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大帝刘秀故里在南阳之二

光武大帝刘秀故里在南阳之二

访南阳著名作家 逵富太

记者冯清晨

白水村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南阳因此而被称之为“帝乡”。古时的白水村,就在白河东岸的今宛城区瓦店镇南八里铺村,该村又名“贵人乡”。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考•职方典》(卷 460)南阳府古迹考下,“府志未载古迹”栏之“南阳县”内记有:“贵人乡,县南七十里,即白水村。相传为光武故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9册,页32下)

《古今图书集成》 是清朝康熙时期有皇子胤祉和侍读、福建侯官人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并有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其《职方典》多引明代方志。史料和权威性是勿庸置疑的。

百余年后,至清代中叶,陶澍于嘉庆十五年在四川主持乡试毕,回京途中,出三峡,经江陵、襄阳北归,曾亲临其地,于所做《蜀輏日记》中云:“(十月)三十日,(自新野县城出发北行)滨白河行。一路风帆络绎.二十里,沙店镇;五里入南阳界;十五里,赵店镇;二十里,贵人乡,光武故里,有碑。十里,食瓦店。”(光绪七年刊本,卷四,页20-215)。 现存八里铺村汉光武庙内的明嘉靖五年《重修泉庄寺》碑记

云:“寺以泉庄者,盖以其镜白水村之名二称之。”泉字由白水二字构成,说明八里铺村原名就叫白水村。

《昭明文选•张衡南都赋》唐李善注:“近载考侯思故,匪居匪宁,秽长沙之无乐,历江湘而北征。《东观汉纪》曰:舂陵节侯,长沙定王中子买。节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侯仁以舂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徙南阳守坟墓,元帝许之,於是北徙。考或为孝,非也。嚁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朱光,火德也,已见东京赋,《东观汉纪》曰:考侯仁徙封南阳白水乡。”《东观汉纪》又明确指出:“留子男昌守坟墓,元帝许之。”如果这个白水乡就在枣阳的舂陵,何必谈北徙和徙封?徙於白水,显然指的是南都附近的白水乡。

世界文化名人《科圣张衡》一书也解释《南都赋》说:“光武皇帝先祖考侯,对地势的选择就很注意,他感到南方舂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居,于是迁居南阳瓦店南八里铺,白水也因此更为显名。”

白河,古代称为淯水、白水,和唐河一起,称为唐白河水系,在南阳境内流域面积达1976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4.4%,其中白河流经河南省界内全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2500平方公里,两水在湖北的张湾交汇后流入汉水。从古到今,白河是流经南阳境内一条著名的河流。

因白河(白水)两岸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从古到今,这里就是人类宜居住的场所。除上述

的史料,历代文人雅士也对白水就是白河做了肯定。

商圣范蠡曽居住在在白水之滨的三户里,和宛令文种有过一段传奇的交往,清人曹文萃《范蠡庙》一诗中写道:“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范蠡庙和白水湾的遗址现在白河东岸的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

诗仙李白曽多次到南阳游览,在《南都行》中提到“白水真人居,万商罗尘圜”。在宛城郊游时写下了“朝涉白水源”、“白水弄素月”等诗句,在诗人的眼中,白水即白河,刘秀的故里白水村就在宛城周围。

金代元好问在《丰山怀古》一诗中也写道:“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丰山在南阳市北郊的白河西岸。诗人也认定白河即白水。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黄樵松在《别南阳》一诗中写道:“别矣南阳城,回顾复回顾,红杏暗送香,白水牵衣诉。”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表宝华也有诗写道:“南山苍苍,白水泱泱》。”

日本早稻大学博士、汉学史家松浦友久也写道:“南阳游白水,草碧水明时。”

可见,在古今中外名人的眼中,白水指的是南阳境内的白河,白水村指的是白河岸边的今瓦店镇八里铺村。

至于枣阳说白水(洞水)发源于枣阳一带,著名的已故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在其所著的《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一文中,力驳白水在枣阳说,肯定了南阳瓦店。

石泉先生认为此白水决非指枣阳的滚河,而是发源于安昌东北的大父山,向南或西南与淯水并行,终在新野附近与淯水合流,在“洞口注入沔水”。而此水沿岸的安昌、上唐均在今南阳、唐河、新野一带,故光武帝故里今宛城瓦店附近。而非今枣阳。

传统的说法所认为“洞水”实为浕水。张衡在《南都赋》中曾提到及此水,它是当时南阳郡的大河之一。而今日枣阳说认为滚河支流的“浕水” 亦并非《水经注》中所说的白水(洞水)支流。枣阳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所认为的白水与《水经注》中所述的“白水”流向不一。《水经注》中所述的白水(洞水)一直是向“西南”-“南”-西,而枣阳的滚河流向则是西偏北和正西。

