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论文

环境科学论文 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处理

姓名:朱光华

班级:高分子1102

学号:3110705044

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处理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当前环境现状,对汽车尾气的成分,危害及处理原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当今主要的汽车净化处理的一些技术作出比较及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处理技术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汽车的增加,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人们的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涨。因此,降低机动车的废气排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放物,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无疑是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1.汽车尾气概述

1.1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尾气污染主要是指柴油、汽油等机动车燃料因含有添加剂和杂质,在不完全燃烧时,所排出的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及人体的污染和破坏。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有一部分毒性物质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或燃气温度较低时产生较多。尤其是在次序起动、喷油器喷雾不良、超负荷工作运行时,燃油不能很好地与氧化合燃烧。另一部分有毒物质,是由于燃烧室内的高温、高压而形成的。

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除空气中的氮、氧和水蒸汽为无害成份外,其余均为有害成份。这些有害物质可分为气体和颗粒物两大类。

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等。

颗粒物包括:碳黑、焦油和重金属等.

1.1.1一氧化碳

汽车发动机若进气不足或燃油喷射时间过长,使得气缸内燃油不能完全燃烧,则汽车尾气中将产生CO。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O2快250倍。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

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导致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引起头晕、头痛、呕吐等中毒症。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即使是微量吸入CO,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交通高峰时段常常出现CO的污染峰值,汽车内浓度有时比车外更高.

1.1.2氮氧化物

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是发动机大负荷工作时,在燃烧室高温富氧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褐色且有臭味的气体。氮氧化合物吸入肺部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伤害,以致引起肺部病变。当空气中氮氧化合物含量达10—20ppm时,可刺激鼻粘膜、咽喂、气管、眼角膜等,引起呼吸道干涩不适,流泪及红眼病等病症;当氮氧化合物超过500ppm时,几分钟内就可使人出现肺气肿而死亡。

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4mg/m3的空气中暴露10min,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此外,氮氧化物还会导致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在水系中的沉降会造成富营养化。

1.1.3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不完全燃烧的排放物,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和机油蒸汽,气态时是VOCs,固态则为颗粒物。单独的碳氢化合物只有在浓度相当高的情况下,才对人体产生伤害,一般影响不大。但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当光化学烟雾中的化学氧化剂超过一定浓度时,即对人体产生较强刺激性,人体吸人后可明显感觉到呼吸系统不适,引起急性喘息症。

1.1.4硫氧化物

主要是指SO2,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严重污染河流、湖泊等水系,殃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酸碱平衡,并严重腐蚀建筑物。对人类会造成气管壁绷紧,使呼吸道疾病加重,患有心肺疾病和哮喘病的人尤其敏感。汽车尾气中SO2主要来源于柴油车的排放。

1.1.5挥发性有机物

包括多环芳烃(PAH)、苯系物、烯烃等,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前体物。苯已被证明是致癌物质,WHO(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使微量的苯,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除尾气排放外,汽车燃油箱和加油过程中也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

1.1.6臭氧

光化学烟雾主要的生成物是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空气能见度降低,橡胶制品开裂损坏,植物受害。臭氧刺激呼吸系统的黏膜,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削弱肺功能,对室外锻炼的人特别有害。臭氧还引起一些常见症状,如头疼、眼鼻喉刺痒、深呼吸时胸部不适等。臭氧会增加人对过敏源如花粉的敏感性,也降低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如易引起感冒、肺炎等。

1.1.7铅

铅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为了改善燃油的抗爆性,人们在汽油中添加含铅物质四乙基铅或甲基铅,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时产生含铅化合物。

城市大气中的铅60%以上来自汽车含铅汽油的燃烧。铅化合物以颗粒状排人大气中,是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人体长期吸入含铅颗粒浓度较高的空气后,铅会逐渐在体内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铅阻碍血液中红血球的生长,致使人体正常造血功能降低,血液、心肺器官等发生病变。

而铅对脑细胞和中枢神经的损害更是不可逆转的,铅侵入人体大脑时会引起头疼、精神恍惚,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惊厥等铅中毒症状。由于铅尘比重大,通常积聚在1m左右高度的空气中,因此对儿童的威胁最大,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1.1.8碳烟微粒

