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之李白山水诗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 浅议李白的山水诗的特点

摘要: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本文从李白山水诗的题材特点、艺术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关键词:山水诗 写作原因 题材特点艺术特点 语言特点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 山水诗的发展历程

山水诗是描写山水风景,抒发观赏山水时的感受的诗歌。《诗经》有部分诗写山水的诗句,但没有全篇写山水,往往是用来起兴,或是做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魏晋时期,玄学讲自然,包括大自然。人们更多的观照山水,发现了山水之美。寒门庶族的刘裕当了皇帝,王谢大家的门阀受到打击,诗人谢灵运愤愤然遨游山水,却体会到大自然山水之美是具体的实在的。他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序》)就象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在观念上摆脱了汉代礼教化了的、魏晋玄虚化了的山水观,他发现了浙东山水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有明显不足,但却使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焕发光彩,供人游赏,人化了。谢朓以后,没有多大发展。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形成了山水诗派。李白虽然不属于山水诗派,也不是以山水诗出名的,但也写了许多山水诗,成就比较高。

二 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再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以为受孟浩然的影响。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 李白山水诗在题材上的特点:

李白的山水诗题材是多种多样,及其丰富的,下面仅从4个方面做了简单概括。

1、描写面广,几乎写及了李唐王朝的全部版图,对全国各地的景物几乎都有涉及。但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

2、李白山水诗选景物大,往往是大山、大江,比如长江、黄河,卢山、天姥山等,很少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如《望卢山瀑布》、《将进酒》。

3、有些是真实的景物,有些是虚构的景物。而借游仙、梦境或幻境加以补充或组织的山水境界,便于理想和感情得以汪洋恣肆地抒发。《蜀道难》就是作者的想象之辞。

4、有些不是完全的、纯粹的写景诗,而是在送别诗或其它诗歌中写景。

四 李白山水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以动态的角度观看景物,善于抓住动态的景物,有一种流动感、飞跃感。比如李白写水时,总是动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可落九天。” 最为人称道的要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烟花、碧空、长江与黄鹤楼组成的一片辽阔背景上,突现小舟消逝于碧空的动态画面,而定格在奔腾浩荡、渺茫无际的一川江水上。

2、以想象、虚构之法写景,也就是说,写的景不是真实的,而完全是作者虚构的。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3、采用夸张之法。李白爱用夸张想象之笔来写雄山大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以驱走风霆、鞭挞海月的气势,描绘出祖国山水的雄奇灵秀。庐山的秀拔壮丽,他便从纵观天地、俯视一切的高度来展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4、风格雄伟奇幻,气势磅礴。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但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所以,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故瞩目雄山大川,并以气骋词,以实现艺术变形,表现雄浑的时代精神。峥嵘崔巍的大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万里,意象无不阔大、超逸、飞动、瑰奇,以讴歌自然伟力、礼赞高远理想。

5、李白山水诗具有主观化色彩。李白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打破时间空间的拘限,按主观情感的需要处理山水形象、创造独特意象,以显示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都是为逞情适意而使自然物象发生艺术变形。使自然山水人格化、神奇化,使他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直不阿的襟怀表现得更加有力。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峭拔雄伟的高山形象中闪现的是李白昂首青云、睥睨权贵的傲岸形象。

6、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二谢有些山水诗不能做到情景交融,追求形似,到了唐代,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山水诗中抒发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写朋友宦游离别情谊,以山水起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前途的展望虽然迷茫,但胸怀开阔,情感悲壮。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升发结合起来。

五 李白写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参考文献:

1.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3.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4.安旗《李白年谱》,齐鲁出版社1982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8.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等,1990年至1996年版。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

—— 浅议李白的山水诗的特点

摘要: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在诗人意识中,人和山水之间主客观界限仍是清楚的,并不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自我形象,只是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本文从李白山水诗的题材特点、艺术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关键词:山水诗 写作原因 题材特点艺术特点 语言特点

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黄河、长江流域。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 山水诗的发展历程

