉体力S:和精神力S:,而是使A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受到摧残。”[2](p81)人 “只是在执行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饮食男女时才觉得0己是白由的。” [2](p81)人在资 木主义制度下异化,人变为物。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严重异化,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复 归‟‟思想。他呼吁将人从非人的境遇中解放出来,回到人的“ A由自觉”的本质活动,恢复劳 动者的属人木质,完成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全而发展。

“人的复归”思想是马克思早期从人类学角度对人的全而发展的思考,到了后期,马克 思把人放在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的关系上,在诸意识形态的关系中来阐述时,则称为“人的 解放”。显然,“人的复归”和“人的解放”虽然考察的角度不同,但是其中心含义是一致的,

都是回到自由自觉的人的本性中,完成人的全而发展。人的全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出发点和归宿。

童庆炳文学审美功能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全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根木要义, 从马克思在《手稿》中谈到共产主义时所涉及到的“人的复归‟‟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他曾明确表示:“在好儿个共产主义的定义中,我最喜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n 学手稿》中给共产主义下的定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A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 是通过人并i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A身、向社会的(人的) 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A觉的而i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l](p237)”具 体而言,他主要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性、人的异化、人的复归的思想,从人的精神全而发 展的角度,阐释文学对人的M义,强调具有审美特征的文学是人类精神之鼎不可缺少的一 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而发展的内在精神贯穿于审美特征论始终。

按照马克思对人木质的定义,童庆炳认为人在实践中发展了 A己全而的人的本质力S, 包括肉体的和精神的木质力fi,知、情、怠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心理标志,是人在劳 动实践中创造0己的结果。因此,完整的人的精神本质应具有知、情、意全而发展的心理 机制。童庆炳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试阁解决人为什么离不开文学艺术的问题。他把文学在 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定为“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精神活动” [3](P54)在他看来, 知、情、怠作为人完美发展的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犹如中国古代的鼎的三足,共同构成 人的精神生活。他指出:“人有三种潜能:知、情、意,科学、哲学、艺术就是人的知、情、 怠潜能的发挥。人要而对三个世界:A然、人际世界、内心世界,科学、哲学、艺术就是 伸向这三个世界的桥梁。人性的建构有三个领域:认识的领域、伦理的领域、情感的领域, 科学、哲学、艺术就是打开这三个领域的三把钥匙。人要达到三种境界:真、善、美,哲 学、科学和艺术就是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有力手段。”[l](p240)他特别指出,如果科学、哲学 主要帮助人同外在向然对话,艺术则连接着人类的情感,主要帮助人类同自己的内心对话。 生命活动由外出和归隐两部分组成。人只有在外出的活动中,将A己的本质力fi对象化, 人才会发现真、善,发现美,发现生命的怠义。但人又不能总是外出,人需要归隐,归隐 到A己的精神家园,回到心灵的故乡。所以,他认为艺术就是人类的情感故乡,人类对艺 术的追求就是回归精神家园的行动,艺术自然是支撑人类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支 柱之一。

上述可见,童庆炳首先以马克思“自由A觉”的生命活动为理论依据。马克思把人和动 物区别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怠识的觉醒。童庆炳则吸收了马克思美学思想 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及“人的本质力S:对象化”思想,认为审美与人、人性的觉醒密切相关, “没有人的觉醒,也就不可能有什么人的审美。‟‟ [7] (pl3)审美是人在区别于动物的有怠识 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是人的主体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ffl的一种确认。其次,

童庆炳吸收了马克思的人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使人的精神和肉体同时 损伤,人无法在劳动中实行人的机能,变成动物,人沦为物。童庆炳在讨论文学这一精神 世界的骄子时,则更强调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人的精神的片断化、异化,关注人的精 神现状的残缺,十分明显地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最后,他借用了马克思针 对人的异化提出的“人的复归”的思想,强调了人的精神的复归。艺术是人类情感的避难所, 是断片的人复归精神家园、精神故乡的有力途径。“艺术在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完善人性的 建构,促使„人的复归‟的过程中,起了一种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作用。”[1](P246)

二、《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与以往历史上一切皙学的根木不同就是引进了实践的范畴,以实践为逻辑 起点讨论人与人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朱光潜先生肯定了实践范畴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对马克思的论„劳动过程‟的这段文章对美学的重 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因为如果懂透其中的道理,就会懂得这个实践的观点,必 然要导致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 [4](pl01)

马克思在《资木论》中对“劳动过程”所作的总结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S然之间的过 程,是人以0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A然之间的物质的变换过程。人A身作为 一种A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向然物质,人就使他 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动作作用与他身外的自然,并 改变内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A身的自然。......”[6](pl77)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强调,劳动