是指柴油发动机燃烧不完全所排出的黑色烟雾状的炭烟颗粒。炭烟微粒能影响大气、道路的能见度,并含有少量带有特殊臭味的乙醛,吸入后使人感到恶心和头晕。微粒表面吸附的可溶性有机物对人的呼吸道也有较大伤害。

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

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1.2汽车尾气污染现状

随着汽车社会拥有率的大幅增加,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从全国来看汽车尾气污染分担率已经上升到了95%,年排放一氧化碳为3500万吨,碳氢化合物为500万吨,氮氧化合物为380万吨。

我国定期发布空气质量周报的30个城市的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空气呈现中度、重度污染。环保部门监测表明:大气中HC的96%,CO的86%,NO。的56%来自机动车排放,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个城市已经出现最为严重的光化学烟雾的先兆。

上海1993--1994年监测结果表明:主要交通路口和路段大气中的CO平均浓度超标率达27%,最大超标倍数为2.1倍,NOx平均浓度超标率为85%,最高日均浓度超标倍数达9倍;广州1994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表明:NOx、CO及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严重,其中以NOx污染最为严重,在繁忙区域,NOx日均值超标率达80.4%;其他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上大气污染物超标现象亦很严重,有资料表明,这些区域的汽车尾气污染都很严重。

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迅速增长,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且车况差,都集中在大城市,原油质量低,单车的排污往往高出国外同类车的几倍,因此汽车尾气已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

2.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现状

2.1机内净化技术

机内治理技术是通过对发动机的调整和改造,改善燃烧过程,以防止或减少有害污染物在机内生成。机内净化的主要方式是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法,即利用所谓稀薄燃烧方式来接近理想燃烧方式,以在较好的条件下使混合气体燃烧,减少污染物的发生量。

由于一氧化碳的生成主要取决于空燃比,氮氧化物的生成主要取决于燃气的最高温度、在高温下停留时间和燃气中的含氧量,根据他们生成的特点,科学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治理技术研究。其措施有:一是改进燃烧室结构,如采用复合涡流

控制燃烧,MCA-JET三门发动机;二是改进点火系统,如在化油器上设置断油装置和稀混合气供给装置,采用延迟点火装置和晶体管点火装置等。

目前国外已运用的机内净化方法有:延迟点火法、废气再循环装置(EGR)、控制燃烧装置(CCS)、清洁空气装置(CAP)、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装置等,都能有效的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

2.2机外净化技术

机内净化能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但不能除去已生成的有害气体。通常人们更关注的是机外净化。催化净化是目前研究与应用最多的机外净化方式。

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种。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种。

2.3提高燃油品质

燃油品质与汽车尾气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对汽油质量做出越来越严格的规定。通常,降低汽油中苯、硫、芳烃、烯烃含量,降低雷德蒸汽压,并在汽油中添加含氧化合物,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世界各著名机构研究的固体酸烷基化技术都能有效减少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降低汽油的蒸汽压.此外,采用吸附脱硫技术、催化蒸馏脱硫技术、选择性加氢脱硫工艺、在重整装置中增加苯抽提工艺等都能有效减少汽油中硫、苯、芳烃的含量,提高汽油的品质,改善汽油的质量,从而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减轻汽车尾气的危害.

2.4替代原料技术

2.4.1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无污染、无噪声的汽车动力源,它可不经过燃烧而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可靠性高,适用性强,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小,噪声低。按电解质划分,燃料电池大致分为五类: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2.4.2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采用清洁燃料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是汽车燃料的理想替代物。它们在发动机内可以充分燃烧,汽车发动机不必作大的改动就可直接使用,使汽车所排放的污染成分大大低于汽油发动机和柴油车。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和能源危机的影响,燃气汽车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的重视支持。日本已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大量推广燃气汽车。其它燃气汽车生产大国,如德国、法国等也不甘落后,纷纷投入研制开发新型的燃气汽车。大量的研究表明,汽车采用燃气后,尾气排放污染会显著降低,且成本费用低,安全性高,使用性能好。