山水诗是描写山水风景,抒发观赏山水时的感受的诗歌。《诗经》有部分诗写山水的诗句,但没有全篇写山水,往往是用来起兴,或是做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魏晋时期,玄学讲自然,包括大自然。人们更多的观照山水,发现了山水之美。寒门庶族的刘裕当了皇帝,王谢大家的门阀受到打击,诗人谢灵运愤愤然遨游山水,却体会到大自然山水之美是具体的实在的。他说:“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游名山志序》)就象人生必需衣食一样,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在观念上摆脱了汉代礼教化了的、魏晋玄虚化了的山水观,他发现了浙东山水绚丽多姿的自然美,大量创作了以欣赏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因此,他的山水诗虽然有明显不足,但却使大自然山水从古来神化、礼教化而玄虚化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变为造化的艺术品,焕发光彩,供人游赏,人化了。谢朓以后,没有多大发展。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形成了山水诗派。李白虽然不属于山水诗派,也不是以山水诗出名的,但也写了许多山水诗,成就比较高。

二 李白写山水诗的原因

李白写山水诗首先是体现在他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上。李白热爱祖国河山,所以他可以忘记忧愁,以极大的热情去写祖国河山。

再次,是因为李白受到道家的影响。道家的自然思想使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人的生死荣衰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无须感恩,不必抱怨,因为都是元气的构成,同属大自然,同有大自然。所以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世俗不会理解他,他也不属于世俗的人间。他的神秘的桃花源,就是从碧山通往梦想的神仙世界,生活在“大块”中,与大自然元气混沌一片。这种道家、道教的思想观念随他的社会生活、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使他日益爱好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了。

再次,是因为受到二谢的影响。李白深为感佩谢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呤》)可见李白山水诗接受了谢灵运、谢朓的艺术滋养,承继发展了大、小谢山水诗歌艺术传统。

还有就是以为受孟浩然的影响。开元年间的山水诗人孟浩然便是这类盛世隐士而名士的一个代表。他虽曾归隐鹿门山,而青年李白深深景慕的就是这位声闻天下的孟夫子:“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赞美他不慕荣禄、不事君王的清德风流。

最主要的还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了。到了唐代,人们在宦游中开阔眼界,在山水里抒发激情。李白也不例外,而且他还写出了许多千古名篇。

三 李白山水诗在题材上的特点:

李白的山水诗题材是多种多样,及其丰富的,下面仅从4个方面做了简单概括。

1、描写面广,几乎写及了李唐王朝的全部版图,对全国各地的景物几乎都有涉及。但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

2、李白山水诗选景物大,往往是大山、大江,比如长江、黄河,卢山、天姥山等,很少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如《望卢山瀑布》、《将进酒》。

3、有些是真实的景物,有些是虚构的景物。而借游仙、梦境或幻境加以补充或组织的山水境界,便于理想和感情得以汪洋恣肆地抒发。《蜀道难》就是作者的想象之辞。

4、有些不是完全的、纯粹的写景诗,而是在送别诗或其它诗歌中写景。

四 李白山水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以动态的角度观看景物,善于抓住动态的景物,有一种流动感、飞跃感。比如李白写水时,总是动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可落九天。” 最为人称道的要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烟花、碧空、长江与黄鹤楼组成的一片辽阔背景上,突现小舟消逝于碧空的动态画面,而定格在奔腾浩荡、渺茫无际的一川江水上。

2、以想象、虚构之法写景,也就是说,写的景不是真实的,而完全是作者虚构的。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3、采用夸张之法。李白爱用夸张想象之笔来写雄山大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以驱走风霆、鞭挞海月的气势,描绘出祖国山水的雄奇灵秀。庐山的秀拔壮丽,他便从纵观天地、俯视一切的高度来展示:“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4、风格雄伟奇幻,气势磅礴。李白笔下的山水虽也有幽静秀丽的一面,但并非主流。由于他思想奇逸浪漫,个性自由奔放,所以,外化后常使其山水形象具有飘逸飞动之势,故瞩目雄山大川,并以气骋词,以实现艺术变形,表现雄浑的时代精神。峥嵘崔巍的大山,天外飘来的黄河,飞瀑巨浪,长风万里,意象无不阔大、超逸、飞动、瑰奇,以讴歌自然伟力、礼赞高远理想。