也就是实践在人从动物中分离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与 自然的主体、对象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A然具有 人的印迹,成为“人化自然”,同时人也在劳动实践中改造了 A身,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丰 富、发展了岛己的本质力量,完成“自然的人化”。在《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然人化‟‟和 “人化自然”的过程表达为“人的彻底的P然主义”和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正是这种相 互作用的主体——对象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与动物完全区别开,促成人的全而发展。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在活动论的框架中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审美实践论的特 点。文学活动论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得以建构的理论构架,从文学活动论我们可以看 到马克思实践美学对童庆炳的影响。他曾援引《手稿》中的以下论述作为自己理论的依据: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A己同&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 自己的生命活动。” [5](p46)这段话指出,有怠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童先生 则把这种人的有怠识的生命活动称为“人的生活活动”。为了清楚地说明人的生活活动与动 物的生命活动的直接区别,他乂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编第五章中对“劳动过程” 问题所作的总结与《手稿》中谈到的人与动物的五点区别为基础,指出人的生活活动与动 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十分明显:第一,人的生活活动是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第二,人的生

活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第三,人的活动是富于美感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在生 活活动之外,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体验、和改造之外就没有人。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 特有的存在方式。既然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人的任何一种生活活 动都是它的某种存在方式。而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一种存在方式。” PKP4849)然后,童先生把文学活动放在整个人类活动的系统中,具体考察文学活动在人 的活动系统中的位置,认为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可以看 出,童先生把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称作人的生活活动,他所说的“人的生活活动”实际上 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实践活动。由此他把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引入文学的审美活动中,而 他对文学的解读从此具有了实践美学的纬度。这样,在童庆炳的文学观念中,不再仅仅用 单一的认识论的、哲学的方式解读文学问题,不再提“文学是什么”这样的哲学层而的问题, 而要提“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如何进行的”这样的文学实践层而的问题。应该看到,这种变 化对于中国当代文论而言并非细枝末节的变动,而是哲学基础的变更。根据当时文论研究 的实际情况看,用认识论的单一视角来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学现状,已经不能胜任文学发展 的要求,而I,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学方法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们 的局限也是明显的,它们不能深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无法揭示文学的内部规律。时代提 出要求,要求哲学层而的根本变化,童庆炳应和时代的要求把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与审 美论结合在一起,构成富有特色的实践的审美特征论。

童庆炳在“文学活动是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实践论基础上,运 用马克思实践美学中以实践为联结点的主体——对象样式,深入到文学实践活动的内部, 论证了文学活动的结构关系。他说:“人的活动的要素共有两个:主体及其能动性,客体及 其属性。所谓活动就是这两个要素之间所产生的复杂关系。具体到文学活动,其要素是四 个:第一主体及其能动性(作家),第一客体及其属性(生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 (欣赏者)’第二客体及其属性(作品)。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两组关系,即第一主体及 其能动性与第一客体所形成的关系(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第二主体及其能动性与第二客 体所形成的关系(欣赏者与作品的关系)》‟‟ [3](P62)可以看到,在文学实践活动的框架中, 由文学实践活动的实际出发,他的文学审美活动论紧扣文学实践活动中的两组主客体关系: 作家——生活;读者——作品关系进行论证,是明显的实践怠义上的主客体。文学的主客 体关系作为文学审美特征论研究的视角之一,对文学现象的当代性解读也以主体——对象 样式为根木样式,以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统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注怠了主客体相互 作用、不可分割的特性。实贱意义上的主客体与认识论层次的主客体关系不同,主体与客 体不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互动过程。正是因 为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建立在实践怠义的主客体基础之上,所以文学创作和接受不再是 一种平而的反映,而成为流动的过程,因而也才使得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文学成为可能,为

进一步研究文学实践活动中的深层规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3、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纬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朱光潜.美学拾穗[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

8、刘文斌.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相关内容

  •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 <手稿>与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 [摘要]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的重要理论资源:童庆炳的文学审美功能论来源于<手稿>中"人的复归"思想:童庆炳的文学审美活动论 ...

  • 阎嘉文学理论
  • 闫嘉教材历年常考重点复习题以及模拟考试题(2009-04-20 09:21:47)转载标签: 文学批评小题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风格中国教育 分类: 典型真题解答 -最近很多弟弟妹妹问我,闫嘉的教材到底怎么去学习,这本看似很难懂的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怕人,呵呵,大家主要抓住主要知识点,好好的看书,有重点 ...

  • 文艺理论与批评参考书目
  • 文艺理论参考书目 1. 阿多诺:<美学理论>,王科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吕特·阿莫西等:<俗套与套语>,丁小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

  •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 ...

  • 审美文论与文学的审美本质
  • 作者:邢建昌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03期 审美文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论范式.这种文论范式的要旨,在于高度肯定文学的审美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于文学的认识.对于审美文论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当下文学理论的发展与走向.本文拟对审 ...

  • 人物阅读素材:如何理解"领军人物"?--童庆炳 
  • 如何理解"领军人物"? 陶东风 [童庆炳,福建连城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师大文艺学中心主任.中国矿大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 ...

  •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 概念 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 ...

  • 文艺学名词解释
  • 文学理论术语集释 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指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 ...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12
  •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 1.文学消费的广义狭义概念299 答: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对举时,往往指广义的文学消费.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