2.4.3乙醇汽油

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变性剂后生成变性燃料乙醇。所谓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比例混配制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用乙醇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早在上世纪已在巴西、印度等国家出现。在我国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在技术上已非常成熟,部分地方开始推广使用,但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如汽油车。

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它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技术上成熟安全可靠,在我国完全适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4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它是由任何天然的油脂和甲醇(或乙醇)经过化学方法加工而成,它可以直接在柴油机上使用(B100)或与柴油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B20)。

使用生物柴油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污染另外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对发展国内经济,减少石油供给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美国最初的兴趣是以大豆油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许多欧洲国家关注的是菜籽油。赤道气候国家对可可脂和棕榈油更感兴趣。日本则以废食用油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已制定了生物柴油的品质标准。

3.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汽车尾气处理的新技术有低温等离子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汽车尾气新型净化剂、利用尾气发电驱动和磁驱动技术。

3.1低温等离子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由于其净化效率高,能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的应用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低温等离子技术用于机内净化主要是使空气在送入内燃机燃烧室之前等离子化,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将空气等离子化使得空气中含有富足的原子氧和臭氧及其它激发态的氧,从而大大提高燃料的燃烧速率;同时等离子化的空气中含有的氧粒子参与反应的能力比中性的氧气分子更强,可以使HC、CO得到充分氧化而大大减少有害物气体的生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等离子体技术在机外净化中的应用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的直接氧化还原法和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还原法。前者主要是通过沿面放电或介质阻挡放电(机外净化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一般情况下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使得由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等离子化,由于等离子化后的尾气中含有足够的激发态的活性氧,极易与CO、HC发生反应;同时尾气中含有的HC和炭黑粒子又可以直接作为还原剂,在等离子区域与NOx化合,生成无害的N2、CO2和H2O。后者是一种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三效催化技术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是低温等离子体辅助HC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降低NOx的排放。此外,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通过静电捕集的方法可以去除尾气中的颗粒物。

3.2光催化降解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对以二氧化钛(TiO2)为代表性催化剂的多相光催化进行了很多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催化纳米材料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光催化技术也随之应用到降解汽车尾气的问题当中。光催化降解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触媒进行催化降解反应的应用技术。通常所说的光触媒是一类以TiO2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光半导体材料的总称。日本科学家Fujishima和Honda于1972 年首次发现在近紫外光(380nm波长的光)的作用下,金红石型TiO2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如何将这种光催化材料安全、高效地喷洒到道路

表面,以降解汽车尾气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光催化降解材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其中的TiO2,可产生游离电子及空穴,因而具有很强的光氧化还原能力,可氧化分解汽车尾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同时,TiO2受光后生成的氢氧自由基能对有机物质和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一氧化碳和盐等。反应过程中,TiO2作为催化剂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氧化还原的反应,而只是扮演发生反应所需要的媒介,本身的能力并不随时间而消耗衰减,所以,在理论上具有永久性,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和净化各种有害气体,使周围空气保持清新健康的状态。同时,降解反应生成的粘附到路面的附属产物,下雨时会被雨水冲洗掉。

3.3汽车尾气新型净化催化剂

纳米材料作为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剂不仅减少了贵金属的用量,而且由于纳米级粉体具有极强的氧化还原能力,用纳米级稀土化合物代替贵金属作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污染问题。我国位于江苏无锡国家高新区内的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国Ⅲ排放标准汽车尾气纳米稀土催化剂,已成功在奇瑞、沈阳金杯、海马、北汽福田、吉利美日等车型上通过了国Ⅲ匹配试验,综合性能在冈内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起全面配套在国内主要机动整车上。

3.4利用尾气发电驱动

美国科学家研发的一项新技术可利用尾气发电驱动汽车,从而节省燃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资助的这项研究,由通用汽车公司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合作进行。

研究人员将一种特殊的电镀金属装置安装在汽车排气管上,利用尾气与空气间温差导致的热电效应形成电流,通过电动机驱动汽车。专家解释,在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两个接触点之间产生温度差,金属电子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形成电流。这种热电转换现象即为热电效应。研究人员指出,这一装置可使一辆雪佛兰越野车的燃油利用率提高5%,相当于每升燃油多跑0.43km。小型车如果安装这种装置,节油效果会更明显。

