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这首诗是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写于甘肃,当时正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与磨难。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七律•长征》正是此时创下不朽的杰作。全诗仅用5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不畏艰险,松柏后凋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二、腐索奔马,力挽狂澜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诗人接着从首联所营造出的浩大、虚无的“万水千山”作出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如此庞然大物被喻为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新颖。是把藐视困难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主席却运用得很成功。同时,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实际是描写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和过大渡河时飞夺泸定桥的具体历史事件。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诗中用了“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显然不是对当时气候的说明,那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环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三、雨过天晴,大功告成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工农红军跨越了海拔2200米延续千里的五岭,踏平了山势险峻的乌蒙山脉,已是可喜可贺。又突破“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就连那大渡河上空犹如云端的“桥横铁索”也被红军征服突破。一次次的胜利给了红军极大的鼓舞,更值庆幸是,红军的脚下越过了连鸟兽也难飞越的岷山,而我们的红军却跨越过来了,越过了岷山,就意味着将要征服千里无人的草地沼泽。红军长驱直入二万五千里的遥遥征途将要走完,与陕北根据地的红军将要会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将要实现,革命高潮的新局面将要打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光辉里程就要胜利欲达目的,这一切怎能不让伟大的红军“三军过后尽开颜”呢?又怎能不让伟大的诗人喜乐与无比自豪呢?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四联八句,其结构严谨,景情逼真,语言鲜活,逻辑分明。把红军行军一幅

路线示意图全部呈现于词中,我们赏析长征诗,就会领悟到诗人所描写的一山一水,即不是写美丽的景色,又不是叙英雄之事,而是抒发诗人心中豪迈的情感!毛泽东既是革命的先驱,又是伟大的诗人,写景叙事抒情,已完美地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是他亲自参加并领导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所以才有这样宏大的气魄与深刻的感受内涵,才能写出这样具有高度概括力,反映现实生活感触最深的印象,才能写出最有感召人民永向前进的长征律词。美国作家曾这样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诗词。“把大自然和诗词融合在一起,这融合最终成了毛泽东这位革命家和东方第一位马克思理论家成功的秘诀”。这首诗写了红军的英雄群体,红军眼中的景物感受,以及“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英容笑貌与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将共溶为理、景、情具体可感的意境,在干难万险中树立了红军的高大形象从而引人思绪万千,所以说毛主席的这首长征诗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将起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宝贵的历史经典!

《七律•长征》赏析

这首诗是毛主席于1935年10月写于甘肃,当时正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与磨难。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七律•长征》正是此时创下不朽的杰作。全诗仅用5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不畏艰险,松柏后凋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中心。一开始就概括了红军其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千山万水对他们来说只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诗人从“不怕”“只等闲”两个不同角度深刻阐释了红军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二、腐索奔马,力挽狂澜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诗人接着从首联所营造出的浩大、虚无的“万水千山”作出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如此庞然大物被喻为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新颖。是把藐视困难这种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主席却运用得很成功。同时,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实际是描写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和过大渡河时飞夺泸定桥的具体历史事件。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诗中用了“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显然不是对当时气候的说明,那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环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三、雨过天晴,大功告成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高潮。工农红军跨越了海拔2200米延续千里的五岭,踏平了山势险峻的乌蒙山脉,已是可喜可贺。又突破“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就连那大渡河上空犹如云端的“桥横铁索”也被红军征服突破。一次次的胜利给了红军极大的鼓舞,更值庆幸是,红军的脚下越过了连鸟兽也难飞越的岷山,而我们的红军却跨越过来了,越过了岷山,就意味着将要征服千里无人的草地沼泽。红军长驱直入二万五千里的遥遥征途将要走完,与陕北根据地的红军将要会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将要实现,革命高潮的新局面将要打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的光辉里程就要胜利欲达目的,这一切怎能不让伟大的红军“三军过后尽开颜”呢?又怎能不让伟大的诗人喜乐与无比自豪呢?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四联八句,其结构严谨,景情逼真,语言鲜活,逻辑分明。把红军行军一幅

路线示意图全部呈现于词中,我们赏析长征诗,就会领悟到诗人所描写的一山一水,即不是写美丽的景色,又不是叙英雄之事,而是抒发诗人心中豪迈的情感!毛泽东既是革命的先驱,又是伟大的诗人,写景叙事抒情,已完美地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是他亲自参加并领导了这场史无前例的长征,所以才有这样宏大的气魄与深刻的感受内涵,才能写出这样具有高度概括力,反映现实生活感触最深的印象,才能写出最有感召人民永向前进的长征律词。美国作家曾这样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诗词。“把大自然和诗词融合在一起,这融合最终成了毛泽东这位革命家和东方第一位马克思理论家成功的秘诀”。这首诗写了红军的英雄群体,红军眼中的景物感受,以及“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英容笑貌与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将共溶为理、景、情具体可感的意境,在干难万险中树立了红军的高大形象从而引人思绪万千,所以说毛主席的这首长征诗不仅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将起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和重要宝贵的历史经典!


相关内容

  • 七律长征赏析啊
  •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 ...

  • 七律长征诗意
  • ------------------百度:000天涯海角000 亲情提供!-----------------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 [译诗] 红军岂 ...

  • 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
  •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 ...

  •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练习(附答案)
  • <七律 长征>练习 第一部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6分) 逶 (y奬plain ) 磅 (b 嶾plain ) 难( ) ( ) 横( ) ( ) 2. 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分) 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 ...

  • 七律长征阅读答案
  • 诗词鉴赏: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全诗的诗眼是________. (2)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七律__长征]导学案
  • <七律 · 长征>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关键字词的含义以及其饱含的感情. 3.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 ...

  • 初二秋季第一篇古诗词鉴赏--炼字题
  • 第一篇 古诗鉴赏--炼字题 古诗词鉴赏--炼字题 小题大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七律.(lù) 云崖.(yá) 等闲.(xián) B.迤.逦(yí) 逶迤.(yí) 铁索.(suǒ) C.长征.(zhēnɡ) 磅.秤(bànɡ) 磅.礴(pánɡ) D.岷.山(Mín ...

  •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

  • [七律.长征]说课稿
  •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级:五年级 课题:<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参赛城市: 本溪市 参赛单位: 小市中心学校 参赛选手: 赵爽 时 间: 2009.11.11 <七律.长征>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