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纪,无形资产的作用会变得更加重要。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大力开发并保护好自己的无形资产资源,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但是,由于传统的评估方法,尤其是成本法只是出于对无形资产进行补偿的目的,使得评估结果的使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为无形资产交易提供公平价值尺度的需要。为促进我国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针对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笔者提出了无形资产评估的新方法-复合成本法。
1.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无形资产成本包括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尤其就研制、形成费用而言,明显区别于有形资产。
(1)不完整性。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与购建无形资产相对应的各项费用是否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是以费用支出资本化为条件的。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研费用一般都是比较均衡地产生的,并且比较稳定地为生产经营服务,因而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一般把科研费用从当期经营费用中列支,而不是先对科研成果进行费用资本化处理,再按无形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办法从生产经营费用中补偿。这种办法简便可行,大体上符合实际,并不影响无形资产的再生产。但这样一来,企业账簿上反映的无形资产成本就是不完整的,大量的账外无形资产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另一方面,即使是按国家规定进行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一般也是不完整的。因为知识资产的固有特殊性,有大量的前期费用,如培训、基础开发或相关试验等,往往不计入该项知识资产的成本,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偿。
(2)弱对应性。知识资产的创建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艺开发等漫长过程,成果的出现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有时有这类特殊事情发生:在一项研究失败之后偶然出现一些成果,显然由其承担所有的研究费用是不够合理的;或在大量的先行研究(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的积累之上,往往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知识资产,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应该承担先行研究的费用也很难明断。因而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一一对应归算是比较困难的。
(3)虚拟性。既然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的特点,因而无形资产的成本往往是相对的,特别是一些无形资产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外在形式的涵义,这种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商标,其成本核算的是商标的设计费用、登记注册费、广告费等。而商标的内涵是标示着商品内在质量信誉的,这是一种商标比另一种商标“响”的根本所在。这种无形资产实际上包括了该商品使用的特种技术、配方和多年的经验积累,而商标形成本身所耗费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性(或称虚拟性)。
2.复合成本法。从以上对无形资产成本特性的叙述中不难看出,用传统的成本法去评估一项无形资产是有缺陷的,它的问题就在于用无形资产的部分成本替代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为此,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复合成本法。所谓复合成本法就是在评估一项无形资产时不仅考虑其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还要考虑稀缺性及其效用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效用系数/稀缺系数)×劳动量
通过上面的公式可知,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即效用性、稀缺度和劳动量共同决定的。下面谈谈如何确定这三个变量。
(1)劳动量。因为无形资产具有存在唯一性,所以理论上应当取最先研制成功的具有相同功效的一批无形资产中包含的最小劳动量。未获得成功的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只能计入各种费用当中,而不能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在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中,也只有包含最小劳动量(暂未考虑效用性和稀缺性)的无形资产交易才最容易成功,价值易得到认可。不过这个最小劳动量确定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实务中应当尽评估师所能,搜集相似成本资料,筛选对比后选出最小劳动量。如果实在难以找到相关成本资料,也可以用历史成本或传统成本法求得的重置成本来替代,因为用来评估的无形资产通常都是超额(额外)利润较显著的,劳动量在无形资产价值中的影响并不显著。
(2)效用及效用系数。无形资产的效用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效用和生活资料效用。生产资料效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为测量标准,这可以根据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一些经济指标来计算,如效用系数=预计产量/现行产量(或预计销售额/现行销售额,预计售价/现行售价)。因生活资料在资产评估行业中应用较少,故在此不做讨论。效用对劳动量起着约定作用。效用系数通常用0,0.1,0.2,……1,1.1,1.2……表示,系数越大表明效用越大。无形资产效用系数的确定可参考专家和专有技术人员的建议按其作用的大小确定,如专家认为使用一项无形资产可提高产量100倍,则可将效用系数定为100.