3.5磁驱动技术

一项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排放量的新技术近日在天津研发成功,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天津市科委有关专家介绍说,这项由天津帅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利用磁性原理及磁驱动技术,改变了燃油的分子结构,使燃油能充分燃烧,形成高燃烧率,使不可燃烧的物质达到可燃烧的程度,增加了发动机的旋转扭力,具体表现为可使发动机尾气排放削减 率在60%以上,柴油发动机尾气削减率在55%以上。

专家表示,这项技术不但体现绿色环保功能,还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节油作用,能使汽油节省29%,柴油节省23%。

5.结语

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大气质量意义十分重大。防治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广泛的社会问题,它需要从提高燃油质量、尾气治理、定期保养和维修、研制新型发动机、完善相关政策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治理.对于汽车的环保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对策很多,为了更好地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各地区、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对策,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琳.汽车尾气与与四种最新控制方法的介绍[J].科技信息,2010,(30):125-125.

[2]耿永生.汽车尾气污染及控制技术[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6):62-69.

[3]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34(5):67-68.

[4]李鼎如.汽车尾气污染及防治途径[J].污染物控制技术,1994,7(2):45-46.

[5]林微.机动车空气污染综合控制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4,7(4):1-3.

[6]王莹,陈冬青,李小平,高德芳,孙贤,谭明.汽车尾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1(4):204-205.

[7]李青.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及特性[J].环境保护,1998,(4):19-22.[8]邵宇,李国祥,艾萍.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新进展[J].云南化工,2005,32(6):68-70.

[9]李景如.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与特性[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7,(4):21-24.

[10]沈迪新,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污染控制工程与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7,5(6):234.

[11]柴振洪.环境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2]沈迪新,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7,5(5):23-32.

[13]周逸潇,许庆峰,杨丽,张宝贵;汽车尾气污染的净化处理技术[A];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天津化工;第23卷第6期2009年11月;

[14]沈迪信,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J];环境学进展

[15]吴少娟;稀土催化材料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广州广一大气治理工程有限公司;[A];广东化工;2010年第8期第37卷总第208期;

[16]相会强,刘建勇,檀丽丽;纳米稀土催化技术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06,10,379–381。

[17]魏伟,史庆南,魏坤霞;汽车尾气三元净化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A];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贵金属;2002年6月第23卷第2期。

环境科学论文 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处理

姓名:朱光华

班级:高分子1102

学号:3110705044

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处理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当前环境现状,对汽车尾气的成分,危害及处理原理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当今主要的汽车净化处理的一些技术作出比较及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处理技术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汽车的增加,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有害气体,有害颗粒等,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人们的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涨。因此,降低机动车的废气排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放物,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无疑是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1.汽车尾气概述

1.1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其危害

尾气污染主要是指柴油、汽油等机动车燃料因含有添加剂和杂质,在不完全燃烧时,所排出的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及人体的污染和破坏。汽车发动机排放的尾气中有一部分毒性物质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或燃气温度较低时产生较多。尤其是在次序起动、喷油器喷雾不良、超负荷工作运行时,燃油不能很好地与氧化合燃烧。另一部分有毒物质,是由于燃烧室内的高温、高压而形成的。

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除空气中的氮、氧和水蒸汽为无害成份外,其余均为有害成份。这些有害物质可分为气体和颗粒物两大类。

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等。

颗粒物包括:碳黑、焦油和重金属等.

1.1.1一氧化碳

汽车发动机若进气不足或燃油喷射时间过长,使得气缸内燃油不能完全燃烧,则汽车尾气中将产生CO。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O2快250倍。CO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

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导致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引起头晕、头痛、呕吐等中毒症。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即使是微量吸入CO,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交通高峰时段常常出现CO的污染峰值,汽车内浓度有时比车外更高.

