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大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完整、最深刻、毫无片面性弊病的科学,它对指导我们一切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历史上最完整、最深刻、毫无片面性弊病的科学,它对指导我们一切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摘录如下: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 图一说明: 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 ...

  •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1
  • 摘要:唯物辩证法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总特征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大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现实,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 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 关键字: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实践:事物发展 内容: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 ...

  •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及哲学常识
  • 货币与银行 一.货币与信用 (一) 货币 狭义的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和可以开支票的活期存款的总和,可以直接用做支付手段. 广义的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它们在履行一定的手续后可以变为火器存款. 货币的五种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蓄手段.世界货币 (二) 信用 信用:是用契 ...

  • "五大发展理念"焕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生命力
  • 2016-04-09 03: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理论·实践·知行论坛]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汤荣光 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需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思想武器.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总会在重要历史时刻显现 ...

  • 马原逻辑关系图
  • 马原逻辑关系图 1.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 2. 思想渊源:ABC 无斗(三大起义) 3. 实践基础 ;lkb 马革(马恩的革命实践) 产生(从哪来) 4. 两大发现:AB 5. 阶级基础:无(A ) 1. 6. 标志:A 第1章2. 发展:(到哪里去):展开为毛邓三科 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哲 ...

  • 以"实践思维方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倪志安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鼎力之作.该书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以"实践思维方式"较系统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我认为其理论意 ...

  • 论辩证思维方法
  • 作者:翟北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6期 摘要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指出了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辩证思维方法不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提出了辩证思维的观点方法.规律方法和范畴方法的新体系. 关键词 辩证思维方法:观点方法:规律方法:范畴方法:具体范畴方法:对立范畴方法: ...

  • 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 综合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

  • 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王先俊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看,每一次大会都是对这项事业的一次推进.本文将六次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其理论贡献进行宏观的解读,并希望以此深化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