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看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这一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很快地在教学中兴起,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对我们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每节课都用技术,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出自己技术水平,反而忽略了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惊叹于课件中美丽精彩片段,已经忘记了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课程特点把握不够,影响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的转换,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略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设计了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或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在教师设置的范围内进行思索,不能有任何出格的特别的想法。
4、课件制作过于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课件毫无美感可言,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排列而以,不过是又把以前教学中的黑板搬到了显示屏上,没有真正发挥课件的作用;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如上所述,刚才所提到的一些做法虽然课堂教学里面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授课的时候,就是对信息技术持着一种纯粹工具观的态度,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虽然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但就“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出的这种本质的内容来说,是极其片面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技术设备是教学辅助工具,在利用幻灯片、投影仪进行
教学过程中,一直把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放在首位,强调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即使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都没有能够从本质上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应该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推行素质教育所应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能够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 这样使信息技术教育带动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教与学的各方面改革,从根本上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口号,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有效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也促使教师的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等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材。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说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能充分的发挥当前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教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提高未来全民的素质。
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看法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这一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很快地在教学中兴起,它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对我们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每节课都用技术,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出自己技术水平,反而忽略了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有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同学们不停的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学生都惊叹于课件中美丽精彩片段,已经忘记了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课程特点把握不够,影响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3、课程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的转换,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略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设计了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或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在教师设置的范围内进行思索,不能有任何出格的特别的想法。
4、课件制作过于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课件毫无美感可言,只是一些简单的文字排列而以,不过是又把以前教学中的黑板搬到了显示屏上,没有真正发挥课件的作用;有些则过于复杂,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如上所述,刚才所提到的一些做法虽然课堂教学里面应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在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授课的时候,就是对信息技术持着一种纯粹工具观的态度,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虽然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但就“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提出的这种本质的内容来说,是极其片面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教育技术设备是教学辅助工具,在利用幻灯片、投影仪进行
教学过程中,一直把丰富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放在首位,强调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即使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都没有能够从本质上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应该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推行素质教育所应用的一种手段,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能够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 这样使信息技术教育带动了传统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教与学的各方面改革,从根本上响应了党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口号,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有效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同时也促使教师的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等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全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材。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说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能充分的发挥当前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教学教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提高未来全民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