1.1.2氮氧化物

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是发动机大负荷工作时,在燃烧室高温富氧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褐色且有臭味的气体。氮氧化合物吸入肺部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伤害,以致引起肺部病变。当空气中氮氧化合物含量达10—20ppm时,可刺激鼻粘膜、咽喂、气管、眼角膜等,引起呼吸道干涩不适,流泪及红眼病等病症;当氮氧化合物超过500ppm时,几分钟内就可使人出现肺气肿而死亡。

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4mg/m3的空气中暴露10min,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此外,氮氧化物还会导致酸雨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在水系中的沉降会造成富营养化。

1.1.3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不完全燃烧的排放物,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和机油蒸汽,气态时是VOCs,固态则为颗粒物。单独的碳氢化合物只有在浓度相当高的情况下,才对人体产生伤害,一般影响不大。但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当光化学烟雾中的化学氧化剂超过一定浓度时,即对人体产生较强刺激性,人体吸人后可明显感觉到呼吸系统不适,引起急性喘息症。

1.1.4硫氧化物

主要是指SO2,它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严重污染河流、湖泊等水系,殃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安全,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酸碱平衡,并严重腐蚀建筑物。对人类会造成气管壁绷紧,使呼吸道疾病加重,患有心肺疾病和哮喘病的人尤其敏感。汽车尾气中SO2主要来源于柴油车的排放。

1.1.5挥发性有机物

包括多环芳烃(PAH)、苯系物、烯烃等,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前体物。苯已被证明是致癌物质,WHO(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即使微量的苯,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除尾气排放外,汽车燃油箱和加油过程中也会排放挥发性有机物。

1.1.6臭氧

光化学烟雾主要的生成物是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空气能见度降低,橡胶制品开裂损坏,植物受害。臭氧刺激呼吸系统的黏膜,导致咳嗽、呼吸困难,削弱肺功能,对室外锻炼的人特别有害。臭氧还引起一些常见症状,如头疼、眼鼻喉刺痒、深呼吸时胸部不适等。臭氧会增加人对过敏源如花粉的敏感性,也降低人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如易引起感冒、肺炎等。

1.1.7铅

铅是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为了改善燃油的抗爆性,人们在汽油中添加含铅物质四乙基铅或甲基铅,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时产生含铅化合物。

城市大气中的铅60%以上来自汽车含铅汽油的燃烧。铅化合物以颗粒状排人大气中,是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人体长期吸入含铅颗粒浓度较高的空气后,铅会逐渐在体内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铅阻碍血液中红血球的生长,致使人体正常造血功能降低,血液、心肺器官等发生病变。

而铅对脑细胞和中枢神经的损害更是不可逆转的,铅侵入人体大脑时会引起头疼、精神恍惚,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惊厥等铅中毒症状。由于铅尘比重大,通常积聚在1m左右高度的空气中,因此对儿童的威胁最大,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1.1.8碳烟微粒

是指柴油发动机燃烧不完全所排出的黑色烟雾状的炭烟颗粒。炭烟微粒能影响大气、道路的能见度,并含有少量带有特殊臭味的乙醛,吸入后使人感到恶心和头晕。微粒表面吸附的可溶性有机物对人的呼吸道也有较大伤害。

固体悬浮颗粒的成分很复杂,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各种金属粉尘、强致癌物苯并芘和病原微生物等。固体悬浮颗粒随呼吸进入人体肺部,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当悬浮颗粒积累到临界浓度时,便会激发形成恶性肿瘤。

此外,悬浮颗粒物还能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阻塞皮肤的毛囊和汗腺.引起皮肤炎和眼结膜炎,甚至造成角膜损伤.

1.2汽车尾气污染现状

随着汽车社会拥有率的大幅增加,汽车尾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从全国来看汽车尾气污染分担率已经上升到了95%,年排放一氧化碳为3500万吨,碳氢化合物为500万吨,氮氧化合物为380万吨。

我国定期发布空气质量周报的30个城市的资料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空气呈现中度、重度污染。环保部门监测表明:大气中HC的96%,CO的86%,NO。的56%来自机动车排放,北京、上海、广州等10余个城市已经出现最为严重的光化学烟雾的先兆。

上海1993--1994年监测结果表明:主要交通路口和路段大气中的CO平均浓度超标率达27%,最大超标倍数为2.1倍,NOx平均浓度超标率为85%,最高日均浓度超标倍数达9倍;广州1994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表明:NOx、CO及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严重,其中以NOx污染最为严重,在繁忙区域,NOx日均值超标率达80.4%;其他城市主要交通道路上大气污染物超标现象亦很严重,有资料表明,这些区域的汽车尾气污染都很严重。

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销量的迅速增长,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且车况差,都集中在大城市,原油质量低,单车的排污往往高出国外同类车的几倍,因此汽车尾气已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造成巨大的威胁.

