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情境默写(重庆用)

古文理解性默写

一、《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5.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7.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

二.《劝学》。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学不可以已 ”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

1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三、《苏武传》

1.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

2.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

3.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

4.《苏武传》中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边上牧羊,却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是怎样渡过难关的?

5.苏武因能制作修补打猎工具被单于弟弟於靬王赏识的句子:

四、《兰亭集序》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 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 感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 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8.作者在谈到兰亭盛会的宴饮之美时是这样写的:

9.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10.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11..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

五、《归去来兮辞》

1.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2. 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3. 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

4. 归心似箭:

5. 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6.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 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 ,

8. “ ”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9.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10.出游方式:

11.游中所见:

12.游中所感:

13.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

14.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15“ ”描绘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

16.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 。”

17.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

六、《滕王阁序》

1.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

2.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是

3.作者用“ ”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阜盛,富庶祥和的气象。

4.“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 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5. ”渔人悠 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

6.直接描写滕王阁雄伟壮丽的两句是:

七、《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 ,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8.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 结果:

八、《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 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是: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

是 ,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九、《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

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

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

下的军容之盛。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

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

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

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

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

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

古诗情境默写

采薇

1、诗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

2、写士卒归途中心情低落的句子是

3、回首往事,表现了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4、直接抒发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

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

著追求的名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

的名句是:

3.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

子是: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到不公待遇,但志向不改,坚韧不

屈,万死不悔的句子是: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造谣中

伤的句子:

6.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锦瑟

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

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

9、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

在《锦瑟》表达这种感受两句是“ , ”。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商隐在《锦瑟》

“ ”两句中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

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古文理解性默写

一、《烛之武退秦师

1.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5.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7.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

二.《劝学》。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学不可以已 ” 的观点,活到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11、“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

1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三、《苏武传》

1.匈奴单于为了胁迫苏武投降,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食物:

2.苏武被关囚,为了活着吃雪吞羊毛的句子:

3.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为了不让苏武回去,提出了一个让公羊产子的荒谬条件:

4.《苏武传》中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边上牧羊,却不给他提供食物,苏武是怎样渡过难关的?

5.苏武因能制作修补打猎工具被单于弟弟於靬王赏识的句子:

四、《兰亭集序》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宜人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 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 感叹: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 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7、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8.作者在谈到兰亭盛会的宴饮之美时是这样写的:

9.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10.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11..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

五、《归去来兮辞》

1. 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词是:

2. 诗人的自恕自慰之词是 :

3. 回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

4. 归心似箭:

5. 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

6.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 写诗人享受园中之乐的句子 ,

8. “ ”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9. 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

10.出游方式:

11.游中所见:

12.游中所感:

13.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

14.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15“ ”描绘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

16.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 。”

17.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

六、《滕王阁序》

1.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

2.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是

3.作者用“ ”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阜盛,富庶祥和的气象。

4.“ ”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 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5. ”渔人悠 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

6.直接描写滕王阁雄伟壮丽的两句是:

七、《师说》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 , ,或师焉,或不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 , 。”

7、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 。”

8. 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9.《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10.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1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 结果:

八、《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 是: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 是: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

是 ,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九、《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2、苏东坡以回答客人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 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

3、本文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

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

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

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

下的军容之盛。

5、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

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6、作者写出了飘飘欲仙的神态,好像身体在天空里,架着风飞行,

脱离了现实社会,不知道哪里是尽头,抒发了作者心旷神怡的心情和

飘然欲举的超然之乐,情和景已经达到融合的境地的语句是:

7、《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 ”;

曹操当时是“ , ”,而你我只是“举

匏樽以相属”。这一段再现了曹操当年沿江而下时的盛大场面和英雄

气概。可是象曹操这样的英雄“而今安在哉”?真是“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

古诗情境默写

采薇

1、诗中用对比手法、借景抒情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 :

2、写士卒归途中心情低落的句子是

3、回首往事,表现了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的眷恋之情

4、直接抒发戍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

离骚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

著追求的名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

的名句是:

3.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

子是:

4.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遭到不公待遇,但志向不改,坚韧不

屈,万死不悔的句子是:

5.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造谣中

伤的句子:

6.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

锦瑟

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

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 ”。

9、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

在《锦瑟》表达这种感受两句是“ , ”。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商隐在《锦瑟》

“ ”两句中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

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


相关内容

  • 2016重庆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6重庆语文中考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的变化: 1.识字.写字考查以附录字表2为依据. 2.古诗文重点考查篇目由20首,增至24首. 3.作文评分标准有部分调整,对有些要求适当降低了难度 . 4.对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文字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增加了可操作性. 考查内容与要求 (一)语文知识与运用 1. ...

  • 2017重庆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7重庆语文中考考试说明 一.考试范围 以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四学段7至9 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为范围,体现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 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交融.整合,全面考 ...

  • 初中古诗文名句复习
  • 复习目标 1.       明确中考古诗文默写范围. 2.       明确中考默写内容及形式 复习重点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复习难点 记忆古诗文中的疑点.难点. 课时  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明确中考范围,语文大纲规定: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 ...

  • 2016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卷默写
  • 2016年 全国1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1)<荀子.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正是危急存亡 ...

  • 语文新课标必修五古诗文情境默写45题
  • 语文新课标必修五古诗文情境默写45题 1.<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 , ". 2.<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是" , ". 3.<归去来兮辞> ...

  • 2017年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及答案
  • 名篇名句默写 明确语境,规范书写--情境默写题 1.选材特点:情境式默写指给出一定的语言情境,要求考生按照给出的情境进行默写.给出的情境表述的内容一般是:古诗文揭示的主旨.抒发的情感.描绘的画面.描写的景象.表达的道理.记叙的事件.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等. 2.命题形式:2014年以来以理解型默写 ...

  • 高考古诗文情境式默写训练(学生版)
  • 高考古诗文情境式默写训练 1.古代文人喜爱借"雨"抒发情感,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秋",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 ,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到黄昏,点点滴滴". 2.历 ...

  • 语言积累与运用2
  • 语言积累与运用 主讲:沈淦秋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包括六大块 1.汉字的积累运用. 2.词语,包括:①现代汉语的词语理解与运用.②文言虚词及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实词为主. 3.语句的积累运用. 4.名篇佳句的积累. 5.口语交际. 6.语言的综合运用. 二.知识精讲与典例剖析 (一)汉字的积累运 ...

  • 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1)
  • 古诗文名句背诵默写(1) 1.[2013年·山东省淄博市] [试题]8. 默写填空(7分) (1)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3) 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