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由于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对“仁”所做的解答也各不相同。在《论语》一书中,有85章109次提到'仁'。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的各种精彩回答。

《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喜欢好人,厌恶坏人。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只有仁者爱憎分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同上)。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干坏事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仁者一心向善,不会作恶。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同上)。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品德无比高尚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时候,就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知“仁”容易,行“仁”难。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周济老百姓,怎么样?可以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能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世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能世事通达。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鬼神,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对难做的事,要率先垂范,有收获的时候,要最后得到,这可以说就是有仁德的人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先难而后获。

《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即使是到了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也不要丢掉这样的信念。'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恭”、“敬”、“忠”。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工匠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先使干活的工具锋利。住在那个国家,你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这个国家中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事贤、友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理想抱负、有仁德的人,没有人为了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会献出生命来成就仁德。”这一章强调的是:杀身成仁!

仁是孔子的终极关怀所在。没有对仁德的信仰和追求,是难以做到杀身成仁的。在儒家看来,仁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才宁愿杀身成仁。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由于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往往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对“仁”所做的解答也各不相同。在《论语》一书中,有85章109次提到'仁'。下面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的各种精彩回答。

《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喜欢好人,厌恶坏人。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只有仁者爱憎分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同上)。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干坏事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仁者一心向善,不会作恶。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同上)。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的人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品德无比高尚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时候,就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知“仁”容易,行“仁”难。

《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这样一个人,能广泛地给人民好处,又能周济老百姓,怎么样?可以算是有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是仁德,简直就是圣人啊!尧和舜都难以做到呢!对于仁德的人来说,自己想立身于世就要让别人也能立身于世,自己想要世事通达就该让他人也能世事通达。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一点一点地做起,这就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有智慧,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鬼神,就可以说是有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对难做的事,要率先垂范,有收获的时候,要最后得到,这可以说就是有仁德的人了。”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先难而后获。

《论语.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即使是到了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也不要丢掉这样的信念。'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恭”、“敬”、“忠”。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么去实践仁。孔子说:“工匠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先使干活的工具锋利。住在那个国家,你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这个国家中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这一章孔子强调的是事贤、友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理想抱负、有仁德的人,没有人为了求生而伤害仁德的,只会献出生命来成就仁德。”这一章强调的是:杀身成仁!

仁是孔子的终极关怀所在。没有对仁德的信仰和追求,是难以做到杀身成仁的。在儒家看来,仁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才宁愿杀身成仁。


相关内容

  • 志愿服务论文(已修改)
  • 仁者爱人 奉献社会 儒家传统仁爱思想与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结合 (孟祥明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 志愿者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 "兼济天下"."仁爱文本&quo ...

  • 论孔子"仁"的特征
  • 摘要:"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孝是"仁"的基点,从孝出发,通过"仁"的具体实践,最后实现"仁"的目标,即建立充满大爱的大同社会. ...

  • 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
  • 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 ...

  • 孔子和孟子_仁_德思想比较研究
  • 2010年6月第27卷第3期长治学院学报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Jun.,2010Vol.27,No.3 孔子和孟子"仁"德思想比较研究 闫建华 (长治学院政法系,山西长治 摘 046011) 要: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 ...

  • 儒家"仁爱"思想与西方"博爱"思想之异同比较
  • 摘要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博爱"思想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这二者都主张爱人,有着一致的地方,但二者并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本文将着重研究二者内涵,并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仁爱 博爱 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程文亮,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

  • 儒家道德八讲心得体会
  • 儒家道德八讲心得体会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 ...

  •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比较
  •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一是两者的内涵,二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三是两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儒家墨家仁爱兼爱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55-02 一 儒家 ...

  • 孔子的_和而不同_与社会和谐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政治理论与和谐社会 2007年第1期 孔子的"和而不同"与社会和谐 刘丹忱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孔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先贤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 了的思想,旨在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他试图以仁礼学说" ...

  •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编者按: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不断衰落和文化多元论的普遍流行,许多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人们安身立命的内在依据.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