2.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现状

2.1机内净化技术

机内治理技术是通过对发动机的调整和改造,改善燃烧过程,以防止或减少有害污染物在机内生成。机内净化的主要方式是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法,即利用所谓稀薄燃烧方式来接近理想燃烧方式,以在较好的条件下使混合气体燃烧,减少污染物的发生量。

由于一氧化碳的生成主要取决于空燃比,氮氧化物的生成主要取决于燃气的最高温度、在高温下停留时间和燃气中的含氧量,根据他们生成的特点,科学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治理技术研究。其措施有:一是改进燃烧室结构,如采用复合涡流

控制燃烧,MCA-JET三门发动机;二是改进点火系统,如在化油器上设置断油装置和稀混合气供给装置,采用延迟点火装置和晶体管点火装置等。

目前国外已运用的机内净化方法有:延迟点火法、废气再循环装置(EGR)、控制燃烧装置(CCS)、清洁空气装置(CAP)、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装置等,都能有效的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抑制氮氧化物的生成。

2.2机外净化技术

机内净化能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但不能除去已生成的有害气体。通常人们更关注的是机外净化。催化净化是目前研究与应用最多的机外净化方式。

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种。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种。

2.3提高燃油品质

燃油品质与汽车尾气也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对汽油质量做出越来越严格的规定。通常,降低汽油中苯、硫、芳烃、烯烃含量,降低雷德蒸汽压,并在汽油中添加含氧化合物,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此外,世界各著名机构研究的固体酸烷基化技术都能有效减少汽油中的烯烃含量,降低汽油的蒸汽压.此外,采用吸附脱硫技术、催化蒸馏脱硫技术、选择性加氢脱硫工艺、在重整装置中增加苯抽提工艺等都能有效减少汽油中硫、苯、芳烃的含量,提高汽油的品质,改善汽油的质量,从而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减轻汽车尾气的危害.

2.4替代原料技术

2.4.1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无污染、无噪声的汽车动力源,它可不经过燃烧而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可靠性高,适用性强,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小,噪声低。按电解质划分,燃料电池大致分为五类: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2.4.2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采用清洁燃料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是汽车燃料的理想替代物。它们在发动机内可以充分燃烧,汽车发动机不必作大的改动就可直接使用,使汽车所排放的污染成分大大低于汽油发动机和柴油车。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和能源危机的影响,燃气汽车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的重视支持。日本已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大量推广燃气汽车。其它燃气汽车生产大国,如德国、法国等也不甘落后,纷纷投入研制开发新型的燃气汽车。大量的研究表明,汽车采用燃气后,尾气排放污染会显著降低,且成本费用低,安全性高,使用性能好。

2.4.3乙醇汽油

将乙醇进一步脱水再加上变性剂后生成变性燃料乙醇。所谓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以一定比例混配制成的一种汽车燃料。

用乙醇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早在上世纪已在巴西、印度等国家出现。在我国使用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在技术上已非常成熟,部分地方开始推广使用,但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如汽油车。

乙醇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它不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是目前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点,符合我国能源替代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技术上成熟安全可靠,在我国完全适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4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它是由任何天然的油脂和甲醇(或乙醇)经过化学方法加工而成,它可以直接在柴油机上使用(B100)或与柴油以任意比例混合使用(B20)。

使用生物柴油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空气污染另外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对发展国内经济,减少石油供给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美国最初的兴趣是以大豆油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许多欧洲国家关注的是菜籽油。赤道气候国家对可可脂和棕榈油更感兴趣。日本则以废食用油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已制定了生物柴油的品质标准。

3.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汽车尾气处理的新技术有低温等离子技术、光催化降解技术、汽车尾气新型净化剂、利用尾气发电驱动和磁驱动技术。