(3)稀缺度及稀缺系数。稀缺度指的是无形资产的稀缺状况以及市场上无形资产的供求关系,通常用稀缺系数表示,稀缺系数存在于0.01至1的范围之内。理论上稀缺系数存在0的值,但是当其为0时,实际意义不大,因此这里规定最小值为0.01,而1则代表着供求平衡时的稀缺系数。系数越小表明越稀缺,反之则相反。对于稀缺系数的确定,在实务中可以依据该项无形资产在同类无形资产市场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如果该项无形资产开创了一类无形资产的新纪元,也就是产生了从无到有的变化,那么可将其系数定为0.01;如果该项无形资产的市场已近饱合,则应将稀缺系数定为1,因为市场此时已经不再缺乏这种无形资产了。
在21世纪,无形资产的作用会变得更加重要。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大力开发并保护好自己的无形资产资源,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但是,由于传统的评估方法,尤其是成本法只是出于对无形资产进行补偿的目的,使得评估结果的使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为无形资产交易提供公平价值尺度的需要。为促进我国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针对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笔者提出了无形资产评估的新方法-复合成本法。
1.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无形资产成本包括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的成本特性,尤其就研制、形成费用而言,明显区别于有形资产。
(1)不完整性。在现行会计准则中,与购建无形资产相对应的各项费用是否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是以费用支出资本化为条件的。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研费用一般都是比较均衡地产生的,并且比较稳定地为生产经营服务,因而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一般把科研费用从当期经营费用中列支,而不是先对科研成果进行费用资本化处理,再按无形资产折旧或摊销的办法从生产经营费用中补偿。这种办法简便可行,大体上符合实际,并不影响无形资产的再生产。但这样一来,企业账簿上反映的无形资产成本就是不完整的,大量的账外无形资产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另一方面,即使是按国家规定进行费用支出资本化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一般也是不完整的。因为知识资产的固有特殊性,有大量的前期费用,如培训、基础开发或相关试验等,往往不计入该项知识资产的成本,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补偿。
(2)弱对应性。知识资产的创建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艺开发等漫长过程,成果的出现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关联性。有时有这类特殊事情发生:在一项研究失败之后偶然出现一些成果,显然由其承担所有的研究费用是不够合理的;或在大量的先行研究(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成果的积累之上,往往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知识资产,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应该承担先行研究的费用也很难明断。因而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一一对应归算是比较困难的。
(3)虚拟性。既然无形资产的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弱对应性的特点,因而无形资产的成本往往是相对的,特别是一些无形资产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外在形式的涵义,这种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商标,其成本核算的是商标的设计费用、登记注册费、广告费等。而商标的内涵是标示着商品内在质量信誉的,这是一种商标比另一种商标“响”的根本所在。这种无形资产实际上包括了该商品使用的特种技术、配方和多年的经验积累,而商标形成本身所耗费的成本只具有象征性(或称虚拟性)。
2.复合成本法。从以上对无形资产成本特性的叙述中不难看出,用传统的成本法去评估一项无形资产是有缺陷的,它的问题就在于用无形资产的部分成本替代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为此,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复合成本法。所谓复合成本法就是在评估一项无形资产时不仅考虑其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还要考虑稀缺性及其效用的大小。用公式表示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效用系数/稀缺系数)×劳动量
通过上面的公式可知,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三个因素即效用性、稀缺度和劳动量共同决定的。下面谈谈如何确定这三个变量。
(1)劳动量。因为无形资产具有存在唯一性,所以理论上应当取最先研制成功的具有相同功效的一批无形资产中包含的最小劳动量。未获得成功的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劳动量只能计入各种费用当中,而不能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在研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中,也只有包含最小劳动量(暂未考虑效用性和稀缺性)的无形资产交易才最容易成功,价值易得到认可。不过这个最小劳动量确定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实务中应当尽评估师所能,搜集相似成本资料,筛选对比后选出最小劳动量。如果实在难以找到相关成本资料,也可以用历史成本或传统成本法求得的重置成本来替代,因为用来评估的无形资产通常都是超额(额外)利润较显著的,劳动量在无形资产价值中的影响并不显著。
(2)效用及效用系数。无形资产的效用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料效用和生活资料效用。生产资料效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为测量标准,这可以根据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一些经济指标来计算,如效用系数=预计产量/现行产量(或预计销售额/现行销售额,预计售价/现行售价)。因生活资料在资产评估行业中应用较少,故在此不做讨论。效用对劳动量起着约定作用。效用系数通常用0,0.1,0.2,……1,1.1,1.2……表示,系数越大表明效用越大。无形资产效用系数的确定可参考专家和专有技术人员的建议按其作用的大小确定,如专家认为使用一项无形资产可提高产量100倍,则可将效用系数定为100.
(3)稀缺度及稀缺系数。稀缺度指的是无形资产的稀缺状况以及市场上无形资产的供求关系,通常用稀缺系数表示,稀缺系数存在于0.01至1的范围之内。理论上稀缺系数存在0的值,但是当其为0时,实际意义不大,因此这里规定最小值为0.01,而1则代表着供求平衡时的稀缺系数。系数越小表明越稀缺,反之则相反。对于稀缺系数的确定,在实务中可以依据该项无形资产在同类无形资产市场中所占的比例确定。如果该项无形资产开创了一类无形资产的新纪元,也就是产生了从无到有的变化,那么可将其系数定为0.01;如果该项无形资产的市场已近饱合,则应将稀缺系数定为1,因为市场此时已经不再缺乏这种无形资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