石泉先生有提到,是否可以把白水定在枣阳沙河(这同《水经注》所记洞水流向大致尚合),而另否在今沙河以北找出一条相当于浕水的河道呢?这也不可能,以为今枣阳县境基本上都是河谷丘陵地,亦非干旱地带,不存在河流大改道或湮灭的可能性,至多是在河谷平原中有所摆动而已,而在今枣阳北境,沙河以北的面积很有限,又近山,只有几条很小的支流,绝无与浕水源流位置相合的水道。北宋的《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南路,随州汉东郡“枣阳县”所举河流,只提到浕水,足见这条河到宋代还是境内著名的河流,绝不可能是今沙河以北的一条小溪流。

石泉先生指出白水(洞水)大致相当于今白河(下游是唐白河)的一段以及一部分偏东的别流和故道,而且名称(白河)亦同,所入之水(沔水)也一致。这样,位于瓦店南十里的贵人乡(光武故里)就与上引《水经注》沔水篇白水(洞水)条所描述在白水西---北岸(右岸)、位于河湾的安昌县故城西南、白水北岸、白水陂之阳的“汉光武故宅”基址位置大致相合。

上述史料可证,刘秀故里白水村指的就是白河岸边的今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

光武大帝刘秀故里在南阳之二

访南阳著名作家 逵富太

记者冯清晨

白水村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南阳因此而被称之为“帝乡”。古时的白水村,就在白河东岸的今宛城区瓦店镇南八里铺村,该村又名“贵人乡”。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考•职方典》(卷 460)南阳府古迹考下,“府志未载古迹”栏之“南阳县”内记有:“贵人乡,县南七十里,即白水村。相传为光武故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9册,页32下)

《古今图书集成》 是清朝康熙时期有皇子胤祉和侍读、福建侯官人陈梦雷等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并有康熙皇帝钦赐书名,雍正皇帝写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列为中国古代三部皇家巨作。其《职方典》多引明代方志。史料和权威性是勿庸置疑的。

百余年后,至清代中叶,陶澍于嘉庆十五年在四川主持乡试毕,回京途中,出三峡,经江陵、襄阳北归,曾亲临其地,于所做《蜀輏日记》中云:“(十月)三十日,(自新野县城出发北行)滨白河行。一路风帆络绎.二十里,沙店镇;五里入南阳界;十五里,赵店镇;二十里,贵人乡,光武故里,有碑。十里,食瓦店。”(光绪七年刊本,卷四,页20-215)。 现存八里铺村汉光武庙内的明嘉靖五年《重修泉庄寺》碑记

云:“寺以泉庄者,盖以其镜白水村之名二称之。”泉字由白水二字构成,说明八里铺村原名就叫白水村。

《昭明文选•张衡南都赋》唐李善注:“近载考侯思故,匪居匪宁,秽长沙之无乐,历江湘而北征。《东观汉纪》曰:舂陵节侯,长沙定王中子买。节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侯仁以舂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徙南阳守坟墓,元帝许之,於是北徙。考或为孝,非也。嚁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朱光,火德也,已见东京赋,《东观汉纪》曰:考侯仁徙封南阳白水乡。”《东观汉纪》又明确指出:“留子男昌守坟墓,元帝许之。”如果这个白水乡就在枣阳的舂陵,何必谈北徙和徙封?徙於白水,显然指的是南都附近的白水乡。

世界文化名人《科圣张衡》一书也解释《南都赋》说:“光武皇帝先祖考侯,对地势的选择就很注意,他感到南方舂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居,于是迁居南阳瓦店南八里铺,白水也因此更为显名。”

白河,古代称为淯水、白水,和唐河一起,称为唐白河水系,在南阳境内流域面积达1976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4.4%,其中白河流经河南省界内全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2500平方公里,两水在湖北的张湾交汇后流入汉水。从古到今,白河是流经南阳境内一条著名的河流。

因白河(白水)两岸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交通便利,风景优美,从古到今,这里就是人类宜居住的场所。除上述

的史料,历代文人雅士也对白水就是白河做了肯定。

商圣范蠡曽居住在在白水之滨的三户里,和宛令文种有过一段传奇的交往,清人曹文萃《范蠡庙》一诗中写道:“扁舟漂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范蠡庙和白水湾的遗址现在白河东岸的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

诗仙李白曽多次到南阳游览,在《南都行》中提到“白水真人居,万商罗尘圜”。在宛城郊游时写下了“朝涉白水源”、“白水弄素月”等诗句,在诗人的眼中,白水即白河,刘秀的故里白水村就在宛城周围。

金代元好问在《丰山怀古》一诗中也写道:“连山横巨鳌,白水亘长虹。”丰山在南阳市北郊的白河西岸。诗人也认定白河即白水。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黄樵松在《别南阳》一诗中写道:“别矣南阳城,回顾复回顾,红杏暗送香,白水牵衣诉。”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表宝华也有诗写道:“南山苍苍,白水泱泱》。”

日本早稻大学博士、汉学史家松浦友久也写道:“南阳游白水,草碧水明时。”

可见,在古今中外名人的眼中,白水指的是南阳境内的白河,白水村指的是白河岸边的今瓦店镇八里铺村。

至于枣阳说白水(洞水)发源于枣阳一带,著名的已故武汉大学教授石泉先生在其所著的《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一文中,力驳白水在枣阳说,肯定了南阳瓦店。