3.1低温等离子技术

等离子体技术由于其净化效率高,能同时处理多种污染物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的应用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低温等离子技术用于机内净化主要是使空气在送入内燃机燃烧室之前等离子化,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将空气等离子化使得空气中含有富足的原子氧和臭氧及其它激发态的氧,从而大大提高燃料的燃烧速率;同时等离子化的空气中含有的氧粒子参与反应的能力比中性的氧气分子更强,可以使HC、CO得到充分氧化而大大减少有害物气体的生成,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量,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等离子体技术在机外净化中的应用包括低温等离子体的直接氧化还原法和低温等离子体辅助催化还原法。前者主要是通过沿面放电或介质阻挡放电(机外净化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一般情况下主要采用这两种方式)使得由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等离子化,由于等离子化后的尾气中含有足够的激发态的活性氧,极易与CO、HC发生反应;同时尾气中含有的HC和炭黑粒子又可以直接作为还原剂,在等离子区域与NOx化合,生成无害的N2、CO2和H2O。后者是一种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与三效催化技术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是低温等离子体辅助HC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降低NOx的排放。此外,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通过静电捕集的方法可以去除尾气中的颗粒物。

3.2光催化降解技术

近年来,国内外对以二氧化钛(TiO2)为代表性催化剂的多相光催化进行了很多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光催化纳米材料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光催化技术也随之应用到降解汽车尾气的问题当中。光催化降解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触媒进行催化降解反应的应用技术。通常所说的光触媒是一类以TiO2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光半导体材料的总称。日本科学家Fujishima和Honda于1972 年首次发现在近紫外光(380nm波长的光)的作用下,金红石型TiO2单晶电极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如何将这种光催化材料安全、高效地喷洒到道路

表面,以降解汽车尾气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光催化降解材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其中的TiO2,可产生游离电子及空穴,因而具有很强的光氧化还原能力,可氧化分解汽车尾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和部分无机物。同时,TiO2受光后生成的氢氧自由基能对有机物质和有害气体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水、一氧化碳和盐等。反应过程中,TiO2作为催化剂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氧化还原的反应,而只是扮演发生反应所需要的媒介,本身的能力并不随时间而消耗衰减,所以,在理论上具有永久性,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和净化各种有害气体,使周围空气保持清新健康的状态。同时,降解反应生成的粘附到路面的附属产物,下雨时会被雨水冲洗掉。

3.3汽车尾气新型净化催化剂

纳米材料作为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剂不仅减少了贵金属的用量,而且由于纳米级粉体具有极强的氧化还原能力,用纳米级稀土化合物代替贵金属作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污染问题。我国位于江苏无锡国家高新区内的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国Ⅲ排放标准汽车尾气纳米稀土催化剂,已成功在奇瑞、沈阳金杯、海马、北汽福田、吉利美日等车型上通过了国Ⅲ匹配试验,综合性能在冈内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起全面配套在国内主要机动整车上。

3.4利用尾气发电驱动

美国科学家研发的一项新技术可利用尾气发电驱动汽车,从而节省燃油。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资助的这项研究,由通用汽车公司与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合作进行。

研究人员将一种特殊的电镀金属装置安装在汽车排气管上,利用尾气与空气间温差导致的热电效应形成电流,通过电动机驱动汽车。专家解释,在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两个接触点之间产生温度差,金属电子的状态会发生变化形成电流。这种热电转换现象即为热电效应。研究人员指出,这一装置可使一辆雪佛兰越野车的燃油利用率提高5%,相当于每升燃油多跑0.43km。小型车如果安装这种装置,节油效果会更明显。

3.5磁驱动技术

一项可以有效降低尾气排放量的新技术近日在天津研发成功,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天津市科委有关专家介绍说,这项由天津帅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利用磁性原理及磁驱动技术,改变了燃油的分子结构,使燃油能充分燃烧,形成高燃烧率,使不可燃烧的物质达到可燃烧的程度,增加了发动机的旋转扭力,具体表现为可使发动机尾气排放削减 率在60%以上,柴油发动机尾气削减率在55%以上。

专家表示,这项技术不但体现绿色环保功能,还起到了不同程度的节油作用,能使汽油节省29%,柴油节省23%。

5.结语

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大气质量意义十分重大。防治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和广泛的社会问题,它需要从提高燃油质量、尾气治理、定期保养和维修、研制新型发动机、完善相关政策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全面治理.对于汽车的环保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对策很多,为了更好地控制污染,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各地区、各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对策,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琳.汽车尾气与与四种最新控制方法的介绍[J].科技信息,2010,(30):125-125.

