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 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

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课末板书)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一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 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是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兵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

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3.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 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

板书课题。

二、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课末板书)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一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 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是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

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兵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

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相关内容

  •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02
  •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并了解蒙古族音乐,并能跟着音乐学习表演"骑马.扬鞭.射箭"的动作. 2.在聆听<我是人民小骑兵>中,能听辩出音乐力度的变化, ...

  • 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2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
  • <秦兵马俑>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挖掘语文的审美因素,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2.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抓紧语言文字,感悟形象,体会感情,学习表达,塑造心灵,陶冶情操. 3.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 ...

  • [我也骑马巡逻去]教案
  • 0813302-15任紫阳 我也骑马巡逻去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歌曲的学习,达到有表情的演唱的要求: 2. 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激发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难点.重点 1. 难点:能热情活泼地演唱歌曲 2. 重点:歌曲中连音时值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 ...

  • 四年级晚辅导教案1111语文5
  • 优拓教育 Personaliz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晚 授课时间:11.11 年级: 四 课时:2 小时 辅 导 教 案 备课时间:11.10 学生姓名: 教研老师:谢老师 ( ☆ ☆ ) 教 学 过 程 ( ☆ ☆ ) 课题:第五单元 ( ☆ ☆ ) 教 ...

  •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 <伟大的悲剧>公开课教案 崔楼中学 王瑞 2014.11.2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2.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 3.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 ...

  • 第12课[秦始皇统一六国]优秀教案
  • 第12课 秦始皇统一六国 (中国古代史第一册)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 长平之战.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焚书坑儒.匈奴的崛起.修筑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秦的疆域. 2. 思想认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 ...

  •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教案 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 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 ...

  • 我的早年生活教案
  • <我的早年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丘吉尔的优良品质. 2.让同学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 自己的梦想是什么. 教学时间:一个半课时.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了解全文的脉络. 1.作者简介:(设计图意:让同学们 更好的了解丘吉尔这个人) 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历 史学家.画 ...

  • 音乐小海军
  • 音乐<小海军> 教案 一.教案背景: 通过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海军的热爱,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课题: 音乐<小海军> 学习目标: 1.学习用雄壮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2.学生能较好地演唱符点音符. 3.通过歌表演,动手制作小军旗,产生热爱海军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