石泉先生认为此白水决非指枣阳的滚河,而是发源于安昌东北的大父山,向南或西南与淯水并行,终在新野附近与淯水合流,在“洞口注入沔水”。而此水沿岸的安昌、上唐均在今南阳、唐河、新野一带,故光武帝故里今宛城瓦店附近。而非今枣阳。

传统的说法所认为“洞水”实为浕水。张衡在《南都赋》中曾提到及此水,它是当时南阳郡的大河之一。而今日枣阳说认为滚河支流的“浕水” 亦并非《水经注》中所说的白水(洞水)支流。枣阳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所认为的白水与《水经注》中所述的“白水”流向不一。《水经注》中所述的白水(洞水)一直是向“西南”-“南”-西,而枣阳的滚河流向则是西偏北和正西。

石泉先生有提到,是否可以把白水定在枣阳沙河(这同《水经注》所记洞水流向大致尚合),而另否在今沙河以北找出一条相当于浕水的河道呢?这也不可能,以为今枣阳县境基本上都是河谷丘陵地,亦非干旱地带,不存在河流大改道或湮灭的可能性,至多是在河谷平原中有所摆动而已,而在今枣阳北境,沙河以北的面积很有限,又近山,只有几条很小的支流,绝无与浕水源流位置相合的水道。北宋的《元丰九域志》卷一,京西南路,随州汉东郡“枣阳县”所举河流,只提到浕水,足见这条河到宋代还是境内著名的河流,绝不可能是今沙河以北的一条小溪流。

石泉先生指出白水(洞水)大致相当于今白河(下游是唐白河)的一段以及一部分偏东的别流和故道,而且名称(白河)亦同,所入之水(沔水)也一致。这样,位于瓦店南十里的贵人乡(光武故里)就与上引《水经注》沔水篇白水(洞水)条所描述在白水西---北岸(右岸)、位于河湾的安昌县故城西南、白水北岸、白水陂之阳的“汉光武故宅”基址位置大致相合。

上述史料可证,刘秀故里白水村指的就是白河岸边的今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


相关内容

  • 儒将冯异张向阳
  • 儒将冯异 张向阳 "冯异,公元前?-- 34年.西汉末颖川父城(今 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 人.字公孙".东汉开国功 臣,著名云台二十八将之 一.自幼"好读书,通<左 氏春秋>.<孙子兵法>."在 跟随刘秀的征战中,常以儒 家思想学说 ...

  • 源于南阳的成语典故
  • 源于南阳的成语典故 [盘古开天地] 史前神话传说.相传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地混沌不分,好像一个大鸡蛋.人类的祖先盘古夫妇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这位名叫盘古的超人,一直用神斧不停地开凿,企图把自己从混沌中解脱出来.他的努力持续了一万八千年,到公元前二百七十六万零四百八十年(这是神话学家用特殊方法计 ...

  • 马姓肇兴始祖伏波将军马援
  • 扶风马姓肇兴始祖马援伏波将军 图为伏波大将军马援塑像,位于广西桂林漓江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伏波山上.唐朝时期,山上曾修建有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祠而得名伏波山,当地流传着许多与伏波将军马援有关的传说故事,如今伏波山的美名随着桂林山水远漂海外. 马援,字文渊,西汉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出生于扶风茂陵(位于今 ...

  • 光武帝刘秀的高明之处
  • 光武帝刘秀的高明之处 文/张兴洲 绵延四百年的两汉历史淹没了一位最为贤良的君主,让人们只记住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而忘记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刘秀.刘秀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君主之一,他的仁慈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为政风格,还表现在他的驾驭将帅的高明.建武元年二月(公元25年),刘秀命邓禹(东汉三杰之首, ...

  • 娶妻当娶阴丽华 汉光帝刘秀与阴丽华的患难之情
  • 阴丽华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她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传名于世.后来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为生. 汉光 ...

  • 陕北有个成语叫"岑彭马武"
  • 文/王克明 岑(céng)彭马武,这是陕北口语里一个被经常挂在嘴上的词儿,一个常用民间成语.这词儿是形容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样子.岑音若"层". 看那!岑彭马武的要吃人也!你岑彭马武要咋价? 那驴,岑彭马武的还拴不定了. "岑彭马武"是两个人名,一个岑彭(?- ...

  •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24) --- 马援 (东汉名将)
  • 中国历史上百位将领之 --- 马援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马援一生东征西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其"马革裹尸"和&qu ...

  • 高风故里客星山
  • 在慈溪市城区南郊约五里,有古镇曰横河,在横河镇西十余里,有古村名石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写有<石堰村>:"木落山不蔽,水缩洲自献.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小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 而在石堰村之秦 ...

  • 第10课东汉的兴衰(学案)
  •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东汉的建立: ②豪强地主: 理解:理解豪强地主对于东汉政治的影响 二.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刘秀的"柔道政策"与"光武中兴" 三.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38-41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