[2]耿永生.汽车尾气污染及控制技术[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6):62-69.

[3]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34(5):67-68.

[4]李鼎如.汽车尾气污染及防治途径[J].污染物控制技术,1994,7(2):45-46.

[5]林微.机动车空气污染综合控制对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1994,7(4):1-3.

[6]王莹,陈冬青,李小平,高德芳,孙贤,谭明.汽车尾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1(4):204-205.

[7]李青.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及特性[J].环境保护,1998,(4):19-22.[8]邵宇,李国祥,艾萍.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新进展[J].云南化工,2005,32(6):68-70.

[9]李景如.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的结构与特性[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97,(4):21-24.

[10]沈迪新,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污染控制工程与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7,5(6):234.

[11]柴振洪.环境污染控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12]沈迪新,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7,5(5):23-32.

[13]周逸潇,许庆峰,杨丽,张宝贵;汽车尾气污染的净化处理技术[A];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天津;天津化工;第23卷第6期2009年11月;

[14]沈迪信,陈宏德,田群;我国汽车尾气污染;[J];环境学进展

[15]吴少娟;稀土催化材料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广州广一大气治理工程有限公司;[A];广东化工;2010年第8期第37卷总第208期;

[16]相会强,刘建勇,檀丽丽;纳米稀土催化技术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06,10,379–381。

[17]魏伟,史庆南,魏坤霞;汽车尾气三元净化催化剂的研究新进展;[A];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贵金属;2002年6月第23卷第2期。


相关内容

  •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作者: 作者单位: 金菊良, 魏一鸣, 丁晶 金菊良(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魏一鸣(中国科学院,科技 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丁 ...

  •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_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 第2卷第1期 200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V01.2.No.1January,2006 6年1月CLIMATECHANGERES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2006)01-0003-06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丁一汇',任国玉 ...

  • 浅谈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写作的指导
  • 浅谈小学生如何写科技小论文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郑媛媛 725400 [摘 要]把科学小论文分成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等几种形式是当前小学生科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小学生们进行撰写,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是当前科学论文写作的目的.文章分析了科学小论 ...

  • 中国的物理论文
  • 评述 兼谈科学论文的评价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 中国的物理论文 王鼎盛† 我国的物理学研究有了明显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步. 这些进步反映在各方面取得的业绩, 包括在发现物理) , 平台(可以对各个国家和地S C I m a o J o u r n a lR a n k g ...

  • 科研文书写作要求
  •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科研文书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实验报告、科研报告的概念、结构、写作要求;重点掌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实验报告、科研报告的写作。   一、重、难点内容提示   (一)科研文书概述   1.科研文书的概念和分类 科研文书是记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 ...

  • 论文的特性
  • 论文是研究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之后,为表述科学研究成果而撰写的理论性文体,又称科学论文,简称论文。科学研究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的空前发展,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旧的观点不断得以更新,论文就是这些新观点、新见解、新发明的研究结 ...

  • 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和投稿发表
  • 论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撰写科技论文和投稿发表 李豪 (重庆文理学院09级生物科学1班 [1**********]2) 摘要: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本文针对科技论文的 ...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0月12日在北京发布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一.我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国.英国之后. 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世界排名超过德国,由去年统计时的第4位前进 ...

  • 毕业论文的性质和写作意义
  •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

  • 科技论文写作方法
  • 科技论文写作概要 一.资料查询 1 二.科技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2 三.论文格式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5 四.教学论文的三种类型及其写作方法5 五.数学论文选题与写作方法 8 六.教育论文题目拟定写作步骤与技巧 9 七.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没讲) 一.资料查询 1.论文资源来自以下几个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