5、李白山水诗具有主观化色彩。李白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打破时间空间的拘限,按主观情感的需要处理山水形象、创造独特意象,以显示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二)、“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都是为逞情适意而使自然物象发生艺术变形。使自然山水人格化、神奇化,使他顶天立地的人格和刚直不阿的襟怀表现得更加有力。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峭拔雄伟的高山形象中闪现的是李白昂首青云、睥睨权贵的傲岸形象。

6、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二谢有些山水诗不能做到情景交融,追求形似,到了唐代,山水诗的思想境界逐渐高远阔大,艺术表现由形似趋向神似,山水诗中抒发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抒写朋友宦游离别情谊,以山水起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前途的展望虽然迷茫,但胸怀开阔,情感悲壮。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升发结合起来。

五 李白写山水诗的语言特点

自然明朗是李白山水诗语言的基本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朴素清丽、单纯自然的语言,受乐府民歌沾溉,而更多来自新鲜活泼的生活语言。“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脱胎于南朝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欲倒非人推”,随意挥洒口语,更见性情的放旷。他多样化的语言又总归于率真自然、清新明丽,体现为自然之美。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诗人清丽自然的语言。李白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

参考文献:

1.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2.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

3.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4.安旗《李白年谱》,齐鲁出版社1982年版。

5.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6.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8.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等,1990年至1996年版。


相关内容

  • 论文-论李白的山水诗
  •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李春华 [摘要] "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山水诗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当然也在不同方面,不同时代,反映了作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时态风世.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山水诗的多数作品,也和其它 ...

  • 谈李白的山水诗
  • 谈李白的山水诗 姓名:王传香 考号:[1**********]4 考区:宣威 内容提要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名篇诗作.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的推崇.李白的诗歌中着重描写客观事物在他胸 ...

  • 论李白的游仙诗终稿
  • 唐山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系 别 论李白的游仙诗 李海洋 王双 教授 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方向) 2014级专接本 中文系 2015年5月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目 录 题目„„„„„„„„„„„„„„„„„„„„„„„„„„„1 摘要„„„„„„„„„„„„ ...

  •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12) 五岳寻仙不辞远
  • 二.仙家皇院任追随 仙家风范 东晋以后,山水游记体诗文开始受到关注,从唐朝开始,游山水已扩大到对台阁名胜.边塞以及繁华名都大邑之游历.所以在唐诗中有很多优秀山水诗.边塞诗.唐代很多文人在入仕以前都有长期游历经历.这种游历除了游赏名山大川.增闻广见之需要,还有出于对佛.道之信仰而寻仙访道的目的.李白在 ...

  • (新)九华山导游词(DOC)
  • 九华山导游词(DOC) 九华山导游词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 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黄金旅 ...

  • 关于九华山的导游词
  •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白际山系)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 ...

  • 唐代文人对魏晋南北朝旅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在唐以前,人们的旅游活动可以说是偶尔为之,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出游行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局的动荡,朝野分裂的社会状况,多数人都逃避现实,遁隐山林之中,在山水环境中去思考.期望通过自然来净化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一时期便出现了初具规模的旅游活动,同时这种活动也多出现在士人身上.相对活跃的旅游活 ...

  •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
  •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诗歌大国.在流传下来的丰富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诗词歌赋,其中相当部分为历代诗人,吟咏赞美祖国各地的山川湖泊,雪域高原.这些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古代诗人与安徽山水美 安徽地跨江淮,自古为形胜之地.据<左传・哀公七年>载:&q ...

  • 关于庐山的介绍论文
  • 庐山景区真面目 庐山风景区属于自然类旅游资源和人文类旅游资源的综合体.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到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到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邻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